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骏轩棉花与美国的分裂
大航海时代英美篇[第61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主播:由竹先生 长篇连载,每周三、五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本号主页回复:地图 第61节棉花与美国的分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棉花战争 分裂的根源从来都是经济。经济上依存度高的区域,会更倾向于以某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不一定是国家),反之则会渐行渐远。以此推断,美国南北双方必定在经济上有矛盾点,让南方觉得离开联邦会更有利于自身经济。 说起美国南方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靠奴隶制支撑的种植园。表面看南方热衷于奴隶制,是因为奴隶制降低了种植园成本。从人类文明进化的层面看,奴隶制的确在最初的时候起过积极作用。最起码那些珍贵的人口不再被无谓的消耗,而是被集中起来使用。 只是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机制是文明终结者,奴隶制无法激发个体劳动和创新欲望的短板,使得它最终必然被更先进、自由的组织模式所取代。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看起来是在用较短的时间经历文明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过程。问题是这种经历并不是必要的,能站在旧大陆文明肩膀上的美国,本身并不需要要把人类文明所经历过的所有曲折都经历一遍。 南方的奴隶制发展有两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特点:一是在美国建国时,奴隶制作为一种落后经济模式,已经有点穷途末路。真正的高速发展期是在建国之后。建国后美国的奴隶总数还不到70万,到南北战争开打时已经膨涨到了万;二是无论奴隶制在美国建国初期遇到的危机还是后来的高速发展,都与工业革命带来的进步有关。 美国独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劳动当中,极大压缩了奴隶制的空间。换句话说,即便奴隶较之自由民有着更低的使用成本,长远看也是没办法与自由劳动力+机器的模式竞争。这便是为什么说,美国独立后南方的奴隶制实际已经显现出衰弱的迹象。 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压缩了奴隶制的空间很好理解。毕竟在没有机器助力自然经济时代,自耕农都曾经做到这一点。那为什么又说工业革命反而又让美国的奴隶制蓬勃发展呢?这一切还得从一种植物——“棉花”说起。棉花与蔗糖、烟草、咖啡、橡胶、茶叶,乃至罂粟等同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适合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地区。 纬度过于偏北的欧洲本土,整体并不适合种植这些经济作物。在海外种植经济作物,并将之销售回欧洲,然后再把欧洲商品带回殖民地,一直是欧洲列强拓展殖民地和贸易版图的常规手段。这在客观上让经济作物成为了母国与殖民地间的联系纽带。如果再加上从非洲贩运的奴隶,这样织就的而成的“三角贸易”网,更是让这种连接进入一种稳定且良性的循环状态。 源起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让棉花渐渐超越其它经济作物,成为种植规模最大的经济作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可以用工业化生产的纺织品,去占领全球那些仍处在自给自足状态的土布市场。这一市场的容量可比奢侈品定位的丝绸要大的多。谁能生产和出口更多的纺织品,谁就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者。 所谓“工业革命”本质是一场机器革命。革命的萌芽是一位英国钟表匠在年发明的“飞梭”。织布就要用到用梭子,所谓飞梭是在梭子上安装小轮,同时在滑槽两端装上弹簧。这样的话梭子就可以用极快的速度来回穿行,大大提升了织布效率。织布效率的提升,让有着先发优势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棉布市场,同时将技术创新的压力与动力,逐次向产业链上游传导。 棉布是由棉纱织就,棉纱又是由棉花纺成的。年,英国纺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被称之为“珍妮机”的纺纱机。经过不断的改良,在美国独立时这种机器已经能够同时操作80个纱锭,相当于可以替代80个人工。与此同时机器在棉纺技术上的示范效应,又迅速传导到其它产业,并触发了蒸汽机的发明,从而为这场机器革命加上了能源革命的属性。 其它欧洲国家不可能让英国独自占领国际纺织市场,法国等国很快也加入竞争。欧洲纺织业的兴盛,在全球范围内挤压手工纺织品生存空间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欧洲对原棉的需求。仍以需求量最大的英国为例,其在手工纺织时代的年,进口的原棉还不到万磅,一个世纪后这一数据则扩大到了超过万磅。 就像刚才分析的那样,棉花这种原材料并不适合在欧洲种植,需要从西印度群岛、巴西、印度等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进口。在殖民时代,美国南方所种植的烟草等经济作物经常出口英国,但却并不包括棉花。这倒不是说美国南方在殖民时代没有种植棉花,而是说没有出口欧洲市场的商品棉。 英国在纺纱和纺织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不仅让英国开始称霸全球纺织品市场,更不断抬升了棉花的需求量及价格。独立之后,包括华盛顿在内的一些政治家,盯上了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的棉花,并开始引导南方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以尝试打开英国市场。然而就成本来说,美国南方的棉花比之其它产棉区并不占优势。 最终让南方棉花产业获得英国市场,并取得成本优势的是一项工业时代的发明——轧花机。棉花在采摘之后并不能直接用来纺纱,还需要将其中的棉籽分离出来。没有分离棉籽的棉花被称之为“籽棉”,分离之后的被称之为“皮棉”。将籽棉变身为皮棉是一项让人崩溃的工作,一个人工作一天,也未必能够整理出一斤干净的棉花。 既然如今已经是机器时代,自然会有人去设想如何用机器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一个叫伊莱·惠特尼的美国年青人。年,惠特尼发明了能够让皮棉生产效率提升50倍的轧花机,也就是说一台机器能顶50个劳动力。这样的话,一下子就使得美国棉花具备了成本优势,让南方种植园主得以迅速抢占英国市场。出口市场的打开,反过来又刺激更多的资本投向棉花种植园。可以说南方奴隶数量的暴增,以及蓄奴州在美国能够长期与自由州抗衡,都与轧花机的发明有着莫大的关联。 值得一提的是,轧花机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会破坏棉花纤维、降低棉花的质量。不过机制布本来抢占的就是对品质没那么高的大众市场。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低廉的美国棉花出现在欧洲,才让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底层民众更容易消费得起棉制品。以此来说,美国的轧花机和棉花不光是在抢存量市场,还带来了市场的增量。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在皮棉生产、纺纱、织布三个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那么在棉花生产过程中是否也能实现机械化呢?要是那样的话,南方的种植园就没有必要大规模蓄养奴隶,而只需要雇佣少量自由工人就行了。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棉花的采摘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当时并没有机器能够替代。事实上一直到现在,机器都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后者所采摘出来的棉花,质量要明显好于前者。以中国的情况为例,每到棉花收获季节,都还会有大量来自中部的劳动力,作为季节工输入到西部产棉区采棉。 鉴于棉花生产采摘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奴隶制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奴隶主们可以利用奴隶制,最大限度压低籽棉生产劳动力成本,挤压自由农场的生存空间,同时利用皮棉生产中的机械化降低皮棉的价格,从而在与美国之外其它产棉地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吊诡的社会现象,一个受益于工业时代和北方文化而产生的发明,反倒成了南方奴隶制的加速器。及至内战开启,棉花出口已经占据美国出口总量的60%左右。 美国棉花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这个国家正处于扩张期。棉花和很多作物一样,会消耗掉土地的肥力,如果连续种植棉花的话,过了几年就没办法再种了。最好的办法是休耕轮作,同时在休耕时种植大豆,帮助土壤补充氮肥。只是这样做的话势必会影响产量,在世界其它地区尤其是旧大陆,耕地的规模已经很难有大规模增长空间,如果一定要做的话,就必须牺牲其它作物的产量。只有正在扩张期的美国,才有条件毫无顾忌的扩大棉植面积。 换句话说正是美国不断的西扩,让美国棉花种植园可以用一种消耗土地的办法,依靠规模和价格优势抢占国际棉花市场。如果不是美国北方及西部那些待开发地区,大多数因为气候和水资源的原因不适应棉花种植,蓄奴州的数量恐怕会比我们看到的更多。而从长远看,一旦美国本土扩张不再,美国棉花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优势便会开始减小(轧花机竞争对手也可以学)。 不过虽然南北在蓄奴问题上有着结构性矛盾,倒也不是说没有办法调和。由于英国和欧洲在纺织业上的先发优势,南方所生产的皮棉基本上是作为原材料出口的。北方的优势在于工商业,如果南方的棉花能够在北方加工成纺织品,然后再去抢占国际市场,对于北方以及美国经济的远景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欧洲纺织业与南方种植园在各自环节的优势,使得二者的结合近乎完美。其实不光是纺织业,在其它商品上北方也希望南方的强大购买力能够留在美国境内,更多购买北方所生产的“国货”,只是美国作为后发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无论在价格和质量上一时都无法与欧洲货媲美。 作为追赶者如果想发展自己的工业,最现实的做法是进行关税保护。具体来说,联邦政府需要提高出口原材料及进口商品的关税,用这种宏观调控手段为美国工业的成长保驾护航。由于北方一直以来在政治上的优势,内战前的美国的确出台过一系列征收保护性关税的法案。 问题是这种打造“内循环”的做法,又会暂时损害南方的利益,南方甚至连进口奴隶也要被收取关税。数据能够说明南方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不公平感。在内战爆发之前,联邦收入的80%来自于关税,其中进出口量巨大的南方所缴纳的关税占到了3/4。抛开经济不说,美国在独立后所扩张的那些领土,不管是买的还是打仗抢来的都是要花钱的。结果建制的自由州要比蓄奴州更多,话语权也是北方更多,单凭这一点南方也很难心理平衡。 类似让南方感到自己付出更多,却在经济上受北方掣肘的例子还有很多。北方在工商业的优势(比如银行基本都是北方的),使得无论是进出口贸易还是资金借贷、往来,大都要由北方资本过一次手。南方认为如果能够独立,自主订立低关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会更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这种因为对经济政策不满而产生独立想法的的心理,北方的工商资本并不应该感到陌生。当年他们极力鼓动北美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独立,导火索不就是因为英国打造经济内循环的战略,使之不能低价从法、荷等竞争国家进口低价原材料嘛。如今的一幕只是历史的重演。鉴于在整个事件中,棉花贸易所引发的博弈和影响最为主要,这场美国内战一定程度可以被称之为“棉花战争”。 美利坚联盟国的诞生 年1月29日,堪萨斯被获准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六天之后的2月4日,部分南方蓄奴州宣布独立。考虑到现在控制政权且占据优势的是北方的废奴主义者,独立后的南方并没有去争夺“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号,而是另行建制了名为“美利坚联盟国”的国家。 从宪法和运行机制来说,美利坚联盟国总体还是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复制。只是在原有宪法中加入了一些保护奴隶制、强化地方权力的条款,以及对自己脱离联邦的解释。总统的任期则被由四年改为了六年且不得连任,此外还有一些权力分配和经济层面的调整。 除了对奴隶制的确认以外,最核心的建国理念是进一步弱化中央政府的职权。这使得“美利坚联盟国”在组织形式上更接近于“邦联”而不是“联邦”。因此“美利坚联盟国”在中文中还有一种译法“南方邦联”。在中文中通常以“联邦”代指北方,以“联盟”或者“邦联”、“同盟”这样的简称代指南方。 可能想见,所谓的美利坚联盟国在站稳脚跟后,一定还会有很多立足于自身体制及经济需求的调整。不过这些细节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只有即将开打的这场战争,历史定位为“独立战争”时,讨论这些变化才有意义。像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样被定性为“美国内战”,意味着联盟并没有能够真的独立。 此时蓄奴州与自由州的数量比为14:20.单从这个数量对比来看,南方在实力上已经处于不利的地位。更为严峻的是,并非所有蓄奴州都是美利坚联盟国的成员。第一批宣布脱离联邦并支持建国的只有六个州,分别是:南卡罗来纳,密西西比,佛罗里达,亚拉巴马,佐治亚州以及路易斯安那州。此外还有: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肯塔基、密苏里、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等八个州暂时处于观望状态。 观察这些州的位置,你会发现最早独立的六个州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位于“南方的南方”,不与任何自由州接壤。不与自由州接壤,意味着在经济和地缘上与北方的联系最弱,或者说受影响最小。那些与自由州拥有共同边界的蓄奴州,在考虑要不要独立时不可避免的会有更多的顾虑。 六名初创成员中的南卡罗来纳州,一直以来是独立思维最为严重的地区,甚至在年12月20日,也就是林肯当选总统一个半月后就宣布脱离联邦独立。第七名成员则是林肯正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前两天加入的得克萨斯(年3月2日)。从得克萨斯的位置你同样可以看出“南方的南方”的特点。其与前六个州间唯一的区别,是它的西部是尚未正式升级为联邦州的原新墨西哥地区。 没有在林肯就任前宣布独立的七个蓄奴州又分为了两个阵营。一个阵营是“南方的北部”,自东向西包括:特拉华、马里兰、肯塔基、密苏里四个州,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位于密苏里妥协案所议定的北纬36度30分的南北分割线以北,且过半边界与自由州相接;另一个阵营则位于“南方的中部”,包括: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四个州。 基于位置特点,南方的北部四州在当时有一个统称——边境州。这些边境州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脱离联邦,在整个战争期间也是作为联邦成员参战(尽管内部都有不少同情南方者)。从南方的角度来说,这些州的选择无异于背叛。背叛的直接理由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奴隶的比例比较低,比如面积最小且位于最东北部的特拉华州;有的州则主要是因为联邦军队的驻扎,比如首都华盛顿特区所在的马里兰州。不管具体理由如何,基于位置而难以与北方切割都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比北部四州的背叛,中部四州更多是对林肯抱有一定幻想,希望这位新总统上位之后,能够像之前那些总统那样,用妥协方案避免联邦真正分裂。然而已经独立的州并不期待这种结果出现,或者说已经抛弃的幻想。4月12日,南方军炮轰位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的联邦军要塞,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三天后林肯下令军事动员,尝试以武力维护联邦的统一。 战事开启之后,以弗吉尼亚为代表的中部四州当即加入联盟,为了南方共同的利益而战。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弗吉尼亚,英国在北美大陆最早的殖民地,就是位于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一直以来弗吉尼亚都是南方地区的核心。弗吉尼亚的首府里士满,在其加入联盟后旋即被升级为南方首都,足以证明弗吉尼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以这一地位来说,弗吉尼亚没有第一时间挑头脱离联邦,看起来有点不合常理。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倒也不复杂,刚才我们虽然把弗吉尼亚定位为南方的中部地区,但内战开启前的弗吉尼亚比现在大家看到的要大,除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原始部分以外,还包含美国独立后在山脉以西所扩张的部分。 这部分被称之为“西弗尼亚西”的领土,不仅是南方各板块中位置最靠北的,还被自由州的两个核心成员: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半包围着。这一地缘位置使得迁入西弗吉尼亚的定居者以自由民居多。更重要的是,西弗吉尼亚与弗吉尼亚本部之间隔着阿巴拉契亚山脉,在没有运河或者铁路相连的情况下,地缘联系本身就相对较弱。 西弗吉尼亚的自由居民们一直有想法独立建州。在南北双方尚处于同一中央政府统辖之下时,不管是总统还是国会自然不会刻意去推动这一敏感地区建州。反之弗吉尼亚如果坚持脱离联邦的话,必然又会遭遇失去西弗吉尼亚的风险,哪怕南方联盟最后取得了独立地位。在弗吉尼亚决定为南方而战后,西弗吉尼亚地区果然脱离弗吉尼亚留在联邦,并于两年之后(年6月)完成所有程序正式成为联邦州。 基于西弗吉尼亚在战前从属于弗吉尼亚的蓄奴州属性,以及它位于南北交界地带的位置,西弗吉尼亚同样被认定为边境州,并在战后和其它四个成员一样,避免遭遇联邦的清算。这一地区脱离南方同盟加入北方阵营,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这些取舍背后的地缘规律。 总结下来,所有位于南方南部的7个蓄奴州都在林肯就职前脱离联邦;所有位于南方北部与北方地区相接的5个蓄奴地区(包括西弗吉尼亚)都背叛了南方;而所有位于中线,且不与北方相接的4个州,都在再无回旋余地后坚定的加入了南方阵营。 -END- 赠+ 领取地缘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温骏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p/8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但凡就用哪怕一点新疆棉花,HampM
- 下一篇文章: 养一盆豆瓣绿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