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旅途中遇到的那些人,每一个都有让我感兴趣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像照相机里的底片,最终成像是不是绝对的真像,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够利用我的想象力让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可信的协调的个体。

——毛姆

(上图是在青海湖发癫的窗婶)

话说最近又有个旅行博主火了,全年旅行天,成绩不落,拿到国外名校的offr,不是富二代,不靠父母,纯靠旅行养活自己,简直开挂的人生。

知乎曾有个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整年都在旅行的人,经济来源是什么?”

网红们的官方解释是:售卖自己旅行经验或照片。开淘宝店或代购。做自媒体旅行直播。众筹打赏或接受赞助。其他……具体操作细节,网红从来不细说。总之,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三头六臂都是励志。

粉丝们在评论里排着队呼喊:人生赢家,你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多少文艺青年被旅行网红们“诱惑”,或辞掉工作,或放弃学业,或卖房卖车拿出老本,开始计划环球旅行。

前几年爆红的猫力和男友“瘦肉”,打着穷游的旗号,赚得钵满盂满,后来掉下神坛,被粉丝反攻,涌现对二人大规模的质疑。现在大家都知道所有网红背后都是商业运作。

这世上挣钱,最好赚的莫过于赚煞笔,当然,还有赚文青。网红赚粉丝的智商税,靠燃烧粉丝照亮自己。说的好听叫贩卖梦想,靠取悦大众为生。

现在让毛姆叔叔来告诉你,怎么一边旅行一边赚钱,凭一己之力环游世界。

1

如果毛姆有朋友圈或微博,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毛姆又出发了。

毛姆在远东,在南太平洋,在西印度群岛,毛姆在美国,毛姆在西班牙意大利,毛姆在俄罗斯,毛姆在中国……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随性地来去,尤如邻居家串门。八十六高龄了,还搞了一次长长的世界之旅。

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环游世界”“永远在路上”啊。

我天,毛姆去过这么多地方,牛逼啊,肯定是富二代,咱比不了。

毛姆不是富二代,他小时候比你过得还惨。侈妈打小就没了,寄人篱下,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因为口吃、胆小、懦弱而被人欺侮。《人生的枷锁》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也是自传体小说,前半生三观尽毁,谁说年轻就是美好?

他想子承父业当律师和法官,却口吃。他想跟他的叔叔牧师布道,信仰却发生危机。他当过医生,最后他走了另一条路,写作。写了10年实现了财务自由。“过上一种安宁、稳定、有尊严的生活”,年以后,这位喜欢在旅行中找故事的人,就能像王子一般乘坐豪华邮轮的头等舱了。

(傲娇的毛姆)

2

毛姆一路收集信息,路上遇到的人,都成了他“故事的矿藏”。英国绅士、商人在没落的殖民地里的遭遇、爱上自己哥哥的女孩、被年轻情人甩了的中年女人、梦想成为钢琴家的贵族少年、酗酒自杀的殖民地商人……时间倒退一百年,你恰好在一条开往西萨摩亚的首府阿皮亚船上,遇到一个四十开外的英国佬,你说话就得小心点,眼前这位先生就是毛姆,因为一次不经意的交谈,日后就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毛姆在塔西提岛找到了高更的故事,写了《月亮和六便士》,文学青年中永恒的文艺圣经。你说烂了的远方的诗意和眼前的苟且,毛姆叔叔早就用月亮和六便士写过了。

四十五岁在中国旅行,溯长江而上近五千里,甚至还在四川的某个地方见了老在家里的辜鸿铭,然后就有:一部戏剧,《苏伊士之东》;一部小说,《面纱》;一本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

七十岁去了印度,有了《刀锋》。《刀锋》在美国的签售版权费是50万美金,堪称巨款。

最经典短篇小说《雨》,也是路上听来的故事,一次次再版,为毛姆大赚一百多万美元版税。

在莫斯科做过英国间谍,写了《英国特工阿申登》,他成了第一个写间谍工作的人。

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写作资源。每一个转角都能找到灵感。他说,作家不能等经历来找他,他必须出去找经历。他要满足想象的贪婪需求,这种需求助长了他的旅行癖。

没有旅行,就没有故事大王毛姆。

3

写故事为他换来了名声和财富,巅峰时刻,他每年都有几部戏上演。一部每月可赚英镑。什么概念?达西一万英镑的年收入,上了当时的富豪校园。毛姆老婆一个月英镑的生活费,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

有钱的毛姆,也能吃苦,乐意体验艰辛。喜欢美味佳肴,也不介意难吃的甚至单调的饭菜。在南太平洋时,每天吃的都是牛肉汉堡,但胃口一点不受影响。在马来群岛,找不到别的食物,一日三餐全靠香蕉果腹。他喜欢每天在不同的地方过夜,环境好坏并不重要。可以打地铺睡一夜,也曾在中国一条江的敞篷船里过一夜。

整一个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形象。

4

知乎上有个高赞问答:

把学费拿来念书还是环游世界更适合?为什么?

旅行在没有充分的知识做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让毛姆最终封神的,不仅是行了万里路,更重要的是读了万卷书。

毛姆读的书多到逆天。他一直把读书称作一种癖,“小型避难所”“一种必需品”。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准备充足的书,旅行时也会带一箱子书。没有带足书,在他看来是可怕的经历。为此,他买了一个容量很大的书包,每次都带在身边。在东南亚旅游时,随身带着的仆人就有七八个,最夸张的是,还有两人专门沿路搬运他从英国带来的书和酒。

毛姆有严格的作息计划和安排,无论疾病、挫折、战时,都坚持工作3个小时以上,他的技术与其说来自天赋,莫若说来自苦练,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灵感,反正我见过这玩意”。

毛姆的发家致富靠的是勤劳。

毛姆不怎么谈旅行的意义。他在《客厅里的绅士》一书结尾写道:“我时常腻烦自己,觉得借助旅行可以丰富自我,让自己略有改观,我旅行一趟,回来的时候不会依然故我。”

旅行后的毛姆是不一样的毛姆。

余秋雨也用旅行写书赚了钱,人家的文化积淀,就不用多说了吧。

现在的旅行,普通青年白天疯狂拍照,晚上疯狂P图,穿了件当地的衣服就算了解了当地的风情。文艺青年则大谈意义,看书店里一排排旅行书名就知道了,尽是些浮夸的口号,没实际意义:《再不出发,就老了》,《请把我流放到最美的时光里》,《路上有微光》,《去远方,全世界都会对你温柔以待》,《乖,摸摸头》……关键词一律是:时光、灵魂、孤独、救赎……一堆流水账里满溢一个意思:想让这个世界停下来和我谈谈想法。把那些既不想付出努力又想获得一切、没有钱又想出去玩的文青哄得晕头转向,以为上了路,旅了行,人生就会开挂。

意义这玩意,就像上帝一样,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你觉得有那就有,你觉得没有,那便没有。我也当过几年驴,跋山涉水的,要说意义么,无非多了些吹牛谈资,但和改变生活没半毛关系,更别说经济效益,整一个败家娘们。但我写起游记来,照样不手软,绝对报喜不报忧,自己先把自己感动死,否则岂不是白费了银两。

毛姆叔叔拿出一大笔钱设了个毛姆奖,专门用来奖励青年作家到海外去旅行。来来来,有钱大家赚啊。毛姆是最世故的文青,他自己赚够了钱,然后把我们骗上了路。

快到碗里来

!

西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yy/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