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60119/4761055.html

在本文中将能看到:

金融为什么能成为权力

私圣子与圣子的权力和路线之争

农民再次起义-威士忌起义

私圣子要里子,圣子要面子

私圣子获得圣父与资本大神的青睐

圣父与资本大神的决定

汉密尔顿被仙人跳了

继温斯洛普的圣经共和国破灭后,私圣子沉寂了近百年。在独立战争和建立联邦政府的过程中,私圣子借着与圣子的合作契机,再次获得了政治权力,并登上了政治舞台。上台后不久,私圣子就着手巩固到手的权力,并且努力争取从圣子那儿获得更多的权力转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靠的是汉密尔顿主导建立的金融税收信用体系。

金融=权力

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任总统。第一届美国联邦政府充满了朝气,华盛顿这年57岁,他的内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内阁,国务卿杰斐逊46岁,战争部长诺克斯39岁,总检察长伦道夫36岁,财政部长汉密尔顿34岁。在这届内阁中,汉密尔顿成为了保守主义的私圣子的代言人,他与代表自由主义的圣子代言人的麦迪逊围绕着金融政策展开了州权与联邦权力,南方与北方,农业与工商业的第一次交锋,支持他们的势力以他们为中心逐渐形成了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的两党政治格局。而随着汉密尔顿金融政策的胜利,私圣子进一步从圣子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巩固了以联邦政府为肉身的政治地位。汉密尔顿也因此成为了内阁中最有权势的人,被称为仅次于华盛顿的美国第二号人物。

汉密尔顿通过金融巩固联邦权力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让联邦政府获得处理内外债务的权力。

汉密尔顿就任财政部长的第十天,众议院要求他提供一份关于“公共信用“的计划报告,以便国会制定新年度的财政计划。这份报告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当下的战争期间发生的内外债问题。当时的债务总和约万美元,其中万美元是联邦政府欠下的外债,万美元是各州政府的在战争中向民众打下的白条。

年1月4日,汉密尔顿的报告提交到了国会。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美国政府的信用。实现的方式是:联邦政府建立偿债基金,用各种税收,出卖西部土地的收入和其他联邦政府的收入作为抵押偿还对外的债务;同时,联邦政府将接收并整合各州债务,进行统一管理,并由偿债基金统一偿还。也就是说,联邦政府将大包大揽所有的内外债务,由联邦政府用联邦收入进行抵押,发行新的债券,募集资金,从而偿还所有旧的债务。一句话总结就是,建立联邦信用体系,发新债,还旧债。

国会讨论中,麦迪逊首先向汉密尔顿开炮,说汉密尔顿的方案,掠夺了民众的财富,而让投机商人和银行家大发横财。麦迪逊这么说是因为这些白条债务都是很多年前向普通民众所发,并且其中很多人是退伍老兵,可是战后各州政府却始终没有对这些债券进行偿还,甚至连说法也没有,导致这些白条和债券持有人为了生计而以远远低于面额的价值转让这些债券。而现在这些债券大部分落到了专业投机人与银行家的手中,这些人甚至会去偏远的地区连哄带骗以低价从不知债券是否还能够被偿还的持有人手中进行收购。而汉密尔顿报告中的债券偿还计划正是迎合了这些黑心商人的利益,是对在战争中做出贡献的恶民众和老兵们的背叛。代言南方的媒体们纷纷谴责汉密尔顿的不道德行为,有的报刊把他称为“东部的杂种投机家“。(汉密尔顿出生于美国之外的英属西印度群岛,父亲很小就抛妻弃子不知所踪,传言是华盛顿的私生子。)

汉密尔顿则辩解说,债券的转让是市场行为,是双方自愿进行的,并且投机者收购债券解了持有者的燃眉之急,而投机者购买债券也是承担风险的,超额的利润是对他们承担风险的补偿。并且债券转手之后也无法逆转,补偿原始购买在实际操作中是不现实的,为了建立国家信用,使得能够发行新债还旧债,偿付现有债券持有人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南方和北方就此问题展开了对决,麦迪逊代表的是南方广大自耕农和普通民众的利益,而汉密尔顿的背后则是北方的商人和银行家。麦迪逊要的是不利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公平正义,汉密尔顿坚持的是让投机商人和银行家受益的国家利益。虽然双方都提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农业与工商业路线之争。正如汉密尔顿所说的:“债务让联邦政府的权力变大,债务越多,联邦权力就越大。“因此,联邦政府接管各州债务就是把触手伸到了各州,而与国债相关的税收事务将是联邦政府插手各州事务的重要手段,从而变相从各州夺权,各州要再想根联邦分家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从此以后,由于金融的纽带,各州与联邦将是骨头断了还连着筋。

美国现今的向全世界卖国债,输出美元,继承的就是汉密尔顿的这一思想,即输出国债和输出美元除了获取经济利益,还是获得霸权和干涉各国事务的手段。这种资本主义的依靠经济与金融获得政治权力的操作手法取代了封建时代靠武力手段获得政治影响力的方式,成为了之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方式。

金融就是权力的逻辑:

联邦政府统管债务→→→要发新债去还旧债→→→要发债就要有信用→→→信用需要用税收和各种收入进行背书→→→插手各州关于相关税收和收入的经济事务→→→通过债务使联邦获得更多原本属于各州的权力

在这个夺权的过程中,受益的是北方的工商业,受损的是南方的农业,一个要集权,一个要分权,源自马萨诸塞的保守主义的私圣子与源自弗吉尼亚的自由主义的圣子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对权力的争夺。

所以麦迪逊与汉密尔顿之间的债务处理方式之争只是表象,背后的权力与路线之争才是真相。大佬们其实并不真正关心民众和退伍军人是否在贱卖债券上吃了亏,也不在乎投机商人和银行家是否赚了黑心钱,他们在乎的是权力。所以麦迪逊与汉密尔顿不久就在另一位大佬杰斐逊撮合的饭局下达成了妥协,进行了一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利益交换。

很多人高度评价资本主义国家内发生的那些妥协,赞扬当事人的远见卓识,甚至把妥协精神称为民主的艺术,伟大的政治美德~这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了。其实这事挺简单的,资本家和商人,追求的是利益,为了利益,大家互相讨价还价,达成协议,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资本主义下,什么都是生意,都是利益,把那些所谓伟大的妥协当成一笔笔生意来看,就容易理解了~

在饭局上,汉密尔顿提出了用以让麦迪逊支持债务处理方式的筹码:动员国会中的联邦党人通过把首都建立在波托马克河边的方案。联邦政府此时的首都是在纽约。这让南方的弗吉尼亚大佬们很不爽,明明我块头和势力最大,造反的时候出力最多,为建立联邦贡献也最大,为什么把首都放到离我这么远的充斥着黑心商人和投机家的北方纽约?首都要是一直在纽约,那么北方人的势力肯定会在联邦政府中占据优势,这样下去南方肯定会吃亏,必须搬离纽约,到南方来。

麦迪逊嚼着牛排,嘬着红酒,琢磨了下,觉得划得来,于是这笔交易就这么达成了。麦迪逊为首的圣子集团代表们同意汉密尔顿的债务处理方案,作为交换,汉密尔顿的私圣子集团代表们则同意把首都从纽约迁到离弗吉尼亚更近的波托马克河边,这就是后来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个离华盛顿的弗农山庄不远的地方。

这笔交易,私圣子是占了大便宜的,这一举奠定了未来私圣子在美国的政治地位,私圣子的发展金融工商业的路线将成为未来美国的国策。圣子得到了面子,却输了里子。私圣子输了面子,却赢得了里子。两者的高下立判。这注定了未来带领美国走向康庄大道将是私圣子,而这次妥协也成为了未来美国发展路线和南北较量的转折点,这顿晚餐就是美国版的遵义会议。

代表私圣子的汉密尔顿默默地赢得了第一步之后,走出了确立第一步胜利果实的第二步:建立中央银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与施行征税的细则。

针对这三个目标,汉密尔顿接连抛出了三个法案:《银行法案》,《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国产税法案》。

《银行法案》反映的是联邦权力与州权之间的争斗,建立中央银行,将大大扩展联邦政府的权力,各州的经济将告别各自为政,紧密地与联邦联系在一起。

《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反映的是南北双方的农业与工商业之争,要发展工商业,就需要政策,例如关税,像北方倾斜,这就会损害南方农业的利益。这一报告体现了汉密尔顿想学习英国,要把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的强烈愿望。只是这一报告太超前了,这还不是一个工业的时代,英国正式进入工业社会也要等到60年后,而此时的美国经济90%是农业,南方经济占据绝对优势,他的这一报告受到了冷遇。

《国产税法案》则是最直接地牵涉到联邦与各州之间权力的关系,是私圣子向圣子要权的法案。

汉密尔顿的这一系列法案,是中央向地方要权的法案,中央如果控制了财权,地方上就要受制于中央,很难再摆脱中央的控制,即使造反也不会成功,因为大家都是经济人,经济大权在中央,地方上的人当然就得跟着中央走。罗马帝国幅员辽阔,帝国各个行省的总督和军头基本没有人反叛的,就是因为财权在罗马,帝国的中央,军队的粮草,武器装备,军饷都依赖中央的供给。而中国大唐的晚期就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为了防御边疆,设置了节度使,并逐步赋予了节度使财权,他们可以总揽地方赋税与财政支出,就像刚独立后的美利坚各州,就是说没有中央,他们自己就可以过日子,之后就酿成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变衰。因此,这一系列法案关系到代表私圣子的联邦权力与代表圣子的州权之间的零和博弈,关系到各州是否能够独立自主,不受联邦政府控制的问题。

作为圣子代表的杰斐逊与麦迪逊当然是严厉反对,尤其是对于《银行法案》这种让联邦可以获取财政大权的法案,必然要全力阻击。他提出建立中央银行是违宪的,因为宪法没有赋予联邦这个权力,而宪法没有赋予的权力,联邦是不能超越宪法的权限而进行立法的。汉密尔顿则引用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的内容进行了“必要性和适当性“的抗辩:”--并且为了行使上述各项权力,以及行使本宪法赋予合众国政府或其各部门或其官员的种种权力,制定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宪法中的这一模糊叙述给了双方为自己的用途解释的空间。这时候,法律就像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样,成为了任人捏塑的橡皮泥~

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华盛顿站在了汉密尔顿这一边,使得汉密尔顿的这一系列法案得已通过。这时候大家总算是看出来了,原来来自自由主义的弗吉尼亚,圣子故乡的华盛顿,身体是圣子的,心却是北方保守主义私圣子的~

有了华盛顿的支持,汉密尔顿从整体国家信用角度来构建的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得已建立:

一,统一的国债市场;

二,中央银行主导的银行体系;

三,统一的铸币体系(金、银复本位制);

四,以关税和消费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

五,鼓励制造业发展的金融贸易政策。

这个体系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五个部分互为支撑与倚仗,共同成为未来美国发展与称霸世界的基石架构。汉密尔顿是这样评价这套体系的:“一个国家的信用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必须有着最精巧的配合和协调,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一样,一根树枝受到伤害,整棵大树就将衰败,枯萎和腐烂。“

这五大支柱中,承重的那根支柱,就是制造业。制造业是承载信用体系修为的肉身,没有肉身,再高的修为也无法发挥,就像一套高级的软件却没有硬件可以支撑起软件的运行一样。回顾美国的历史,美国正是靠着制造业这一支柱,才逐渐走向强大,直至称霸世界;而二战后,美国却因为资本的贪婪而逐渐退出制造业,动摇了当年汉密尔顿所建立的信用体系中的那根承重柱。

汉密尔顿所建立起的信用体系不久就得到了回报:美国独立后,美国的债券大幅贬值,无人问津,不管内债还是外债都无力偿付,但到了年,欧洲投资者就给美国国债和整个金融市场以最高信用评级。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宣称:“美国国债运转良好、安全可靠;美国政府对国债市场的管理是如此规范,美国经济发展是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从来不担心美国国债的安全性。”正是汉密尔顿建立的这套国家金融信用体系刺激了美国民间和欧洲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债券市场,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之父“,那么汉密尔顿就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经济之父“。

这套架构对于美国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即使之后圣子掌权的时候也遵从了这一套发展架构而没有改变。这其实也不难理解,私圣子的这一创新能够让资本主义大家庭都有钱赚,圣父满意,资本大神满意,圣子与私圣子之间的那些个人恩怨在也只能让步与赚钱的大局。

至此,代表私圣子的汉密尔顿在半圣半私的华盛顿的帮助下战胜了代表圣子的杰斐逊和麦迪逊,赢得了这一轮权力与路线之争,私圣子的神权保守主义赢得了圣父资本主义和资本大神的青睐,得以从圣子那儿转移得到更多的权力,同是提升了其在资本三位一体中的地位。

但同时这次分歧与争斗也标志着圣子与私圣子从合作走向对抗,以汉密尔顿为首的私圣子集团与杰斐逊和麦迪逊为首的圣子集团正式形成,他们之间的权力与路线之争开启了美国党争的历史,并在美国未来的发展中围绕着各自的理念进行长期的争斗。

汉密尔顿的金融政策是灵丹妙药吗?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会惊诧于汉密尔顿的精密构想和设计,认为这一套真牛叉,每个国家都应该拿来照抄应用,这样国家也能像美国那样崛起与富强。但这样想就是“拿来主义”了。

这套信用体系能够循环下去的关键是你有还债的能力,并且是别人认可的还债的能力。这才是这套体系能够玩下去的关键,不然就是击鼓传花的旁氏游戏,迟早有一天会崩溃。但市场为什么会认可美国的还债能力,进而认可汉密尔顿的这套信用体系呢?

首先,美国的联邦用立法的形式得到了相对的稳定,联邦作为一个国家得到了认可。

其次,美国用税收和联邦收入进行了抵押,考虑到美国的税收和收入和潜力,尤其是巨大的征税空间,这时的美国税收几乎为零,而欧洲国家的税负早已达到了20%到30%,所以这些债务的偿还是可行的。

最后,美国的经济潜力,美国现在的人口是万,拥有大片的肥沃土地,尤其还有巨大的西部可以开发,而土地就是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所以未来美国的经济发展不可限量。

所以,信用的本质不是你愿不愿意还债,而是你有没有能力还债。即使你人品不佳,但你有足够的资产,我也可以借给你,如果你不愿意还,我还可以用武力逼着你还,或者直接抢你的资产来抵债。

因此,汉密尔顿的这套信用体系能够成功,关键还是美国的底子够厚,这是硬指标,否则体系搭得再好,也没有人愿意买你得债券。

还有一个就是即使这样的信用体系能够运转,债券能够卖得出去,就一定能使国家富强吗?

对比下英国和法国的例子,就可以得出答案。

英国:17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创建了英格兰银行、税务体系和国债市场(实际上汉密尔顿的信用体系就是照搬了英国的)。18世纪,英国国债市场迅猛发展。国债市场的急速扩张,创造出数之不尽的巨大利益。国债帮助大英帝国缔造了皇家海军,支持英国赢得了对西班牙,荷兰和法国之间战争的胜利,英国从而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在这里是一个成功利用信用体系加速经济发展,扩充武力,让国家强大的例子。

法国:也有着英国类似的银行,税务体系和国债市场,发了大量债务去打“七年战争”还借钱给美国人并帮着美国打了独立战争,一场打败了的“七年战争”和一场没有收益的“独立战争”,让法国因为债务而引发了财政危机,最终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其中,信用市场起到了扩大失败后果的反作用。

同样的体系,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信用与债务是中性的,债务可以让你发达,也可以让你加速崩溃。

所以得出结论:1)不是搭建了汉密尔顿那样的信用体系,就能发债发展经济;2)即使搭建了汉密尔顿那样的信用体系,也发债拿到钱了,但仍不一定能够富国强民。3)善用者为王。

最后用一段毛泽东思想来进行总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成功的事物与案例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该批判地继承与吸收。

威士忌起义,暴动?

汉密尔顿搭建了美国的金融体系,就需要建立可以维护这一体系的力量。美国有着悠久的走私传统,当初为了抗击英国政府的税收,走私就是重要手段,马萨诸塞的造反头子,那个乐呵呵的,第一个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汉考克就是北美走私的头子。这条产业链与利益集团延续到了美国独立之后。为此保证海关关税的征收,国会批准建立了海上缉私队,归汉密尔顿所属的财政部管理。之后汉密尔顿还推动国会批准了《国产税法案》,对奢侈品和酒类进行征税,并且为收税组织了一只武装收税的大军,也归财政部管理。这时大陆军早已被解散,联邦的这两只海陆武装是联邦政府所有的全部的武装力量,并且全部由汉密尔顿的财政部所瞎,目的只有一个---收税。此时的汉密尔顿权倾一时,俨然是联邦政府的二号人物。

对国内的征税是从年国会通过的《威士忌酒税法案》开始的。为什么是威士忌酒?

此时正是私圣子权力正盛的时候,而私圣子可是神权保守主义的,他的圣灵是来源于清教徒的清教主义。酒对于清教徒就像猪肉之于回民,回民掌了权,猪肉就得遭殃。对威士忌进行征税的一个原因就是来源于私圣子圣灵的呼唤。

另一个原因是圣子与私圣子之间的默契。威士忌由小麦酿制而成,交通便利的东部农民们可以直接卖小麦,而不必将小麦酿成威士忌再出售,况且即使缴纳了威士忌税,也能通过提高售价转嫁给消费者。但对于偏远的宾夕法尼亚与弗吉尼亚西部的自耕农那就不一样了。那里虽然土地肥沃,盛产小麦,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高昂的运输费用让把粮食运到东部进行贩卖在经济上根本不现实,所以那里的农户会把粮食酿成酒,再运到东部进行贩卖,只有贩卖酒,才能够让那里的粮食能够变现,农民才能有收入,威士忌酒是他们最重要的的收入来源。当政府要对威士忌酒征收25%的税时,就一举打破了这些自耕农们平静安详的生活,原本他们的成本优势可以补偿运往东部的运费,可这税一加,再酿酒贩卖就变得无力可图。更让他们愤怒的是,汉密尔顿的财政部为了扶持工商业而进行的税收减免政策惠及了那些东部的大型酿酒厂。两相一对比,这吃相就实在太难看了,赤裸裸的打击西部的自耕农,而为东部的工商业谋福利。

可惜这些地方的自耕农们朝里无人,国会里的议员们不是代表北方工商业的利益,就是代表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利益。联邦政府要收税,不管从工商业那儿,还是从种植园那儿,都会损害各自代言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把信用体系运转起来,税是一定要收的,自己人的钱袋子万不得已的前提下是不能碰了,不然以后谁还支持自己呢,权衡之下,只能从不影响政治平衡的,那些偏远的软柿子,自耕农那儿征税了。对此,代表工商业利益的汉密尔顿与代表种植园主利益的杰斐逊和麦迪逊达成了默契,这就有了之前所说的《威士忌酒税法案》。

至此,这个联邦政府是谁的政府,究竟代表谁的利益,已经昭然若揭。

砸了自己吃饭的饭碗,当然要反抗,更何况是拥有日耳曼暴力基因的美国人,于是这些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民展开了二十多年前就操练过的抗税运动,拒绝缴纳威士忌酒税,至于抗税的形式也没什么新意,还是当初抗击英国征税时的那一套,把收税官和与收税官合作的人涂上柏油、插上羽毛,进行游街示众。

而对于汉密尔顿来说,税怎么能不收呢,尤其是开征的第一批税,如果收不上来,那他所搭建的信用体系岂不就是个摆设,联邦的威信何在,他的威信何在。于是,汉密尔顿派了执法官戴维·伦诺克斯到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给拒绝纳税的酿酒商发传票,要他们到法庭候审。还是熟悉的一幕,作为回应,几百名当地的群众袭击了税官约翰·内维尔将军的住宅,向屋内开枪,并放火烧了他家马厩和粮仓,这位倒霉的收税将军狼狈而逃。反抗的人群越来越多,年8月,有多人聚集在匹兹堡的广场上,号召要继承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反抗暴政,还学着雅各宾派的做法,在广场上搭起了一个断头台,声称如果政府军敢来,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这还了得啊,学法国大革命搞人民民主专政,那是要革资产阶级大佬们的命啊。镇压民众起义是私圣子的职责,也是圣子给与私圣子权力的最主要原因,私圣子对此也当仁不让。

汉密尔顿立刻组织了一支跨州的民兵武装,镇压叛乱。对于民众的起义,资产阶级统治集团那是绝不含糊的,不管是圣子,还是私圣子,各州纷纷表示支持联邦的决定。年10月,华盛顿总统御驾亲征,汉密尔顿作为先锋,率领大约名来自新泽西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东部的士兵前往镇压暴乱。事实再次证明,没有与知识份子结合的农民起义是无法成气候的。大军一到,起义军就作鸟兽散了。整个过程双方也就死了十几人,其中还有两个平民是被联邦军队误杀的,最后抓了10几个领头的。汉密尔顿要求依法严惩破坏联邦信用的匪首,而华盛顿则主张息事宁人,不要再激化矛盾,毕竟要是搞大了,哪来这么多的联邦军队去镇压~于是最后只有2人被判刑,不久华盛顿就使用总统特权赦免了他们。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威士忌酒消费税依旧很难得到征收。要面子的圣子代表托马斯·杰斐逊在年就任总统后不久就将该税取消了。

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客观上维护了汉密尔顿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施行,展现了联邦政府的权威,让汉密尔顿的经济政治框架得已维系。同时这场起义也撕掉了联邦政府的伪善面目,让民众弄明白了联邦政府到底是谁的联邦政府。

相同的反抗原因,相同的反抗过程,在反抗英国政府时是正义的起义,而在美国独立后就成了不可容忍的暴动,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对他们的统治者只不过是从英国政府变为了美利坚联邦政府。

在对待民众起义的态度上,不管是代表自由主义的南方,还是保守主义的北方,都视民众的反抗视为大敌,必须要扼杀在摇篮之中。

公平地说,私圣子之所以被圣父赏识登上政治舞台,是因为私圣子的确有能力。圣子出身正统,要面子,要形象,对于脏活累活那是扭扭捏捏,一百个不乐意;而私圣子出身卑微,打小就能吃苦,而且形象本来就不好,所以面子和形象对他来说根本就不重要。因此,要出头就要务实,要苦干,因而干起脏活累活干起来是无怨无悔,侍奉好圣父资本主义和资本大神是他唯一的目的。这也是私圣子获得圣父与大神的青睐,让他走上前台的原因。而私圣子也的确不负所望。这在外交政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顾圣子的反对,抛弃与法国的盟友关系,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国策。

法国为了打击英国,参与了美国殖民者的造反活动,出钱出兵与英国在北美大干了一场,帮助殖民地统治集团逼走了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但代价也是巨大的,欠下了一屁股债务,造成了财政危机,直接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而英国担心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民民主运动波及英国,组织了反法联盟,支持法国的保王党,帮着保王党扑灭革命,英法就此大打出手,把半个欧洲卷入了战争。

法国大革命让美国对于法国的态度来了个急转弯,本来以为找了个靠山,可以帮着美国战后恢复经济,结果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内部自顾不暇,不但帮不了美国,还要美国帮着解困还了当年法国帮着打英国的恩情。美国突然发现这个法国这个靠山不仅靠不了了,还成为了美国的负资产。更让美国难受的是,法国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和社会上的,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法国大革命中宣扬的人民民主理念要是在新生的美国生根发芽,那圣父资本主义还怎么统治天下,资本大神还怎么安心赚钱。

在这一点上,英国与美国的利益是相同,两国都是圣父资本主义的孩子,同样侍奉资本大神,对于法国大革命中搞的人民民主那套是同仇敌忾的。由此,美国的外交政策由在巴黎和会中还顾及法国的颜面而偷偷摸摸地勾勾搭搭,转为公开与英国恢复正常的关系。

可横在这之间的技术障碍是年2月法美签订的《美法同盟条约》。

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国家信用,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了利益。

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建议发表中立的宣言,用这种方式来与法国进行切割。他争辩说,卷入欧洲战争对美国没有好处。法国帮助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并非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只不过是希望借机削弱英国而已。我们不需要过于美化他们的动机。再说,法国已经废掉了路易十六,政府就算是发生了更迭,因而此前的条约就失效了。(以后如果有些美国人再拿大清的欠条来跟我们说事,汉密尔顿的说辞就是最好的回复)

但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人则表示反对,认为这不合道义。杰斐逊还发表了他的名言:“杰斐逊:自由之树需要常常需要用暴君的血来浇灌。“,这其实就是在影射要集权的联邦党人。作为在野党代表的杰斐逊并非觉得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好的,只是法国大革命中体现出来的反抗集权,反抗国王的精神契合了民主共和党人提倡州权,反对汉密尔顿的联邦式集权。这也可以看作是要求分权的圣子与要求集权的私圣子在外交领域的一次争斗。

但两派在外交领域的争斗纯粹是瞎费功夫,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条约的缔结属于总统行政权的范畴,与国会无关。年4月22日,面子是圣子而里子是私圣子的华盛顿便颁布了《中立宣言》,华盛顿选择站在了汉密尔顿这一边,但是在宣言中,为了低调,不那么刺激法国,也给自己的失义行为留点脸面,全文没有提及“中立”一次,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表述“美国人民需要对交战各方保持“友好、公正”的态度。”

美国人的外交艺术比起法国和英国明显是更高一筹,这种艺术就是不要脸的艺术。原因无他,英国法国还是贵族们掌权,好歹还要些脸面,美国则是资本大佬们掌权,资本大佬们面对利益可以是一点脸皮都不要的~

法国本来还寄希望于盟友美国能在英法交战中向法国提供粮食与其他物资上的援助(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就是大灾导致的粮食紧缺),结果却等来了美国的《中立宣言》。这让法国如何能不抓狂,好歹我当初出人出钱帮你造反成功,现在我被你原先的敌人给侵略了,你却要不顾盟约,明哲保身,连给些补给都不愿意,这是交了一个白眼狼盟友啊!

《中立宣言》颁布后不久,法国的新任大使到了美国,新任大使是法国革命的坚定支持者,自称“公民热内”。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人当然是热情拥抱,政治上的盟友来了,如果法国最终战胜英国,那将证明联邦党人今天对法国背信弃义是错误的,而作为《中立宣言》的反对者,民主共和党将获得巨大的政治回报。于是在去费城的路上,民主共和党人给与热内热情招待,大家互相以“公民”相称。在费城,在民主共和党组织的晚宴上,宾主一齐高唱《马赛曲》,大谈自由与法美之间的历史友谊。可接着,热内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汉密尔顿与华盛顿忍无可忍,就连杰斐逊合麦迪逊也慌了神~

公民热内借着民主共和党人对于他的热情而组织的各种民众活动,大肆宣言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与平等”精神,要求美国民众支持法国的革命,向英国宣战,就像多年以前法国帮助美国那样。民众果然受到了鼓动,上街游行,要求华盛顿改变外交政策,向法国报恩,向英国宣战,各地甚至学起法国搞起了众多的雅各宾俱乐部,俨然要学习法国对美国上层统治阶级进行革命的样子。

热内的这些举动,让资产阶级上层统治集团震撼了,华盛顿震怒,杰斐逊沉默,汉密尔顿冷笑。圣子集团与私圣子集团终于达成了默契,再任由热内这么搞下去,美国就要发生革命了,到时候可不再是内部争斗,要让圣父资本主义的性命都不保了。

立马,美国就发出照会,让法国召回他们的“公民热内”。而对热内热情似火的杰斐逊则不得不引咎辞职,一边凉快去了。

失去了主心骨杰斐逊的圣子集团,也就暂时无力对私圣子集团形成挑战。于是,私圣子集团大力推动恢复与英国的正常贸易往来,毕竟与英国的贸易占据了美国的3/4,必须与英国恢复关系。英美于年11月19日在伦敦缔结《杰伊条约》,虽然条约中承认了英国在北美大陆内河航行的自由和在西印度群岛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使美国丧失了领土主权和贸易方面的部分利益,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却能让美国得以暂时置身于因法国大革命而引发的欧洲战争之外,不参与战争,专心做买卖赚钱,就像之后的一战二战前期那样。

要面子,亲法的圣子集团当然还是坚决反对,当初造反反的就是英国,现在又和好了,怎么给大家一个说法;本来跟法国结盟,现在翻脸不认人了,道义上脸面上实在说不过去,这让我堂堂圣子以后怎么见人。可现在是私圣子当家,圣子也无能为力,只能口头上抗一下,结果当然也只能是是雷声大雨点小。而下野的杰斐逊也只能阴恻恻地偷偷通过小报说说汉密尔顿和华盛顿的坏话,以寥慰失势之苦。

至此,私圣子集团搭建了美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框架。只要这个架构能够让圣父资本主义满意,能够让资本大神不断地赚钱,即使圣子集团再次得势,也无法改变由私圣子搭建的这套美国政治经济架构。

圣父与大神的决定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圣子在建立金融系的消极态度,表现了其散漫,安逸,醉心于过田园牧歌的理想情怀;在对法对英外交政策上的尽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作风,显示了公子哥的浮夸。圣子把面子置于圣父资本主义和资本大神的利益之上,这让圣父和大神非常地不安,尤其在清楚地看到了圣子的各种缺点之后,他们对于让圣子掌管权力开始担心起来。

圣父和大神回头再看看私圣子,觉得这孩子真不错,虽然形象不佳,出身卑微,但是个务实干事的狠人,建立金融体系和进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两件大事办得漂亮,解了圣父和大神的忧愁,资本主义的江山离不开他。只可惜私圣子出身太卑微,让他继承大业不符合传统,私圣子太硬了,得罪人太多,不懂得团结人。况且圣子虽然有些浮夸,但也有可取之处,对于笼络人心很有一套。

圣父和大神认真商量了之后,决定这样:以后面子上的事,让圣子来干,里子上的事,让私圣子去干;顺势的,干净活,轻松活让圣子来干,逆势的,脏活累活让私圣子去干,让两人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至于权力由谁掌控,就看时代来吧,适合圣子的时代就让圣子掌权,私圣子辅助,适合私圣子的时代,就让私圣子掌权,圣子辅助;两人不管谁掌权,都要互相监督。两人之间的争斗肯定难免,但只要别过份就行,谁也不能把对方给弄死了,两兄弟虽然同父异母,但毕竟还都是圣父的骨肉,骨肉相残的事绝不可以。

汉密尔顿被仙人跳了

代表私圣子的汉密尔顿表现地如此强势,他带领私圣子集团一时压得圣子集团抬不起头来。这引得圣子集团那边相当的不满,给你点权力本来是让你来帮我防民主的,不是让你得寸进尺来夺我权的。于是圣子集团酝酿着对私圣子集团的反击,打击目标就是风头正盛的汉密尔顿,把汉密尔顿整下台,就会给私圣子集团以沉重打击。

客观上说,汉密尔顿作为财政部长是很清廉,也是有操守的。作为财政部长的他,只要漏出些许口风,就能让人大赚一笔。但圣子始终没有找到这方面可以打击汉密尔顿的把柄。但人性总有弱点,圣子终于在私德上找到了汉密尔顿的弱点,于是,汉密尔顿被“仙人跳“了。

汉密尔顿出生于美国之外的英属西印度群岛,母亲是法国胡格诺教徒,父亲很小就抛妻弃子不知所踪,这也是汉密尔顿动不动就被人称为“私生子“的原因。后来参加大陆军成为了华盛顿的亲信而崭露头角,更因为娶了纽约最显赫的望族斯凯勒将军的女儿---伊丽莎··斯凯勒而跻身于特权阶级社会,靠着岳父的这层关系当上了纽约议员。汉密尔顿的出身与上位过程让出自世家豪门的麦迪逊和杰斐逊与他天生就有了一种隔阂。他们各自的出身倒是很符合私圣子与圣子的特点:私圣子出身卑微,只要里子,不要面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圣子的出身有名有份,注重传统,既要里子,也要面子。

事情发生在年夏天,一位叫玛丽亚·雷诺兹的金发女郎来到了汉密尔顿在费城的家。玛丽亚向汉密尔顿诉说道,她来自纽约,丈夫抛弃她与人私奔了,现在她一贫如洗,希望汉密尔顿能够看在同是纽约人的份上给予她资助,让她可以回到纽约。当晚,汉密尔顿带着钱到了玛丽亚的住处,并上了玛丽亚的床。之后,汉密尔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背着妻子伊莉莎,抛开社会的道德观,不顾自己公职的身份,与玛丽亚频繁约会。直到有一天,玛丽亚消失已久的丈夫詹姆斯·雷诺兹突然出现,指责汉密尔顿破坏他的家庭,并威胁要把丑闻公之于众。汉密尔顿这下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一个圈套,但无可奈克,只能花钱了事。

可不久,詹姆斯·雷诺兹因为诈骗被捕入狱。在保释期间,詹姆斯向宾夕法尼亚州国会议员弗雷德里克透露了汉密尔顿也参与了非法活动,于是弗雷德里克就与来自弗吉尼亚州的两位议员詹姆斯·门罗和亚伯拉罕·维纳布尔一起去了汉密尔顿家求证详情。令他们三个感到惊讶的是,汉密尔顿没有否认,而是像他们三个承认了自己的婚外情,并且把雷诺兹夫妇的来信也给他们看了,以此证明他并没有参与非法活动,而只是因为与玛丽亚德婚外情而受到了勒索。他们三个当场表示他们相信汉密尔顿除了通奸之外其他都是无辜的,要求将信件带回做备份,并承诺不再对任何人说起此事。

可是议员门罗,这位来自弗吉尼亚,圣子集团的一员,美国第五任总统,怎么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他将这些信件拿给了圣子集团的领袖杰斐逊,看该怎么利用这事去打击汉密尔顿。出乎门罗意料的事,杰斐逊认为这事纯属私事,要求门罗继续守口如瓶,让此事到此为止。这就让门罗一下子糊涂了,你跟麦迪逊整天嚷着要整汉密尔顿,现在机会来了,怎么装起清高来了。过了很久之后,门罗才明白,不是杰斐逊是个真绅士,而是杰斐逊自己那方面也不干净。

杰斐逊的是妻子玛莎·伦道夫,来自弗吉尼亚第一望族,她的哥哥埃德蒙·詹宁斯·伦道夫也是制宪会议代表,担任过弗吉尼亚州州长,美国司法部长和美国国务卿。她嫁给杰斐逊的时候,带来了一个叫做萨莉·海明斯陪嫁的女黑奴,并且这个萨莉还是她的父亲与一个黑人奴隶所生,是她的同父异母妹妹。当杰斐逊在法国当美国大使的时候,也就是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的那几年,杰斐逊与当时年仅15岁的萨莉开始了地下情,之后两人陆续生了6个孩子,但杰斐逊对外却始终否认,直到年通过对比萨莉的后代与杰斐逊后代的DNA才得以验证。

汉密尔顿的这桩丑闻就此暂时被压了下去。直到年,华盛顿即将卸任总统,圣子与私圣子集团正在为第二任总统的人选斗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报刊上出现了一系列以“Phocion”的名字写的文章,文章中暗讽杰斐逊与他的黑人女奴萨莉之间的不伦关系,虽然杰斐逊矢口否认,但这仍旧对圣子集团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于是,不知在谁的授意下,众议院书记员约翰·贝克利将汉密尔顿当年婚外情与雷诺兹夫妇来往书信的备份给抖落了出来。汉密尔顿面对证据,不得不承认。在那个当时对个人道德要求极高的保守社会,这无疑是一桩惊天的丑闻,一时间舆论哗然,大家没想到平时以美满和谐婚姻示人,与妻子有着四个孩子的汉密尔顿竟然制造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桩政治性丑闻。这对汉密尔顿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桩丑闻让他的政治生涯止步于此,他将永远失去竞争总统的资格,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向他这样充满野心与即将登山权力巅峰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间接导致之后他在与杰斐逊的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死亡,我们不得而知。

汉密尔顿的性丑闻,是圣子集团使用阴招对付政敌的开始,从此使用阴招成为圣子集团(民主党)的传统,不仅在国内,当然也在国外。

(未完待续)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一)---圣子与私圣子的诞生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二)---造反之路(序)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二)---造反之路(上)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二)---造反之路(下)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三)---真实的独立战争是什么样的

还原美国真实的历史(四)---史上最透彻的美国宪法解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xw/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