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轮微专题十五地壳运动
考情分析 年份试卷 命题情景 命题规律 Ⅰ卷 考查地壳运动对里海的影响 主要考查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Ⅲ卷 考查地壳运动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Ⅰ卷 考查地壳运动对地下工厂的影响;考查地壳运动对阶地形成的影响 Ⅲ卷 以贝加尔湖为背景,考查构造湖的形成原因 Ⅱ卷 考查地壳运动对白令海峡跨海大桥成本的影响 Ⅲ卷 考查地壳运动对山脉终年积雪高度的影响 微专题知识体系 必备知识 一、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 ①陆块: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②洋块:常形成海洋,如大西洋、红海;海岭(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又称大洋中脊或洋脊)。 (2)板块碰撞区(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①陆块与陆块相撞: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常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海岸山脉和岛弧链,如北美洲海岸山脉、东亚岛弧。 二、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分类 类型 运动方向 对地表影响 举例 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或断裂) 水平挤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水平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地表抬升 或下沉 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台湾海峡 2.地质构造 (1)基本形态: 形态 褶皱 背斜 向斜 断层 岩层一 般形态 向上拱起(核老翼新) 向下弯曲(核新翼老)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倒置地形 图示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例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原因分析: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内力作 用形成 的地貌 背斜山、向斜谷 岩层受水平挤压、岩层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裂谷 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张,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形成裂谷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3.背斜、向斜的区别 (1)岩层形态: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 (2)新老关系:(最可靠,如果题中有新老关系,就不用考虑岩层形态)。 ①背斜:两侧从里向外,由老到新;顶部上新下老。 ②向斜:两侧从里向外,由新到老;底部上新下老。 ③提醒:判断背斜、向斜新老关系时,首先要判断是哪个部位,是左侧还是右侧,是顶部还是底部。 (3)岩层海拔:背斜:顶部海拔最高,两侧海拔较低;向斜:底部海拔最低,两侧海拔较高。有时用埋藏深度表示距离地面的高度。 4.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 三、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 1.沉积岩:上新下老(打井越往下应是越老的沉积岩)。 2.侵入岩: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 3.变质岩:侵穿者新,被侵穿者老。 4.断层:发生在断裂的岩石形成之后。 5.溶洞形成:石灰岩—地壳上升—流水溶蚀—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钟乳石(流水沉积)—石笋(流水沉积)。 6.若为背斜从里向外逐渐变新;若为向斜从里向外逐渐变老。 7.岩石先地壳上升到地表,后发生侵蚀作用;若侵蚀面与岩层平行,说明没发生褶皱;若侵蚀面与岩层不平行,则发生了褶皱;岩层先地壳下沉,再发生沉积作用。 一、真题检测 1.(·课标全国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右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2、3题。 2.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 3.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江苏)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4、5题。 4.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5.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 二、命题规律 例题解答 1.(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分析地壳运动对湖泊、河谷地貌形成的影响 思考角度: (1)对湖泊: ①地壳运动会导致岩层发生断裂,地壳下陷形成洼地,然后积水成湖。 ②地壳运动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形成堰塞湖。 ③地壳运动会使湖水不能外泄,形成内流湖。 ④地壳运动会造成山脉隆起,使湖泊与海洋分离,且入湖水量减少;山脉隆起导致水汽来源减少,导致气候变干,推动内陆湖泊的形成。 (2)对河谷地貌: ①地壳上升,导致流水下切侵蚀,形成峡谷。 ②地壳上升,会导致某河段早期形成的河漫滩平原或冲积扇抬升,形成河流阶地地貌。 2、32.D3.C 第2题,由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这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D项正确。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第3题,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项正确。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项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D项错误。 4、54.A5.A 第4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两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A项正确,B项错误。第5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2.如何判断岩层形态 思考角度: (1)形态类型:岩层形态分水平和弯曲(分为左右两侧,倾斜方向不一样)。 (2)判断依据:根据地层界线,结合等高线。地层界线是指上下不同岩层的分界线,常用不同地层界线代表各沉积岩层。 (3)判断方法: ①当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弯曲程度一致或者重合时,说明各岩层形态是水平平行的。 ②当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弯曲程度不一致,则说明岩层形态是倾斜的,背斜成“凸”型,向斜成“凹”型。 ※提醒:判断岩层形态时,首先要看地层与等高线的关系,其次是判断是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倾斜方向,最后根据等高线判断是山脊还是山谷及其倾斜方向。 3.根据岩层如何判断地壳运动状态 思考角度: (1)先地壳下降,后岩层沉积;先地壳上升,后岩层侵蚀。 (2)有几个岩层侵蚀面,一般地壳就上升几次,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界面平行,则没有发生褶皱,若侵蚀面与下面岩层斜交,则发生了褶皱。 (3)若侵蚀面上有新的岩层,说明侵蚀后,地壳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往期链接 地理二轮微专题一 四条纬线 地理二轮微专题二 时间计算 地理二轮微专题三 太阳方位 地理二轮微专题四 四季变化 地理二轮微专题五 覆盖技术 地理二轮微专题六 风的影响 地理二轮微专题七 气温影响 地理二轮微专题八 降水影响 地理二轮微专题九 气候条件 地理二轮微专题十 河流特征 地理二轮微专题十一 河流开发 地理二轮微专题十二 湖泊特征 地理二轮微专题十三 湖泊开发 地理二轮微专题十四 水之循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xw/7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读书新刊潘玮琳帝国的正义剧场
- 下一篇文章: 年文综备考之高中地理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