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年3月16日,美国亚特兰大发生了一起系列枪击案,八人遇害,其中六位为亚裔女性。随后,警方发言人对事件性质的模糊措辞,激起了更大的波澜。在上周末,美国许多大城市出现了“停止仇恨亚裔”大游行。

亚裔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美国建国初期。在十九世纪末,大量的华人来到西海岸,或是加入淘金的大潮,或是成为“苦力”。种族和文化冲突是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年,《排华法案》的出台,让华人的地位急转直下。

亚裔本身身份的多元性、不同的传统习俗、美国社会白人与其他人种的冲突、性别议题以及疫情所强化的刻板偏见,在此时交汇。

为何亚裔会被称为“哑裔”,为何亚裔无法通过变成“模范少数族裔”而成为“真正美国人”?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

任慈

编辑

程迟

年,在美国16个大城市仇恨犯罪率同比下降6%的背景下,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却激增了%。

自新冠疫情在美国大规模流行以来,针对亚裔和太平洋岛民的骚扰、辱骂、攻击事件高达起。

然而,直至近期亚特兰大枪击案发生,世界的目光才转到一直饱受种族主义歧视与攻击的亚裔群体。“停止仇恨亚裔”(StopAsianHate)集会运动继“黑命攸关”运动,成为反对种族主义、种族暴力的又一阵线。

“停止仇恨亚裔”(StopAsianHate)集会活动。/Stoppaphihate

当不同族裔群体跨越身份界限一道为种族平等与正义发声时,也不乏不同声音。

譬如,扩大此前亚裔群体在“黑命攸关”问题上的分裂、放大部分亚裔的沉默与不作为行为,以示对亚裔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有甚者将亚裔的遭遇归因为他们曾为特朗普当选贡献了选票,不但助长了“白人至上”种族主义的火焰,也自食其果被仇外力量“反噬”。

这种分歧,也说明人们在无形之中接受并传递了“黑白对立”乃是美国种族问题的核心与重点,亚裔群体的经历无处安放,他们多样的选择不被认可。此外,这些臆断不但强化了大众对亚裔“哑裔”“顺从”的刻板印象,也巩固了美国的种族主义逻辑;更为重要的是,掩盖了制度、政策、观念在塑造和影响亚裔命运与选择时所发挥的隐性作用。

美国亚裔:何以为我?

早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等殖民国家招募亚洲劳工移民时,亚裔就已经卷入进了“黑白对立”的二元种族格局中,成为了具有种族屏障性质的“中间人”。

受海地革命影响,英国决定在年结束奴隶贸易,并在年废除英帝国范围内的奴隶制。于是,利用华工及印度劳工来填补黑奴贸易取消后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殖民策略。

在普利策奖得主阿列克斯·提威的自传《何以为我》中,他“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了作为亚洲人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的内心的复杂、耻辱和小胜利。”

种植园主引入华工构建“种族屏障”,避免潜在的黑人和奴隶革命;此外,农业经验丰富的华工作为“自由的耕种者”,可产生新的劳动力分工模式,从而解决因奴隶制缺乏活力而导致的种植园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代理商和奴隶贩子招募大量契约劳工送往英属西印度群岛。

据统计,从—年,仅华人契约工群体就达人。

华工的到来强化了“白人至上”的种族等级,他们自身也被动地嵌入了殖民者的种族逻辑中。如美国知名亚裔史学者丽莎·劳(LisaLowe)曾尖锐地指出,“殖民统治者把中国人视为是一种充足、温顺的劳动力资源……但在殖民地的警察和法官眼里,中国人却是体质差、鸦片上瘾、堕落的乞丐或妓”。

19世纪美国掀起淘金热浪潮。/维基百科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亚裔成为美国种族秩序下悲惨的受害者。热潮兴起至年,约有30万华工作为亚裔的“排头兵”进入美国。

华人对西部金矿开采贡献颇多,加州的黄金开采价值从年的美元暴增至年的12亿美元,为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资金。

此外,数万名华工还参与了萨拉门托河三角洲大开发建设,将涝洼地开垦出万亩良田。华工作为“沉默的道钉”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卓越功勋更是广为人知。

如梁启超所指,加州的富庶繁华“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

然而,种族主义者不断煽动白人对华人的歧视和排斥,将华工视为“异教徒苦力”(heathencoolie)——野蛮、未开化,还是压低工资、抢走白人饭碗的廉价工人,是资本家和老板的奴隶。

纪录片《排华法案TheChineseExclusionAct()》海报。

华裔被定义成无法同化的外来者,种族主义者因此主张限制华人入境。

于是自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通过征税、颁布条令等措施限制华人移民,并出台美国历史上首次针对特定族裔群体的排斥性政策——《年排华法案》。

然而,美国对亚裔的结构性歧视并未止息。种族主义者在多地煽动起大规模、集体性的反华暴动,最终在年促使《排华法案》长久化。

美国限制华工入境后,日裔移民成为替代性的廉价劳动力,且在美国白人看来他们更加温顺。然而,日俄战争后,“黄祸论”四起,种族主义者伺机而动,将日裔和华裔视为白人的最大威胁。最终,日裔难逃与华人相似的被排斥的命运。

考虑到日本已成为北太平洋地区新兴的重要力量,美国为避免因日裔问题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遂通过外交协商方式与日本签署《君子协议》,以日本停止向劳工派发赴美护照的方式,换取美国不出台针对日裔的歧视性政策。

然而,已经入境的日裔其亲属团聚并不受此影响,《君子协议》在限制日裔入境数量方面并未能发挥预期作用。于是美国资本家借助菲律宾裔移民的力量破解日裔提高工资、平等待遇的集体行动,挑拨制造日裔与菲律宾裔移民的矛盾。

此外,美国在年和年先后通过两项《外籍人土地法》,虽核心目的是限制日裔的土地经营,但也导致不具备美国公民资格的亚裔群体失去了经营土地这一最稳健的生产生存方式,重创亚裔的“美国梦”。

年,一款洗涤剂的宣传是Thechinesemustgo./维基百科

年移民法出台后,美国建立起系统性排亚政策措施。包括日裔、菲律宾裔在内的全部亚裔禁止移民美国、美国公民的亚裔家属不得入境、与亚裔通婚的美国公民将失去公资格、具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亚洲血统者均不得移民美国。对于那些仍生活在在美国的亚裔,所面临的是:在教育、住房、就业等问题上均被与主流白人社会隔离开来。

亚裔主张“白人性”的失败与成功

在美国依据种族主义理论对亚裔实施系统性排斥时,部分亚裔或陷入或利用美国“黑白对立”的二元种族逻辑,主张“白人性”,试图获得同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

《种族主义源流》

[法]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著,高凌瀚译

三联书店,-01

早期有华人自证其并非“黑人”,因而主张华人顺理应归类为“白人”,但未被美国社会所理会采纳。

日裔移民大泽隆夫为争取归化入籍的权利(TakaoOzawav.UnitedStates,),主张自身在文化意义上的“白人性”,如接受过高等教育、讲英语、不讲日语、融入美国社会、信仰基督教……然而,最高法院将“自由白人”限定为高加索人种。

此后,印度裔移民辛格自称是高种姓雅利安人,属于印欧人种,且具有“纯粹的印度血统”(UnitedStatesv.BhagatSinghThind),从而主张有资格归化成为美国人。

最后,美国最高法院进一步限定“非白的印欧裔雅利安人并非白人”。菲律宾裔主张菲律宾属于美国海外领土,因而在菲律宾出生的人有资格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但最终未能成功。

黄金德案。/维基百科

总体来看,在此期间,唯有“黄金德案”(UnitedStatesv.WongKimArk,)帮助亚裔成功地守护住了“出生公民身份”的资格与权利,而亚裔从不同侧面主张其“白人性”的行为均遭失败。亚裔在美国的种族秩序中处于既非“白人”、也非“黑人”,且不具备公民资格的低等社会身份等级。

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的地缘政治需要改变了亚裔的命运及所处的种族等级。正如亚裔史学者吴迪安(EllenWu)分析道:亚裔美国人被重塑为“可同化的他者”——行事表现能够像美国白人,同时在种族方面又与之皆然不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裔等亚裔群体应召入伍与美国白人并肩战斗,华人社区为战争募集捐款、华人女性填补劳力短缺在美国工厂赶制军需装备。

对美国政府而言,废除《排华法案》作为一种战争手段,可以破解日本的战争宣传,巩固中美同盟。于是,部分美国国会议员和专家开始强调华人的功勋贡献及与美国文明的相容性。美国华人也为此助力,拉近与白人的距离,强调“白人性”及主动积极融入美国社会等特质。

很多华裔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志愿参军,报效国家以获得认同。/《排华法案TheChineseExclusionAct()》

最终在年,美国废除了运行长达61年的排华法案,重新向华人打开移民和归化的大门。

此后,其他亚裔群体借助“去殖民运动”带来的东风,开展了废除针对本族裔歧视性移民政策的游说活动,其策略与华人所采取的大同小异。年,印度裔和菲律宾裔获得移民和归化资格;年移民法废除了美国对亚洲移民的整体性排斥,并允许所有种族均可归化入籍。

“模范少数族裔”:

糖衣炮弹与紧箍咒

亚裔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公民资格和权利,有意大踏步前进成为真正的美国人。然而,美国政府发现亚裔在美国外交战略及构建国内新种族秩序方面的作用,于是有意识地强调亚裔的族裔性,并将其塑造成为“模范少数族裔”。

50年代,美国招募华裔作家和艺术家进行创作,利用媒体宣传华人在美幸福生活、能融入美国社会并实现美国梦等内容,试图改变海内外对美国种族歧视的负面印象。

60年代中期,美国的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亚裔,来阻挡非裔美国人挑战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重塑财富和权力分配的斗争目标。

前者强调日裔、华裔的成功和融入,后者强调亚裔对美国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遵守。

在此情况下,《纽约日报》《新闻周刊》《时代》等美国主流媒体接力塑造亚裔模范的少数族裔形象,推广亚裔成功的故事,共同的核心逻辑在于将亚裔的成功归因于任劳任怨、努力工作、注重教育、遵纪守法……而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裔(特别是非裔),应该效仿亚裔,找到自身问题所在。“模范少数族裔”成为印在亚裔身上的种族标签和刻板形象。

克劳德M.斯蒂尔的《刻板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刻板印象的起源。

部分想要拉近自身与白人社会距离的成功者、或是被这种恭维话语蒙蔽的亚裔,也欣然接受并强化这种刻板形象。

时至今日,仍有声音对“模范少数族裔”进行支持与否的辩驳。综合来看,“模范少数族裔”概念有二层含义,一是恭维亚裔的模范形象(勤劳、守法、顺从等);二是强调亚裔的的非黑人性,强调种族差异、制造种族矛盾。

然而,越来越多的亚裔逐渐认识到“模范少数主义”神话荒谬的一面。

首先,美国利用亚裔的成功强调美国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种族主义,粉饰了历史上美国对亚裔长久的公开性歧视,以及当下亚裔普遍面临的升职障碍——“竹子天花板”。

《虎妈战歌》

[美]蔡美儿著,张新华译

中信出版社,

其次,该神话为美国减少对亚裔群体的照顾进行合理化辩护,美国社会甚至主张亚裔应学习白人,让渡一部分利益给其他弱势少数族裔。结果导致那些同样处于弱势经济地位的亚裔群体得不到应有帮助,亚裔在申请大学时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此外,这种“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助长了美国社会对亚裔的隐形歧视,亚裔被一概而论、形象模式化,加剧了亚裔追求成就的焦虑和负担,如同“紧箍咒”一般压制他们的自主性、推着他们要成为值得夸赞的公民。

“模范少数族裔”神话作为一项种族工具,既造成了亚裔内部的分化,同时也是插入亚裔与非裔、拉丁裔移民之间的一个“楔子”。

在此概念形成之初,华裔和日裔占据美国亚裔群体的绝大部分,尚能共享及拥护“模范”美誉。

然而经过数十年移民进程,亚裔群体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对于来自东南亚的难民群体而言,“模范”头衔不但没有好处,反而限制他们获取更多福利和资源,于是菲律宾裔将自身归类为“太平洋岛民”而非“亚裔”。

政坛新星杨安泽这两年表现抢眼,是最成功的亚裔政客之一,但他被许多人批评“争当模范少数族裔”。/维基百科

“模范少数族裔”神话也分化了亚裔、非裔、拉丁裔。在此理论下,非裔、拉丁裔的不利地位被归因于自身问题。亚裔在接受自身“好移民”形象时,也接受了非裔、拉丁裔“坏移民”(暴力、懒散、依赖福利)的刻板印象。

亚裔遵循美国所设计的法律和规则,加大教育及技能投资,通过层层移民筛选,辛苦获得公民身份和资格,这些经历和付出让他们难以与非裔、拉丁裔共情,或是统一阵线。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亚裔史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发文著说,引导人们认清“模范少数主义”本质及危害。

透过历史可知,亚裔与美国黑白种族问题紧密联系。亚裔在此中种族秩序之下的遭遇,影响了他们如何看待“白人性”与“黑人性”。

在亚裔追求平等迁移权、完全公民资格身份时,主张“白人性”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策略。

希望亚特兰大枪击案能让更多的亚裔及少数族裔群体认清美国延续至今的“白人至上”的种族秩序,并放下“特殊性”及身份政治包袱,一道为种族平等与公平正义而努力。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原标题为《中间人、黄祸、模范少数族裔——种族秩序与亚裔美国人的命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j/1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