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英国咖啡馆,年开业于意大利大街(BoulevarddesItaliens)13号。这家餐厅因为在年前举办了一场极致的法式盛宴,征服了欧洲最有权势的三位皇帝和一位首相,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崛起:名厨坐镇

英国咖啡馆刚好就开在著名的巴黎歌剧院(OpéraGarnier)门口的大道上,等候老爷太太们看戏的马车夫和家仆是餐馆开业后的主要客人。到了后来随着名声渐响,不少有名的演员也常来光顾。

年,英国咖啡馆的新主人保罗·舍夫何耶(PaulChevreuil)决定提高餐馆的定位,开始供应后来变得很有名的烤肉。直到年,法国名厨阿道夫·杜格莱烈(AdolpheDugléré)掌勺,英国咖啡馆才一举跃升为法国乃至全欧洲最炙手可热的高档餐厅。当时的餐厅内部是什么样子,没有找到任何影像记录,不一定奢华宏大,但还是给大家贴一张巴黎里昂火车站LeTrainBleu餐厅美轮美奂的内饰,来作为那个年代美好想象的参照物吧。

名厨杜格莱烈是波尔多人,是享有“王的厨师,厨师之王”美誉的现代法餐奠基人卡汉姆(Carême)的高足,曾经为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担任家厨。住在巴黎的欧洲各界上流人士得知名厨掌勺,都争相前来一尝这位被作曲家罗西尼称为“烹饪界的莫扎特”大厨的手艺。

这位杜格莱烈也非浪得虚名,他花尽心思为各界名流创作专门精心设计的菜肴,比如为法兰西银行(法国央行)行长杰米尼伯爵(ComtedeGerminy)定制的杰米尼汤(PotagedeGeminy),是用一种叫酸模的调味植物制成,酸模的法语oseille在通俗的说法中还有“钱”的意思,所以这道杰米尼酸模汤就有了“财上生财”的双重意味;而为了向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交际花安娜·德里昂(AnnaDeslions)致意,他创作了安娜土豆(PommeAnna)这道名菜,将土豆片在烧化的黄油里浸润,之后在锡纸上摆成层状入烤箱烤到外酥里嫩。有趣的是,在法语中安娜(Anna)同时也是土豆的别称。他在语言和美食上的别出心裁可见一斑。大仲马编写《烹饪大辞典》的时候,都曾几次向这位名厨请教。

巅峰:三王齐聚

年巴黎举办第六届世界博览会的时候,英国咖啡馆声誉达到了顶峰。年6月7日,英国咖啡馆招待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其皇太子(将来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将来的德意志皇帝),以及普鲁士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等前来参加世博会的重要宾客。因为有三位在位或者将要成为君主的帝王出席,这次宴会被后人称为“三王宴”(D?nerdestroisempereurs,不过准确地翻译应该叫“三皇宴”才对)。

这位沉默寡言,深邃细腻的杜格莱烈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流芳后世最好的机会,为这次不同寻常的晚宴制定了极为华丽的菜单,也相当符合当时法国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执政期间的风格做派。餐馆酒窖的负责人克劳迪乌斯·布尔德尔(ClaudiusBurdel)也根据菜单选择了全世界最好最合适的佐餐酒。晚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欧洲最有权势的四个人物对这家餐馆的首肯,一下子让英国咖啡馆成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餐厅。克劳迪乌斯·布尔德尔也因为佐餐酒的出色挑选一下子成为了欧洲三大宫廷的购酒师。

三王盛宴的菜单和酒单

这场传奇的晚宴一共吃了超过8个小时,上了16道菜和8款葡萄酒,人均消费是法郎(折合今天的货币价值欧元/人)…如果晚上6点开吃,恐怕也得吃到半夜,帝王将相们真是好胃口。因为选用的都是流传百年的经典菜式,相隔一百多年,很多菜还是有机会能吃到。我们不妨来看看三王宴的华丽的菜单,这张菜单如今被收藏在巴黎著名的银塔餐厅(LaTourd’Argent)里:

佐餐酒

由于年代久远,只能找到晚宴喝了哪些酒款,以及它们出场的先后顺序,但没有只言片语描述这些佐餐的美酒是如何跟菜肴具体搭配的。不过好在各种酒和食物相得益彰的品性都还算明显,搭配关系大约可以猜想得出来。在这里再重申一下三王宴是在年,也就是仅年前,所以看到下面一些酒款古老的年份要注意饮用它们的时间。除了无年份的路易王妃香槟,其他葡萄酒在“三王宴”饮用的时候至少都已经陈年19年以上。

葡萄牙马德拉酒年,“印度归来”Madère,retourdel’Inde(57年陈年)

Xérès雪莉酒年(46年陈年)

Chateaud’Yquem滴金酒庄年(20年陈年)

ChampagneRoedererfrappé路易王妃香槟(冰镇)

Chambertin勃艮第香贝坦年,红葡萄酒(21年陈年)

ChateauMargaux波尔多玛歌庄年,红葡萄酒(20年陈年)

ChateauLatour波尔多拉图酒庄年,红葡萄酒(20年陈年)

ChateauLafite波尔多拉菲古堡年,红葡萄酒(19年陈年)

衰落:时过境迁

一百年多年以来,英国咖啡馆经历过风风雨雨,世事变迁。即便是年普法战争物资吃紧的时候,餐馆不得不用马肉来替代牛肉,用狗肉替代羊肉(没羊肉吃了神奇的法国人照样吃狗肉),但餐厅对精细优雅的法餐传统的坚持没有一丝一毫动摇。

但是到了年,英国咖啡馆突然就关门了。在年6月新西兰的一份报纸上找到了一篇当时的纪念文章《英国咖啡馆的终结》,读毕真是令人唏嘘感叹。远播的盛名让英国咖啡馆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但也正是因为“世界之都”巴黎游客云集带来的餐饮消费风尚的变化,让这家一直走“严肃法餐”路线的百年老店走向了衰落。

在当时,巴黎餐饮界逐渐开始流行起娱乐化的用餐环境,越来越多的餐厅在客人用餐同时提供现场音乐演出。严肃而保守的英国咖啡馆不为所动,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和适应,慢慢失去了往日的荣光,直到年终于关闭。这篇纪念文章的最后如是写道:“那些既不懂法国也不懂法语的人们,他们的口味让英国咖啡馆成为了放纵的牺牲品。而巴黎也为她广受欢迎的名声付出了不可避免的代价。她不再视自己为曾经的“巴黎”,而让那些曾经为她所独有的巴黎大街被全世界肆无忌惮征服。”身处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洪流中的我们读着这多年前的话语,回望在这些趋势开始涌动中倒下的英国咖啡馆,怎能不叹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xw/1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