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在这次对峙中,没有洞朗事件那么
5月上旬以来,印方在中印边界实控线西段加勒万河谷(GalwanValley)地区频繁越线进入我国领土,制造事端。经过军事和外交途径密切沟通,两国于6月6日举行边防部队军长级会晤,就缓和局势达成重要共识,同意同时“脱离接触”。然而,印方人员却于6月15日晚违反双方共识,两次越线挑衅攻击中方人员,酿成两国边境地区近45年来最严重的伤亡事件。 6月19日,在邀请印度各主要政党商讨边境问题时,莫迪一句“无外方(中国)人员进入印方领土”,迅速在两国引起轩然大波。不论莫迪是无意间说漏了真相,还是有意试探外界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印度政府始终都给人一种不想扩大事端的印象。这与年洞朗对峙时的咄咄逼人形成鲜明对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印度在此次事件中表现的这么低调? 如果了解过印度对华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印度国力始终弱于中国,对抗中国意味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如果印度找不到一个大国来承接这种成本,它是绝对不敢挑战中国的。 美苏撑腰下的尼赫鲁 年3月,中国平定了西藏叛乱,但印度认为自己在西藏利益受到了侵犯,中印关系因此急转直下。而在当年的1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访问了印度。在这场访问中,艾森豪威尔一改以往对不结盟运动的批评态度,对尼赫鲁保证,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不妨碍美印两国成为亲密朋友。在之后的4年里,美国对印度提供了40多亿美元的援助,在当时的美印关系史上堪称史无前例。 年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图片来源:《尼赫鲁外交研究》 而此时的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也多了起来。虽然在援助金额方面比不上美国,却为印度提供了一些关键性的军事装备。由于当时的印度急缺高原用运输机和制空型战斗机,印度国防部在年10月时访问苏联,向其购买了两个中队的米格-21战斗机、8架安-12运输机,以及一些米-4直升机,并在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完成了交付。 由于当时美苏两国对印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提供了大量援助,使得尼赫鲁有了对抗中国的底气,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这就为印度在年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印方有6架安-12运输机参与了增援拉达克地区的行动。中国的运-8运输机也是仿制的安-12运输机。图片来源:CCSA 拉吉夫·甘地的政治困境 与年中印冲突 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遇刺,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继承了她的政治遗产,成为印度总理。在之后的两年里,拉吉夫甘地没有像她的母亲那样成为一个强硬的政治人物,却要处理国内种种难题。经济改革难以推进,旁遮普和阿萨姆邦的骚乱问题持续不断,党内的阿尔琼·辛格与特里帕提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印人党等在野党虎视眈眈,这都让拉吉夫·甘地头疼不已。 年11月25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印度,双方重申了印苏同盟关系,苏联给了印度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给困于国内问题的拉吉夫·甘地打了一剂强心针。 左为拉吉夫·甘地,中间是戈尔巴乔夫夫妇,右为索尼娅·甘地,图片来源:《戈尔巴乔夫的印度之行》 年12月,也就是戈尔巴乔夫走后不久,印度就单方面宣布,将我国的藏南地区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这一举动迅速恶化了本已缓和的中印关系,成为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大背景。而拉吉夫·甘地的政治目的也通过此次事件暴露无遗,他想绕开国内问题,通过激化中印边境问题的方法,在国内树立起胜利者的形象,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不过此时,戈尔巴乔夫被国内问题缠身,并不能给予印度有效支持,这次中印冲突在发生后不久就被淡化了。 莫迪的算盘:坐收渔利 年1月,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宫。这个特立独行的总统始终标榜强硬的对华政策,尤其主张对华实施贸易制裁,这自然引起了莫迪的注意。年6月25日,莫迪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恰巧这时候,洞朗对峙事件被印度媒体一遍又一遍的炒作,导致中印边境争端迅速升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莫迪在激化、利用一次普通的边境冲突,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博取特朗普对印度的支持。 年6月底,莫迪访问美国,图片来源:新华网 但出乎莫迪意料的是,在美印两国的联合公报中,一方面没有提及美印两国一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p/6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考点梳理练习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天文学家找不到外星人原来他们藏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