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MFI研究员

当下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所酝酿的第一轮康波周期(历史上的第五轮)中,前两轮工业革命各自持续了一百年,这就意味着这轮信息革命即将迎来她的第二轮康波周期。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即将来临的第二轮康波周期中,如中国这样的追赶国将完成主导产业的追赶。这种追赶需要条件的配合,这些条件究竟是什么呢?就需要我们对历次工业革命的规律进行探究。

站在当前回看历史,棉纺织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似乎有某种必然,因为它具有市场消费潜力庞大的特征,这意味着具有广阔的市场。而英国爆发的棉纺织革命,实际上是宣告了她成功的夺走了印度这个棉纺织行业制造业中心的桂冠,巧合的是在此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是通过垄断印度的棉布生意而成为18世纪的商业帝国,所有这些可能具有某种紧密的联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其后的两次有一些显著的不同,比如棉纺织行业的技术改善并不是出自实验室,而是来自于熟练工的发明,棉纺织公司的资本投入相对不大,这些资本和技术的特征与其他工业革命迥异;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其后两次工业革命相同的是,能源革命都对主导产业的爆发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煤炭这种化石能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极大的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最为突出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航运技术与全球分工一道,重塑了全球经济以及政治格局,英国以及其他欧洲、美国等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而一些传统的棉纺织制造业大国如印度和中国等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度去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与“去工业化”正是由于棉纺织行业的市场分工所导致:殖民地成为棉花这种原材料的来源国,也成为棉布这种产成品的需求国。

作为工业革命研究系列的第一篇,本篇文章的目的是试图总结出工业革命的一般框架,即能源、军事与市场(货币)三位一体,具体来看,当国内与国外这三个要素都形成正反馈时,工业革命展开的条件即具备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提示军事(政治力量)在海外市场开拓和国内市场统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是工业革命研究一直以来所欠缺的。

图1工业革命的核心结构

来源:MFI

一、全球市场的形成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有研究表明,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的军事技术持续改善,比如,年欧洲就出现了火枪,16世纪中期出现了适合骑兵使用的手枪,17世纪燧发枪被发明出来;军械最早在14世纪就应用在船上,战舰的枪眼、炮门等军事创新也在不断推进;武器的价格也在下降,表明生产率在提升,比如18世纪初期英格兰手枪价格只有16世纪中叶的1/6,大炮、滑膛枪等其他武器的价格也大幅下降。

有理由相信,军事技术应用到航运行业,对于15世纪欧洲开启的贸易+殖民时代大有助益。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年达伽马开发了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自此,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和英国开始在美洲进行掠夺金银、奴隶制种植园等活动,在非洲进行奴隶贸易,在亚洲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进行香料和纺织品贸易。最终的结果是英国海军在17世纪战胜了荷兰海军成为了海上霸主,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也迎来了她的黄金世纪。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殖民活动与英国政府的军事能力相辅相成,这种配合最终击败了荷兰、法国等竞争对手。

16世纪末,荷兰与英国成功挑战了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而后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与荷兰对亚洲进行利益切割,印度纺织贸易主要落入英国手中。这个结果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战胜荷兰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对手有较大的关系,甚至与英国在18世纪晚期爆发棉纺织革命也密切相关,这或许是某种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在17世纪,棉纺织品是世界第一大消费品,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都有生产和消费,印度是当时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彼时,欧洲国家掌握了欧亚、欧非和欧美的海上航线,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的纺织贸易,这就意味着这种棉纺织品可以进行全球贸易,市场空间大幅增加。在初期,一般的贸易流程是:欧洲人从美洲获取金银,流入亚洲购买棉纺织品等商品,再拿棉纺织品去非洲购买奴隶,这些奴隶在美洲种植园种植甘蔗、生姜等经济作物供欧洲消费。之所以棉纺织品可以在非洲购买奴隶(-的奴隶交易显示纺织品占所有交易物品价值的一半以上),是因为作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品,棉纺织品具有了一般等价物的交换职能,而出于奴隶交易的需要(贩卖到美洲如西印度群岛进行种植园生产),谁掌握了棉纺织贸易的能力,谁就拥有了重新在美洲分配劳动力的能力,因而可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的棉纺织业,就是垄断了17世纪的核心制造业出口部门,这对于英国对全球贸易份额的获取、交易标准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主要对香料进行了垄断,而香料受到了后期西印度群岛出产的生姜的替代,价格大幅下跌,考虑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经营模式并无二致,主营商品的差异可能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因。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于棉纺织品这一全球第一大消费品的贸易,使得棉纺织品遍布全球。如下图所示,公元年以前,棉纺织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多中心为主,亚洲、美洲和非洲都有各自的中心,而到了17世纪以后,欧洲成为贸易的中心,到了18世纪末期成为了生产的中心。

图2全球棉花的生产与消费中心的历史沿革

来源:《棉花帝国》

受益于棉纺织贸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资产总额不断增长,从公司创立初期(年)的镑增长到年的镑,在17世纪70年代,该公司的红利的比例的年均值为22%,80年代达到45%。到了年,新旧东印度公司合并而成立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起步之初的资本为万镑,-年的纯利润为镑,与总资本相比,回报率为11%,此后年的利润率为17%,年为20%,年为22%。到了20-30年代,东印度公司的年销售额不断增长,由万镑增长到万镑,利润最高的年份能达到60-70万镑,在-年利润率达到15%左右,这个时期,该公司的红利按照8%进行付息。而随着年普西拉战役的打响,英国开始正式对印度进行殖民,年从莫卧儿帝国手中获得了孟加拉、比哈尔、奥利萨三地的征税权,当年的土地税收入为万镑。

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资产和营收情况也可以得知英国持续受益于全球贸易,这种全球贸易的增长拉动了英国的航运业,与此同时英镑的应用也更为广泛。东印度公司通过借贷逐步的垄断印度棉纺织品出口,印度的纺织工人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需要向英国商人借贷,这个过程中英国商人逐步累积商业资本,这有助于改善英国的国际收支,而随着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殖民程度加深,如获取印度多个地区的财权,该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结算就摆脱了金银,使得英国的国际收支账户更为健康。实际上,英国遭遇年股灾时,一度受到汇率贬值和资本外逃的风险,正是由于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运回贵金属,才避免其扩散为更大的信用危机。由此也可以窥见,所谓“全球贸易标准”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聚合而成,英镑的地位就是全球贸易标准建立的风向标,军事技术与贸易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积累了商业资本,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印度的殖民活动(获得征税权),使得英国的国际收支账户得以改善,毕竟彼时印度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品的制造业中心,也就是说英国实际上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掌控了棉纺织品的制造业中心,在航运能力+掌控制造业中心的组合(生产+流通)之下,英国对全球市场进行分工塑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美洲进行奴隶制种植园生产模式,把印度纺织工人纳入全球贸易使其成为受薪工人(负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国内也在进行土地改革(圈地运动),这些都使得商业资本不断的转换为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持续累积为英镑提供支撑,并且也为接下来的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二、全球分工:美国棉花种植园与英国棉纺织工业革命携手并进

17-18世纪的印度棉纺织品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遍布全球,贸易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的扩散,到18世纪英国纺织工人已经学会了印度大部分技术。但与印度棉纺织品相比,英国的棉纺织品主要的问题在于工资成本较高,因而如何提高生产率是与印度棉纺织行业竞争的关键。年飞梭被发明出来,到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开始出现,年水力纺纱机进一步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而年发明了骡机,它将水力纺纱技术和珍妮纺纱机结合起来(后来用蒸汽机替代水力),纺纱技术继续大幅的提高。在此后的30年时间,英国纺纱行业的生产力提高了倍:在18世纪的印度,纺纱工纺磅原棉的时间是5万小时,而英国在年用有支纱锭的骡机,工人仅需要0小时就可以完成;到了年,凭借水力纺纱机,时间缩短为小时;年后,利用自动骡机时间再次大幅缩短至小时。

英国棉纺织行业效率的提高,使得消耗原棉的数量大幅增长:年的消耗量为万磅原棉,年纺纱产量增长到九年前的6倍,年纺纱量再次翻倍至万磅。产量的大幅增长压低了棉纺织品的价格,使得受众群体大幅增加,英国棉纺织品开始逐渐在非洲等地取代印度纺织品。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作为蒸汽机动力的煤产量从年的万吨,上升到年的1万吨,同期铁产量从5万吨上升至13万吨,使得年英国产出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他地区综合还多。英国国内拥有煤炭和铁矿石资源,但是纺织行业的原材料棉花完全依赖进口,而棉纺织品对于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增长,带来了价格上涨和短缺的风险。

图3英国棉产品出口大幅增长

来源:《棉花帝国》

而其后美国南方棉花种植园模式的兴起,缓解了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原材料短缺的担忧。棉花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大量的劳动力即奴隶制(机械化生产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以及种植园主需要政府的支持,奥斯曼帝国和印度政府没有土地改革的动力,而西印度群岛和巴西将棉花作为替代作物进行生产,而由于西印度群岛年爆发革命,这种供应也变得不稳定,最终美国南方种植园满足了所有的条件,南方种植园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侵占土地,奴隶制获得政府的支持,以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因素导致美国的棉花产量大幅增长:年出产万磅棉花,年为万磅,年达到万磅。

事实上,美国就像19世纪的沙特阿拉伯,她的南方种植园的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与美国政府以及欧洲资本有密切的关系。棉花种植需要消耗大量的肥力,为了增加棉花的产量,美国领土不断扩张,比如年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使得美国的领土几乎增长了一倍,到了年,美国有67%的棉花产自半个世纪前还不属于她的土地。而在进行领土扩张的过程中,不管是与外国政府的战争,还是对本地印第安人的武力逼迫,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以及欧洲资本的介入,比如说英国巴林银行支持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她在伦敦发行募资所用的债券,而之前巴林银行请求英国首相阿丁顿同意美国的领土扩张。

图4美国的棉花价格指数

来源:《棉花帝国》

到了年,美国的棉花出口占比达到32%,而在二十年前只有2.2%,在年至年期间,棉花出口更是占到了一半以上。英国曼彻斯特商会在年这样说:“我们坚信,很大程度上因为制造材料的价格非常低廉,棉产品制造业近年才得以迅速增长。”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与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了原材料与生产国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美国向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出口商品,而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向美国输入资本。得益于英国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美国南方种植园逐步依赖伦敦货币市场,比如种植园主借贷是以奴隶为抵押品,而这种全球分工(英国棉花完全依靠进口)也使得英国的棉花产业持续扩张,到年,英国有万人从事棉花产业。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棉纺织革命与美国南方种植园扩张是携手并进的。而此前的生产活动,对于原材料的获取并不会远隔大洋——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棉纺织工人的棉花供应都来自于国内(由于交通运输能力受限,原材料远距离运输成本会大幅提高),可以说英国和美国的跨国分工得益于航运能力的提升,以及政府与资本的强力介入,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得以加大军事投入和增加基建投资,这些都有利于增加棉花种植行业的竞争力,而英国一方面获得了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通过对美国南方种植园的投资,资本回报丰盛。原材料的问题解决之后,市场也并不存在问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保证了其在殖民地不断的开拓市场,至此,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棉纺织行业占据全球棉纺织行业的中心位置,制造业产能加上对于贸易标准的垄断,也在不断助力英镑主导着全球货币体系,英国正在走向她的高峰。

三、工业革命的扩散与能源革命

英国的棉纺织革命对全球贸易进行了重新塑造,如-年,英国对欧洲的出口额增长了20倍,这种贸易进出口上重大的变化,导致欧洲各国走上英国曾经的保护主义关税的道路:首先是由于法国革命爆发,欧洲大陆在-期间对英国贸易品进行封锁;其次,法国在大陆封锁结束之后实行了禁止性关税,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年,俄国在年,意大利在年,都对棉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美国杰弗逊总统在年颁布了禁运法案,该法案禁止了英国、法国和美国之间的货物运输。

棉纺织技术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概花了十年的时间,珍妮纺纱机在年到了法国,水力纺纱机年抵达了里昂,它们传入荷兰与德意志西北部的时间是年。与此同时,各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在进口关税的保护之下,各国的棉纺织行业开始发展起来,并先在国内市场替代英国货。但这些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是在美国爆发内战之后,美国内战导致了棉花出口大幅下降,这些国家都遭遇了原料短缺的危机,为了解决这次危机,欧洲主要国家以及俄罗斯都学习了英国的经验:即开辟殖民地种植棉花,同时向殖民地市场推销棉产品,即对殖民地的棉纺织市场进行“去工业化”。各国都在培育本国的棉花供应,使得这种原材料供应和主产国之间的关系类似当年英美关系的翻版,比如法国、德国在非洲殖民培育自己的棉花供给,俄罗斯在中亚殖民,而美国则持续恢复南方的棉花产能。

其结果就是这些国家的棉纺织产能都大幅增加了,德意志地区的纱锭数量在年达到了万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在年有近80万支纱锭,19世纪中叶俄国在棉纺织品上实现了自足,年瑞士的纺锭达到万支,年美国的纺锭接近万支,而此时棉纺织品行业也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制造业。

需要注意的是,棉纺织行业效率的提升有赖于能源效率的提升,而蒸汽机在法国和德国的大规模使用有赖于煤矿的发现与开发,在年左右法国的加来海峡地区和德国鲁尔地区的煤矿被开发出来,使得其后二十年间法国的煤产量由万吨上升到万吨,德国的煤产量由万吨上升到2万吨。蒸汽机的大规模使用,使得炼铁技术得到发展,使得机器设备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机器生产的扩张,对于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最终使得虽然德国、法国以及美国的棉纺织行业的规模持续扩张,但是如冶炼和铁路等行业的扩张速度亦较为显著。对比来看,英国的棉纺织革命中,起初棉纺织业主要建在河边,受水力驱动,而后才逐步的走向蒸汽机采用煤炭作为燃料,而这种能源效率的改进在德国、法国和美国演变得更为快速,表现为“能源革命”,这可能与这些地区进一步的整合国内市场,加大基础设施如铁路、轮船等政策有关。

图5英国以及除英国以外的国家纱锭数量(-)

来源:《棉花帝国》

综合来看,这些追赶国展开工业革命的模式与英国非常相似,这些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形成了分工模式,并且这些殖民地也是棉纺织品的出口市场,为了对占领殖民地和对殖民地进行改造,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行为都受到军事力量的支持,这种行为类似于英国在17世纪的军事和贸易殖民模式,也就是说,虽然英国在19世纪仍然是世界霸主,但是这些追赶国家的经济模式与主导国越来越像,棉纺织行业不断扩张,并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军事实力也在同步增长,军事与主导行业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最终威胁了英国的统治地位。

四、总结

1、工业革命的核心结构:能源、军事与市场(货币)

没有全球市场的形成和标准的建立,英国无法积累商业资本,更无法进行全球产业分工,如在海外建立棉花种植园和开拓市场,那么棉纺织行业持续扩张将无法延续。市场是工业革命重要的基础,而军事与能源则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英国成为海上帝国,与火药等技术与军事相结合有重大的关系,而这种军事的扩张带来了市场的形成,最终带来英国航运业的发展,反过来增强英国政府财政实力,在这个过程当中,能源主要应用在军事部门。

在工业革命当中,能源主要应用在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这个过程,又促进了市场进一步融合。在英国,棉纺织行业生产的动力最初由水力驱动,而后过渡为蒸汽机驱动,德国、法国等国家也通过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将蒸汽机作为生产的主要动力,应用到棉纺织行业以及其他工业。蒸汽机的使用,使得煤炭开采的效率提升,导致煤炭的产能大幅增长,降低了蒸汽机的使用成本(煤炭是生产资料),从而使得冶炼技术提升,炼铁等行业大幅扩张,从而使得机器设备的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机器设备+蒸汽机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而这反过来又增加了煤炭的消耗,这种正反馈过程使得炼铁、铁路等行业也与棉纺织业一样,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使得到19世纪中叶后,煤炭等化石能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铁路等交运行业的大幅增长,使得国内的流通效率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伴随着国内市场的统一(提高制造业效率),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军事力量介入),工业革命得以爆发。在这个过程当中,能源主要应用在主导行业,最终促进了市场的形成。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内市场的统一还是国际市场的建立,都离不开能源与军事的参与,而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形成共振时,工业革命爆发的条件就具备了。

图6工业革命爆发的条件:内外市场共振(两个正反馈过程)

来源:MFI

2、康波中的主导国与追赶国

棉纺织品革命的主导国即为建立了全球市场标准,首先爆发棉纺织革命的英国,而追赶国是指欧洲、北美等后来也出现棉纺织革命的国家。一般来说,工业革命包含两轮康波周期,棉纺织工业革命包含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康波,这两轮康波的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年中信建投报告),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核心产业和核心国家之间的变化,第一轮康波以主导国为主,而第二轮康波中,主导国和追赶国齐头并进。

图7五次技术革命

来源:年中信建投报告

通过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研究,我们发现追赶国实现棉纺织革命,主要复制了主导国的道路,比如这些追赶国模仿主导国英国进行保护主义政策来扶持本国的棉纺织行业,以及在海外寻求殖民地,使得这些地区不但成为棉花的产地还是棉纺织品的出口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追赶国的棉纺织行业不断扩张,但是主导国的棉纺织行业并没有快速的衰落,从英国的经验,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其一是英国通过提高棉纺织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使得在高端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压力下降;其次是虽然欧洲等国家的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市场下降,但是通过不断拓展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市场,仍然可以保持需求的增长。也许正是由于这点,从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率要远小于此前,可以说这个时代是欧洲各国“冷战”的时代,而热战转移到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轮康波时期,主导国仍然受益于全球市场的扩大,19世纪英国资本流出占欧洲资本流出的一半左右,由于主导国英国具有先发优势,使得更为受益于全球分工所获得的资本收益,尤其是到了后期英国国内工人运动兴起,英国资本家开始寻求海外设厂,这种优势就更为显著,所以,虽然到了第二轮康波,追赶国的棉纺织工业和铁路工业都迅速的崛起甚至一度超过英国,但是英国的地位尚未被撼动。追赶国对主导国的替代发生在第三轮康波时期。

3、康波主导产业的变迁:军事竞争是主因

我们目前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革命,如下图(年中信建投报告)所显示的,每一轮工业革命,分别对应两次康波,英国的工业革命时间大概为年,包含两次康波,时间为-年,主导产业为纺织工业和-年,主导产业为蒸汽机、轮船和机械。

这两次康波的主导产业的变化,可以用追赶国与主导国之间的军事竞赛来解释。19世纪欧洲各国在军事支出的投入都大幅增加了,电报、铁路等发明和应用都为增强在国内的统治和对殖民地的征服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欧洲本土战事大幅减少,但是殖民地的战争却更为频繁了。-年欧洲作为整体的实际军事支出平均每年上升1.7%(剔除掉战时增长)。

图8康波与主导产业

来源:年中信建投报告

之所以会出现欧洲各国之间冷战,但是殖民地热战,与棉纺织行业的原材料需要大量进口,以及对殖民地出口进行去工业化的商业模式有关。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并首先在欧洲进行扩散,但是欧洲与英国一样,棉花完全依赖进口,而产能提升之后市场如何开拓也是核心问题。所以,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在仿效英国的道路,即在海外拓展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既是原材料的来源地,又是产成品的出口地。而如何对殖民地进行争夺呢,军事竞争就必不可少,在这个过程当中铁路、航运等交运部门大规模的增长,不管其目的是增进国内市场进一步的整合,还是为了供应军需,都带有公共品的特点,而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流通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追赶国对于主导国经济模式的“复制”,试图打破主导国的标准与分工模式,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伴随着军事竞赛,而这种军事竞赛会带来某些行业的发展,就表现为康波中的主导产业的变迁。

参考资料:

《棉花帝国》斯文?贝克特

《欧洲何以征服世界?》菲利普?霍夫曼

《东印度公司》浅田实

《康波中的创新:创新的时代机遇》中信建投年

知悉:

●MFI认为每一份报告均为系统谬误之一部分,亦必产生新谬误。MFI任何研究结论不作为投资建议。

●MFI提供会员、咨询及资产管理合作,欢迎垂询。

●联系我们:牛野Mobile/WeChat: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j/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