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两极地区

一南极地区

1.组成:南极大陆、沿海岛屿、陆缘冰和周边的部分海洋。

2.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①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区域,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寒带地区。(60°S-90°S,国际通行概念)

②经度位置:被所有经线穿过,跨东西半球,是世界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2)海陆位置:北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3)相对位置:在南极半岛处隔德雷克海峡与智利和阿根廷相望。

(4)交通位置:在未来的空间交通上,南极洲是联系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捷径。

3.自然地理

(1)地形:绝大部分是冰原覆盖的高原。平均海拔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文森山是南极洲海拔最高点。

(2)气候:绝大部分是冰原气候为主,少量的苔原气候位于一些岛屿上。特点如下:

特点

原因

酷寒(世界的“寒极”)

纬度

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

地势

南极洲的高原地形,海拔高,温度低

反射

巨厚的冰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地面获得热量少,温度低。

大气环流

南纬40°―6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

海陆位置

主要属于陆地,冬季降温快

洋流

沿岸主要是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属于寒流,降温明显

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仅55mm)

气压带

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

风带

极地东风由较高纬的陆地吹向较低纬度的海洋,且盛行下沉运动,降水少

烈风

气压

酷寒,极地高压势力强,风力强

摩擦力

地表以冰原为主,摩擦力小

地势

受冰盖的影响,极地东风盛行下沉运动,阻力小,风力强

南极地区多暴雪,多是风吹雪。

(3)资源丰富

①淡水资源:南极洲面积约万平方公里,98%以上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形成一巨大而厚实的冰盖,它的平均厚度达m,冰雪总量约-万立方公里,占全球冰雪总量的90%以上,储存了全世界约72%的可用淡水。有人估算,这一淡水量可供全人类饮用年。因此,南极洲是人类最大的淡水资源库,而且其水质极好,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如果全球冰川融化后果可怕,将造成海平面上升66米。

②生物资源:在浩瀚的南大洋中,却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无论是海洋生物种类还是其生物量都很可观,尤其是那儿的鲸、海豹、磷虾、鱼类和海鸟(如企鹅)等资源更为富饶。

动物

概况

最大的蓝鲸现有20万头;其次是鳍鲸,现有8万头;抹香鲸现有43万头

磷虾

蕴藏量为4至6亿吨。为南极鲸鱼、海豹、豹形海豹、海狗、食蟹海豹、鱿鱼、冰鱼、企鹅、信天翁及其他的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海豹

总共约万头,占全球海豹总量的90%

飞鸟

约有万只,其中信天翁类约万只;海燕有19种,约万只

企鹅

世界上约有20种企鹅,南极企鹅有7种,约有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海鸟总数的90%

③矿产资源

a:南极的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以及南极大陆架均是油田和天然气的主要产地。

b: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东南极洲从西经30°向东延伸到东经°)。

c:煤层主要分布于南极洲的冰盖下面,储量约为亿吨。

在地质时代的成煤期,气候暖湿,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茂盛,大量植物遗体在湖边或浅海边被河流带来的泥沙掩埋,逐渐碳化,最后变成了煤。于是人们便认为煤是气候暖湿地区的产物,南极洲这样寒冷,寸草不生,地底下怎么会有那么多煤呢?

距今5.7亿年前的寒武纪时,南半球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冈瓦纳古陆,南极洲和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古陆上气候暖湿,大量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遗体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了煤。后来,南极大陆与古大陆分离,南极洲向南漂到了现在的南极附近。

4.科学考察

(1)原因: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的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领域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最好考察时间:每年11月~次年2月,些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位于极昼,且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较大值,温度较高,为当地的暖季。

(3)我国的南极考察站

考察站

类型

时间

位置

长城站

位于乔治王岛(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的菲尔德斯半岛上,方位是62°13S,58°55W

中山站

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方位是69°22S,76°22E

昆仑站

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方位是80°25S,77°07E,海拔米

泰山站

泰山站位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方位是76°58′E,73°51′S,海拔高度米

罗斯海新站

常年型

位于南极洲东部维多利亚地罗斯海沿岸的恩克斯堡岛(即难言岛),方位是°E、南纬75°S

5.问题

(1)南极臭氧空洞

①原因: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造成臭氧层变薄。

②时间:春季(9-11月)出现,持续1个月左右。

③影响

影响

表现

对人类

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癌

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对生态

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破坏森林

④措施: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寻找替代产品。

(2)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野生动物:有些国家大量捕杀鲸、海豹等动物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

6.保护措施:签订并加入《南极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二北极地区

1.范围: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2.气候:以苔原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为冰原气候。

3.航线

(1)航空运输的捷径:大圆劣弧航线最短。

北冰洋周围由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环绕,北冰洋上空是亚洲北部(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远东部分)、北美北部(美国、加拿大)、欧洲北部(北欧、东欧、西欧)三个地区之间来往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最短的航线。如:从日本东京一北极一丹麦的哥本哈根的航空线,由千米缩短了千米。

(2)海运

①两条海上航线:以欧洲中心来划分的。

航线

具体线路

东北航道也称为“北方海航道”

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从北欧出发,向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直到白令海峡

西北航道

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向东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离岸海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直到戴维斯海峡

②意义:北极航道一旦开通,将改变长期以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要道的局面,使航程大大缩短,不仅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避开索马里海盗和印度洋海盗的威胁。

③成为新航道的最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

④问题

主要问题

原因

通行时间短

纬度高,只有夏季几个星期可以通航

一些地段水位过低

白令海峡深度在30米-50米之间

浮冰和冰山

纬度高,且离北极近,多浮冰和冰山

俄罗斯的管制

俄罗斯到加拿大,都将北极航道视为国内交通线,经过这些国家,要收取高额费用

钢材船体更晚受损

低温使钢材的承载性能迅速降低,提升了极地航行船舶建造与维护成本

设备易结冰

在北极地区的船舶甲板、海水吸口、甲板管系、通风开口、压载舱透气管开口、液压动力装置等重要部位都非常容易结冰。维持正常运转需要配备额外的加热与除冰设施,这些都将增加船舶的建造与维护保养成本

4.资源

(1)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海底中的锰结核以及—些金属矿等。

(2)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北极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5.居民: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万。当地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和拉普人。

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传统民居为冰屋。

拉普人主要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四国境内的北极地区。属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

6.科考

(1)位置和时间: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78°55′N,11°56′E)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年7月28日投入使用。

(2)选址原因:人类干扰较少,是科学研究的天然试验室;这里是一个国际平台,便于国际交流。

(3)研究方向:我国北极科考将围绕全球变化及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和研究。

7.问题:乱捕滥杀海豹、海狮、海象等野生动物,造成生态破坏;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采和加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8.保护措施:制定《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来源:综合自司马地理工作室三试题链接

1.当船只行驶在南极海域时,会遇到一种叫做下降风的特殊风力现象,下降风主要受热力作用和地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就开始了对南极特拉诺瓦湾特殊地形下降风的研究和监测,发现下降风在Reeves冰川汇合加速并流经难言岛地区,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下图是难言岛(74°54′S,°46′E)附近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难言岛的盛行风向是()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2)难言岛下降风较强的时段是()

A.中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

(3)特拉诺瓦湾在冬季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主要是由于()

①下降风导致海水动力加强,水温升高

②下降风推动海冰向海洋漂移

③冰舌阻挡浮冰向北漂移

④冰川向东南方向运动,难以到达特拉诺瓦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A2.D3.B

(1)据材料“下降风主要受热力作用和地形影响,”“下降风在Reeves冰川汇合加速并流经难言岛地区,”可知,难言岛地区受下降风影响,读图可知,难言岛西北侧有地势较高坡度较陡的高地,而下降风在Reeves冰川汇合加速并流经难言岛地区,因此,可以判断,难言岛的盛行风向是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由材料“下降风主要受热力作用和地形影响,”可知,后半夜,难言岛西侧的地势较高的陆地气温最低,气流下沉,气压高,难言岛东侧的特拉诺瓦湾温度高,气压低,两地的气压差异最大,再加上重力作用,导致西北侧高地的冷气流迅速流向东侧的特拉诺瓦湾,因此,此时难言岛的下降风最强,D正确,ABC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3)下降风从西北高地吹下来,气温较低,不会导致水温升高,①错误;下降风从西北高地吹来,推动海冰向海洋漂移,因此,特拉诺瓦湾在冬季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②正确;读图可知,冰舌阻挡了浮冰向北漂移,因此,特拉诺瓦湾在冬季经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③正确;冰川向东南方运动,容易到达特拉诺瓦王,④无措。B②③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年7月4日,习主席与普京总统联合发出推进“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俄共同打造的“冰上丝绸之路”属于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过白令海峡向西北航行走()

A.东北航道B.西北航道C.逆风顺水D.逆风逆水

(2)全球气候变暖及科技迅猛发展,东北航道通航期预计从目前的3个月扩大到半年(年时),依据相关知识,推断现在北极东北航道的黄金航运期是()

A.6月B.7月C.8月D.9月

(3)在现代科技支持下,推测目前东北航线发展中遇到最大困难可能是()

A.海雾

B.浮冰

C.沿线基础设施差,救援困难

D.通航时间短

1.A2.D3.C

(1)读图可知,图示航线位于北极附近,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自西向东),图中过白令海峡向西北航行要经过甲航线,结合图例为东北航道,航行方向逆北大西洋暖流,为逆水,位于极地东风带内,为顺风,A正确,B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随着气温升高,北极附近的冰川融化,海上航线有利于航行,7-9月,为北半球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极冰融化量逐渐增大,到9月达最大值,航道迎来黄金航运期,D项正确。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3)在现代科技支持下,海雾及极冰等可以精准预测,对于航行影响不大;而通航时间会随着科技发展变长;沿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救援困难,会给航线发展带来最大困难,C项正确。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1)图中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

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

(1)①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③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

(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

(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

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

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本题考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考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了解及知识的运用。

(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永久性块状冰分布的因素。永久性块状冰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纬度高、气温低;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大西洋间的通道使温度较低的海水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海水温度高,冰块少。

(2)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该群岛气候、生物数量和种类及生长速度、岛屿面积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岛屿纬度高,气温低,生存环境恶劣;气温低,热量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岛屿面积小,生物数量、种类少,相对封闭。

(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温室效应增强,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温室效应减弱,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极陨石富集机制示意图(左)和南极部分地区剖面图(右)

材料二年,人们在南极地区发现了代表4种类型的不同年代陨落的9颗陨石,从而意识到在南极存在陨石的搬运和富集机制,轰动了科学界。截止年4月26日,全球陨石数据库共记录了块陨石,其中块发现于南极,占63%,南极成为了“陨石天堂”。据估计,陨石坠落于地球表面各处的概率是一致的,约为每年40-60个/万km2,如果南极冰盖中的陨石没有被富集到很小的区域,人类在南极发现陨石尤其是大量陨石的概率就非常低。南极陨石的居地年龄可达万年,而其他地区陨石往往只有几千年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极陨石富集区的分布位置。

(2)说明南极陨石的搬运和富集机制。

(3)说明南极成为“陨石天堂”的原因。

(1)主要分布在迎冰川运动方向的大型山脉边缘的地表区域。

(2)南极大陆基底地形起伏大,冰川中央厚、四周薄,在重力作用下向四周流动,落在冰川中的陨石随之运动;遇山脉阻挡冰川汇集。不断消融(升华),将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陨石富集于山前地表。

(3)①冰盖面积大、留存时间长,坠落陨石多;②巨厚的冰盖让陨石落地时不易破碎,利于陨石保存;③气候酷寒干燥,风化作用弱,利于陨石保存;④存在有效的陨石富集机制,将陨石富集起来;⑤深色的陨石在白色的冰原上易被发现;⑥人类活动少,干扰破坏少。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南极陨石的富集机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极地科研等相关知识。

(1)注意左图中冰盖的流动方向,陨石富集区位于迎着该运动方向的山脉边缘的地表处附近(遇到山脉阻挡,冰川流动速度减缓,陨石逐渐聚集)。

(2)根据右图信息可知,南极大陆基底地形起伏大,冰川中央厚,四周薄,冰盖犹如一个庞大的“锅盖”,这个巨大的冰盖在中立的作用下,会从中心向四周缓慢运动,而携带陨石的冰川从高地向海边运动过程中遇到山脉阻挡,流速减缓,冰川汇集,之后不断消融(受由高处向低处快速运动的下降风的影响而消融),最终将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陨石富集于山前地表。

(3)注意加强对“陨石天堂”的理解,主要思考其陨石多,且富集度较高的原因。首先,南极大陆面积大,其冰盖面积大,坠落陨石的总量多,而南极冰盖由于其特殊寒冷干燥的条件,降落于其表面的陨石不易风化,从而保存了数量可观的陨石,陨石的留存时间长(注意:陨石在各地降落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但地球大部分面积是海洋、山岳和森林等,降落于其中的陨石很难寻获,最后大部分会由于风化而消失)。同时,南极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小,干扰破坏少,陨石得以留存至今;其次,南极冰盖巨厚,陨石落地时不易破碎,大块陨石较多,大块陨石能够保存的时间更长;再次,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南极存在有效的陨石富集机制,将陨石富集起来,有利于人们在较小的区域发现大量的陨石;最后,南极冰原呈白色,而陨石呈深色,颜色反差大,更有利于人类发现陨石。

END

戳下方视频听平哥讲等温线

(课程相关问题可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xw/1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