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博物馆,不少博物馆的硬、软件或新潮尖端,或美轮美奂,藏品之丰富,多媒体和光电器材之炫目,都令人眼花缭乱,至于博物馆的多功能化使用、纪念品开发,则更是各地最擅长的“功课”。

尽管如此,许多人隐约觉得,和国外相比,中国的博物馆似乎还缺少些什么。

“活着的军校博物馆”

在美国纽约第42街的长途客车站,你可以搭乘长途车,到两个半小时车程外的西点军校,凭吊历史和现实交错的美国武装力量之根。这座成立于年的军校培养过南北战争时期敌对双方的主将罗伯特·李和尤里西斯·格兰特,九位五星上将中的四位,大名鼎鼎的巴顿、李奇微和施瓦茨科普夫,并因“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和“西点军校女学员”之类的“内部片”,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更因传说中的“学雷锋”和“孙子兵法教程”,引发了中国游客的浓厚兴趣。

▲美国军事学院常被称为西点军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培养了众多的美国军事人才,其中有多人成为将军。西点军校在培养大批军事家的同时,还为美国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如今,你可以在西点游客接待站搭乘专用游览车,在退役军官(有时甚至会是一名参加过多次战争的退役将军)的带领下“定点参观”。你可以看到著名的“美国大兵塑像”和南北战争殉难学员纪念塔;可以看到纪念塔旁的树林里有无数门古老的火炮,这些都是自独立战争到美西战争的一个多世纪里,美军从外国军队手中缴获的战利品;还可以看到埋葬着诸多毕业于西点的历代美军名将的西点公墓,和公墓边的西点小教堂。当然,你也有机会在操场、纪念塔或公墓短暂的停留间,见到活生生的西点军校在读学员,甚至和他们合影。

如果你觉得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这样“校馆一体”的博物馆那就大错特错了。在非洲腹地的内陆国家马里,古城廷巴克图有座著名的桑科雷大清真寺,这所集古建筑、知名清真寺和著名学府于一身的“马里瑰宝”始建于年,至今已有年历史。近年来这里一直保持着“既是清真寺、大学、图书馆,也是博物馆”的特色,任何人都可入内参观(但不许拍照),用黄泥垒成的建筑虽然遇雨即坏,但用黄泥修补后却总能“整旧如旧”,因此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昔日“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学府”的风韵。

▲桑科雷清真寺,建于公元14世纪末。清真寺的宣礼塔建筑精美,祈祷大厅装饰豪华,厅外小径环绕,院内北侧的房舍在当时作为教学场所,日后转变成为著名的科兰尼克·桑科雷伊斯兰大学。该大学属于历史上最早建造的几个大学之一

与之相比,中国显然还缺乏这种“校馆一体”的学校博物馆,尽管一些名校同样有悠久的历史,但或已不复学府身份,成为单纯的博物馆、纪念地,或人去楼空挪作他用,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近年来一些大学也尝试开放校园,却总给人一种“收费公园”的感觉,而缺乏那种“亦学府、亦博物馆”的独特意境。

场景的还原

比利时的滑铁卢战争博物馆号称“世界上保护最好、最完整的古战场”,年5月9日起,比利时人又斥资万欧元进行战场还原,这里的古战场将进一步“修旧如旧”,而博物馆将搬到地下。滑铁卢战役纪念日当天,这里还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场景还原活动,人们会看到被戏称为“龙虾兵”的英国步兵大战头戴熊皮帽的拿破仑御前卫队的场景,服装、军械、阵势都将力求“复古”。

▲军迷在滑铁卢古战场进行表演

这种“场景还原”式的博物馆在欧美比比皆是,如美国葛底斯堡(南北战争)、加拿大魁北克城(英法魁北克战争)和尼亚加拉-昆斯顿(第二次英美战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平时为博物馆、纪念地,力求简朴、安静(如英法魁北克城古战场遗址,平时就是个开放式的公园,只有军迷才能从“修旧如旧”的堡垒、炮位、工事和地形地物,嗅到昔日的硝烟味道),但一旦纪念日临近,就会大张旗鼓、不惜工本,精心编导一场在真实场景上的“历史还原秀”。如年10月13日是第二次英美战争首战——尼亚加拉-昆斯顿战役爆发的纪念日,当天下午3点,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亚加拉-昆斯顿,数以百计的武装人员穿着大红色的英军旧式军服、灰褐色的加拿大民兵制服和五颜六色的原住民服装,拿着老掉牙的燧发枪、长矛和旗帜,拖着前膛火炮,举行了一次有声有色的战场场景还原。这一天来自加拿大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数量之多,“超过了此前20年的总和”。

▲加拿大魁北克城的古战场遗址

“场景还原”要求在平时尽可能保持场景的原貌,博物馆必须耐得住寂寞,而纪念日则力求严谨和“真正的还原”,力求每个参与者及其道具都是“会走的博物馆藏品”,不能有轻率的修改或走样。

与之相比,国内一些号称“场景还原”的所在几乎都变成了俗不可耐、几无“仿真度”的“古装商演秀”,甚至一些正规场景博物馆也未能免俗,“关公战秦琼”式的“穿越”展品比比皆是,剔除花哨的“声光电”,还能剩下多少“博物”的积淀?

别有意味的情趣博物馆

在美国南加州阿尔塔迪那市,有座始建于年、落成于年的香蕉博物馆。

这所博物馆并不仅以收集香蕉品种为目的,而是萃集了多达一万七千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从香蕉酒、香蕉防晒油、香蕉牙膏,到香蕉化石、有色玻璃制造的香蕉模型,再到香蕉造型钟、香蕉挂饰和雕刻,甚至还有79本香蕉题材的书、44首歌颂香蕉的歌曲,简直应有尽有。这一切,都是馆长兼国际香蕉俱乐部主席巴尼斯特——他更愿意别人叫他“巴纳纳尼斯特”(香蕉主义者)——历尽三十多年艰辛,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从世界各地精心搜集而来。俱乐部对外开放,只要一次性缴纳少许会费,任何人都可成为终身会员,获得一枚香蕉别针和一张香蕉会员卡,并根据其向博物馆捐赠展品的多寡,授予“香蕉硕士”“香蕉博士”等学位。博物馆和俱乐部还推出一系列香蕉纪念品,如纪念钥匙圈、纪念衫甚至纪念车牌,并定期举办香蕉野餐以及吃香蕉和剥香蕉皮大赛。

▲巴尼斯特和他的香蕉博物馆

这样别具意味的“情趣博物馆”在欧美比比皆是,各具情调,如“国际象棋博物馆”“玩偶博物馆”等,其共同特点是低成本、高互动性和一切从兴趣出发。就拿“香蕉博物馆”来说,法属马提尼克、德国乌尔姆、美国华盛顿、台湾旗山镇等许多地方都有,但风格、主旨却因创办人的口味大相径庭,各有千秋。

中国一些地方近年来也曾先后出现过类似的情趣博物馆,但或昙花一现,或勉力维持,或风光几天后名存实亡,究竟是“水土不服”,还是未能为这类博物馆营造适宜的“气候”,值得好好反思一番。

不“博物”的博物馆

加拿大有许多纪念日其实是属于孩子们的,每年5月18日的博物馆日也不例外。博物馆日被许多家庭当作“亲子活动日”,父母带子女去博物馆共度半天时光,成为这一日里最常见的一道风景线。

“博物馆”的“博”,意思是“很多”,自然是馆藏丰富,应有尽有。但加拿大是个建国历史并不悠久的年轻国家,包括温哥华、卡尔加里等知名都市,开埠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许多社区的历史就更短,以介绍社区掌故、文化为特色的社区博物馆,所藏之“物”,也往往并不怎么“博”。以本人所居住的卑诗省素里市弗里特伍德社区为例,不大的屋子里,点缀着社区创始人(一名希腊移民、一战老兵)的半身铜像、事迹简介,一些社区不同时期的建筑、名人的图片,几件表现社区创建前当地原住民文化、风俗的工具、服饰和手工艺品,这些就构成了一座社区博物馆的“基本展品”。平时这里大门敞开,在图书馆读完书,或在活动中心玩累了的孩子,往往会被家长带来这里,休憩之余,重温一下社区草莱开辟的艰辛,了解一点社区的历史、人文和特色。加拿大虽然年轻,却十分重视对社区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正是在这种看似冷清、乏味的“随便逛逛”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像史蒂文森“鱼罐头厂”这样有特别内涵的社区博物馆,活动特色就更鲜明。博物馆日前后也恰逢该社区“渔人码头”最旺的旅游季,“鱼罐头厂”还原罐头厂昔日盛况,让参观者从参观和互动中,感悟这里几十年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体味至今依然留存的渔人文化。小朋友们甚至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从拼图、绘画,到全家制作一艘仿真度很高的大比例木帆船模型,博物馆不仅会提供原料,还会提供从锛凿斧锯到小车床在内的各种设备。

并非每个国家都是文明古国,博物馆也未必非得“博物”才吸引人、有价值。中国最缺的博物馆,或许不是“高大上”的大型馆,而正是加拿大这些并不“博物”的社区博物馆。中国博物馆文化所最缺乏的内涵,或许也不在藏品之丰富,馆舍、设备之豪华现代,而在这种渗入社区日常生活中的“地气”吧?■

(《青年文摘·快点》,摘自《世界博览》)

看世界,读生活《青年文摘?快点》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白癜风初期症状表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