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对话——记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文/毕乙鑫图/组委会

“法国凡尔赛宫与北京紫禁城——时空的镜像”音乐会,于年9月18日晚7:30,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拉开了本届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的帷幕。在此凉风习习的初秋夜晚,一场跨越时空长河与界限的对话,在亭古廊长、松柏葱郁、坐落于紫禁城建筑群之中的中山音乐堂中精彩上演。

来自法国凡尔赛宫的首席管风琴家,凡尔赛音乐学院管风琴及作曲教授让-巴蒂斯特·罗宾(Jean-BaptisteRobin),与中国著名管风琴和电子管风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沈媛,两位大师共同合作,以音乐为桥梁,让法国凡尔赛宫与北京紫禁城这两座世界级的皇家宫殿,得以突破时空界限,相遇相知在今晚。

一、相遇——沟通对话

音乐会的上半场共呈现了5首作品,从17世纪欧洲的管风琴家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Buxtehude)出发,开启了音乐会之旅。音乐会的起点,是沈媛演绎的布克斯特胡德作品——《d小调托卡塔》。这位管风琴大师的音乐极具吸引力,相传曾让J.S.巴赫徒步了英里,只为亲耳聆听其演奏。而他所创作的管风琴作品中,常有轻快的赋格与庄重如圣咏的音乐更替,曾对巴赫的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第二首作品,正是深受布克斯特胡德影响的J.S.巴赫创作、沈媛带来的《巴比伦流水》。沈媛细腻而饱含热情的诠释,令在场听众领略到巴赫音乐中理性而富有逻辑的个人风格与音乐张力。

第三首作品,是让-巴蒂斯特·罗宾演奏的库普兰(FrancoisCouperin)作品《次高音声部的特尔兹》,为听众呈现了自凡尔赛宫漂洋过海而来的管风琴之声。第四首作品为J.S.巴赫创作的《C小调帕萨卡利亚与赋格》,同样由罗宾带来。这首作品音栓变化频繁,技巧复杂,而罗宾凭借其精湛的演奏技巧与丰沛的情感表达能力,演绎出巴赫管风琴音乐中辉煌壮阔的音响效果。当共同面对J.S.巴赫创作的管风琴音乐作品时,罗宾与沈媛两位大师的演奏风格不同,却诠释了出各自的魅力与精彩。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作品,是沈媛带来的门德尔松《快板、众赞歌与赋格》。这首作品,是沈媛于年10月,参与加拿大国际管风琴比赛(CanadianInternationalOrganComeptition,后文简称CIOC)时的作品之一。沈媛以完美的诠释赢得了这一世界管风琴界重量级大赛所有评委的赞誉,获得总分排名第四的优秀成绩,同时获得“Richard-Bradshaw最佳观众评审奖”,并享有第一名的全部待遇(演出与唱片签约)。而今晚的在场听众,有幸一饱耳福,领略世界级大赛获奖者的实力和风采。

二、相知——各自精彩

音乐会的下半场,同样展示了5首作品。自门德尔松的作品开始,至让-巴蒂斯特·罗宾演绎自己的创作而完满收官。让-巴蒂斯特·罗宾首先演奏了门德尔松的《管风琴奏鸣曲OP.65》第一乐章“庄严并活跃”,以精致、优雅而充满活力的演绎,赢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随后他呈现了肖邦的《雨滴前奏曲》,这首极为著名的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罗宾进行了管风琴编曲,因此赋予了这首作品新的风格与内涵。作品由钢琴演绎下的忧伤思绪,转变为由管风琴演绎,以更为多样的音响效果及声部层次,丰富了作品的内在动力和情绪张力。

沈媛带演绎了随后的两首乐曲,分别为夏尔-玛丽·维多尔的《哥特管风琴交响曲》中第二乐章“绵延的行板”,以及让-巴蒂斯特·罗宾创作的《风之圈》(选自其作品《循环圈》)。夏尔-玛丽·维多尔是法国的管风琴演奏家与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十部管风琴交响曲,《哥特管风琴交响曲》是其中第九首。而其中第二乐章“绵延的行板”,是维多尔本人最为喜爱及满意的作品之一,倾注了其饱满的情感。沈媛选择展现让-巴蒂斯特·罗宾的作品《风之圈》,以这位当代管风琴作曲家的创作,为中国听众带来更多与以往不同的新鲜感。

本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是让-巴蒂斯特·罗宾作品《时间之手》的中国首演,由他本人亲自演奏。这首作品与《风之圈》风格不同,既有着轻快自由的如歌旋律,又包含着庄重严肃的复杂逻辑,显现了这位管风琴演奏家、作曲家的多样才华与独特魅力。而面对让-巴蒂斯特·罗宾的作品,沈媛与罗宾两位演奏家,演绎出了各自的精彩。

三、携手——共建未来

本届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年9月18日至23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和中山音乐堂上演。协办单位,有由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法国凡尔赛音乐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贝勒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日本东京圣德大学、日本洗足音乐大学。此外,特别鸣谢雅马哈乐器音响(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派今实业有限公司,支持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顺利举办。

此次国际音乐节,除本场演出的法国凡尔赛宫的首席管风琴家,凡尔赛音乐学院管风琴及作曲教授让-巴蒂斯特·罗宾之外,还同时邀请到了多位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界的世界级演奏家,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管风琴演奏家、维也纳音乐和表演大学的管风琴教授皮埃尔·达米亚诺·帕瑞迪(PierDamianoPeretti);瑞典管风琴演奏家、作曲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风琴系主任汉斯-奥拉·艾瑞克森(Hans-OlaEricsson);俄罗斯圣彼得堡大教堂管风琴演奏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管风琴教授、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羽管键琴和管风琴系主任丹尼尔·泽拉塔斯基(DanielZaretsky);加拿大管风琴演奏家、美国贝勒大学管风琴系主任伊莎贝尔·德麦尔斯(IsabelleDemers);韩国管风琴演奏家、延世大学管风琴系主任辛东一;日本电子管风琴演奏家、钢琴家、作曲家,洗足学园音乐大学讲师高田和泉(IzumiTakada);日本管风琴演奏家、东京圣德大学音乐学部演奏学科教员、洗足学园音乐大学电子管风琴专业客座教授加曾利康之(YasuyukiKasori);以及日本管风琴演奏家、东京圣德大学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教授岩井孝信(TakanobuIwai)。这些世界级演奏家的精彩演出,将在本届国际音乐节举办期间,持续上演。

除了汇集这些世界级的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大师,本届国际音乐节还将来自各地的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青年演奏者、学习者聚集一堂。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始创于年,每年一届定期于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坚持学术高度与普及广度相结合的原则,以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并推动中国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事业的发展。其中,“中国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未来之星”音乐会项目,成为音乐节的保留项目,致力于发掘、聚集中国管风琴和电子管风琴界的青少年优秀人才,不仅为他们提供举办音乐会的平台,令年轻学子们能有机会展露自己的才华与风采;同时,还提供了与国际大师面对面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在本届与未来的“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的努力之下,与世界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大师携手,让中国走进管风琴世界,让世界瞩目中国管风琴的崛起。

与法国当代大师的对话——让-巴蒂斯特?罗宾管风琴大师班

文/林恩予图/组委会

年9月19日,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第二天上午,位于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演奏厅,笔者有幸参与让-巴帝斯特·罗宾老师,现任凡赛尔宫宫廷音乐家、宫廷作曲家、首席管风琴演奏家所主讲的大师班。儘管大师班因着老师早晨6至9点于中山音乐堂的彩排而延后一小时开始,却丝毫不减台下观众的期待,更不见罗宾老师对于教导学生的热忱有任何减少。

第一位同学所准备的曲子,法国作曲家莫里斯·狄鲁雷夫(MauriceDurufle)作于年《阿兰名义前奏曲与赋格》。全曲以阿兰的名字「ALAIN」(对应音高A-D-A-A-F)为核心主题。罗宾老师和大家说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作曲家这首赋格初始的设计,并非如今日乐谱上,从开头逐渐渐强至结尾高潮结束。起初狄鲁雷夫的设计是从头速度44逐渐渐快到结尾结束,但碍于有太多演奏者在诠释上无上限的渐快,导致整首乐曲最终过于杂乱。于是迪鲁雷夫将乐曲改变为速度52,不渐快,但是利用渐强来达到效果。因此,老师认为应该将这首赋格视为整段乐句来诠释,音与音之间不能有太多的间隙,且要圆滑进行,因此指法的设计非常重要,没有好的指法设计,无法弹奏出好的音乐。

第二位同学带来了一首完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巴洛克时期比利时作曲家A.Kerckhoven《幻想曲》,由于演奏厅使用之管风琴并非巴洛克时期的机械式管风琴,因此为了达到相同效果,罗宾老师利用更多音栓配置设计来使音色趋近于机械式管风琴。并且,又再一次强调了指法设计的重要性。老师提醒观众,在弹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儘量不要用到小指以及大拇指,并且相同的节奏和弦律,尽可能使用相同的指法,

最后一位同学带来大家耳熟能详,法国作曲家萨赛尔·弗朗克(CesarFranck)《第三众赞歌》,听完同学弹奏,老师拿出弗朗克的手写稿给观众看,在手写稿上并没有任何关于音栓设计的说明,当今乐谱上的音栓设计并非弗朗克本人所设计,而弗朗克属于印象派前期作曲家,此时期的音乐,老师用了北京的雾霾来比喻,段落与段落之间并没有那麽清晰,因此老师再一次透过音栓配置,使连音更加连音。由于管风琴无法弹出如同钢琴的强弱感,老师透过挤压和弦,使用时间赶来做渐强渐弱。

时间飞快,两个半小时的大师班很快进入尾声,罗宾老师同时也是位出色的钢琴家,在大师班期间,老师频繁使用舞台另一头观众较为熟悉的三角钢琴来做对比,可谓是键盘上的魔法师,令人歎为观止。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再有机会向罗宾老师学习!

管风琴由远及近的脚步声——记管风琴协奏曲音乐会

文/许贝图/组委会

继9月18日晚开幕式音乐会《辉煌的对话》和19日下午的《未来之星音乐会》之后,“年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的第三场音乐会《管风琴协奏曲音乐会——欧洲管风琴大师与巅峰之作》继续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与中国观众见面。“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不仅作为国内外管风琴演奏名家大师的交流桥梁,亦是中国管风琴爱好者及古典音乐爱好者了望、聆听世界管风琴音乐文化的盛宴。而巅峰之作与一流大师相得益彰带来的往往是心灵与耳朵的最佳享受。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策划可谓别具匠心,在沈媛老师与两位分别来自瑞典和意大利的管风琴演奏家汉斯-奥拉·艾瑞克森、皮埃尔·达米亚诺·帕瑞迪的合力创意下,采取了与中国古扇扇面线条走向相一致的特别呈现方式,并着重突出了来自两位演奏家家乡的民族音乐特色。上下半场的12首曲目,以时代与风格为选取主线,均遵循了两端分别源于、回归古典,进而向中央延展至二十世纪的现代风格,中间落于距离我们更近的当代作曲家,同时突出了瑞典、意大利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上下半场的曲目安排又根据两位演奏家的特殊经历与演奏风格各有千秋。

现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风琴系主任的瑞典管风琴演奏家艾瑞克森演奏的J.S.巴赫的《引子与赋格》选自巴赫的声乐作品教堂康塔塔《我心忧伤》,巴洛克的复调模仿、磅礴庄严的气势重现了管风琴辉煌的时代与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整场音乐会的序幕。

上半场艾瑞克森第二层次的作品选择是梅西安的两首管风琴作品。这不仅因为梅西安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更因为艾瑞克森曾向梅西安学习管风琴演奏的特殊经历,也由此意在向自己的老师梅西安表达致敬与怀念。梅西安曾说自己有三个身份:首先是管风琴演奏家,其次是抒写节奏的人,最后才是一名作曲家。可见梅西安对管风琴的浓厚热忱。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音乐界不再单一热衷于歌曲式的表达,梅西安的《鸟鸣——午后鸟儿的歌唱》中带来的自然界的声音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像是魔法一样惹人注目,乐曲以复调的形式充分展现了管风琴丰富音色的特性,并通过演奏家对力度的控制和音栓配置将黑鸟、黄莺、夜莺等几种鸟儿交织一起的鸣唱表现的惟妙惟肖;《神体、圣子与光》则是梅西安如同模仿不可直视的光芒,着重突出了和声感。

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钟爱是值得敬仰的,音乐的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瑞典作曲家林德伯格的《g小调奏鸣曲》,可以说在管风琴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运用了国际化的、浪漫派的音乐语言,以奏鸣曲式的形式展现为四个乐章,首先是第一乐章“挽格进行曲”表现为庄严快速,显露出管风琴最重要的辉煌气质;柔板乐章的舒缓柔美之后,是萨拉班德乐章里是比通常的萨拉班德更为缓慢的舞曲;第四乐章则是热情快速的终曲,这也是交响乐或奏鸣曲中常用的形式。整首作品在艾瑞克森的演奏处理下,使得音乐更加充满了戏剧化情绪的色彩。林德伯格的另一首作品《拉那的草地牧牛歌》在瑞典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管风琴曲,也是整场令笔者印象深刻的管风琴作品之一。它运用瑞典的一首民歌创作而成,主调式写法让手键盘的高音旋律在脚踏键盘低音的烘托下层次分明、张力倍显,使得歌唱性的音调更加优美,彷佛用耳朵便可见瑞典独有的风情与景色之美。

与汉斯-奥拉·艾瑞克森较为豪放的演奏风格不同,下半场来自意大利的管风琴演奏家皮埃尔·达米亚诺·帕瑞迪的演奏风格较之则另显细腻。巴洛克代表作曲家亨德尔的一首柔美安静的改编作品结束之后,在沈媛老师与帕瑞迪的现场对话中,向观众介绍了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将意大利管风琴带向新纪元的著名管风琴作曲家博西,他将亨德尔两首协奏曲中间的乐章捏合并进行了二度创作,呈现了创新后的特色。在下半场的6首作品中,既有经典作品、移植改编作品、原创作品也有古典风格的作品和意大利风格的作品,演奏家帕瑞迪均以在维也纳从事音乐事业的意大利人的视角来进行了诠释。历史上马可·波罗曾为中国带来了诸多欧洲的科学与知识,而与马可·波罗来自同一故乡的帕瑞迪则为中国乐迷带来美妙的音乐来完成了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

如果说上半场中《拉那的草地牧牛歌》是瑞典人民最爱的管风琴作品,那么博西创作的《主题与变奏Op.》则是在意大利最受欢迎的管风琴曲,它曾作为60年间意大利管风琴教学中历届学生毕业音乐会的必选曲目,即可见其在意大利管风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博西的第二首创作作品《与燕子的对话》是诸多油画作品中所描绘的以圣佛朗西斯获得神迹与鸟儿对话、为鸟儿布道为主题的创作,音乐充满朦胧、神秘的色彩,与上半场梅西安的作品在历史感上形成对应统一。作曲家博西的创作受到德国、法国管风琴作品的较大影响,在演奏中,音色的编配尤其突出了更多的法国色彩。

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管风琴作曲家普蒂尼亚诺创作的四个乐章的《发光的桌子》是为致敬梅西安而作。作品主要运用了梅西安的调式与和声来进行创作和发展;于教堂中为弥撒仪式所服务的乐曲《单簧管的小快板》是由意大利作曲家佩特里创作的原创作品,听起来更像原本就是为交响乐队而作经改编的作品,其表现出单簧管与交响乐队协奏时快速技巧性的演绎,给人以交响化的听觉体验,也展现了管风琴善于模仿管弦乐器的音色效果。

上下半场各自的最后一首作品均由浪漫主义乐派歌剧作曲家的著名歌剧选段改编而来,在音乐风格上则更多靠近古典主义,分别是由李斯特改编的瓦格纳的《唐豪森》选段“朝圣和唱者”、威尔第的《阿依达》选段“进行曲”,以为人们所熟知的歌唱旋律和恢弘的气势将音乐会推向高潮,尤其末首“进行曲”中对铜管乐小号著名乐段的模仿所表现出的辉煌气质令人倍感亲切与震撼。整场音乐会由远及近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演绎,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各时期西方音乐的不同风格与面貌,也再次展现了管风琴丰富多元的音乐表现魅力。

明日之星未来之翼——“未来之星”音乐会纪实

文/龙婧图/巩海蒂

年9月19日下午15点,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为各位参赛的小选手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未来之星”专场音乐会。笔者有幸现场领略了各位未来的电子管风琴“大师”们的花样风采。未来之星音乐会是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专门为了挖掘中国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青少年优秀人才,同时也希望从青少年层面推动电子管风琴事业的发展,本届未来之星选出了10名新星为大家献艺。表演现场各位家长和孩子们都蓄势待发,场下观众也都期待着看到小明星的大风采。

主持人一一为各位介绍了参演的小明星们。第一位上场的小明星是来自郑州市纬一路小学的张子晨同学,刚上小学的张子晨小小的身躯还没有琴凳高大,但是演奏的《TheBeginning》却气势恢宏,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这首《TheBeginning》是收录于岩代太郎专辑《赤壁》当中的第一首曲目,由DavidUpfield编曲成了电子管风琴,将波澜壮阔的三国史诗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张子晨同学以这首曲子让在场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喝彩。

第二位上场的是来自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的马悦萌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岩内佐織作曲编曲的《未来之门》,马悦萌沉稳的演奏风格让在场观众领略到了未来的气息,从平稳的音型过渡到激情唱响,结尾也收的干净利落。

第三首是由来自大连的孙健浩为大家带来的一首《阿尔维玛序曲》,这首曲子是由渡边睦树作曲,气势的开场,节奏的律动以及作品中小号音色和打击乐音色的完美呼应都给在座观众别样的体验。

第四位和第六位都是来自于武汉音乐学院附中的同学,分别是黄姚魏紫和王子乐。黄姚魏紫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首由法国拉威尔创作的舞剧《达芙妮与克洛埃》第二组曲之群舞改编的双排键作品,小演奏家将作品中拉威尔的印象派独有的音型特点和现代光怪陆离的风格展现的一览无遗,右手的上行音阶营造出梦幻奇异的特色。王子乐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晚期浪漫的色彩以及作品中看似刻板拘谨,实则深沉、热情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本质,都被小演奏家成熟演绎。

第五位是来自于湖南衡东五中的牟鹏宇同学,表演了一首由日本著名双排键大师窪田宏创作的《Inspire》,小演奏家一身亮片演出服和本首曲子的摇滚风格相得益彰,再搭配上其科技感的音色、电贝司华丽的solo和脚下摇滚架子鼓的配合,带动了整场气氛都燥热了起来,结束以后场下掌声不绝于耳。

第七位出场的小明星更是气势来袭,穿着蓝色拖尾裙亮相舞台,这位是来自深圳市南山外国语高新中学的邹静怡同学,她为大家带来了自己创作自己编曲自己演出的一首爵士风格的《FantasticStage》,据笔者演出后采访,邹静怡10岁才开始真正学习双排键,但是现在就可以自己创作编曲,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比赛和演出,实在是令人惊叹和钦佩。邹静怡同学极其富有舞台表现力,爵士和声和带有摇摆特点的Shuffle节奏使人耳目一新,仿佛置身于一个爵士音乐节的现场。

第八位出场的小演奏家是来自北京市鲁迅中学的和小峰同学,他为大家带来了本场音乐会唯一的一首中国作品,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创作、和小峰编曲的《云南音诗》交响组曲中的终曲《火把节》。这首曲目《云南音诗》是作曲家王西麟大学毕业后创作的第一个作品,18年后才得以问世,引起强烈反响,并于年获全国首届交响诗作品创作一等奖。此曲的终曲《火把节》备受听众欢迎,常被单独演出,迄今已在20多个国家60多个城市上演,也是国内外演出最多的中国作品之一。和小峰同学将作品中热情奔放的音乐情感演绎的兴云致雨、淋漓尽致,其中音乐更是描写了云南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庆典的情景,使人身临其境。

第九位出场的同学是来自濮阳杂技艺术学校的徐堃,他表演了一首日本大师创作编曲的《奇异的葫芦岛》,其中拉丁舞曲的风格和科技感打碟音色的间奏都十分有特色。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来自遥远新疆克拉玛依第七中学的张任颖,她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第三乐章,以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特有的大气平和与深刻的音乐感情为整场音乐会拉下了帷幕。

整场“未来之星”音乐会不仅带给人无尽的音乐享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未来新星们的音乐力量,明星明星明日之星,圆月圆月圆梦之月,期待他们音乐的未来羽翼愈加丰满与精彩。

走“近”梅西安——“汉斯-奥拉?艾瑞克森管风琴大师班”纪实

文/刘琳图/组委会

年9月20日星期四下午14:00,第六届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的第三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音乐学院管风琴专业系主任汉斯-奥拉·艾瑞克森(以下文中称为汉斯),于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演奏厅进行了三个半小时大师课。汉斯曾与多位大师学习管风琴演奏,其中一位便是“现代音乐之父”梅西安。本场大师课就梅西安的作品《圣体的降临》为例,讲述梅西安管风琴音乐与现代管风琴音乐创作。

在即将开讲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因为这几日的忙碌,“国际管风琴音乐节创始人兼艺术总监”沈媛老师突然出现身体不适的反应,但是瞬间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面带笑容以最专业的方式继续进行讲解及现场翻译工作。在此,向沈媛老师以及各位到来的大师们致敬!与此同时,要向台上台下每一位管风琴演奏家还有我的同僚乐评写手们致敬!为了能够让每一场音乐会、大师课最好的展现于众,每一位参与者包括观众都非常用心!

回到本场大师课的主题,不得不说,笔者与梅西安确实有一种“缘分”,在年4月22日、6月3日及6月21日的系列专场音乐会中,第三场专场音乐会就是梅西安《圣体的降临》套曲演奏,笔者全程参加并进行了系列乐评记录,时隔3月,“再见”梅西安,这次的境遇让笔者更深一步了解梅西安,感受管风琴,细品《圣体的降临》。

对于本场大师课,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如下:

一、汉斯眼中的梅西安:

汉斯是在梅西安人生的最后五年跟随其学习管风琴音乐,也是梅西安生前最后一位学生。今日我们也因此有幸了解到不一样的梅西安。在我们看来被世界公认的“现代音乐之父”梅西安,却对自己有一个不一样的定位。他认为自己首先是鸟类动物研究家;其次,为写节奏的人,最后才是管风琴演奏家。在大教堂里的工作的60年中,多重的宗教元素,为这位虔诚的教徒带来了无限的创作思源。

汉斯说到,我非常尊重亚洲文化和体系,在法国,梅西安的生活环境就是这样,我们需要了解他背后的含义与故事,不单是音乐作品本身的音符。今天我们会针对《圣体的降临》进行作品研究,梅西安自称生下来就是天主教徒,汉斯则是新教教徒,两者宗教虽有很大差异,但汉斯一直以一种虔诚的心去走进梅西安,了解大师与自己所处不一样的环境与故事。汉斯表示自古典主义时期至今所有高质量的演奏家中,只有J.S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能与梅西安相提并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比和答案?客观来讲,从和声的色彩性上、和弦外音的大量涌现、扩大和自由的使用上以及调性布局等方面,细数这些高产的作曲家们,唯有莫扎特创作了30首管风琴作品,而享有“乐圣”之称的贝多芬仅有一首管风琴作品,还有很多著名的作曲家甚至完全没有涉及过管风琴音乐作品。因此无法做横向类比,也因此无法做出细节上的评判。

二、汉斯心中的《圣体的降临》

这个部分是由中央音乐学院管风琴专业学生进行演奏。整首套曲由9个乐章构成,它是梅西安在21岁时的创作,到了32岁再次进行润色修改的辉煌作品。由于第一乐章《圣母与圣婴》、第三乐章《永恒的目的》和第四乐章《圣言》的演奏者因其他事宜时间无法协调等问题,让现场观众包括笔者在内略有一丝遗憾的从第二乐章《牧羊人》开始欣赏。

该乐章由17级管风琴专业本科生张诗怡演奏。《牧羊人》单从作品名称来看,就能够让人联想到与大自然有关的画面,比如牧羊人、草原、星空还有闪烁的星星。画面感从何而来?显然,画家可以通过画笔绘出,作家可以通过文字叙述,演奏者则需要靠手指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演奏。在该乐章中,“星星的闪烁”是有规律,因此在弹奏中就需要演奏者手指把控精准并且均衡的去弹奏,练习时就需要靠数小拍进行练习。“牧羊人”怎样体现?从乐曲中我们能够听到模拟“笛子”的音调旋律,包括第11小节至第12小节中描绘牧羊人与小鸟对话的场面(如图红框圈出的部分)。

在第二乐章中,更多的细节笔者再次不一一赘述,到了第五乐章《上帝的孩子们》是由17级研究生傅宝儿演奏。在演奏完该乐章后汉斯对在场5为青年演奏家亲自示范与讲解,该乐章在整首套取中的难度指数称得上之最,比如右手和声三和弦跨度较大很难弹准,值得一提的是,汉斯告诉到场所有演奏家及观众,弹琴就是在找解决方案,一定要合理划分学会合理恰当的分配左右手的“工作”。对于该乐章演奏“指法”,汉斯花费了两年专注于此并专心撰写相关理论,因此在演奏的技巧与指法上传授很多,相信到场的所有人都有所收益。

随后15级管风琴专业本科生陈俐君演奏了第六乐章《天使》,这一乐章从出现,笔者当下脑海中就浮现出三个关键词:灵动、跳跃、活泼。这首展现的天使是很奇怪的,但是也是很完美的。通过汉斯的表述,梅西安与汉斯有一个共识——鸟儿就是人类能够看见的天使。如果你相信的话,其实鸟儿都是看着你的!

关于学生的演奏上,汉斯对其手指技巧做出了肯定,但在该乐章的节奏表达上展现的并不正确。这里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在演奏者的观念和习惯中,大多数演奏者会很自然的将奇数的小节划分成稳定的四拍,但在梅西安看来奇数的小节是跳舞的节奏。梅西安对节奏的要求可以说非常严格甚至苛刻,在此期间汉斯分享到自己曾在录梅西安的作品时,梅西安收到录音后立即告诉他,作品中的某一小节少弹了一个32分音符。这在其他演奏家的眼中可能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小问题。但是梅西安对他的节奏是不可以妥协的。因此演奏家们在弹奏时不要把梅西安不寻常的节奏变寻常。

中场的休息之后,开始了第七乐章《耶稣接受苦难》、第八乐章《东方的贤者们》的展示与讲评。两首乐章均有管风琴专业15级本科生刘增杰演奏,在第七乐章演奏之前,不得不问的是,不是讲“圣体降临”“耶稣诞生”吗,为什么会有这一乐章来描绘“耶稣受难”“等待死亡”呢?这是源自梅西安对于17、18世纪油画作品的喜爱而产生的创作灵感,在启蒙运动思潮影响下,当时油画作品大多呈现的是圣玛丽亚,其场景往往在在瑞典或是瑞士的山上抑或是法国甚至宫廷里,无论是怎样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一个非常细小的十字架,也有可能是在房屋的屋檐上有两个交织的木头形成了十字架。这就是梅西安与巴赫相同之处,他们在管风琴音乐作品中,会用开头两个和弦倒影逆行以及和弦叠置,在音效上形成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出现注定了耶稣的痛不欲生的挣扎与圣体涅槃的等待,在乐曲结尾处展现出的辉煌有力完美的诠释了耶稣受难的痛苦以及复活的开始。在此段落中,通过汉斯的悉心引导,演奏者重新展现了辉煌的部分,十分震撼,现场的观众掌声不断。

最后,大师课以16级本科生许晴演奏的第九乐章《神在我们中间》为结束,汉斯非常细致且耐心地讲解着该乐章指法的应用。笔者在此有了新的体会,演奏者对指法处理的细微之处能够将演奏的声效产生很大不同。于观众,从听觉上声音的体验有了新的改变;于演奏者,能够轻巧省力的展示音乐的连续性。在此之前,笔者粗鄙的以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与同样能够演奏管风琴,他们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今日看来这确实是一个“误会”,能够弹好管风琴的一定能够弹奏好钢琴,但是能够弹好钢琴的演奏家不一定能够弹奏好管风琴,其原因是弹奏管风琴时,永远不需要敲击键盘,手指与键盘越近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更精准更准确的演奏。

三、汉斯口中的“谜团”

这个部分为互动解惑时间,是穿插在中场休息及结束前夕的空档。在此期间汉斯分享到自己曾在录梅西安的作品时,梅西安收到录音后立即告诉他,作品中的某一小节少弹了一个32分音符。可见,梅西安对他的节奏不可以妥协的,梅西安对自己作品中的节奏要求可以说是严格到苛刻。到场演奏者及观众在互动与交流中,对梅西安本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管风琴作品和现代音乐有了更深刻的学习,对管风琴这一乐器有了更直接的接触。

汉斯的细心、专注与幽默感染着每一位在场学者,本次的大师课在全场的掌声中结束。大师课带给笔者太多的收获及思考,不由将三个月前“初识”管风琴时与此刻“再看”管风琴时的体会进行对比。任何一个优秀的管风琴演奏者,不只具备我们表面所感受到的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呈现音乐的表现力,还具备持久的体力以及与作曲家与观众的共情能力。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更注重细节,更看重的是每一个精巧细微的地方,不同的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不同,但在演奏诠释作品时首先要归附作曲家的初心。

写在最后,我是一个生疏的笔者,经验不多、入行尚浅,字里行间的表达,可能与所思所想有所出入,为了保证大师课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以文字的形式最多的分享呈现出现场实况及当下的思考,其间较多纰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前辈和老师们指正、海涵。

冰与火之歌——记沃尔塔瓦河?管风琴上的交响曲音乐会文/刘琳图/组委会

年9月20日星期四晚19:30,在秋意渐浓的北京中山音乐堂内上演了“沃尔塔瓦河·管风琴上的交响曲音乐会”,本场音乐会为9月18日“第六届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开幕起在北京中山音乐堂的第三场演出。

虽是第三场演出,但从上座率的情况来看中国观众对管风琴音乐的热情未减反增,本场音乐会更是一票难求。本场音乐会有三大亮点:其一就是它的售票情况,拥有着个座位的中山音乐堂内大约有八百多位来自各个国家的管风琴音乐爱好者。与此同时,据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音乐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与中山音乐堂合作的四年来,本届音乐节的每场入场门票基本售罄。可见,国内管风琴爱好者的人数开始增多,年龄范围不断扩大,国人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与欣赏也开始往更深的层次和方向发展。

其二就在于上、下半场的曲目设置与演奏家的安排,给笔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火”与“冰”的交织和碰撞,德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管风琴教授兼系主任伊莎贝尔·德麦尔斯代表着如“火”一般的力量,正如刚开场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非常直接的敲响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紧接着奏响的穆莱特管风琴作品《圆窗花》,瞬间带领听者联想到阳光透进宫廷或是教堂里安置的彩色玻璃,折射出绚丽夺目、五彩斑斓的画面;塔本尔的《帕格尼尼变奏曲》被伊莎贝尔称之为“非常疯狂地变奏曲”,该曲中的和声走向如不断喷涌的烈火一般,持续向前推进;从伊莎贝尔演奏的索沃比《愿灵魂安眠》里,感受到了索沃比对“一战”战友们饱含着热忱真挚与哀悼缅怀的强烈情感;最后一首斯美塔纳的《沃尔塔瓦河》伊莎贝尔将其改编后,既呈现出原本画面中两条河流汇合后,以一种不可抵御且向前奔涌的力量,又多了一份如同熊熊烈火一般,愈燃愈旺的热情。总而言之,上半场伊莎贝尔演绎的五首作品就像一团火焰层层递进不断地点燃着每一个听者的心。

音乐会下半场的五首作品由韩国延世大学的管风琴系主任、管风琴演奏家辛东一展示,于上半场的伊莎贝尔相比,笔者更想把他比作与“火”相对的一种能量——“冰”。单从演奏的作品曲目来看,依次是梅西安的《永恒教堂的浮现》、J·S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瓦格纳的《女武神》、杜普雷的《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以及李斯特像偶像巴赫致敬而作的《B-A-C-H前奏曲与赋格》,这些都具有浓厚的宗教性风格的作品,相对于前者而言,他的演奏风格及作品的编排更像是在“冰河上行走”的漫步者,步履稳健,无畏前行。

“冰”与“火”这两种强大的力量看似对立,实则可合而为一。二者在相遇、碰撞、融合后能够产生出一种神奇的魔力,让观众对管风琴音乐念念不忘,在中山音乐堂内留恋徘徊。何以见得?

这就是笔者要说的亮点三,在音乐会中场休息时以及音乐会结束后,很多观众簇拥在台下,嘴里念叨着“快去仔细看看管风琴的样子”。在离管风琴最近的舞台下面,每一个想要了解管风琴的眼神里都透露着“尊敬”,这是一个难以用词语形容得感觉,或许是人们被这“乐器之王”的气场震撼,亦或许是因它能够带来无限惊喜的音效为之着迷。总之,围观的人们驻足痴望、不忍离去。

在这场“冰与火”的“较量”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初识者和爱好者对管风琴音乐甚至古典音乐有了更深入了解和体会。请每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