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酒馆里,追逐理想的四个年轻人,不断地慷慨陈词他们的理想与野心、信仰和执念。而我们仿佛能够透过历史的缝隙,看到“我绝不会放弃良机”(Iamnotthrowingawaymyshot)这样的铿锵之辞在粗暴狂野的空气中震颤。

《汉密尔顿》是一个传奇。

自7月3日上线迪士尼流媒体平台以来,外媒几乎清一色9分以上,即便在豆瓣,它的评分也是从令人震惊的9.9,稳定到现在的9.6。

当然这些还证明不了什么。自年首演以来,它迅速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音乐剧,横扫格莱美奖、普利策戏剧奖、奥利弗奖、托尼奖等一系列奖项,并屡次受邀到白宫演出。

毫不夸张地说,《汉密尔顿》早已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然而,对于不了解音乐剧的观众来说,这些概念仍然十分陌生。因此,我们回到这部音乐剧本身。

《汉密尔顿》讲述的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传奇一生。

他是来自西印度群岛一无所有的移民,在亲人接连离去的打击下,靠着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在独立战争时期成为华盛顿的幕僚,并在战争之后参与了宪法起草和签署、就任首任财政部部长、建立国家财政金融体系等等一系列美国建国历史的高光时刻。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真正的美国故事。

既是主演、又承担了这部音乐剧大部分编剧和作词作曲工作的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Miranda),在讲述自己创作这部剧的初衷时曾说,这就是我父亲的故事。这也很像是我的故事。

那么,《汉密尔顿》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出现了——为何一个讲述大洋彼岸国家历史和人物的故事,会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热潮。

与《悲惨世界》(年)那样的音乐剧电影不同,《汉密尔顿》并非真正的电影版,而是年的官方摄像版,即舞台现场的录制影像,虽增加了镜头调度和剪辑,但很难说它是一部电影。

对国内大部分观众来说,音乐剧是一个小众艺术,大部分人没有看音乐剧的习惯,而《汉密尔顿》,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电影是记录,舞台则是发生在当下活生生的事件。”舞台的二维空间特性,让观众真切地体验到一种参与其中的乐趣。然而屏幕的阻隔,又将这一层抹平,重新回到观看的视角。

因此,影像化的音乐剧,仅能展现一部戏剧一半的魅力,而影像化的《汉密尔顿》,其陌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情境所带来的阻隔,又减损了它一半的魅力。

因此国内观众,尤其是非音乐剧迷在观看《汉密尔顿》时,或许很难拥有观看《摇滚莫扎特》(人物众所周知,国内常有演出)那般直接的体验。

汉密尔顿是谁?音乐剧用第一曲直接道出。

AlexanderHamilton

UROCK-AlexanderHamilton(FromHamilton)(KaraokeVersion)

“为何一个私生子、孤儿荡妇生的苏格兰人后裔冥冥中,降生于加勒比海的不毛之地潦倒困苦,家徒四壁最终成长为一个伟人、一代传奇十美元上的国父,被父亲抛弃但他以己之力,出人头地凭借天资聪颖依靠自强自立到十四岁,他被赋予掌管财务的权力”

这一开场,介绍汉密尔顿其人,同时也决定了《汉密尔顿》政治叙事的先行性。

事实上,谈论《汉密尔顿》,谈它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必然无法撇开它的政治立场和主流叙事。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出生于在加勒比海的某个小岛上。11岁时,父亲抛弃他们离开,14岁母亲去世,留给他的是一屁股的债务。

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从此消沉,而是打工赚钱以养活自己,通过阅读和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17岁时,他讲述自己惨状的文章打动了许多人,并得到资助得以去纽约上学。

独立战争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文韬武略和机敏才智被华盛顿看中,他随即也成为华盛顿的左膀右臂,担任副官,建功无数。

美国独立后,他推动立宪运动,写了大量宣传解释宪法的文章;就任美国财政部长,创建货币金融体系,并影响至今。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标准的美国式英雄故事,而同样是移民的林,将汉密尔顿的经历和成就重新演绎,并谱写了这出“美国建国神话”。

但在《汉密尔顿》中,讲述的又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群像。若用一种故事性(非政治)的眼光来看,它是一部再创作的历史剧。

作为一部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有着太多的特殊性。

从来没有哪部音乐剧会几乎不采用白人演员,而选择非裔、拉丁裔、亚裔等少数族裔演员出演;

它革命性地将嘻哈饶舌等流行元素融入严肃历史的叙说之中,普通大众与国家历史的隔阂被逐步瓦解消除。

如果我们往前回溯,会发现美国的开国史,是与有色人种无关、与女性无关的。

《汉密尔顿》看似随意更改扭曲了这个历史事实,但如果你用一种整体的眼光,审视当下的现实和立场,会发现它演绎的其实是一种潮流,即让少数族裔和女性成为历史的主角,成为当下的叙说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密尔顿》无疑是一部未完成的当代史。

纪录片《汉密尔顿的美国》中如此评价,“历史人物就像活在模糊的边界,一边是他们真实的自己,但另一边是你想让他们成为的角色。”

汉密尔顿的朋友兼敌人艾伦·伯尔,他是剧中的反面角色,却也是整部剧的叙述者。

在Waitforit一曲中他述说他等待机会到来的心境,也预示着他立场的漂移不定;在Theroomwhereithappens一曲里他又不无焦躁地表达了他追逐名利的野心。

汉密尔顿曾是他最好的朋友,与他有着相似的境遇,却也斥责他没有立场,信仰缺失。而他最后因一时愤怒,在决斗中枪杀了对方。

在音乐剧前期的段落,作为叙述者,他讲述他人的故事,为他人的人生作评。

直到此刻,音乐剧即将落幕,他才冷静下来,终于开始审视自身,将自己纳入历史的叙述语境中,在倒数第二曲Theworldwaswideenough中,充满悔恨地总结自己的一生。

汉密尔顿的妻子伊莱莎,伊莱莎的姐姐安洁莉卡,历史并没有给这些女人发声的机会,但在这里,她们重新变得鲜活,用一场场独白表达和讲述自己。

这是对历史细碎角落的发掘和再创作,也是一场女性主体叙事的经典演绎。

至于华盛顿、杰裴逊、麦迪逊等人,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开国元勋们,他们的“纯洁性”必然是会受到质疑的。但我们能够感受到,《汉密尔顿》的落点,始终是“人”。

在总统选举前夕,华盛顿为了不致内耗,毅然退出政治舞台,给世人留下现代的执政体系;

汉密尔顿因自己犯下的错误,黯然退场,留下影响后世的财政金融体系;

伊莱莎烧掉所有书信,不让后人有机会揣摩她的心。

历史在戏剧里以全新的步伐前进。

然而我们回到当下,看一眼美国,会发现现状依旧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从“弗洛伊德之死”到“黑人同命”(blacklivesmatter),到华盛顿雕像被推倒,到所有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一种极为深刻的鸿沟:神话被打破,话语正失去效力。

但我们往前回溯,回到《汉密尔顿》横空出世的那一年,它开创性地将白人演员“请下”舞台,用当下美国最流行的嘻哈语言亦庄亦谐地讲述历史。

而这表达的,是对平等自由精神的追求,是向更边缘的声音靠拢。

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之下,总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汉密尔顿”。《汉密尔顿》是美国历史的挽歌,何尝不是献给时代的一曲赞歌。

它的现实意义即是——“在立国神话与破碎现实之间,试图重塑美国精神。”

而这也启示着我们,对神话“祛魅”,对现实反思。

由于文化和情境的阻隔,汉密尔顿的奋斗故事并没有真正打动我,女性视角的“再演绎”尽管形式新颖、情感动人,但依旧仅流于情绪。

直到最后一曲WhoLives,WhoDies,WhoTellsYourStory(谁活着,谁死去,谁来讲述你的故事)唱响时,历史的主角变作历史的见证者和叙述者。

《汉密尔顿》不再只是一个讲述个人奋斗的传记故事,也不再局限为一个弘扬国家精神的正能量故事。

而是一段当代历史,它演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1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