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的法国大革命彻底改变了哈布斯堡的命运,虽然一开始奥地利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反对仅仅是因为革命使奥地利失去了法国这个对抗俄罗斯-普鲁士联盟的重要盟友。

不过随着局势的快速左转和德意志西部革命浪潮的出现,奥地利和普鲁士不得不在年缔结同盟以应对革命法国对奥地利的宣战,自此开始了对奥地利来说噩梦一般的反法同盟战争。

路易十六之死

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被处决。1月23日,普鲁士和俄罗斯绕过奥地利第二次瓜分波兰。8月,革命法国发布大规模征兵令。10月16日,玛利亚·特蕾莎幼女、法国王后玛丽·安东内特被处决。

年的康博福米奥条约和年的吕内维尔条约使得奥地利失去了所有意大利的领土,法军直逼维也纳,奥地利国际地位进一步下跌。

年5月,拿破仑自称法兰西皇帝。长期作为欧洲唯一皇帝的哈布斯堡甚至已经无力在新教选侯居多的神圣罗马帝国确保当选皇帝,于是弗朗茨二世在年8月11日宣布自己为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下文统称弗朗茨皇帝)。

02

哈布斯堡君主国疆域

年第三次反法同盟结束后,拿破仑重整了德意志的势力范围,莱茵同盟等相继成立,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弗朗茨皇帝被迫在年7月宣布神圣罗马帝国自行解散。

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的年,奥地利被迫加入大陆体系,奥地利此时已经沦为法国的一个卫星国。虽然奥地利想到了进行改革,但是奥地利绝对没有普鲁士施坦因-哈登伯格改革那么破釜沉舟,不过在唤醒民众对抗法国方面起到了一些成效。

年战败之后,弗朗茨皇帝将战败的责任归给了改革,他的两个力主改革的弟弟被撤职,梅特涅伯爵成为首席大臣,他的女儿、玛丽·安东内特的侄女玛丽·路易莎在年3月被嫁给拿破仑,奥地利正式成为法国的一个仆从国,甚至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时,已经破产的奥地利组织了3万人跟随拿破仑。

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后,谨慎的梅特涅对参加战事犹豫不决。普鲁士在年的3月就号召德意志人民投入解放战争,但是奥地利直到8月才加入。虽然10月莱比锡民族会战中奥地利派出的军队最多,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多少战果。

梅特涅希望在法国和反法同盟之间进行调解和武装中立,但是这在英俄普看来都是不现实的。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作为胜利的四强之一却是最没有话语权的缘由皆出自此。当普俄在和会上获得大片土地,英国海外利益最大化时,同样是胜利列强的奥地利却不得不用自己在施瓦本的土地去交换威尼斯和特伦特。奥地利唯一的收获就是成为了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主席。

03

年欧洲局势

战后的欧洲相对平静,包括俄普奥在内的反对年革命精神的神圣同盟也正式成立。随着法国年加入,以英俄奥普法五国为首的四处镇压革命的五国同盟正式形成,也有人将之称为梅特涅体系。

大革命之后欧洲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但这恰恰是哈布斯堡帝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在哈布斯堡帝国内,不到四分之一的德意志人享受了绝大多数政治和经济利益,一旦民族主义传播到哈布斯堡帝国,庞大的少数民族将会让帝国土崩瓦解。为了维持这个多民族帝国,梅特涅不得不走上保守和反动的道路,对最猖獗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进行镇压,以防止帝国内少数民族有样学样。

借着年的瓦特堡大学生节和年科策布被刺杀,梅特涅纠结恐惧革命的德意志诸邦国通过了《卡尔斯巴德法令》,限制言论自由,遏制大学生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年弗朗茨皇帝的死彻底断送了奥地利走向进步的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皇长子费迪南继位,大权掌握在梅特涅和皇叔约翰大公等保守派手中。

年,法国二月革命传播到德意志,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纷纷爆发立宪革命。而奥地利境内的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甚至爆发了独立起义。虽然独立起义最终在奥地利借师剿贼的方针下失败,但是奥地利哈布斯堡保守统治根基已经被撼动。

04

哈布斯堡帝国鹰旗

进入19世纪后半叶,奥地利孱弱的工业和财政已经不能支撑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年克里米亚战争时,奥地利一度希望武装中立,结果动员之后不到3个月就花光了一年的国家财政。

正是看出了奥地利的外强中干,年拿破仑三世和撒丁皮埃蒙特缔结同盟,随后诱使奥地利对撒丁皮埃蒙特宣战,奥地利既打不过法国,也不愿意分享自己在德意志邦联里的特权请普鲁士出兵,最终不得不割让伦巴第地区,民族的意大利成立。

年,战败的奥地利谋求改革并通过了二月宪法,不过这种让占总人口不到四分之一的德意志人独揽帝国大权的宪法最终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年,奥地利被普鲁士和意大利击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奥地利的问题。普鲁士和意大利凭借后膛枪战胜了奥地利的前膛枪,不是奥地利没有前膛枪,而是因为教育水平低下、军队语言不通等各种问题导致奥地利在年弃用了需要更灵活战术的后膛枪。战败的奥地利失去了威尼斯,被普鲁士逐出了德意志邦联范围,逐渐沦为普鲁士-德意志的一个列强小弟。

05

年奥匈帝国人口分布

年的战败使得约瑟夫·弗朗茨被迫在年和匈牙利人达成妥协,即将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帝国。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帝国,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在帝国内人口比例甚至不到一半,却享有绝大多数政治和实际利益。同时这个二元帝国却缺乏一个除了外交、军事和财政以外统一的政府,两个议会轮流在维也纳和佩斯办公,还不得合并。实际上哈布斯堡已经开始了得过且过的生活。

对于奥匈二元帝国的民族政策,批评者是不少的,比如皇帝约瑟夫的独子鲁道夫。最终因为在政治上的抱负不被其父亲采纳,鲁道夫选择在年和情妇一起在维也纳城外结束自己的生命。

虽然约瑟夫皇帝极力想掩盖鲁道夫自杀的事实,但是哈布斯堡神圣的外衣已经被这次自杀撕去,各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最终让哈布斯堡走向寿终正寝。

0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虽然奥匈帝国已经全面落后于德英美法四强,但是仍然与俄罗斯一起,在综合实力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奥匈帝国是中欧的“必须国家”,使之成为欧洲各国实力平衡的重要棋子。

但是奥匈帝国内部实则已经分裂。在它的西部有大量意大利人,东南有不少罗马尼亚人,他们是奥匈盟友的主体民族,稍有不慎便会成为外交风波。东北的波兰人和东部的鲁塞尼亚人因为目睹了德意志和俄罗斯对少数民族的残忍,对奥匈的离心力可以说是各非主体民族中最弱的。

真正让奥匈头疼的是南部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他们在南斯拉夫地区混居,再加上自比“南斯拉夫的撒丁尼亚王国”的塞尔维亚从土耳其获得独立,所以奥匈帝国南部的承受了巨大的民族主义压力。任何一次失败的战争都可能导致这个帝国的崩溃。

以皇储费迪南大公为首的革新派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试图通过皇室关系和沙皇缓和关系,抱紧德国大腿,打击匈牙利人在帝国内的特殊地位以缓解被匈牙利人压迫的克罗地亚人情绪。

但是萨拉热窝的刺杀杀害了一个对少数民族最友好的领导人,换来的是“必须消灭塞尔维亚”的仇恨。

奥匈军队组织度差,多民族混编语言混乱导致部队指挥不力,加之装备和后勤奇差,奥匈军队在灾难般的俄罗斯军队面前仍然难求一胜。如果不是鲁登道夫和兴登堡的力挽狂澜,可能奥匈在年就已经崩溃了。

年11月21日,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去世,最后一个有希望维持帝国的人离开了,他的继承人查理并没有足够的威望来保证后续自由化改革过程中不会让帝国分崩离析。

年10月16日,查理通过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在十四条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推行民主化,但是这一求和被威尔逊拒绝。

10月26日,查理宣布退出和德意志帝国的同盟,28日,捷克斯洛伐克在布拉格宣布建国,29日,克罗地亚议会宣布独立并和塞尔维亚合并,11月3日,查理被迫签署停战协议。11月11日,查理宣布放弃皇位,并于第二年三月离开维也纳逃亡瑞士避难。在匈牙利革命复辟尝试失败后,查理被迫流亡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并于年4月病逝于此,哈布斯堡6个世纪的帝国正式覆灭。

奥匈帝国分裂示意

克定北还朱祁镇

求打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xw/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