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现在回想起来,李晓依然清晰地记得年8月31日这一天。李晓离开了自己工作了8年的《法制晚报》。

年12月1日,《法制晚报》在当天的报纸上宣布,将于年1月1日起休刊,这是继《京华时报》《北京晨报》之后,北京又一家停刊的纸媒。

李晓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先是去了一家企业,“后来因为干得不顺手,什么都不懂”,还是选择离职投身媒体。

谈起当时自己进入《法制晚报》的经历,李晓坦言,当时只是因为新闻是自己的“老本行”,做起来更顺手,才更愿意进入这个行业,真正热爱还是做久了之后。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传媒业的确还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行业。

“年毕业,做记者我们的工资就可以拿到到1万元,赚得比较多,而且也比较体面,只要和别人提及自己的工作是记者,那种自豪感和记者这个身份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感油然而生。”李晓说道。

“但越到后面就越感受到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艰辛。”李晓有些失望地说,“做了快10年,薪资没涨过,年终奖、交通补贴、餐补这些也慢慢没有了。”行业不景气,自然也留不住优秀的编辑记者。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普利策曾说过的这句话时至今日依旧“活跃”在高校新闻学专业的课堂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

从《法制晚报》离开后,李晓也想过换个工作,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有换工作的念头。

第一次是在《法制晚报》做记者时,因为跑国际新闻,“有时差,经常熬夜,上了3年夜班后,干不动了,身体吃不消了”,但最终也还是没有离开媒体,只是调换了岗位,从记者变成了编辑。

这一次离职,做另一种工作的念头又一次涌现,在同事的介绍下,她如愿进入了一家企业,“月薪一万五,做了3个月”,工资确实比在媒体高了,但就是做得不自在。

3个月结束后,李晓再一次确认自己心仪的工作还是媒体,她仍然对自己做过3年记者、5年编辑的媒体行业心怀憧憬。

之后,李晓重新投简历参加考核,最终顺利进入目前工作的媒体《新京报》,回到了熟悉的传媒行业,继续自己的编辑生涯。

入职两个月了,李晓承认目前的工作仍不是很顺手,接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她迅速补上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她眼里“更专业、更严谨”的标准,显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有挑战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也是真的。“以前我们一个版组也就差不多10个记者加三四个编辑,现在我们版组有超过40个人。”

在这样一个优秀、专业的团队中工作,李晓显得很兴奋,“报道小区里电动汽车的充电桩问题,《新京报》一报道,立马解决了。”她确信自己的工作会对一个行业、社会产生影响。

无论是多次尝试而最后仍回归传媒业的李晓,还是初入传媒业的张芳,在她们眼里,能一直坚持做新闻,靠的主要还是自己的新闻理想,但若想维持一个行业稳定地良性发展,留得住好编辑好记者,仅仅依靠记者的理想还不够,还需媒体实际的措施来解决。

在李晓看来,首先要保证薪酬,“工资到位”,同时也要留给编辑记者充分发挥的空间;媒体还要提供给从业者学习的机会,让员工有上升的空间,有能力留住优秀人才。

已经做了近10年媒体的李晓,换了新东家后,现在又以一个新人的姿态在媒体打拼,谈起自己现在的工作,李晓说:“现在如果我不做媒体,我会失落。”

媒体人,你对自己当前的工作满意吗?

张雅婕:“寒潮”中传媒人的去与留

原载:中国新闻出广电报,年6月11日6版

文中人物为化名,长江







































白癜风病该如何治疗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yy/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