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学术与文化中国南方重镇和人才培养南方高地。主校区位于中国现代大都市──广州,校区同时延伸至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支持下,通过“2工程”和“工程”的建设,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人心向学”的理念,突出抓好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为培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未来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其他社会英才而努力,为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基本数据(年)

校本部专任教师人教授人副教授人全日制学生人本科生人硕士生人博士生人本科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5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校园4个广州3医院8家国际合作学院2所地方研究院0家国家级研究机构9个

关键办学指标(年)

学科影响力表现突出:学术影响力进入世界前%的学科领域数6个,在全国高校排第2,进入前0.-0.5%的学科领域数7个,在全国高校排第3。师资队伍实力雄厚:院士3人,长江学者和杰青人数全国高校排第八,千人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高:本科生就业率、研究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主要行业入门考试通过率等均居全国高校前列。科研能力连续大幅提升:连续三年超过0亿元,年科研总经费达3亿元,全国综合性高校排第6。与一流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在高校前列: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和法国格勒诺布尔综合理工学院等建立平台和机构。医科整体实力与医疗规模和质量居全国领先行列:医疗规模在高校中排前五,重点专科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4位,眼科中心在全国排第,肿瘤中心在全国排前3,医院医院中排第8(其重点专科数在全国排第4)。

办学历史

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年0月合并而成,是一所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使命和愿景

学校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振兴中华的领袖型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勇于创新的学术重镇,促进国家社会文明事业进步,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战略目标: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中山大学倡导“人心向学”,用心做好大学“精心育人”和“追求学术”这两方面核心工作,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学术整体水平,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创新,提高能力和素质;坚持“教授就是大学”的理念,确立教授在学校事务中的学术主导地位;坚持“善待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学校特色: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发展模式:综合性:多学科综合发展;研究型:突出学术研究的地位;开放式:对国际与海外、社会开放办学。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中山大学教育学生遵循校训,追求学业;期待学生有振兴中华、服务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抱负,阳光开朗,知礼诚信,尊师爱校,勤奋执着,勇于担当,敢于超越,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的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社会英才,勇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模式:学校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教育观念和“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探索“全面质量、分类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理念。推动科学学位研究生硕博贯通培养,开展“优生优培”,推动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结合,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创新性研究,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实践结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建立研究生学习权益保护机制,保护研究生的学习权益。专业设置:中山大学现有本科专业2个,设有2个人文社科类院系,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亚太研究院、管理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国际汉语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旅游学院、资讯管理学院和国家保密学院;设有5个理工科类院系,包括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地球科学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超级计算学院;设有5个医科类院系,包括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学校还设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和创业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业教育。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拥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法学、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中山大学法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法学院肇始于年孙中山先生手创的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学院。其历史还可追溯至晚清的广东课吏馆,年广东课吏馆更名为广东法政学堂,后又更名为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年8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国立广东大学法科学院亦改称国立中山大学法科学院。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时,中山大学法学院被撤销。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复办法律学系。年7月,法律学系与政治学系、社会学系以及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一起组建成立中山大学法政学院。年9月,中山大学撤销法政学院,并在原法律学系的基础上复建中山大学法学院。

我院现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教师54人(教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5人,讲师(含专任教员)8人),教辅及党政管理人员22人。法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科研博士后2人。学院培养层次涵盖本科、硕士及博士,现有本科生多人,研究生多人。不少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主要法学学术团体兼任重要职务,在学术界有相当影响;同时许多教师还承担了与有关部门协作的教学、科研、法律实务以及地方立法起草等任务,成绩显著。

学院辖设法学理论研究所、法律史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所、刑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诉讼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个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其他校级或院级的研究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地方立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公法研究所、中山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税收与财税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WTO与CEPA法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公共政策与法律制度设计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人权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律风险管理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司法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环境、健康和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学院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法治社会建设评估中心。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简章)及招生学科专业目录









































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
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j/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