国外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115/4291346.html
引言

纵观二战时期的日军在战场上的主要表现,我们或许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看,一个是前期的中国战场,另一个则是后期的太平洋战场。

一边是陆战,一边是海战。前面是与中国军队死磕到底,后面则是与美军在太平洋上打得激烈,前期日军打得有多凶猛,后期就输得有多惨烈。

自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悍然出兵,正式加入到二战战场。

一方面,美国是为了报复日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欧洲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而强大的美军自加入二战以后,二战战场的局势似乎就发生了转变,日军几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更是在随之而来的太平洋战场上遭遇了大溃败和巨大伤亡。

遇袭后的珍珠港

根据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的统计,从七七事变开始一直到二战日本投降,即年7月7日到年8月15日,日军的死亡人数为.88万,再加上后来新统计数据中所增加的大约1.46万,日军的死亡人数大概是在万人左右。

而根据《日本陆海军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主要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一个部门)在年作出的统计数据表明,日军在侵华战争中,被中国军队击毙的总人数大约为44.27万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并不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战场连同盟军部队一起歼灭的16万日军。而我国在年给出的日军伤亡数据则为:损失48万人。

但是无论是按照44万人来计算,还是48万人来计算,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死亡人数依然不是最多的,和这个国家相比,我国仅排第二。

排名第一的则是一个位于西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家——菲律宾,曾死于菲律宾这片土地上的日军高达49.8万人,已逼近50万人。

这不禁让人有疑问了,中国艰苦抗日长达整整14年之久,日军阵亡率最高的竟然不是在中国战场?那日军究竟是如何做到能在菲律宾战场损失如此众多的兵力的呢?

转战太平洋

在此前的中国战场上,日本陆军所需的各种粮食,饮用水,弹药,燃油等物资,以及日军兵力等,都能得到及时的补给。

就算补给不够时,日军也会采取“就地补给”的方式,即杀烧抢掠中国当地老百姓的物资,可以说,那时候的日军几乎完全不用为后勤补给这件事儿而发愁。

但是到了太平洋战场,这一切全变了,日军的战线被拉得太长,给日军的运输补给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况且太平洋战场可不同于中国战场,单单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温度,植被等自然条件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在那广阔无边的太平洋海面上,在那伫立着的太平洋各岛屿之间,都是被海水所完全包围分割的,如同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无疑再次日军的后勤补给运输线造成了阻碍。

因此,这一作战阶段的日军,所有的后勤物资补给都只能依赖于海运,空运的方式。

太平洋:失去制空权

此时的美军就显得尤为聪明了,可以说他们对日本的定位相当准确,在他们看来,日本不仅是一个岛国,而且还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岛国。

“资源短缺”一直是日本的致命弱点,也是日军发动侵略战争的最大诱因。

因此,在抓住了日军的致命弱点以后,美军开始于年10月,正式将矛头对准菲律宾战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空中优势,夺取制空权,对日军的各式战机,以及运输船队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和空袭,几乎是追着日军在打。因而也使得很多还处于增援途中的日军士兵,都还没来得及投入正式的战场,便早早地死在了美军的炮弹袭击之下。

当美日双方交战至12月时,此时的美军已完全占领莱特岛。除了夺取制空权以外,更是在海上对日军进行围追堵截,严密封堵了日本的海上运输交通线,使得日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莱特湾:失去制海权

世人皆知二战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向来关系不和,但如果说中国战场曾是日本陆军的秀场,那么到了太平洋,那可就是日本海军的天下,海军要是打不好,你陆军也别想有好日子过。

于是在菲律宾战场上,日军深刻体会了这一点,由于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一直没能形成有效的配合作战,以至于在日本海军打输了以后,日本陆军也活活被打成了孤军。

在同时失去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下,此时的日军在海上的各大交通运输线已经完全陷入瘫痪状态,相当于直接切断了日军海上运输补给,使得在岛上作战的日军陷入了弹尽粮绝的艰难境地。

此时,面对实力强劲且完全占据战场主导优势的美军,日军打又打不过,撤也没法撤,跑也没处跑。所能用的子弹,炮弹等更是打一发就少一发,食物也是吃一口就少一口。且兵力也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所以日军士兵也是死一个就少一个。

战斗持续到这一阶段,美军已毫无悬念地赢得了莱特湾海战的胜利。美日之间的角斗场辗转至吕宋岛的密林之中,或许日军也没料到他们一入密林深似海,有进难出,更开启了一段至死难忘的“荒野求生”之旅。

“荒野求生”的典范——小野田

吕宋岛:荒野求生

对于当时的日军而言,菲律宾可是一块极具战略价值的资源宝地,只要能成功夺取菲律宾群岛,必将对美军造成一个重大打击。

但对于美军而言,如若能夺取菲律宾战场的胜利,也将直接切断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力量投射。

而吕宋岛作为菲律宾群岛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岛屿,因而也成为了日本陆军重兵把守的要地,和美军的理想攻击目标。吕宋岛陆战,也就此成为了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两国陆军之间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

日军在第14方面军司令山下奉文的统一指挥下,于吕宋岛部署了近三个集团的兵力,9个师团,4个旅团,以及日本海军部队,共计28.7万人。

但对于此时的日军而言,他们不仅海空优势全无,连最基本的弹药物资都已是捉襟见肘,还拿什么去打美国大兵,只剩下被动挨打的份。而这支日军最后的溃败和玉碎,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身处密林之中的日军,不仅缺衣少粮,缺弹少枪,要吃没吃,要喝没喝,饥饿难耐之时,更是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被活活饿死的日军人数与日俱增,饿殍遍野,但是活着的日军,根本无暇顾及,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将这些尸体进行妥善的处理或掩埋。

久而久之,在密林潮湿闷热的恶劣气候环境影响下,细菌滋生,疟疾等疾病开始传播,致使日军被病死的人也比比皆是,且根本无药医治,一旦生病,就相当于是在痛苦中活活等死,忍受着饥饿和病痛的双重折磨。

于是在近半年之后,当初的28.7万大军,就有近23万多人死在了那密林深处,损失惨重,无人问津。

因此,在这一时期,日军因饿死,病死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人数就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而真正死于美军炮弹之下的日军人数或许仅仅只占据两成。

年,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出版了自己的著作《饿死的英灵们》,在这一书中,他也向人们揭露了令人震惊的二战真相和骇人的战争数据:

“万日军是饿死病死的.........一半以上的供奉在靖国神社的英灵并非死于战场,而是在饥饿与病困的地狱挣扎而死!”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也写道:“饿死病死比战死者多。这不是一个战场的局部特征,而是整个战争全体的特征,由此可见日本军队的本质。”

“壮绝的玉碎”

但即便是已经在生死边缘游走,你认为日军就会轻易投降了吗?

当然不会,只因他们是日军,二战日军什么脾性,相信各位读者早已了然于心,反正死不投降就对了。

他们仍在进行着负隅顽抗,发起他们那所谓的自杀式冲锋,日本所提倡的“壮绝的玉碎”,“武士道精神”早已深入每一位日军士兵的心中,于他们而言,就算自杀也不能投降,投降是不被允许的,投降是屈辱的,投降就是在背叛日本。

于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日军常常发起自杀性的反击,这种一打仗就跟你拼命的打法,着实让人胆寒。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作祟,致使大量日军最终选择了自杀,但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他们是被这思想给活活逼死的,更是政治和战争背景下,一个个可悲且可恨的牺牲品。

一直到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山下奉文接到停火命令后,这批岛上的日军才纷纷缴械投降,但是由于岛上的日军较为分散,通讯不畅,信息闭塞,以至于遍布菲律宾各群岛上的日军士兵,在投降这件事情上,就持续了半年之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j/1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