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水与岩造就的瑰丽奇景
不管你是否听过“喀斯特”地貌的大名,但你对喀斯特造就的美景一定不陌生。 ▲ 广西,桂林冠岩 ▲ 广西,漓江 ▲ 湖北,恩施大峡谷 ▲ 福建,麟隐石林 ▲ 贵州,紫云格凸河穿洞 ▲ 贵州,织金洞 喀斯特在哪里 全球喀斯特分布面积约有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2%。以中国西南岩溶区和北方岩溶区、欧州的狄纳尔地区、阿尔卑斯山、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地、美国中东部、澳大利亚南部、越南北部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分布最集中,发育最完善。 中国喀斯特分布总面积.3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3,包含裸露型、埋藏型和覆盖型3种类型,其中裸露岩溶面积90.7万平方千米。中国喀斯特的分布,以贵州为中心的“南方喀斯特”、以山西为中心的“北方喀斯特”区域面积最大,面积分别为万平方千米、54万平方千米。 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区到干旱区,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包罗万象。 中国同时也是对喀斯特地貌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就有关于岩溶地貌的记载,后来以明代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录最为详尽。 以气候地貌带的差异作为喀斯特地貌分区的主要依据,全国可粗略地划分为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湿润半湿润亚热带-温带喀斯特、干旱半干旱温带喀斯特、高原-高山喀斯特4个地貌区。 湿润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一线,以石芽、石林、溶丘槽谷、深切峡谷、喀斯特瀑布、天坑群、峰林平原、峰丛洼地,以及巨大的洞穴系统、地下河系统以及丰富的洞内次生碳酸盐沉积物为特征,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喀斯特形态组合景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亚热带地区最典型、最集中和最美丽的喀斯特分布区。 地上与地下之美 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在中国旅游资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石灰岩类岩石)地层出露广泛,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复杂,从而形成的地貌景观不但类型多样,而且分布面积巨大,有些达到世界奇观等级,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或世界地质公园。 从研究历史到分布面积,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王国”。峰、林、山、谷、湖、石、瀑、泉、潭,喀斯特地貌几乎集合了所有自然景观元素。 天坑 中国有着最具观赏性的喀斯特地貌,首当其冲的便是天坑。 分布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地表陷坑,像是从很深的地下拔地而起,宽度和深度高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周围都是陡直的绝壁。这些由大型洞穴崩塌而成的塌陷漏斗,就是天坑。 作为一种天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拥有巨大容积和陡峭岩壁的天坑,向人们呈现了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峰丛洼地喀斯特地貌区,根据专家研究资料表明,这类地貌区主要集中在广西北部和西部,贵州的南部和北部,长江三峡两岸和重庆东南部,四川东南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云南的东南部等地区。 位于贵州平塘县塘边镇的打岱河天坑群,由打岱河天坑、安家洞天坑、猫底陀天坑、倒陀天坑、瑶人湾天坑、音洞天坑、打赖河天坑等12个天坑组成,天坑深度均超过米,其中最大的打岱河天坑深约米,南北走向约米,东西走向约米。 隐藏在峰林峰丛之中的大石围天坑,是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这个天坑是因为地下暗河长期冲蚀造成巨大地下空洞后引起地表大面积坍塌所致。它的垂直深度达米,南北走向宽米,东西走向米。 洞穴 如果说从地面直指地心深处的天坑,是喀斯特作用在大地上奏响的引人入胜的序曲,那么深藏地下、精彩纷呈的溶洞系统则是一篇动人的华彩乐章。 岩溶洞穴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溶蚀、机械侵蚀和崩塌过程。 首先,水流沿着可溶岩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下渗,并向地下水位基准面排泄,然后水平流向地表小溪。 然后,地表河下切,地下水位基准面下降,渗入地下的水不断扩大裂隙通道,并形成了主要的水平通道。 最后,地表河不断下切并形成峡谷,地下水位基准面继续下降,主要水平通道中的水下降形成新通道,洞穴形成。 峰林峰丛 喀斯特地貌最经典的形态,是峰林峰丛。 峰林与峰丛喀斯特,可简称其为峰林喀斯特系统,也有称作“中国式喀斯特”和“桂林式喀斯特”的。 早在近4个世纪以前,这种地貌就已为我国明代卓越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研究过。徐霞客对这一喀斯特地貌系统特性的区别性描述和所使用的诸多形态词汇,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他描述峰丛的形态有:石峰攒合、群峰丛合、重峰丛突、千峰万岫、石峰攒丛、石峰丛拔等,“峰丛”一词累见其中;描述峰林的有:石峰离立、石峰骈列、高峰耸立、石峰森森等,“峰林”之意已十分鲜明。 峡谷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面积广阔,流量大、流速快的河流众多,为喀斯特峡谷的发育提供了极佳的地质条件。从箱形峡谷到地缝式峡谷、从峰丛峡谷到复式峡谷,喀斯特峡谷类型十分齐全,并在切割深度、峡谷规模、壮阔气势等方面均居世界榜首,汇聚了世界喀斯特峡谷的精华。 喀斯特峡谷是这样形成的: 1、河流从左侧流入河道,对河床进行切割、侵蚀,进入下游。 2、地壳运动开始,局部地壳抬升,处于抬升地段的河流上游与下游形成落差,水流速度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强,河床向下发育的速度超过向两侧发育的速度。上层山原地表也因地表水的切割形成峰丘。 3、地壳抬升加大,局部抬升明显,处于抬升地段的河流深切作用加大,加剧切割两岸岩壁,顶峰与河床间形成巨大的高差。上层山原地表因地表水的切割加剧,形成峰丛。 4、地壳继续抬升,河床上出现断点,形成瀑布或地下伏流。上层山原地表继续发育形成峰丛。至此,一条两岸陡峭的峡谷就形成了。 石林 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它凸起于大地之上,仿佛是一把把打开地球秘密宝库的钥匙,与峰林峰丛、天坑地缝、峡谷洞穴等一起,共同建构了壮美的喀斯特景观。 在呈现了无数美景的同时,石林也是石漠化的典型表现,昭示着自然的严苛。 在横断山区,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喀斯特景观——地表大规模的钙华堆积。 著名的九寨沟、黄龙就是这类景观的代表,但在这一区域里奇异的钙华景观远不止上述两处。 从岷山、邛崃山、贡嘎山到哈巴雪山,在四川省九寨沟县的神仙池、松潘县的牟尼沟、黑水县的卡龙沟、康定市的亚拢沟、玉龙溪,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白水台等地,缤纷多彩的钙华滩、钙华池、钙华瀑、钙华堰塞湖等,为世界屋脊的东缘镶上了一道美丽的“钙华花环”。 从天空俯瞰四川省松潘县黄龙景区黄龙寺周边,只见一个个碧水盈盈的钙华池层层叠叠,套嵌相连,仿佛上苍遗落在大地上的一串绿松石珠链。 「如果觉得好看,欢迎点一个‘在看’哦」 本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p/7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复习要点
- 下一篇文章: 国家宣布吴江人手中的这张证升值了,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