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国与中国通商的尝试,要追溯到马戛尔尼勋爵使团来到中国之前。自16世纪以来,伊丽莎白女王开始颁给英国商人特许执照,准许他们到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女王给中国皇帝书写了推荐信,并且委托英国驶往中国的船队递呈,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船队沉没而未能成功。

英国的航海和海外贸易活动受到国家的支持,例如在年10月9日的英国航海条例中,明确写道:“在上帝庇护和保护之下,航海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而清代的禁海政策使欧洲船只靠近中国海岸变得困难,从明代的西班牙、荷兰到清代以来的英、法等国都基本如此。

甚至,初次驶往中国的英国商船就曾在广州外海与清军发生过炮击海战,从此之后,英国在清人的观念当中也被赋予了相当负面的色彩:英国驶往广州的商船日渐增加,英国在印度也取得了胜利,同时占领了菲律宾群岛,这都引起了中国的警觉。当清王室向其他欧洲传教士询问英国的情况时,回答对英国人显得十分不利。

在中国,商人的地位极低;而英国商人在自由体制下养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进取意志,在中国官员看来是放肆、不守规矩。更糟糕的是,一些英国水手和底层人士有时会做出一些出格放纵的事情,这在严谨的中国人看来更加不能容忍。

有鉴于这些原因,欧洲的传教士显然不希望英国的船只在中国沿海游弋。不过在18世纪叩开中国大门的人,是带着惊奇和仰慕的心境踏入清代中国的土地。经过精心筹划,马戛尔尼使团决定在年9月至年9月间造访中国,出使的名义是为乾隆皇帝贺寿。

英国政府选定乔治·马戛尔尼作为正使,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乔治·伦纳德·斯当东为副使,此行的目的是期望中国同意英国派驻公使并且开放通商口岸。使团的初衷是试图引起中国人对英国制成品的兴趣,以抵消英国对中国商品,尤其是茶叶和丝绸的需求造成的贸易逆差,虽然这次任务最后以失败告终。

使团的成员大约为八十多人,有趣的是它的构成,除了常规的护卫士兵与行政人员外,还有一支科学团队,如数学家、天文学家、地图测绘家、医生与画家,这说明此行目的不仅为了与清政府讨论通商,沿途的科学考察尤其是对中国沿海与内地的路线和地理状况的考察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使团的人选皆经过筛选。

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1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