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广东半年地震4次,高考会怎么考
来源:高考直通车综合自谭老师地理工作室(ID:Tan-GographicStudio)、羊城派 8月6日,广州市增城区发生了一次2.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天河、黄埔、越秀等一些区域不少网友表示:有震感! 相关内容:今天,广州又地震了!放假的你被震醒了吗? 广州为什么会地震? 对于此次地震的成因,广东省地震局预报中心主任邓志辉在接受羊记者采访时称: “根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结合地震发生的具体位置和以前的经验来判断,此次地震主要是受到外围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南太平洋、印尼、菲律宾一带地震活动频繁,而这些地方正是一个板块的边界带,就是我们所处的欧亚、太平洋、印度三个板块的交接部位,此部位地震活动频繁就会对华南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 具体到此次发生地震的增城,邓志辉则表示,此次所发生的地点正好是一条东西向断裂带和一条西北向断裂带的交汇点,其在受到外围因素影响时就容易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一些中小地震活动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并非今年广州第一次地震。今年4月24日,增城区就曾发生过一次2.1级地震。 5月20日,广州的从化区则先后发生1.4级和1.1级两次地震。对此,邓志辉表示,根据监测统计,从年开始,广州的地震活动就开始有所增多,而广东地区地震活动增多则从年开始,这主要是因为华南地区外围地震活动有所增加引起的。 以年广西苍梧发生5.4级地震为例,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广州在内的广东地区的一些小震就开始添加。 关于地震,高考会怎么考?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分布密集,其他地方,地震发生相对较少。地球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以及海岭地震带。地震带基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带外地震分布较离散,地震带与地震构造有一定联系。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板块比较大、有的板块比较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也有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全球板块构造及地震带分布图 地震构造和断裂带 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首先反映在地震有规律地集中分布于某些特定的大地构造部位--大地构造边界带。其中最显著的是纵贯中国中部的南北地震带和横贯中国西部的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北缘地震带,它们都是大地构造的边界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全长约40,公里,呈马蹄形,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地震带内。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千米)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千米)。 欧亚地震带 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大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同时又于几大板块的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主要地震带就有23条,带内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这一地震震中分布的条带绵亘6万多公里,与大洋中的海岭位置完全符合,在这条地震带上,地震一般不超过7级。全球约5%的地震能量的释放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中。 中国地震构造特征 中国板内地震类型多、分布广,中国地震构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板缘型、板内断裂型、板内地堑-裂谷型。这个划分既反映了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也揭示了板内断块自身的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 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板块地震构造运动示意图 板块运动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公里处。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公里。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科学家设想将地球岩石图画出来,这样对预测地震有很大帮助。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硅镁层其范围有两种不同见解 一、比较通行的解释:即玄武岩层,地壳下部康拉德面以下的圈层。其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近,也主要由铝硅酸盐类构成,而镁的含量与铝接近,明显高于花岗岩层,故称硅镁层。 二、另一种解释:即地幔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因玄武岩层中,仍以硅、铝占优势,故广义的硅铝层包含玄武岩层;而硅镁层则指上地幔,其化学组成与橄榄岩相近,故亦称“橄榄岩层”,主要由镁、铁的硅酸盐类构成。 硅镁层属于地壳的下层部分,是个连续圈层,而上层则是由硅铝层构成,是不连续圈层。 地震的危害不仅在于突发性强,而且大多出现在夜间,甚者在深更半夜人们熟睡时突然降临。例如,被称为20世纪十大地震之一的年4月12日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发生在清晨5点12半;年5月22日发生在智利的20世纪最大的8.9级地震,则发生在日落以后的19点11分;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区发生的7.8极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当时大多数然还处在梦想中。据统计,年我国境内共发生25次5级以上的地震,仅有20次发生在日落后的19点以后到次日早晨6点之间,占总数的80%。地震发生在夜间,对受害者更是雪上加霜。 地震其实随时都会发生,而事实上多发生在夜间,是因为受外因——太阳和月球引力的结果。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水在一天里2次涨落。同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议会引起地壳的“潮汐”现象,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察觉罢了。据测定,在朔望时,北京一带的地壳大约可以升降40厘米。如果地球内部在孕育地震的过程中,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于破裂时,而此时正好有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这样蓄势以旧的地震能量就会一下子迸发出来。在这里,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就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地震不仅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因为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是太阳和月球引力最大的时候,例如,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大地震,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二;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也恰好是农历十二月十七。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地震多发生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并不是偶然的。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这种弹性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从震源向地表传播,交替地挤压和拉张波穿过的岩石,在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所以在地表上,人们会感到所有的东西连同自己“跳”了一下。横波是指岩石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随后横波传播到地表时,人们会感觉左右晃动。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 因此,如果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须躲在室内有利避震的地方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瓦片等砸伤。 地震时,要因地制宜,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拿东西或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记住,只有保护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导致更大不幸。 全国地震分布图 这是全国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青藏高原是地震高密度区,但大多数地广人稀或是无人区,而与天府之国四川接触的界面也是地震多发区,也印证了四川为什么多地震。 对于受灾地区的人们来说是灾难,而对于全球地震是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的有效而唯一的途径.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使土壤变得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和海风给内陆地区带来难得一遇的水汽对于缓解干旱,净化空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地震释放了发生地四周蓄积的能量,地震后,该地区很大程度上因为能量释放而变得地质结构稳定(显然能量越高越不稳定).地震在地球物理上就好比闪电对于气象,闪电一瞬间照亮天空,而地震一瞬间照亮地球内部.研究地球内部主流方法就是地震波,但是人工生成地震波(记得是叫工程地震波,不太确定)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噪声),地震形成的地震波在观察站接收以后可以用于地球内部成像分析(不同介质内波速不同),美国九十年代这种技术是主流科研参考.地震后可能有一些意外发现,比如地震地表断裂带,这些是平常遥感或者一些观测技术很难直接判断的.地震有可能连带他们出来,可以为后期研究起参考. 广州属于华南地震构造区。新生代构造整体比较稳定,构造运动幅度和地震强度都较小,只有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较为强烈。构造线和地震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发生在该区的中国最大水库地震--新丰江水库地震,为研究地震成因提供了宝贵资料。 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广州处于东南亚沿海地震带,但从狭义的范围来讲,其不属于特别强烈的地震活动带。目前来看,广州有中强度地震背景,广州及周边历史上曾发生过2次5级的地震(年番禺5级地震、年佛山5级地震)。 关于地震的高考题 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游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中“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表明本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1月23日24说明时左右”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说明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河、渭大泛”说明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高考地理热点题尼泊尔地震 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14时45分,在尼泊尔(北纬28.3度,东经84.8度)发生7.0级地震。此后,发生余震31次。强震导致山体滑坡,路面断裂,致使一些地方道路阻断,震中与破裂带附近区域多条道路严重损毁。珠穆朗玛峰南坡、北坡均发生雪崩。 (1)尼泊尔为什么会发生8.1级巨大地震?(4分) (2)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2分) (3)为什么说本次地震后防止次生灾害尤为重要?(4分) (1)从图中尼泊尔地震震中的经纬度、与我国(拉萨、日喀则)的相对位置、距离及已有知识,不难判断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所处的地震带和发生巨大地震的原因; (2)材料中已经列出山体滑坡、雪崩等次生灾害,一方面与地震发生地区地形、地貌特点有关,如雪崩与多雪山冰川有关;另一方面与地震本身的性质有关。 (3)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有些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灾害发生后不采取有效措施,次生灾害可能会造成本可避免的危害、甚至是更大的危害。 (1)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地震带属地震活跃地带(2分);处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壳很不稳定、地壳运动活跃(2分)。 (2)图示区域多山、海拔高、高差大、多雪山冰川(1分);此次地震震源深度浅,余震多,破坏力更大(1分)。 (3)大地震后往往余震不断,特定地理环境下甚至会有潜在的次生灾害发生,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冰湖溃决、水灾、瘟疫、火灾等灾害。如果受地震冲击较大,很可能再次诱发雪崩,甚至有发生岩崩的风险(1分);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灾区传染病暴发及流行的可能性高,所以大灾之后要防大疫(1分);强震对山体的岩土造成损伤,大大降低山体稳定性,产生大量的震裂山体,加上地震引发崩塌和滑坡产生的松散物源,为大规模泥石流活动提供了条件(1分);目前尼泊尔雨季即将到来,灾区面临着严峻的次生灾害风险(1分) 编辑:不能吃的神仙鱼 校对:vn 声明:本文内容由高考直通车团队()综合自谭老师地理工作室(ID:Tan-GographicStudio)、羊城派,转载请注明本声明。高考直通车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yy/7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印太rdquo概念
- 下一篇文章: 海底两万里第四章群岛海峡和陆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