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宋鲁郑

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年5月8日星期五晴  解封倒数第三天!  昨天法国一则新闻引爆舆论场:法国大东部医院内早在去年11月16日便出现首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宣布这一消息的科尔马阿尔贝特·医院医学影像科负责人MichlSchmitt,在对年11月1日至年4月30日的份胸部扫描进行重新分析后,发现早在去年11月中旬,首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就已经出现在院内。截至今年2月底,病毒的传播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直到跨年活动和2月17日至21日米卢斯市举办的一场宗教活动后,病毒的传播才猛然增强。目前,阿尔贝特·医院医学影像科已宣布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展开合作。  看来,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知还真只是刚刚开始。这个病毒究竟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产生的?如何传播的?怎样才能有效应对?并不都有最终答案。  我非常非常佩服钟南山院士,早在2月27日他就明确提出:“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但不一定发源在中国。”我真诚希望法国(各国)医学界能够摆脱政治因素,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人类的这一共同敌人,寻找对策。我也劝告欧美的政治人物和媒体在事关人类安全和健康的问题上能放弃私利和偏见,把精力放到抗击疫情上来,不要再转移视线,浪费人类宝贵的资源。

  

  

资料图:中国新闻网  今天是欧洲二战胜利日。很不同寻常的是,柏林第一次放假纪念这个德国投降的时刻。在病毒肆虐下迎来这个光荣时刻,欧洲并无心情纪念和庆祝。  欧洲要想重温从纳粹统治解放出来的时刻,就要和当年一样打败病毒——英国首相约翰逊已经用二战来比喻这场抗疫了。只是备感历史吊诡的是,当年的盟友美国在今天面对共同敌人时却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而另一个盟友中国仍然和欧洲肩并肩。这会是新的历史纪元的到来吗?  当然,中国不仅仅是欧洲的盟友,今天海地这一距离中国如此遥远的小国也收到了从中国订购的医疗物资:从床、呼吸机到口罩、护目镜,一应俱全。总统和夫人、医疗专家亲自到机场迎接。在随后两周,还有四架货运飞机抵达,运来总计万美元的物资。要知道,此时的海地只有例,死亡12人。  中国向全世界高效提供抗击人类共同敌人的物资的身影,将会永远铭刻于历史。  到5月11日,法国封城共计55天,那么成效如何呢?不妨看看中国。中国从1月24号武汉宣布封城到3月18号,共55天,已经实现了本土新增病例为零,只有少数境外输入病例。但是现在的法国,每天新增病例还在一千左右的规模。显然,双方封城的效果还是非常悬殊的。法国封城,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并没有取得中国这样的效果。  法国并非特例,已经于5月4日初步解封的德国今天新增例。意大利死亡人数突破三万大关,成为继英国之后第二个跨越这一门槛的欧洲国家。  原因当然有很多。首先就是政府能力不够,既不能对所有感染者和无症状者进行检测、收治和隔离,密切接解者就更不用说,也不能让大家都戴上口罩。执行封城措施的警察实际上也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民众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自己出门很多次,从来没有被警察检查过。许多华人也有同样的经历。

  

  

封城“首日”,在法国巴黎,警察在香街上盘查行人(图/新华社)  另外,追踪病毒传播很有效的手机定位功能也由于政治正确不能采用。原来说追踪系统一事要在4月28号在国会辩论和投票,后来又以技术原因推迟到5月底。按这个节奏,恐怕要用到第二波了。  第二就是民众不配合。封城以来多万人违规出行——能查到的只是一部分,合理推测5百万人也不为过。  尽管封城效果很不同,中国3月18日本土清零,但直到3周以后,也就是4月8号武汉才最后解封。而法国和其他欧美国家在疫情仍然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就解封了。比如美国22个州疫情都在高速扩散,全国一天死亡超过例,累计死亡超过例,但已有40多个州宣布放松限制。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在这种条件下解封能够成功的。如果做个预测,应该有这么几种结局:  一是迅速发生第二波,疫情强势反弹,只好再次封城。目前看,法国政府已经对此有心理准备,也有再封城的计划。  二是他们严格执行社交安全距离和戴口罩的措施,疫情如同现在一样缓慢下降。也就是说他们会长期和病毒共存,一直没办法实现清零。  第三种可能性就是慢慢地取得和中国一样的效果,但是这种可能性,我觉得还是比较低的,感觉第二波的可能性更大。  大家或许奇怪,堂堂西方传统大国法国难道就没有一个明白人吗?非也,非也。能人多的是,可惜政治人物根本不接受。  自3月10日以来,包括流行病学家、病毒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在内的科学委员会14名成员,每天通过电话或视频和总统马克龙举行一至两次会议,为国家制定抗疫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但过去几周,双方完全背道而驰。专家们建议“将托儿所、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关闭至9月”,但政府坚持从5月11日开始逐步开放学校。专家们建议,在5月11日之后对65岁或70岁以上的老年人继续实施限制措施,但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7日重申,“我们相信脆弱群体能够保护自己。”  对于专家,这是医学问题,对于政治人物,这是政治问题。学术和专业只能服务于政治。  像武汉封城这么大的事,1月19日专家组首度提出这个建议,20号就被政府采纳。要知道这封的可是我国超大城市、湖北省省会、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而且还恰逢春节期间,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当时连经历过无数次疫情的世卫组织都为此震撼!政治压力想想会有多大?但尊重专业,尊重专家,科学决策奠定了中国的胜局。  西方疫情长期存在,对中国有利有弊。弊的一方面就是全球化下如果欧美迟迟没办法战胜疫情,中国经济的复苏也会受到影响。全球产业链中断是有可能的。另外就是我们中国一直不能够打开国门,实现人员必要的自由流动,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交流。  对中国有利的地方就是西方对中国的依赖会长期存在,它们想对中国甩锅也好,追责也好就不可能有机会去做。疫情持续越久,也就再一次显示它们这个制度的无能和文明的弱点,越没有资格指责中国,也更能反衬中国制度的优势。

  

  今天欧洲和美国还有两则消息,值得讨论。  一是西班牙马德里卫生负责人因反对中央政府的解封措施而辞职。疫情发生以来,西方没有一个官员被问责,却有卫生官员因为不满政府处理疫情的措施而辞职。这种官僚运作模式还是和中国大为不同。  美国则是宣布经过试验,治疗疟疾的药物对新冠病毒没有什么作用。这不由得令人想起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局前局长李特·布莱特的命运:他因为反对使用抗疟疾药物羟氯喹等关联政治因素的药物来抗击新冠病毒而被降职,并被调任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个“限制更多且更不重要”的位置上。  羟氯喹和氯喹当时一直被特朗普推崇为神药,但布莱特认为这两种药物对新冠病毒没有效,还会引起心脏破裂等疾病。事实上,在被降职前,早在1月份时,布莱特就对新冠病毒发出了预警,却遭到了包括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部长在内的多名高级官员充满“敌意”的对待。这,就是美国一位吹哨人的命运。  欧美这两位医学专业人士的命运,既再次说明了学术和专业只能服务于政治,也说明了西方人才的逆向淘汰现象和人才不济的原因。在今天的西方,要想讲真话,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可不是我的结论,而是美国前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在CNN新闻节目中说的:  

    “如今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言辞如此强硬,仿佛重回麦卡锡主义时代——那个麦卡锡宣称美国国务院被共产主义渗透的年代;也有点像年代希特勒时期的德国。”  

  

    “所有人都知道正在上演的一切是错的,但没有人站出来对此说些什么。现在在美国,如果谁想说一些关于中国的理性言论,他/她就会感到恐惧,会害怕自己马上会被拉出去砍头。”  

  

    “有很多心怀责任感的美国人,都知道(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的攻击是不负责任的。他们也知道如果继续下去,我们会为此付出代价的,但他们却不敢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会遭到抨击。”  

  

  

CNN主播哈拉·戈拉尼(HalaGorani)5月7日在其推特上传了对鲍卡斯的采访视频  假如作家方方生活在美国,会是什么样的境况呢?  中国的李文亮医生虽然发布的信息并不完全准确,但被警方训诫后工作并不受影响,后来训诫被纠错取消了。他在抗疫中牺牲之后,被国家卫健委、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追授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国家也以最高规格褒奖和缅怀包括李文亮烈士在内的抗疫勇士。后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看望李文亮等多位烈士家属,向遗像鞠躬致哀。李文亮医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全面肯定和敬仰。  现在美国的吹哨人李特·布莱特前局长已经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了,那么他的平反什么时候到来呢?很有意思的是,法国的吹哨人比赞女士也从前部长变为普通人了。只不过她变为普通人的过程令她有苦难言:她被总统临时抱佛脚命令去选毫无希望的巴黎市长,不出意外败选后也没有任何补偿式安排,哪怕是个政府高级顾问也行啊。  日记写到今天,许多网友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了解了真实的法国政治。确实,东西方几乎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的挑战,意外地形成了制度对比,引发了全球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yy/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