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年)

 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六世去世了,死因是误食了毒蘑菇。

生老病死毕竟是人生常态。一国之君的离世,虽然是国家大事,但也往往会被很快遗忘。人们很快就会沉浸在新君登基典礼中,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

但是这一天,维也纳皇宫内人头攒动又出奇的安静,人们只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此时笼罩在帝国上空的不是对先皇逝世的悲伤,也不是对新皇登基的期待,而是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恐惧。

因为帝国的继承人是一个女子——查理六世的大女儿玛利亚·特蕾西亚。

对于这一安排,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感到不安。因为按照帝国通行的继承制度,女性没有继承权;即使没有男嗣,也应该有女继承人的夫君或者儿子继承。

查理六世的这一安排,极有可能会引起帝国内部乃至其他大国的干涉。毕竟欧洲最近爆发的两场大规模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年)和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年)都是由王位继承纠纷引发。

王位继承战争引发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西班牙被列强瓜分;而波兰直接落入列强控制,成为了列强藩属国。

一时间,帝国风雨飘摇。

  一、帝国皇位

  (一)帝王之家

查理六世的一生都在为子嗣而操劳,但是最终自己一男三女四个孩子中,只有两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但是查理六世,可以说查理六世往上四代人,都在为家族男嗣稀少而发愁。

出现绝嗣这种事,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也是难以避免的,不但欧洲各国,连我国历朝到后期男嗣都很乏力。但对于查理六世乃至整个哈布斯堡家来说,绝嗣却是一个莫大的嘲讽。

查理六世本人是前面提到的两场王位继承战争中的积极参与者。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他是作为一个继承人争夺西班牙王位的,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他则是要为自己的一个侄女婿争夺波兰王位。

哈布斯堡家族原先只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数千诸侯中很不起眼的一个,但是却最终能登上帝国皇帝宝座,成为帝国内部领地最大的国家,很大程度上是靠别人绝嗣。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之后,西罗马很快就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分崩离析了。本来我是不打算用蛮族这个词的,毕竟罗马再强大,最初不过是在山沟里放羊的。但想到欧洲人趾高气扬的样子,和一些人崇洋媚外的样子,说一下他们的来源也没错。

此后,法兰克人建立查理曼帝国,统一了西欧大部分,但最终还是分裂了。直到德意志王国的奥托一世在年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罗马的旗帜才再次在欧洲飘扬。

此后直到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都是欧洲最强大国家。当神圣罗马帝国强盛之时,其他国家还过着内斗不断的日子。比如英格兰(英国),诸侯联合起来打的国王签下《大宪章》,明确征税要经过贵族同意;在法兰西(法国),国王的领地极小,被称为“法兰西岛”,出个远门都得经过诸侯同意,手头紧把时只能出去拦路抢劫商队。

但是,俗话说的好,小时候胖不算胖。当中世纪后期英法等国开始打压贵族中央集权时,神圣罗马帝国却高开低走。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消耗了帝国实力,导致诸侯实力扩张,皇权逐渐衰微。

年,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施陶芬王朝绝嗣,帝国进入了长达30年的“大空位”时间。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三十年。没有了皇帝的诸侯,就如没有了老婆管辖的男人,过了几天潇洒日子后受不了。最终大家决定推举一位领袖,而被选中的就是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这是哈布斯堡家族第一次因为别人家断子绝孙而受益。

鲁道夫被选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能谋善断,能征善战,有作领导人的资质;第二是地盘不大,力量不强,不会对诸侯的独立造成威胁。

鲁道夫上台后,帝国秩序逐渐恢复。在为帝国操劳时,鲁道夫“为公而不忘私”,将富饶的奥地利公国收归家族名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

诸侯也不傻,眼看着鲁道夫一世有狼子野心,在他死后,诸侯们立即就推举另外一个家族——卢森堡家族担任皇帝。

然而,这事也没有难道哈布斯堡家族。因为到了年,卢森堡家族的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去世,卢森堡家族也绝嗣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作为皇帝唯一的女婿继位为皇帝,而且卢森堡家族的所有领地,包括波西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都并入了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一下子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绝对的第一家族。帝国皇位也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囊中之物。这是第二次。

尝到了联姻甜头的哈布斯堡家族开始精心设计联姻政策。“让别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去吧!”

哈布斯堡家族精心设计的广泛联姻最终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孙子查理,同时也是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的外孙。

没错,斐迪南二世死后,西班牙的王室又绝嗣了,西班牙及其广大的殖民地都被斐迪南二世的外孙查理继承。此后查理又从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那里继承了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成为了查理五世。这是第三次。

此后,法国更是发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精神,追着哈布斯堡家族打。并且开发了栅栏外交战略,拉拢英国、荷兰夹击西班牙,联合瑞典、波兰、土耳其夹击奥地利。

法国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家族的欧洲两强争霸格局由此开始。但是,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向法国倾斜。最终在三十年战争中(-),法国给了哈布斯堡家族致命一击。

此战过后,西班牙直接沦为二流国家,奥地利虽然还能支撑,但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诸侯获得了法定的独立地位。奥地利头上戴的帝国皇冠彻底名存实亡。

也正是从三十年战争之后,随着家族实力和影响力的衰退,哈布斯堡家族的家族继承也越来越难。查理六世的爷爷斐迪南三世为了壮大家族,三次结婚生了11个孩子,但是等到他去世时,也只剩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查理六世的父亲利奥波德一世。

利奥波德二世到是生了两个儿子,然而大儿子约瑟夫一世却只有两个女儿,这样查理六世才得以继位,不过这也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此时的查理六世知道,法国一直在盯着奥地利,寻找机会彻底击溃奥地利,从而成为欧洲唯一的霸主。此次的哈布斯堡家族继承危机对法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查理六世为什么要违背传统立自己的女儿为继承人?这不是正好给了法国以入侵的借口了吗?

作为一个两次掺和别人继承危机的过来人,作为一个拥有光辉联姻史的强大家族的掌舵人,查理六世做此安排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需要从当时的欧洲国家关系格局说起。

这里还是先把前言发一下。

我想讲述的是从年到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两百年的欧洲争霸史。所以选这个时间段,也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

最开始想以法国大革命为开端,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围绕法国革命,欧洲协调,德意独立,世界大战四个部分。主线是五大强国的欧洲争霸历程的兴衰。

但是写作法国大革命时,发现根本绕不过美国独立战争,接着又发现七年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背景,而提到七年战争自然就无法摆脱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了。所以故事起点从年提到了年,提前约半个世纪。于是,就多出了一部分:五强并立。

但事实上,以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为开端是正确的选择。虽然国内的历史书籍中对这场战争大多轻描淡写,或者根本不提,但是这场战争直接打破了英奥联合抵制法国称霸的两极格局,塑造了五大列强欧洲争霸的新格局。

在此战中奥地利避免了被瓜分的命运(这种情况在当时时常发生),勉强站稳了脚跟;而普鲁士也籍此一战崭露头角,从一个二流国家走到了历史前台。两国在此战中积累的仇恨最终在八年后爆发为七年战争,并将英国、法国、俄罗斯拖下水。

七年战争后,普鲁士艰难逃过了被瓜分的命运,跻身列强行列;奥地利巩固了自己的大国地位;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形成;俄罗斯帝国崛起;法国依然强大。以英法海外争霸,普奥争夺中欧,俄国西向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欧洲的英法俄普奥五强新格局初步确立。

在这个国际格局剧烈变化的时期,各国涌现出了具有改变国家发展方向的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神圣罗马帝国中兴者——女王玛利亚·特雷西亚,德意志帝国奠基者——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日不落帝国操刀手——英国国务大臣威廉·皮特,俄罗斯帝国大成者——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当然还有法兰西王国掘墓人——路易十五。除了最后一位,其它四位各个都是英主枭雄,并由此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欧洲争霸史。

然而这一场精彩的历史几乎要湮没了,实在是一件憾事。因此,本人不揣浅陋,希望将这一阶段的历史介绍给大家。本文作为年历史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从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到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五强格局初建阶段的历史,主要围绕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三次瓜分波兰和美国独立战争几个重大事件,内容上突出五强争霸中的外交关系,兼顾各国的内政举措。同时,由于是第一篇,在文中会有对不少的背景介绍,只是为了方便阅读。

(二)两强争霸

查理六世去世时,整个欧洲的国家局势如下图所示:

我们一直所说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是地图中间红线囊括的部分。与其他国家相比,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内部邦国林立的碎片化状态。帝国内部还存在着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有几个实力不容小觑。

作为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家族真正能统御的只有以奥地利大公国为中心自己的家族领地,也就是图中黄色的部分。当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外还有一些领地,如匈牙利,还有意大利的一些公国,如米兰公国等。

从整体局势看,全欧洲的最大特点就是中欧的碎片化,从丹麦到西西里,散列着众多的小国。而在中欧两侧则罗列着一些体积庞大的国家。

法国和奥地利显然是冤家,两国之间已经交战数个世纪,而中间散列着的众多小国,就是两国的战场。可以说,正是由于大国之间的持续而激烈交锋,将中欧撕裂了。

那么除了法国和奥地利之外,像英国、俄罗斯、波兰、土耳其、西班牙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巴伐利亚、萨克森、普鲁士等国家之间都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还得接着三十年战争说起。

前面说到,三十年战争后,法国把哈布斯堡家族打残了,法国波旁王朝成了新的欧洲老大。你会发现,小到一个创业公司,大到一个国家,原先带着自己一起吃苦的老大哥成了真正的老大之后,都会有变化。法国带领着一帮小弟打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后,很快就变了,他开始吆五喝六,骂爹骂娘了。要是仅仅吃点气也就得了,很快法国就朝着当年的小弟开刀了。到了这时,各国才明白,走了一个哈布斯,来了一个法兰西,法国是要当全欧洲的霸主了。

于是,原先围绕在法国周围的很多国家开始倒向了奥地利,而这其中力量最强的就是英国了。

英国最作为一个岛国,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绝对的强权,那样英国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对英国来说,欧洲大陆一定要保持各国之间的力量均衡——没有绝对的老大。

这就是欧洲外交关系的核心要义了。不但是英国,任何没有追求绝对霸权的国家,都希望实现欧洲各国势力之间的均衡,从而能够避免战争,也就是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等众多小国可以跟着法国打败西班牙之后,可以义无反顾的帮助奥地利对抗法国了。

而英国之所以成为反法的重要力量,是因为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实力大增,已不再是边缘岛国的小国角色。

于是整个欧洲从原先的法国带着一帮小弟对抗奥地利,变成了英国和奥地利带着一帮小弟对抗法国的新格局。

经过一段时间的摩擦,最终两方力量的斗争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到达白热化。

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无子而终。本来西班牙王室是哈布斯堡家族,国王无嗣而终自然应该将王位传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卡洛斯二世思来想去,选择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作为继承人。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卡洛斯二世认为只有法国同时拥有足够强大的陆军和海军保证西班牙王国的领土完整。

奥地利和英国自然不会坐视法国取得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于是双方推出神圣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一世的二儿子查理争夺西班牙王位。之所以推出皇帝的二儿子,是因为这样哈布斯堡家族可以继续执掌西班牙,而西班牙和奥地利不会合并,从而能保持原先的国家关系格局。

战争持续打了十几年,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都死了还没有分出胜负。但是,不久戏剧性的一幕就发生了:新任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在任5年去世了,而且只留下了两个女儿,皇位只能由二弟查理继承了。

对于英国来说,查理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后同时占有西班牙,跟法国占有西班牙是一样可怕。英国是不会允许奥地利合并西班牙的。

于是在英国的坚持下,双方开始了和谈。最终西班牙王位由法国的安茹公爵继承,但是法国和西班牙不合并,而奥地利获得了西班牙的尼德兰、那不勒斯、西西里等领土。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家把西班牙瓜分了。英国在此次战争中,先是多次在陆地战争中打败法国,后又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舰队,控制了欧洲的整个海域,获得了海洋霸权,成为欧洲第一海上强国。

  这样国际关系的格局恢复到了英国和奥地利对抗法国的状态。但是,整个欧洲的格局还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俄罗斯强大起来了。

哈布斯堡家族,不费一兵一卒,精心布置,瞅准机会,三次利用别人家断子绝孙的机会,将自己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家族,而且马上要实现欧洲的大一统。

那么为什么这么一个擅长利用别人绝嗣机会,又擅长联姻的家族怎么就走上了绝嗣之路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哈布斯堡家族的克星——法国。

查理五世时期,哈布斯堡家族几乎占有了欧洲的三分之二疆域,唯一的障碍就是已经被包围起来的法国了。按照我国历史走向,哈布斯堡家族实现大一统就是个时间问题了。但是在欧洲却并不是这样。

权势冲天的查理五世,自然开始了他的欧洲统一之路。但是很快遭到了法国的猛烈反击,毕竟对法国来说这可是生死之战。

战争中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一度兵败被俘,但法国还是坚持战斗,甚至不惜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结盟夹击哈布斯堡家族。

查理五世统御的疆域虽然辽阔,但是各部分领土自成一家,各有各的政治体制和传统习惯,互相之间不但没有合作,甚至还有斗争,根本无法协同作战。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诸侯更是想尽办法的掣肘,毕竟法国失败了自己就是下一个。正巧,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革命,各诸侯国打着信仰自由的旗号跟法国站到了一边与哈布斯堡家族作对。

最终法国熬过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围堵,查理五世也心灰意冷,一代帝王自卸王冠,将帝国分为两部分,西班牙交给儿子,将神圣罗马帝国交给弟弟,自己在修道院了此残生。

因为字数原因

请在清北论坛阅读你需要知道的欧洲历史(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