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http://m.39.net/pf/a_4359077.html
通向中国的罗马大道一

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国的汉宣帝甘露元年,遥远的罗马与安息帝国之间在卡莱尔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大战。当时,罗马“三头政治”之一的执政官克拉苏就任叙利亚行省总督不久,就匆忙率军远征安息。在卡莱尔,罗马军团与波斯人发生大战。天当正午,交战正酣,波斯人突然展开鲜艳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军旗。由于这些军旗耀眼刺目,再加上罗马人本来就是疲惫不堪,所以他们很快就全线崩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卡莱尔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克拉苏阵亡,他的儿子也在战场上捐躯,有2万多名罗马士兵血染沙场,另有1万名士兵被俘。罗马历史学家弗罗鲁这样描写道:“扛着金线刺绣绸军旗的帕提亚军队突然出现,他们一瞬间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武器像狂风暴雨一样落到罗马士兵身上;于是,这支罗马军队就在这场可拍的屠杀中被屠戮殆尽。”

波斯人就这样大获全胜。这是罗马人发动的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

那些在关键时刻扰乱罗马军心的颜色斑斓的军旗,就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这是有记载的罗马人第一次见到中国的丝绸。

在很长时间内,波斯人垄断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所以,在罗马人对丝绸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波斯人已经将丝绸广泛用于他们的生活中,其中就包括在卡莱尔战役中大显神威的丝绸军旗。

在卡莱尔战役之后不久,通过波斯人,罗马人也熟悉了这种风情万种的织物。经过波斯人的中介,通过丝绸之路西运的丝绸远达罗马。德国人李希霍芬创造“丝绸之路”这个名词,就是为了强调这条路的开辟主要是为着运输中国丝绸到罗马帝国去。

据说,著名的罗马统治者、与克拉苏同为“三头政治”之一的恺撒曾穿着绸袍出现在剧场,引起轰动,甚至被认为奢侈至极。还据说,恺撒还曾用过丝质的遮阳伞。恺撒在罗马举行的一场盛大的凯旋仪式时,将罗马广场的亚麻遮阳篷全部换成了精美的丝绸遮阳篷。据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记载:“丝绸遮阳篷遮蔽了整个罗马广场,还延伸至神圣之道(起点为恺撒官邸)、市政大厦,以及大部分的游行路段。”罗马的普通百姓从未在公共场合看到过如此昂贵的丝绸布料,他们对这种布料的奇特颜色和晶莹光泽惊叹不已。恺撒此举大获成功。相比凯旋游行和压轴上场的大型角斗比赛,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此次凯旋仪式上所展示的丝绸。普林尼记录说:“在人们看来,此次的丝绸展览甚至比恺撒举办的角斗比赛还要精彩。”

埃及女王克利奥巴特拉,就是那位著名的“埃及艳后”,曾身穿华丽的绸衣出席宴会。1世纪中叶罗马诗人卢卡努斯记述这位绝代女王:“她白皙的胸部透过西顿衣料显得光耀夺目,这种衣料本由细丝精心织成,经罗马工匠用针拆开,重加编织而成。”

丝绸最初输入罗马时,几乎是一种无价之宝,还只是少数贵族享用的奢侈品,但过了不久,就在全帝国风行开了。罗马皇帝提庇留曾试图禁止男人穿丝绸,以遏奢靡之风,但没有成功。他的继任者卡利古拉第一个穿上了丝绸裙子。顿时,中国丝绸风行于罗马宫廷和上层社会,几百年中元老院的议员一向以能穿中国的丝袍为荣。锦衣绣服既成富室风尚,绸幕丝帘也被教堂袭用。一些家庭也使用丝绸制作衬垫或窗帘。普林尼说,当时流行在私人住宅的庭院里设置一顶红色的丝绸遮阳篷,并且只有顶级富豪们才有可能有这样的时尚的丝绸遮阳篷。罗马各大剧场也开始在戏剧中使用丝绸面料。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宽敞的剧院里,柱子和房梁上飘扬着黄色、红色或栗色的帷幕”“在丝绸帷幕绚丽色彩的映照下”,无论是台下的观众还是台上的布景,“都光彩熠熠,飘飘欲仙”。卢克莱修还写道:在晴朗的日子里,“越是围院重重的剧院,在层层的彩色丝绸的装点之下,越是变得美轮美奂。”

罗马城中的多斯克斯区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罗马贵族们不惜重金高价竞买中国丝绸。在2世纪时,丝绸在罗马帝国极西的海岛伦敦,风行程度甚至“也不下于中国的洛阳”。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多个遗址中,都有当年的丝织品遗物出土。

5世纪各蛮族涌入罗马帝国以后,为罗马贵族的豪奢之风所熏染,也开始追求东方奢侈品。年,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军队围攻罗马,向帝国政府勒索大量财物,除金、银财宝外,还有丝绸外衣件,皮革皮和胡椒磅。对于这些蛮族人来说,中国丝绸也是挡不住的诱惑。

在罗马,纯丝绸制品已经成为追赶时髦的必备之物,但它价格昂贵,并非人人都穿得起。但人人穿着至少是半丝织的衣物,否者会被看成苦行僧。罗马人一般不直接消费中国高档的提花丝织品,而是将成本相对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再分成经线和纬线,在其中加入亚麻或羊毛使得纤维更多一些,再重新纺织,织成适合当地的轻薄半透明的织物。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他那部著名的《博物志》中就说过,进口的丝织物被拆解成丝线,重新纺纱、织造、染色,制成轻薄半透明的织物,再染色、绣花、缕金,以适应罗马市场的需要。所以,罗马人趋之若鹜的丝绸,其实主要是这种“半丝绸”。直到3世纪,罗马人才流行穿纯丝制成的衣服。

此外,人们更多的是把丝绸用来做一些小装饰品,染成紫红色或者刺绣,然后嵌饰在内长衣上,或绣在白毛线边上,有时也缀在从埃及进口的柔软的棉织品衣衫或来自巴勒斯坦的亚麻布衣服上。这些装饰品都是平行罗带,垂直缝绣在长衣的前襟;有时还作边饰,方形或圆形的装饰品。这些刺绣品上有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如圆形、条纹状、正方形,也有花朵、怪诞的动物、肖像、风景、神话情景等等。各种颜色的丝线使这些生动的图案跃然布上。人们也顺便把所有的零碎丝绸小片拆开,以便把丝线从中抽了出来,然后再织成更薄的绸布。

中国的丝绸在罗马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洁白光泽和独一无二的品质可以绣上各种色彩的图案,从最生动的到最温馨的,从橘黄色、紫晶色、色雷斯鹤的色彩、海水的颜色抑或是奇幻的色彩:“万里无云,温和的西风带着潮湿的气息徐徐吹来。”

中国丝绸的大量输入,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丝绸在罗马的风行,正好适应了当时罗马帝国席卷全社会的奢靡之风。2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大约有万人生活在罗马的统治下,占全球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庞大的帝国,富庶的经济,使罗马社会生活充满了繁荣、浮华和奢靡的气氛。如今到罗马城,去看一看已经成为废墟的罗马广场、巍峨的斗兽场以及庞大的洗浴场,仍然能感受到当年的辉煌和浮华。正是在这个时候,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进入到罗马社会,进入到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来自远方的中国丝绸,参与创造了罗马的浮华、奢侈、追求时髦的社会风尚。在这样一种挥霍浪费和追求虚伪等高雅时髦的气氛中,丝绸就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而席卷古罗马。

丝绸本身就有豪华的特征,但更具有吸引力的是来自它本身的遥远而又神秘的起源。当时罗马人只知道丝绸来自遥远的“赛里斯”,但是,“赛里斯”在哪里?那里的人们又是什么样?就只有一些荒诞不经或道听途说的想象和传闻。这就更增强的丝绸的神秘性。在所有人的心理上,丝绸都享有一个神奇东方的所有内涵。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对于异国情调的想象与向往,如果这种想象负载在一个具体的事物当中,那么,这个事物就被赋予了特殊的超出它本身的文化价值。丝绸在罗马就是这样。丝绸成了罗马人对于异邦想象的文化载体。没有任何商品会具有如此梦幻般的意义。那些促使骆驼队穿越沙漠、大碛或乘船漂洋过海的致因,也是为了这一切:对于美好事物和外来物的一种无尽的渴望。

丝绸创造了一种新的时尚,一种新的审美理想。时髦、豪华和享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丝绸薄如蝉翼,风情万种,非常性感,具有浓烈的女性化气息。罗马的美女们使用来自东方的粉脂和香水,以衣物的轻盈和透明,满足于这种新鲜而又让人爱抚摸的手感。丝绸及其织品创造一种时髦的服装。这种时髦,使丝绸服装变成令人向往的对象,它们相当稀少而可以作为名誉地位的标志,接触到它就可以变成生活的典范。丝绸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罗马妇女、男人的着装习惯,掀起了一场时尚的狂澜,使整个社会趋之如骛。

中国丝绸在罗马的社会生活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造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这种追求异域风情和奢侈浮华的风气弥漫于整个社会。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在欧洲引起的第一股“中国风”,这股“中国风”以丝绸为主要载体,虽然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中国”。有法国学者说:“自从罗马的贵族夫人们身穿透明罗纱以来,欧洲就已经非常向往中国了。”

丝绸在罗马的风行,也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后果。一些罗马人为透明的丝袍可能会引起道德败坏而焦虑不安,而另外一些人则担心购买奢侈品的巨大花费可能会损害帝国的经济。

实际上,这两种担心都说明了进口的丝绸对罗马消费者的巨大的吸引力。

罗马的风纪检查官们就曾批评这种服装过于下流猥亵。哲学家塞涅卡一方面肯定了丝绸对罗马人生活的影响,说:“没有丝国的贸易,我们何能蔽体。”另一方面,他又这样写道:“我看到了丝绸衣服,如果您称它们为衣服的话,那些衣服一点都不能为着装人提供身体的保护,也不能保持着装人的端庄,虽然穿着衣服,但没有一个女人敢诚实地发誓说她不是裸体的。这些衣服高价从那些甚至不懂商业的国家进口过来,目的是使我们的已婚妇女除了在大街上展示的,再没有什么身体部位可以在卧室里向她们的丈夫展示。”还有一位作者不详的《希腊拉丁作家的远东记述》中写道:“丝国衣不能蔽体,不能遮蔽私处;穿上丝国衣,妇女们可以称自己尚未裸体,只是稍微明亮。”“我们的妇女已受到警告,除了在闺房,不许在公共场所显露丝衣,以免有诲淫之嫌。”

普林尼充分论述了中国丝绸对于罗马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影响。他不仅盛赞中国丝绸之美,还特别强调了丝绸作为最高级的奢侈品使罗马金银大量外流,造成类似今日外货入超的严重影响。

当时罗马的丝绸价格相当昂贵。据一份资料说,罗马在年颁布的《最高价格法》规定,一个体力劳动者12天的收入应该足够购买一件大衣。而一磅白色丝绸面料的价格与40件大衣的价格相同,比体力劳动者一年的收入还高。染成紫色的丝绸要比白色的丝绸贵12倍,也就是说,一磅彩色丝绸的面料高于一个体力劳动者十年的收入。

作为中国丝绸的交换物,罗马帝国将宝石、毛纺织品、石棉和玻璃运往中国。然而所有这些物品当中,没有任何一种就其价值来看可以和丝绸相匹敌。织成半透明薄纱的丝绸衣料,可供罗马贵族夫人和小姐们缝制最时髦的服装。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抵达目的地时,其价值要用等量的黄金来衡量。由于丝绸价格昂贵且又大量进口,所以当时的丝绸贸易已达到极大的金额,以致造成罗马黄金大量外流。近代历史学家中有人以为罗马帝国的灭亡实由于贪购中国丝绸以致金银大量外流所致。

风情万种的中国丝绸令罗马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对遥远的东方产生无尽的向往。但是,由于安息垄断了丝绸之路贸易,为罗马人走向东方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罗马人一直努力冲破安息的阻碍,直接与中国交通。为此,罗马人从海陆两道探索绕开安息而到达中国的道路。

在陆路,罗马人从里海直至西伯利亚南部而达天山北路,从那里的游牧部落取得中国丝货。有的人还进入中国内地。有一位名叫马埃斯·蒂蒂安努斯(的希腊商人,世代经营赛里斯贸易,他的父亲和他都经常派遣商队前往赛里斯,虽然他本人未到过东方,他的商行却掌握了有关贸易路线的详细资料。按照马利努斯的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99),马埃斯委托代理人组成商队,从马其顿出发,经过达达尼尔海峡、幼发拉底河上游氾复城(今叙利亚北部门比季),进入安息西境的阿蛮城(今伊朗西部哈马丹)。沿里海南岸行至安息国都和椟城(今伊朗达姆甘)、安息东境亚里(今阿富汗西境赫拉特)、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南境马里),其后进入贵霜境内,到大夏国都监氏城(今阿富汗瓦其拉巴德),再沿喷赤河东行至葱岭最高点休密人居地,然后下山,经瓦罕走廊,进入中国境内。当时正是班超驻守西域,商队被带到班超的营地,他们被同意前往洛阳。此后,他们沿塔什库尔干河北行至无雷(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境内),在此顺塔什库尔干河转向东行,经德若、西夜至莎车,其后东行至于阗、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境内),穿大漠直抵罗布泊西岸的楼兰,再经山国、敦煌,最后在永元十二年()11月到达洛阳。在洛阳,这支罗马商队受到了汉和帝的接见,并赐予“金印紫绶”。这支商团在返回罗马时贩运了大批中国丝绸和其他手工业品。他们回到罗马后,给马埃斯提供了一份报告书,汇报了他们的冒险经历,而马埃斯就此写了一份报告给他的商务伙伴。一些罗马学者读过这份报告书,其中就包括马利努斯。托勒密曾援引过马利努斯的这段记载,并复原了商队的行走路线。

罗马人东来更多的是走海路。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大秦国幻人随掸国王雍由的使者来到中国。所谓“幻人”,即从事杂技艺术的表演者。秦汉时多有外国“幻人”来中国进行表演活动的记载。《后汉书》记述:“(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这条记载明确说明来的“幻人”是罗马人,他们从海路到达缅甸,然后随缅甸使团而来。

东汉恒帝延熹九年(),有罗马遣使入华一事。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大秦使者自日南入华,说明他是由海道经印度、越南而来中国的。日南的卢容浦口,即现在顺化附近的大长沙海口,是当时中国南方的第一大港。大秦使者在卢容浦口登岸走陆路而至洛阳,所以引起中国朝廷的重视。其中提到的大秦王安敦,与当年在位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之名相符。

以“安敦使团”入华为标志,2世纪以后,中国与罗马的直接交往日渐扩大,海上交通贸易更加繁盛。就在“安敦使团”60年之后,又有大秦商人来中国而见诸记载。《梁史·诸夷传》记载了此事。这回来的大秦人公开了商人(贾人)的身分,而吴主孙权竟也接见,并派刘咸送其回国,可见当时中国方面对于与罗马通交的热情。可惜刘咸在旅途中病故,如同甘英出使大秦中途而返一样,又一次失去中国与罗马正式官方往来的机会。不过,同年吴国派康泰和朱应出使扶南时,他们的副使到过南印度迦那调州的黄支和歌营,得知乘中国“大舶”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大秦国。”可见当时已有中国商船直航罗马。

年,罗马派使臣出使西晋王朝,经海路来到广州,并至洛阳。据晋殷巨奇《布赋序》,晋太康二年(),“大秦国奉献琛,来经于(广)州,众宝既丽,火布尤奇。”故其赋说:

伊荒服之外国,逮大秦以为名,

仰皇风而悦化,超重译而来庭;

贡方物之奇丽,亦受气于妙灵。

这次到达中国的使团可能是卡鲁斯皇帝派遣。年,另一位有记载的罗马使节带着礼物来到中国。他也可能是由卡鲁斯皇帝派出的。

西方人很早就开辟了一条从埃及红海沿岸启航,出曼德海峡,横越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西海岸的航线。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海上航线已经延伸到南亚地区。这样一来,在东西方之间就建立起了一条以南亚为中介的世界性海上大动脉。

欧洲人很早就发展起来航海技术。公元前年左右,善于航海和经商的希腊人从伯罗奔尼撒半岛驾船出发,频繁往来于地中海各处海岸,与克里特、塞浦路斯、埃及等地做生意,同时也和多瑙河、奥奥德河、易北河沿岸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广大区域的居民接触。

公元前年,腓尼基人靠太阳和北极星来辨认航向,驾驶海船往来于东地中海和爱琴海上,发展海上贸易与海外扩张活动。考古发现证实,埃及通过红海与印度的交往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波斯湾地区与印度的交往可追溯到公元前多年以前。公元前10世纪,埃及法老希兰派自己熟练的水手同以色列-犹太王国国王所罗门的水手前往印度,从那里带回金、银、珠宝、象牙、猿猴和孔雀等。波斯大流士于公元前年派遣一个舰队从印度河口出发,绕过阿拉伯半岛到达埃及。

公元前4世纪时,地中海商人直接航行到红海和印度洋。在随后的年中,其间的联系随着罗马对埃及的吞并而进一步加强。

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罗马人便已掌握了季风航行技术。公元前年,一艘印度船只绕过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航行途中,船只失事沉没。一位船员被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一艘巡逻船救起。这位印度水手透露了利用季风航行到印度北部的秘密。

所谓“季风”,产生自亚洲大陆和印度洋之间的温差。在夏季,陆地上的暖空气上升,形成一个高压带,常常从西南方带来暴风雨。高压带季风猛烈地袭击印度次大陆的沿海地区,使船只无法航行。在冬季,陆地温度比海水低,印度洋上空的低压带从中国和日本向马六甲海峡移动,从南亚向非洲移动,形成东北季风。季风的风向及其强度变化对航海的影响十分巨大。只有季风有利于航行时,水手们才能轻松穿过亚丁湾与印度南部沿海地区(或斯里兰卡)之间长达英里的公海海域。

之后,公元74年,有一位叫希帕罗斯的希腊海员凭借季风,驾驶坚固的大帆船,横越阿拉伯海直航印度,克服了以往只能驾驶一些小船沿着阿拉伯半岛和阿曼湾在近海作多次连续航行的局限。

公元1世纪,罗马人的季风航海贸易已经相当繁盛。在托勒密王朝末,每年不到20艘船只敢于穿越阿拉伯海(红海)到(曼德)海峡以远海域,但在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时代,每年至少有艘船从米乌斯·赫尔穆斯出曼德海峡到达印度。公元1世纪中叶,罗马帝国保护下的希腊船只可以在40天内从红海口岸径直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罗马人直接控制了从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航道,而地中海市场充满了东方的商品。罗马帝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来自通过印度洋和波斯进行东方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税收。

希腊、罗马的航海家们利用季风知识,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形成了埃及与印度之间的定期航线,进而通过印度把贸易延伸到印度洋、东南亚和中国。泰米尔文学记述了人们如何高兴地欢迎罗马商人的到来。一首诗中提到罗马人乘着“漂亮的大船”,带来了“凉爽香甜的葡萄酒”。另一首诗写道:“美丽的巨轮……来了,带着黄金,劈开帕利亚河上的白色泡沫,然后又满载着胡椒返航。在这里,海浪奏响的音乐永无休止,国王为客人准备了罕见的山货和海鲜。”还有一首抒情诗描述欧洲商人在印度定居的情景:“阳光照耀着大面积的梯田,照耀着港湾附近的货仓,照耀着窗口如鹿眼一般的塔楼。在不同的地方……路人的目光都被西方人的住宅所吸引。西方的繁荣永远不会消逝。”

罗马商船停靠的港口,在西印度港口有布罗奇,还有在孟买以北的苏尔帕拉卡、穆济里斯、内尔辛达等,东印度沿海则有耽摩栗底(西孟加拉的塔姆卢克)与卡维里帕迪南等。港口有码头、灯塔、海关等设施。印度南部的海滨地区通常是海上贸易最重要的活动范围,把红海、波斯湾与孟加拉湾和东南亚连接在一起,与南亚次大陆的海上和陆上交通线相交织,这些贸易网络变成了一条条水道。由海路往西运到红海沿岸的货物,到亚历山大里亚转运罗马帝国各地,往东则通东南亚国家的岛屿。据罗马作家普林尼记载,印度最大的船只为75吨,船只所载人数有、甚至人不等。最初商船是沿海岸航行,阿拉伯人首先利用夏季的东北风飘洋过海,此后,航运更为发展。

关于罗马通往中国的海路,罗马商船从埃及的红海港口缪斯、荷尔穆斯以及贝列尼斯远航到曼德海峡之外各地,有的甚至远达恒河。自公元74年被希帕罗斯发现利用季风航行以后,就有可能从大海上直航印度西海岸三个重要商业中心的任何一个。在公元1世纪末,罗马商人走的更远了。西海岸各港口仍旧是绝大部分罗马船舶航行的终点,但少数船只绕过科摩林角,从科罗曼德尔海岸再次利用季风横越孟加拉国湾,在大海上航行,首先抵达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之口的各港,然后到达苏门答腊和马六甲海峡。最后绕过马来半岛,古罗马商人就发现了一条直抵中国的全海运的路线——即当时是中国领土的东京(交趾)。

罗马人开辟了通往中国的海上大道。

但是,到了14世纪后期以后,中西之间传统的贸易路线却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首先是14世纪中叶,帖木儿在中亚地区建立的帝国,隔绝了中西交通。继而是发生在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奥斯曼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国之一。奥斯曼帝国的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控制了红海、波斯湾和黑海通往地中海的交通线,向过境各国商人勒索大量捐税,垄断了欧洲同东方的贸易。

欧洲人必须像他们的前辈罗马人一样,寻找新的通往中国的大道。

在15世纪,整个欧洲的商人和船员们都在推测和探索去东方的新航路。

在这个时代的海上探险活动中,葡萄牙人充当了先锋。葡萄牙位于欧洲的西南角,在14世纪和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的船队已经沿着非洲曲折的海岸走了相当远。当时他们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也许再往前一些,海岸会向东转,到印度群岛和契丹的路就会通了。

葡萄牙的亨利王子是葡萄牙海上探险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亨利王子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第三子,据说他诞生时的星象预示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更为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他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亨利从小学习战略和战术、外交艺术、国家管理、古代和现代的知识,而且博览群书。作为王子,亨利向往历险、战斗的生活。同时,他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看来,对摩尔人进攻,到未知的地域探索并把基督教带到那里是一个基督徒的职责。亨利王子终身未娶,他性格严谨而坚定,生活朴实。

年,亨利与众兄弟随父亲突袭了位于北非的休达,事先当地的摩尔人一点也不知情,结果仅用了一天时间,休达就被攻陷。年,摩尔人的军队包围了休达,亨利又率领援兵来到休达,并在那里度过了3个月。在这期间,亨利从战俘和商人口中了解到,有一条古老而繁忙的商路可以穿过撒哈拉大沙漠,经过20天就可以到达树林繁茂、土地肥沃的“绿色国家”,即当代的几内亚、冈比亚、塞内加尔、马里南部和尼日尔南部,从那里可以获得非洲胡椒、黄金、象牙。葡萄牙人对陆路穿过沙漠是没有经验的,亨利王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从海路到达“绿色国家”。这一主张得到了国王若奥一世的赞同,若奥封他为骑士,随后亨利又被加封为维塞乌公爵以及科威尼亚领主。

亨利对政治毫无兴趣,他到远离政治中心里斯本的葡萄牙最南部的阿加维省任总督,并在靠近圣维森特角的一个叫萨格里什的小村子定居下来,这个地方成了他以后几十年中到陌生地方进行探险的策源地。年5-11月,罗马教廷颁发了一系列文件,任命亨利王子为总部设在托马尔的基督骑士团大统领,让他管理骑士团的相关财产,并将骑士团的收入用于航海和冒险事业,其惟一的限制是不许动骑士团中非常昂贵的不动产。

亨利王子他在萨格里什创办了一所航海学校,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设立观象台,网罗各国的地学家、地图绘制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包括加泰罗尼亚、几内亚、摩尔人,共同研究,制订计划、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种种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为己所用;建立了旅行图书馆,还收集了很多地图,并且绘制新的地图。年,亨利的兄弟佩德罗亲王在访问威尼斯之后带回到葡萄牙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和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描绘了世界上所有地区,这给亨利王子很大推动。

亨利王子资助数学家和手工艺人改进、制作新的航海仪器,改进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象限仪(一种测量高度,尤其是海拔高度的仪器),横标仪(一种简易星盘,用来测量纬度)。

他还资助里斯本大学开设航海学、天文学、几何学、地理学等学科,为葡萄牙培养航海的后备人才。

由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行条件不同,在地中海中航行的船是不适合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亨利的最大精力放在了造船上,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鼓励造船:建造吨以上船只的人都可以从皇家森林免费得到木材,任何其他必要的材料都可以免税进口。到年,终于造出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舶——卡拉维尔帆船。卡拉维尔帆船用阿拉伯三角帆和欧洲方形帆混搭,长宽比为1:3.5。这种船船体小吃水浅轻便灵活速度快,这使它可以在紧靠海岸的地方航行,不必为了躲避暗礁和沙洲而远离海岸,这一点在以探索陌生海岸为目的的航行中尤为重要。

亨利王子相信,非洲是可以绕过的大陆,在某个地方必定存在着一条尚未被发现的通向印度的海上通道。于是,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

年,亨利派出了他的第一支仅有一艘横帆船的探险队,向南寻找几内亚。船被风吹向了西方,抵达了马德拉群岛中的桑托斯港岛,马德拉群岛就这样被发现了,亨利王子随后宣布该群岛属葡萄牙所有。年,葡萄牙船队抵达了马德拉群岛的本岛,并在岛上建立了葡属马德拉的首府,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湿热,适合种植小麦和甘蔗。此后,马德拉群岛成了葡萄牙探险队的落脚点和物资供应站。

随后几年,亨利王子又数次派出探险队从两个方向进行探索。一个方向是沿非洲海岸南下,一个方向是离开海岸向西南深处航行以发现更多的岛屿。

年,向西南探险的舰队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亚速尔群岛位于葡萄牙以西公里的大西洋上,由9个主要岛屿组成,气候温润,水土丰美,岛屿附近的洋流是从西向东流淌的,所以有利于从非洲返程的船只回到欧洲大陆。可以作为远洋航行的补给站点。年,贡萨洛-维尼乌-卡布拉尔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东面的福米加岛。可能是由于气候恶劣和当地人的反抗,于是葡萄牙人第一次登陆之后只能不了了之。在以后的几年里,葡萄牙人又发现了圣米迦勒群岛和圣玛利亚岛。年,亨利王子派出16条船、数百人、一名牧师,带着几十头牲畜殖民亚速尔群岛。亚速尔群岛的发现和殖民对以后葡萄牙探险和殖民事业有重要影响。

亨利把主要精力放在沿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险上。在这条航线上首要的障碍就是位于加那利群岛正南方非洲大陆上的博哈尔角。博哈尔角以南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那里暗礁密布,巨浪滔天,有神秘莫测的急流,阿拉伯人把这片海域恐惧地称为“黑暗的绿色海洋”。年,在经过十几次的尝试后,葡萄牙的远征队终于在船长吉尔·埃亚内斯率领下越过了该角。第二年,埃亚内斯和巴尔答亚又再次出海到达了博哈尔角以南海里的加内特湾,他们认为这个海湾就是欧洲人长期来要找的“金河”,把这个不毛的沙漠之区取名为“里奥德欧罗”(葡语意为“金河”)。

年,葡萄牙探险队抵达了奥罗河口。年,葡萄牙人第一次抵达了塞内冈比亚地区。葡萄牙人在这里与黑人王国有了早期的接触。葡萄牙人将这片土地称为黑人的土地。此后,葡萄牙人还先后占领了“象牙海岸”“胡椒海岸”“奴隶海岸”和“黄金海岸”,并在加纳建立军事据点。

年,时任摄政王的佩德罗授予亨利王子在博哈多尔角以南的海域和陆地的航海、战争、贸易的特权,将其用于航海事业,并免除航海所得收益的一切税金。后来亨利王子还在萨格里斯前面的海角上修建了一个小镇,这里就是著名的圣维森特角。年,亨利王子派人在布朗角的阿尔金岛建立永久性的堡垒,以此为中心修建港口、市政厅、修道院,作为葡萄牙探险的贸易中转站。后来的葡萄牙海上帝国就是由这一个个散布在各个战略要地的贸易站,和贸易站之间的海域组成的。

在40年的有组织的航海活动中,葡萄牙成了欧洲的航海中心,他们建立起了庞大的船队,拥有优秀的造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探险家或航海家。在亨利王子之后,葡萄牙的海上探险事业得到继续发展。

年,葡萄牙航海家巴托罗缪·迪亚士进行了更远的南航。当他的船队靠近非洲大陆南端时,强大的风暴把船只吹离海岸,滔天巨浪几乎把他们吞没。十几天后,迪亚士掉转船头,先向东,再向北航行,终于在南非的莫塞尔湾靠岸,看到了太阳从他们的右边升起。这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印度洋,绕道非洲南端通往印度的航道实际上已经打通了。回航途中,通过非洲南端的尖角时,狂风猛烈,天气恶劣,他把它叫做“暴风角”。当他回来汇报他的发现时,葡萄牙国王说,应该把它叫做“好望角”,因为现在他们有了到达“印度”的良好希望了。

那时候欧洲人说的“印度”,实际上就是包括他们所知的南亚和东亚地区。“印度”就是东方财富的象征。

在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之后十年,年,葡萄牙政府组建和装备了一支舰队,去探索由葡萄牙起绕过非洲前往印度的海上航道。这支舰队由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领。

达·伽马出生于葡萄牙一个名望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出色的航海探险家,曾受命于国王若昂二世的派遣从事过开辟通往亚洲海路的探险活动,几经挫折,宏大的抱负竟未如愿所偿而却溘然去世了。达·伽马的哥哥巴乌尔也是一名终生从事航海生涯的船长,曾随同达·伽马从事年的探索印度的海上活动。达·伽马是一名青少年时代受过航海训练,出生于航海世家的贵族子弟。

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四艘小型船共计多名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于是他循着10年之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曾经为王国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也率领一支小船队为新的印度洋远征舰队护航开道。他一直护送达·伽马的船队抵达葡萄牙位于西非海岸的殖民地堡垒才返回。

达·伽马船队沿迪亚士走过的航道航行,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多海里之后,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章湾,看到了一片陆地。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而此时达·伽马则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决不会罢休的。圣诞节前夕,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绕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

年圣诞节时,达·伽马来到南纬31°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他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现今南非共和国的纳塔尔省名即由此而来,葡语意为“圣诞节”。

年1月,达.伽马一行人的船队抵达了东非的莫桑比克海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史可查的大西洋直接至印度洋的深度航行,对于传说与财富的憧憬渐渐浮现。继后,船队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这年的3月底,达.伽马的船队在消耗了大量补给品后,按照惯例凿沉了伴随航行的补给船,仅以3艘船只轻装前行。

4月14日,他们在非洲的东岸摸索着航到了马林迪,马林迪的统治者允许达·伽马在自己的城市建立用于贸易和支持航海的小型要塞,并给他们充足达补给。达伽马在这里找到了一个阿拉伯领航员给他们指路。这位领航员叫艾哈迈镕·伊本·马吉德。他出生于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的导航员,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学专家,由他编著的有关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当代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正是在这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的带领下,葡萄牙船队于4月24日从马林迪启航,利用印度洋海上只有每年上半年才特有的西南季风,直奔印度海岸。

年5月28日,伽马率领的葡萄牙舰队抵达了印度西南海岸最强大的港口城市卡利卡特,在附近的一个港口抛下了锚。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

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印度”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海上新丝路找到了!

从此以后,葡萄牙的船只就经常取道好望角驶向东方,回去的时候满载着香料、丝绸和珠宝等贵重货物。他们还占据了锡兰、苏门答腊、爪哇和香料群岛。年他们到了中国广州,年他们进入日本。

可以说是在一眨眼的功夫,葡萄牙人便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去了印度洋的“海上霸权”。葡萄牙把“东航的钥匙”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了16世纪最强大的海上王国。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商人、传教士、冒险家糜集于此,从此启航去印度、去东方追求财富的梦想。

武大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