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人按:

法语人故事征文大赛

本文为“法语人故事有奖征文”参赛作品。了解更多比赛信息,请戳:「法语人故事」有奖征文

目前,征稿阶段已经结束。各位法语人们,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故事、被打动的故事、感同身受的故事,就快快点赞留言转发pick你心中的最佳故事讲述者吧!

在法国的中文系里学中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本文的作者洛洛将会为我们讲述她在阳光小城蒙彼利埃里学习和生活的故事,一起来看吧!

回国两年了,我的生活充满着打击与挫折,也不断在学习和沉淀。每当我觉得现实太过灰暗时,就忍不住回忆起我在蒙彼利埃生活的时光和那想起来都能感觉到暖阳,那像油画般澄澈的蓝天。

1

我在法国学中文

大三那年,我通过学校的项目到蒙彼利埃三大中文系交换。说起来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一个中国人去法国学什么中文?其实,我当时的想法是去法国做中文老师,因为学这个专业,只要硕士毕业后再考一个法国的汉语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在孔子学院做中文老师了。虽然当时对国内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不太了解,不过我非常想去南法城市,加之刚好学校有交换项目,就很开心地申请了。

在我本科学习的前两年里,法语老师们天天在我们耳边念叨程抱一、许渊冲等法语名家,让我当时对做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件事抱有极大的热忱。但真正去了法国才知道,原来中文系学生的水平跟我想象中有很大差距。他们本科二年级还只学很简单的句子,还会把“一般”念成“一船”,把“关大门”念成“关太门”,且挂科重修的大有人在。特别夸张是,中文听写满分20,有的同学只能拿两三分。看来听力真是所有外语人的心头大患,不分国界。

法国本科学制3年,因为我们是“2+2”项目,所以到了那边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读。但课程方面我们只需要部分出勤,另一部分只需要参加期末考试即可。比如像汉语语法课、听力课和口语课,因为对我们而言太简单了,是不需要去的。我们需要去上的课主要是汉译法、中国文学和历史(这两科是用法语讲的)。法国的大学跟中国不太一样,很多学校是自己编教材。所以基本是上哪位老师的课,用的就是哪位老师编的教材。也有科目没有教材,只发A4纸的材料。

翻译课

翻译课是有教材的,大二以文学类翻译为主,有部分小故事和节日习俗,主要帮助法国同学了解中国文化。做这些翻译的时候我经常会有些羞愧,因为很多知识我这个中国人都不懂。比如我翻完一篇关于春节的文章才知道南方过年吃的年糕还寓意“年年高升”,北方过年吃的饺子其实是“交子”的谐音,代表新旧交替的时刻。

大三的时候课程难度开始加深,会有《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的选段翻译。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赵元任那篇《施氏食狮史》,通篇一个读音,你们好好感受一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求法国同学的心理阴影面积……

文学课

大二上学期,我们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文学。这门课是全法语授课,老师会让我们读一些法译本的中国文学作品。他们可喜欢讲鲁迅了,一部《阿Q正传》讲了半学期,有时候还让翻译《阿Q正传》的选段。

我们还布置过一个课下作业,任选中国现代名家的一篇作品,用法语写一篇读书笔记。当时图书馆里能找到的中国现代作品法译本大部分都是老舍和鲁迅的。尤其是鲁迅,什么《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应有尽有。

到第二学期的课就有意思多了,讲过佛教八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明代四大奇书、《搜神记》等等也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后来考MTI背百科的时候,我看到这部分内容还觉得特别亲切。

历史

历史课相对枯燥一点,和国内教材差不多也是从辛亥革命讲到改革开放。但历史作业有时候倒挺有意思的,自己可以选题做口头演讲。我记得我讲过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同学介绍中国水墨画、宣纸等等。

我们有时候会分组做作业。记得有一次做exposé(口头演讲),我们需要用法语介绍中国的长征。我负责的部分有一段小故事是直接从一本书上扒拉下来的,结果同组的两位法国女生立马严重警告我说这是抄袭,被发现了会有很严重的处分!我解释这在中国是完全行得通的。但她们还是很严肃地让我必须用自己的话来讲,否则就要注明出处。我这才深深体会到,传说中西方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原来真的那么严格。

2

在蒙彼利埃,探寻南法的印记

我生活的城市,叫蒙彼利埃。这是一座典型的地中海城市,3号线轻轨坐到终点换乘公交就能到达地中海边。同巴黎浅浅淡淡交织着云朵的天蓝不同,南法的天空是一种宝石一样的蓝,很深邃,秋日里衬托着银杏叶的金黄,美得让人震撼。

每到夏天,热爱生活的法国人就会带上装备,带上小孩,甚至带上爱犬,去海边度过悠闲的一天。每当我忙到无法喘息,就会觉得,在法国做一只小狗也挺幸福的。

初到蒙彼利埃的时候,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大到街头的每一幢建筑,小到超市里的一根法棍、一盒酸奶,都觉得特别新鲜。我住在大学城,名叫Boutonnet,步行到学校大概10分钟。大学城其实就是学生公寓,只不过是单人间而且男女混住。我斜对面就住了一个高大威猛的非洲男。刚到的那段时间,我常常因为害怕,一进房间就反锁房门,晚上也要听着音乐才能入睡。不过虽然如此,我的小窝还是十分温馨。

平时上课的时候中午都在食堂吃饭。不得不说,在中国,虽然高校食堂里的饭菜被戏称为“第九大菜系”,但其菜品种类的丰富程度是遥遥领先于法国的。法国的大学食堂就只有几个窗口,种类无非是意面、披萨、牛排、烤鸡薯条而已。并且食堂早上和周末还不开。所以,一日三餐有两餐需要自己解决。

空余时间,我最喜欢去城市里四处走走。南法小城的魅力就在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感。在这里,许多街道和建筑都保留着中世纪的外观。仅仅是一条小巷,或者一面古老的城墙,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市中心的喜剧广场,是整个城市最为热闹的地方。每到周末,就会有自由艺人在广场上演奏。鸽子伴随着悠扬的风琴声,在美惠三女神雕像喷泉边吃着路人喂给它们的食物。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喜剧广场另一侧的巷子往里走,就是蒙彼利埃的一个景点——佩鲁门广场。广场前有一座很漂亮的凯旋门,广场上有路易十四骑马的雕像。这座凯旋门,理所当然是纪念太阳王路易十四的。

在这个广场上,我可以眺望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这样的地方,适合思念,适合遐想。每到周末,都会有一群年轻人在这里铺一张餐布,摆上面包水果各种沙拉来野餐,尽情享受着阳光带给他们的欢乐。每当我遇到不太开心的事情,就会来这里坐坐,耳机里放首《Encoreunefois》或者《Tuvasmequitter》。个人觉得HélèneSégara的声线很是慵懒迷人,十足的法国风情。她在歌剧《巴黎圣母院》里面演过女主。想家的时候,会固执地朝着远方一直看一直看,似乎一直看到中国,看到我的小窝里面。有个词叫做望眼欲穿,那就是我当时的状态。

这样的小城,与世无争,偶尔也上演着中世纪骑士的英勇与浪漫。为抗议养马增值税提高,骑士们纷纷走上街头,表达不满。法国人对马还真是情有独钟,各式各样,好不壮观。有警车护卫的游行,有工会代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还有在省政府前的嘘声一片。真是一个自由的国度。

即便是恐袭之后,法国人天性的乐观和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也依然没有改变。灯光节比以往还要热闹,新年的祝愿一如从前。

3

后记

本科毕业,我身边的中国同学纷纷换了城市和专业,有的直接选择回国。我也没有坚持当初的想法,而是选择回国学习比较感兴趣的口译。时常会在学英语很受打击的时候,怀念当初在法国的日子。

不论如何,我都感谢那两年的经历:看过欧洲最美的风景,学着一个人面对一些事,快乐与痛苦都刻骨铭心。那是最精彩的日子。我现在最大的动力,就是想有朝一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每一次很想念的时候,都可以毫不犹豫地回去。在路上,法语人。

文字:洛洛

审编:沐橙园、yolanda

注:文章系法语人专稿。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查看“法语人”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