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非洲打造的小美国,如今混成最不
利比里亚国名在英文里称作“RepublicofLiberia”。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自由和解放的共和国,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个国家充满了族群冲突、动荡不安,民众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之中。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西南濒大西洋,拥有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国内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橡胶、稻米、木薯等农业资源也很可观。按理说利比里亚的资源禀赋并不差,是不应该和贫穷落后挂钩的。 但是,利比里亚的确落后了,还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问题就出在动乱上,而动乱的根源要从历史说起。 利比里亚的形成是美国遣返自由黑人的结果。大家知道,新航线开辟后,一条贯通欧洲西部、非洲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三角贸易”逐步形成。 “三角贸易”的核心就是奴隶贸易。自17世纪起,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也就是后来的美国南方各州,从事种植园经济。美国独立后,逐步废除奴隶制,大量黑人解脱成为自由人。 人多了就会有矛盾,更何况黑人还要和白人抢夺工作岗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总统杰斐逊便提出了让自由黑人回非洲故乡的设想,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为了推进遣返工作,也为了避免与英国发生正面冲突,美国政府成立了殖民协会,并且选准了塞拉利昂东南方的海岸一块人烟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作为自由黑人回归的落脚点。 在美国的支持下,一百多年前美洲大陆上熟悉的一幕上演了:外来者与土著争夺土地。经过数年的拉锯斗争,美国来的自由黑人终于在年,在梅苏拉多角的普罗维登斯岛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并将其命名为利比里亚。 在美国殖民协会的推动下,美国各州也纷纷效仿,将自由黑人送往利比里亚。很快,美国在利比里亚的移民区增加到了8个。这8个区又效仿美国体制成立利比里亚联邦,并且起草了《利比里亚联邦宪法》。 一切都在按照当年美国的路子进行。 终于在年,在美国的同意下,利比里亚联邦通过了独立宣言和宪法,利比里亚共和国成立了。 利比里亚在政体和机构设置等政治体制上几乎完全照搬美国,甚至连国旗都与美国十分相像。这与美国的背后支持不无关系。 美国之所以允许利比里亚独立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则殖民协会负担过重,二则利比里亚的税收主张惹恼了当时的英国人,一旦发生冲突,很容易将美国牵扯进来。如果利比里亚成为一个国家,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独立后的利比里亚,继续向腹地扩张,并且吸纳了马里兰移民区。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利比里亚成型。 但也就在此时,利比里亚动乱的根源便种下了。 利比里亚国内出现了两种力量。 首先是美裔利比里亚人,也就是美国过来的那批人,他们人数虽少,但借助独立党执政,成为统治阶级。其次是土著黑人。他们人数众多,却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一面。 尽管肤色相同,但两者天生就存在矛盾。独立后,利比里亚发生了多次土著起义,但都被镇压。 总体来看,独立后的利比里亚,发展是主旋律,冲突间或存在,但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战争。发展同样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阶层分化,使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开头我们提到利比里亚有丰富的资源。仅仅依靠这些,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当然,又由于美国的支持和大量资本的加持,利比里亚在二战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发展让人兴奋,但并非所有人都会同步受益。作为既得利益者,美裔利比里亚人拿着最高的工资,享受着权力带来的荣耀;而土著黑人干着低端工作,过着贫穷的生活。 一个割裂的二元社会加速形成。这个国家愈发不稳定起来。这种状态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被打破。 伴随着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价格上涨,发达国家爆发经济危机。利比里亚主要是进口石油,出口矿产和橡胶等农产品。供需两端都不讨好,利比里亚经济逐步恶化,国内矛盾一触即发。 同所有不发达国家一样,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爆发内乱,军政府则会走向前台。年,克兰族(利比里亚的第一大土著民族)出身的塞缪尔·卡尼翁·多伊,通过“大米事件”政变夺权,并组建内阁,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班子。 美裔利比里亚人“神话”被打破,问题便会接踵而来。要知道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只是其中一个土著民族的代表,而当时的利比里亚黑人族群有16个之多。 为了维护本族利益,各族都跃跃欲试。军政府的统治本来就不稳定,再加上美裔利比里亚人的骚操作,内战也就在所难免。 内战从年开始,一直持续了7年时间。内战中有15万人死亡,85万人成为难民,利比里亚的经济被彻底摧毁。 当然,内战结束后,利比里亚改组为政党,这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泰勒当选总统后,北部又出现一支反政府武装,新一轮的内战又起。在这种背景下,利比里亚最终走向了联合国接管的道路。 民主制度虽好,但不能强制移植,更不能照搬照抄。发展是硬道理,以暴乱结束暴乱则会引发新一轮的暴乱。利比里亚引发人的思考是深刻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p/11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羊角可颂我最爱澎湃在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