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捕鸟者亨利奠定了德意志强大的王权基础,亨利的儿子奥托一世才得以在公爵们的团结下对外大显身手。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不久,便率军镇压东斯拉夫人的起义,并任命藩侯镇守和开拓边疆,巩固德意志王国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对于多次侵犯德意志东部边疆的马扎尔人,奥托一世毫不手软,在莱希费尔德战役中对马扎尔人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稳定了东部边境。

奥托一世通过武力打击和政治联姻的手段,解决了两次诸侯叛乱,加强了对五大公国的控制力。在奥托一世的治理下,公爵由国王任免,主要负责治理领地社会秩序,王室的领地比以前多了三倍多,为强化国王的统治力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奥托一世还在“神圣的总会议”上充当教会事务的仲裁者,维护了法兰西国王和法弗齐亚公爵的友好关系,也突出了奥托一世在欧洲不容轻视的地位。

一、对德意志王权强弱走向的分析

年8月,奥托一世在罗马人请求平定意大利侵略的要求下,挥军南下,以势如破竹之势大败敌军,恢复了教皇的地位,因之,奥托一世在圣彼得大教堂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奥古斯都”,成为奥托大帝、“基督教世界的首脑”,从此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插手基督教世界的世俗事务,也可以对外代表整个基督教世界,连拜占庭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奥托大帝的地位,把拜占庭在亚平宁半岛上的领土作为侄女的陪嫁并入德意志的版图。年召开的奎德林堡宫廷会议,体现了奥托大帝作为基督教世界领袖的地位,德意志王国成为西方历史上首个建立强大王权的国家,东法兰克王国的历史也更多地体现为德意志的历史,此时德意志王权显然是强大的。

萨利安王朝亨利四世时期,德意志王权和罗马教权展开了空前的激烈博弈,但是随着亨利四世的去世,继任者亨利五世没能实行成功的意大利政策,意大利北部城市摆脱了王权的控制,成为自由城市,王权对罗马教会的强大控制力也不复存在。亨利五世死后,萨利安王室绝嗣,国内诸侯为王位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德意志王权明显转衰了。

霍亨斯陶芬王朝早期在“红胡子”腓特烈巴巴罗萨的强有力统治下,德意志军队多次进入罗马和意大利北部城市,宣扬德意志对该地区所享有的统治权,德意志王权得到了继续强化。但是,随着“红胡子”巴巴罗萨的去世,后来登基的几位皇帝都没能在帝国内部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红胡子”巴巴罗萨虽然比多数皇帝更加频繁地进入意大利,但是他强化王权的举措更像是日落前的回光返照,无法阻止德意志王权走向衰落的宿命。

腓特烈二世在与对立国王的斗争中,虽然最终恢复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政治统治,但他的统治地位并不稳固,他一直在西西里王国生活,把政治重心放在意大利,无心过多地参与德意志的事务。年12月13日,腓特二世在与意大利和罗马的斗争中深感心力交痒,终于不堪重负,在混乱中抑郁而亡,在西西里的私生子也被贵族所杀,为后世留下了持续20年的西西里动乱,以及继续走向衰落的德意志王权。

公元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四世撒手人寰,一代王朝宣告终结,荷兰的威廉伯爵、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世、英格兰的理查德都对德意志王位提出了要求。荷兰威廉伯爵在罗马教皇、北德意志诸侯和城市、萨克森、勃兰登堡等的支持下,获得了王位,但没等他在德意志站稳脚跟,两年后就遇刺而亡。群雄就选举国王的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阵营,克隆大主教康拉德计划选举腓特烈二世的外孙、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为德意志国王,因为他控制着奥地利和施蒂里亚,还娶了亨利七世的遗孀。但是,以萨克森、勃兰登堡和布伦瑞克为首的北德意志诸侯希望选举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三世为德意志国王。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得到了教皇和德意志特里尔大主教阿诺德尔等的支持,因为阿方索十世是腓特烈二世的外孙,而且具有争夺王位的实力。英格兰康沃尔的理查德得到英格兰国王对争夺德意志王位的支持,还得到科隆大主教康拉德和上巴伐利亚公爵、行宫伯爵路德维希的支持。但是,不论选择谁作为德意志国王,诸侯们都没能达成共识,对立国王之间相互斗争,为争取更多的支持率而明争暗斗,德意志王权实际上没有得到有效的行使,是德意志王权衰落的明证。

从年至年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德意志诸侯们没有选举出一位公认的国王,德意志王位实际上处于空缺的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德意志历史上的王位“大空位”时期,席勒更是把这段“没有皇帝的时代”从腓特烈二世去世或从他被罢免开始,一直延续到年。在这段时期里,各大诸侯趁着没有王权施压的有利条件,奋力扩张自己的势力,侵吞王室领地,夺取王室权力,增加私人收入,并在扩张中不断增强公国的自主独立性,还自封公爵、伯爵等头衔。与此同时,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机构也得到发展,设置了邦国官吏和议会处理相应的内部事务。相比之下,德意志王权已经沦丧得一败涂地。

从德意志王权整体的发展走向来看,德意志王权在10世纪初曾建立过强势的王权,在此后的几百年中也出现过王权重振的现象,但很明显的是,王权的发展走向大致是一条不断下滑的道路,王权的力量逐渐流失。

二、对英格兰王权强弱走向的分析

诺曼底公爵威廉以军事征服为手段,并对英格兰被征服土地进行分封,建立起牢固的封君封臣制度,使国王至少名义上成为全国土地的“总领”。王室领地面积最大且大多连片,为建立强大王权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末日审判书》实则对全国土地财富和人口状况记录在案,这使王室掌握了全国土地的利用状况和财富分配的情况,奠定了英格兰王权强大的基础。此后几十年内英格兰司法体系和以教区为单位的行政体系得到发展,王权与教会相结合,使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强,王令得以通过封臣和教士深入地方社会。

威廉一世的儿子亨利一世在与王兄罗伯特柯索斯的王位继承斗争中脱颖而出,通过年的坦什布雷战役成为没有争议的国王,将分离海峡两岸的国土再次连成整体。继承王位后,亨利一世宣布革除其兄长威廉二世时期的弊政,恢复英格兰良好的法律与社会秩序,不出卖或出租教会教产,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继任时不索取教会财产,伯爵和男爵爵位继承不收取继承金,甚至让城镇选举郡守,由市民管理城镇事务,从而获得了人心所向。

亨利一世为了获取教会对国王的忠诚,以教会自主决定教士的任免为代价,换得英格兰教会维护英格兰王权的统治的承诺,并使教会成为执行王国政策的重要角色。亨利一世颁布《自由大宪章》以示遵守盎格鲁-萨克森时期的法典,促进国王与贵族的和睦关系,为消除诺曼人和盎格鲁-萨克森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他娶盎格鲁-萨克森王室继承人的侄女为妻,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运作,亨利一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地组建王室宫廷到各地处理政务,获得“贤明者”的美誉。

在处理海峡两岸的关系上,亨利一世和安茹伯爵缔结了联姻,于年让自己的儿子威廉迎娶了安茹伯爵的女儿。总而言之,英格兰王权在亨利一世时期基本上是强大的。亨利一世殡天后,在斯蒂芬在位时期出现了近20年的王位继承斗争,社会秩序和司法系统没有得到维护,民不聊生。各地贵族不再依靠王权的保护,而是自行建堡垒和修要塞,祈求安居一方。有的大贵族则站在不同的阵营,或者承认玛蒂尔达为君主,或者承认斯蒂芬为合法的国王。

斯蒂芬和玛蒂尔达进行公开的对立,均宣称自己是英格兰王位的合法、唯一的继承人,并建立了对立政权,两个政权各自宣称正统。苏格兰也趁英格兰内战之际,出兵占领了威斯特摩兰、坎伯兰和诺森伯兰,以及威尔士南部要塞等地。一直到年斯蒂芬的王位继承人暴病而亡,才为战事带来转机。

在主教和贵族们的建议下,双方才在温切斯特签订《温切斯特停战协定》规定:斯蒂芬继续为英格兰国王;国王驾崩后王位由玛蒂尔达和安如与曼恩公爵的儿子亨利继承。于是,“和平降临到这个饱经摧残的国度,痛苦的长夜宣告结束。”英格兰的社会秩序和法律才得到恢复,可见在王位争夺期间,英格兰王权一度遭遇挫折,没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历史发展进入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时期,英格兰王权在此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亨利二世继承了英格兰、诺曼底、父亲的领地安茹公国以及妻子的领地阿基坦气亨利二世北征苏格兰,收复了一度被占领的北部诸郡,随着苏格兰国王向英格兰宣誓效忠,威尔士也臣服于亨利二世的权威之下。

年亨利二世将领地廷伸到布列塔尼公国,两年后,又相继收复了卡奥尔、克尔西和韦克桑。年亨利二世的儿子杰弗里成为布列塔尼伯爵。在他的治理下,王室占有全国森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在亨利二世的统治下,英格兰国王的领地从苏格兰边境一直延伸到伊比利亚半岛,在英格兰、诺曼底、安茹、曼恩、阿基坦、普瓦图、布列塔尼亚和加斯科尼都建立了拥有最高宗主权的地位。亨利二世还干涉意大利政治,反对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入侵意大利。由此可见,英格兰王权形成了非常高的威慑力,王权行使的疆域范围也大为扩大,可以说,此时的英格兰王权发展到了历史高峰。

约翰王时期,英格兰王权发展到了“历史的拐点”,他由于丢失大片领地而被称为“失地王”,而且《大宪章》的签订使国王不得任意向贵族征税,导致王室的财政收入缩减。他的儿子亨利三世也是—个不那么称职的君主,他偏袒法兰西人,对英格兰臣民却无礼和吝啬,劳苦功高的英格兰朝臣得不到重视,使英格兰贵族深为不满。亨利三世为了收复约翰王时期丢失的领土而发动军事行动,也屡屡以失败告终。

总结

英格兰在诺曼王朝初期就已经建立较强的王权,在后期王权又进一步得到强化。但到了13世纪,贵族们开始尝试利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王权,并且获得了短时间内的成功。因此,从整体上来看,英格兰王权从诺曼王朝时期的比较强大,到金雀花王朝早期的进一步发展,到13世纪后期国王在和贵族的博弈中遭遇失势,在维护大陆领地上也力不从心,所以这跟德意志王权发展的走向有些相似,都是从强大趋向弱小。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到13世纪中后期时,德意志王权的衰落程度远比英格兰严重得多,因为德意志王权甚至一度完全沦丧,到了诸侯手中玩偶的程度,诸侯们依据自己的愿望和利益选举国王,而不用再考虑王室血统问题。英格兰王权的权威虽然在贵族议会和《大宪章》、《牛津条例》等条例的限制下一步步减弱,但是并没有完全遭到否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j/10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