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海西南隅的沪闵路靠近黄浦江岸边的一片沃土上,奇迹般地崛起了一座温馨的工人住宅区。只见一条名为“一号路”的宽阔柏油马路横亘在社区中央,路旁绿树丛丛,繁花竞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地分立于道路两侧,高低相映,宛若峰峦起伏。更让人新奇的是它们“肤色”各异,淡紫的、杏黄的、浅赭红的,还有青莲色,远远看去,整条马路如同一块巨大的调色板,美轮美奂。在蓝天白云和金灿灿的阳光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这就是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型大街”的“闵行一条街”。在沿街诸多的商业配套设施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地处一号路(今江川路)兰坪路口、素有“花园饭店”美名的闵行饭店。

一号路两边的苏联式公房

60年代初的一号路与兰坪路路口

年,“一号路”兰坪路口往西北方向看,当时刚刚建造好的闵行饭店

好一个“闵行速度”

作为“闵行一条街”的重要组成部分,闵行饭店是与“闵行一条街”同期建设、共同成长起来的。年7月2日,饭店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框架结构,中部主楼6层,西副楼5层,东副楼4层。承建方提出要赶在9月底竣工,喜迎建国十周年。殊不知,在当年的技术设备条件下,同类工程的施工期起码需要半年,“这能办得到吗?”许多人都替建设者们捏把汗。对此,建设大军喊出“要与太阳比热度,要与火箭比速度”的豪言壮语,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年,一号路兰坪路口往东南方向看,正在建造的老正兴菜馆。照片下方工人们在平整场地的地方是闵行饭店的进口处。

彼时,工地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两支工作区域毗邻的泥工小队,他们的领头人分别叫顾进才和王康郎。为了加快施工速度,两队人马搞起了砌墙比赛。某天,王康郎因连日劳顿而病倒。他虽躺在工棚里,但心中却一直挂念着工作进度,不时从床上挣扎着坐起来,眺望不远处的工地。忽然,他发现自家小队落后了,比起顾进才小队砌的墙矮了半截。王康郎急了,他顾不得医生的叮嘱,拖着病体,步履蹒跚地来到施工现场。工友们见状,赶紧围拢过来。大家连劝带拽才把王康郎送回去休息。等众人回到施工现场后,惊奇地发现工地上来了个“新人”。原来,刚才那一幕恰巧被在隔壁工地忙碌的顾进才看得真真切切。王康郎的那股子拼劲深深打动了顾进才,他遂暗自决定向“对手”伸出援手。趁着大伙送王康郎回工棚的当口,他二话不说就帮着王康郎小队砌起墙来。正是在这种你追我赶、互帮互助氛围的激励下,全工区创造了“一天一层墙,二天一层楼”的“闵行速度”。

正是得益于“闵行速度”,采用分段分层流水立体交叉施工作业的闵行饭店日长夜大,工程于9月19日完竣。再经过一个多星期紧锣密鼓地准备,9月30日,闵行饭店正式营业。从开工到开张仅仅耗时两月有余,一位法兰西友人在得知这一切后,连连惊呼:“在法国,这样短的时间,光是铺设水电管线也来不及啊!”

无限风光在层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们每至一处,总喜欢登临其制高点,俯瞰其地景致。“闵行一条街”的“最高峰”就在闵行饭店主楼楼顶之上。站在6楼的观光平台上,不仅可以俯视“闵行一条街”全貌,还能远眺闵行工业区。大凡来闵行工业区和“闵行一条街”参观的中央首长和海外贵宾,基本上都会到平台凭高远望,其中包括刘少奇、宋庆龄、刘伯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哈奇·列希、民主德国副总理海因里希·劳等外国政要。于是,这一赏景所在成了闵行饭店最佳的“卖点”。

年3月26日保加利亚妇女代表团代表们在上海闵行饭店合影。

年3月国际妇联代表卡洛夫人(右二)在上海闵行饭店留影。

不过饭店开业之初,并非任何人都能享受到登高远望的待遇。因为“闵行一条街”成了名闻遐迩的城市新景观,前来学习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而考虑到接待能力等因素,闵行饭店建成初期,以接待首长和外宾为主,闵行工业区的职工或与区内厂家有业务往来的人员,须凭介绍信入住。为此,当时的闵行饭店还确定了“政治为主,确保安全”的经营方针。

大概有人会疑惑,闵行饭店主楼仅6层高,站于其上真有美景可赏?不会有错!当年“闵行一条街”上的建筑多为四五层,闵行饭店绝对是“鹤立鸡群”,更何况其居于一号路的中心位置,且雄踞一号路兰坪路交叉路口,空间开阔,占尽地利之便。置身楼顶,左顾右盼,视野极佳。入夜之后,从观光平台眺望出去,更是别有一番风景。年1月,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在《大地春回百事新》一文中如是写道:“我又在华灯初上的时候,登上闵行饭店的屋顶,眼前是整齐的街道、住宅;远处则是工厂林立,霞光万道,瑞气千条。”

闵行档案馆馆藏照片--年11月3日,肯尼亚妇女代表团一行在闵行饭店楼顶瞭望“闵行一条街”市容

当然,闵行饭店接待的诸多贵客也不全是来观景的,会务是该饭店的另一大功能。年1月11至22日,中共上海市委在闵行饭店召开第一次全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在沪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亲临会场,为位与会代表作了《急起直追全面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报告。此次会议草拟了上海市年科技工作提要和~年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统一领导,全面安排,分头管理,分工负责”的科技工作领导原则,推动了申城各项科研和技术更新项目加速发展。同年,为了满足不断攀升的会务接待量,闵行饭店增建一幢二层楼面的宴会厅和大礼堂。

郭沫若赋诗题赠

年10月29日,闵行饭店经理胡铨接到上级通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将于30日参观“闵行一条街”,届时将在闵行饭店用餐,并稍事休息。“太好了!郭老要来了!”获悉此事后,胡铨好不欣喜。他赶紧吩咐工作人员把接待事宜安排妥当,还仔细检查各个环节有无疏漏。

忙着忙着,胡铨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对了!何不借此良机,请郭老为我们饭店留下墨宝,以作纪念?”打定主意后,他马上派人与朵云轩联系,请对方提供最好的纸墨笔砚。

第二天早上9点左右,郭沫若夫妇一行抵达“闵行一条街”。他们走进商店,与售货员和顾客亲切交谈;步入小公园(即红园),观宜人秋色,看孩童嬉戏。吃罢午饭后,饶有兴致地登上了饭店楼顶的观光平台。望着近处层层叠叠的建筑和远方依稀可见的厂房,郭沫若诗兴勃发,即席赋诗一首,题为《游闵行》:

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

万家庐舍联霄汉,四野工场冒远烟。

蟹饱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

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

随后,他向陪在身旁的王范和胡铨等解释了首句中“廿四年”的由来。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从日本回到上海,主办《救亡日报》,并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上海沦陷后,郭沫若经闵行摆渡去往奉贤,再由沪杭公路辗转内地从事抗战文化工作。光阴如梭,24年后当他再度踏上闵行这片热土时,当年偏僻落后的蕞尔小镇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卫星城。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变怎能不让郭沫若心潮澎湃,故而,由衷地发出“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的赞叹。

下得平台,王范与胡铨将郭沫若夫妇引至一处雅静的房间,那里已置好一张书桌,文房四宝整齐地摆放在桌案上。郭老兴致盎然,当场泼墨挥毫,一口气写了四幅字。其中一幅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赠给了闵行区委;《游闵行》一诗送于闵行饭店作为留念;另两幅字分别馈赠王范、胡铨二人。当第四幅字写完,郭沫若见尚有多余的墨汁,又大笔一挥,写就“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赠予闵行区人民委员会[根据年《宪法》的相关规定,年各级人民政府一律改为人民委员会。]。如今,郭沫若题赠闵行区委、区人委的两幅书法作品均珍藏于闵行区档案馆。那幅铁划银钩的《游闵行》则被临摹刻在一石碑上,置于店门口的花园内,成为闵行饭店的“镇店之宝”。

年6月20日,郭沫若小女儿郭平英女士到闵行饭店时写下感言。

现今,隶属于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闵行饭店在经过多次修缮之后,已实现华丽转身,成为“锦江都城”这一专注于传播多元文化体验的文化产业型酒店品牌的旗下一员。

我们一起学党史

题目:

中国共产党党徽为()和()组成的图案。

a.麦穗镰刀

b.镰刀斧头

c.镰刀锤头

赶快到留言区作答吧~

截止到今天23:59

前两位回答正确的网友

可获得一本

闵行报年合订本

小tips:答案可在4月8日“今日闵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1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