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迷梦
百多年前,整个世界步入了一个急剧重组的时期:欧洲白人社会裹挟着政治革命与工业变革带来的诸多优势,在亚非拉各地开疆辟土,建立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跨洋帝国——体量庞大者如大英帝国,控制领土遍及全球,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甚至如比利时这样在19世纪刚刚取得国家独立的小国,也试图在非洲刚果建起自己的“殖民帝国”。在此背景下,曾拥有欧洲唯一皇冠长达5个多世纪之久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却把自己束缚在欧洲大陆,踌躇满志地与匈牙利营建一个“二元帝国”(即奥匈帝国)。这种发展既同此时已在国际上风起云涌的帝国主义扩张浪潮并不完全合拍,又与日渐兴盛的民族主义建国势头背道而驰。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19世纪欧洲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瓜分行动故事首先得从哈布斯堡家族的发迹史说起。哈布斯堡(Habsburg)位于瑞士北部,11世纪初建立,拥有者是一位伯爵——在当时的贵族体制中,伯爵低于皇帝(国王)、公爵和侯爵,还不能进入高级贵族之列。年的哈布斯堡今天的哈布斯堡公元10世纪,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OttoI.)在教皇处得到了西罗马帝国的皇冠,自称“皇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R?mischesReich)。年左右神圣罗马帝国版图13世纪下半叶,统治神圣罗马帝国长达两百年的斯陶芬家族绝嗣。原本人们以为,当时最为强大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OttokarII.)会顺理成章地登基为帝。然而各存私心的选侯们——按照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皇帝人选必须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具有选举权的贵族被称为“选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挑中了当时不过是哈布斯堡伯爵的鲁道夫(RudolfvonHabsburg,或称“鲁道夫一世”[RudolfI.]),因为此人虽然已经是德意志西南地区最强大的贵族,但又不至于威胁到其他贵族的统治。如此一来,哈布斯堡家族骤然之间拥有了全国乃至欧洲影响力。年《金玺诏书》后的七大选侯(木刻画)尽管哈布斯堡家族的这位首任皇帝(并未加冕)仅仅统治了德意志十年,而且还未能把自己的儿子继续送上皇位,但他却好好利用了突如其来的权力,彻底改变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他在战胜竞争对手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后,吞并了后者的领地奥地利公国及附近的施蒂利亚、克恩滕等,并将之交给自己的儿子打理。如此一来,哈布斯堡家族不仅从伯爵升为公爵(即奥地利公爵),而且还把整个家族的统治重心从德意志西南部(瑞士北部)转移到东部——“奥地利”一词的原意就是“东部地带”。?sterreich东部之国从15世纪30年代起,除了几年例外(-),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当时欧洲的唯一皇室,拥有这顶至高无上的皇冠,长达五个世纪之久!这样的荣光当然无法继续依仗“幸运”。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巧妙地利用联姻这一手段,不断巩固与扩大自己的统治。它的姻亲网络遍布欧洲大小王室贵族,从而让它总是能够利用继承权来吞并各类领地。在16世纪上半叶查理五世(KarlV.)在位期间,哈布斯堡家族合并了西班牙与德意志在欧洲的所有领地,甚至覆盖了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的所有海外殖民地。他的大量头衔便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 “罗马皇帝,永恒的奥古斯都,西班牙、西西里、耶路撒冷、巴利阿里群岛、加纳利群岛、印第安群岛和大西洋彼岸大陆的国王,奥地利大公,勃艮第、布拉班特、施蒂利亚、克恩滕、克赖恩、卢森堡和林堡公爵,哈布斯堡、佛兰德和蒂罗尔伯爵,勃艮第、黑诺高和罗西隆行宫伯爵,阿尔萨斯和士瓦本侯爵,亚洲和非洲的君主”。 查理五世“世界万物皆臣属于奥地利”(Austriaeestimperareomniuniverso)这句谚语,自15世纪起便在奥地利广为流传。它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真实心灵写照。然而,这种帝国梦想能够持久存在吗?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从登上皇位起就面临着一连串挑战。11世纪时,地方势力日渐崛起,教皇也不时介入其中,致使皇帝已不能如往常那样得到普遍尊重,有时甚至无法在生前就确立自己的继承人——这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得以上位的根本原因。15世纪后,选侯们之所以愿意多次选择哈布斯堡家族来拥有皇冠,也非出于敬重,而是希望这个地处帝国边陲的公国保持不断向东发展的势头,以确保其他贵族领土及利益不受干扰。换言之,哈布斯堡家族对德意志事务的干涉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象征性的,很少产生实质影响。当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崛起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地位受到了进一步威胁。同样处于边陲地带的普鲁士,以短短四代君主的时间上升为德意志境内的第二大国。在18世纪的两场普奥对峙中,奥地利都以失败告终。哈布斯堡家族不仅丢掉了经济重镇西里西亚,而且还在帝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中失去了唯我独尊的权力地位。即便是象征性的皇权,也在此时受到了打击,一部分邦国(特别是北方)开始以普鲁士马首是瞻。普鲁士的崛起“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国外:邻国法兰西。哈布斯堡家族与波旁家族之间的纠葛旷日持久,但也曾存在着各种联姻结盟。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Antoinette)正是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fII.)的亲妹妹。正因如此,奥地利成为反法同盟的积极组织者。与之相应,在拿破仑迅速崛起后,奥地利自然也是法军着力打击的对象。年和年,拿破仑用武力迫使奥地利接连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与《吕内维尔和约》,哈布斯堡家族应允让出莱茵左岸地区、比利时和列日。年,拿破仑称帝,至此改变了西欧“皇帝”称号唯一性的局面。拿破仑加冕拿破仑战争不久后,奥地利再次战败,维也纳沦陷。年的《普莱斯堡和约》把奥地利势力彻底排挤出意大利和德意志。次年7月12日,莱茵右岸的16个中小邦国(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组建“莱茵邦联”(Rheinbund),并承认拿破仑为保护人。在此情况下,早已做好准备的弗兰茨二世顺势于8月6日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转而专注于治理自己的“奥地利帝国”。就这样,在19世纪的大门徐徐打开时,曾经作为德意志最高主宰、西欧唯一皇室的哈布斯堡家族放下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从此丢开了帝国梦想。通过把属于自己直接管辖的“奥地利王国”升格为“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实际上试图完成从中世纪帝国向近代帝国的转型:即把象征意义上的帝国控制权,转变为实际权力得以顺利运行的统治工具。这一次它能成功吗?13世纪下半叶,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自此除了几年例外(-),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当时欧洲的唯一皇室,拥有这顶至高无上的皇冠,长达五个世纪之久!直到19世纪拿破仑战争的爆发,哈布斯堡家族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同时将自己直接管辖的“奥地利王国”升格为“奥地利帝国”,试图完成从中世纪帝国向近代帝国的转型。”维也纳会议当拿破仑战争烟消云散后,奥地利帝国的雄心壮志在维也纳会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筹划欧洲新秩序的国际会议被安排在维也纳的事实本身也表明,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贵族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并没有消逝。在其首相梅特涅(KlemensWenzelvonMetternich)的斡旋下,奥地利帝国至少在维也纳会议上取得了以下两重收获:一方面,它巩固并扩大了帝国的实际统治区域。奥地利帝国额外获得了伦巴底和威尼斯、达尔马提亚、加里西亚。如此一来,这个新帝国的统治范围覆盖了奥地利、波希米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波兰等地,领地连成一体,治理效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它以“正统主义”为名,重新恢复了德意志的政治秩序。对于德意志而言,“正统主义”便意味着恢复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统治格局。鉴于拿破仑战争业已造成的后果,特别是奥地利帝国的现状,梅特涅主张在没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名义下,成立一个继续由奥地利领导的新德意志联合体——这就是年成立的“德意志联盟”(DeutscherBund)。在这个新政治体内,没有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但奥地利担任仅具有形式权威的联盟议会主席。由此,奥地利打击了在此前抗击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地区时颇聚人心的普鲁士,维护了自己作为德意志领袖的地位。德意志联盟年后,奥地利帝国作为欧洲五强(其余是英国、沙皇俄国、普鲁士、法国)之一,深度参与了欧陆各项事务。哈布斯堡家族俨然恢复了自己追逐帝国的梦想和能力,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大陆帝国”,即不追求海外殖民地,而是从“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手中陆续“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领地,如巴尔干半岛。年后的欧洲局势与此同时,奥地利帝国又以德意志联盟主席的身份,不断干涉各邦内政,扼杀任何试图统一德意志或推行民主改革的努力。年,梅特涅借口大学生桑德(KarlLudwigSand)刺杀俄国间谍科采比(AngustvonKotzebue)一事,召集全德各邦外长聚会,通过所谓“卡尔斯巴德决议”,要求所有邦国联手镇压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维护传统的政治秩序。该决议实质上突破了德意志联盟原本不干涉各邦内政的惯例,也违背了奥地利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6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大喜讯赤水将修建城区经新店旺隆天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