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理的热舒适性?——保温参数在法国和德国的变迁

ThermallyCorrect?–SlidingParametersintheFrenchandGermanContexts

阿里亚纳·威尔逊/ArianeWilson

司马蕾译/TranslatedbySIMALei

摘要:从年代起,在法国和欧洲的其它国家,根据最舒服的温度确定的热舒适性开始让位于对建筑能耗问题的思考。近10年来,对于建筑能耗的立法越来越严格,范围也开始不仅针对新建建筑,也涉及既有的历史建筑。但同时,这些法规因为促使含有污染物的保温材料被大量使用,以及可能破坏历史建筑、损害建筑表现形式多样性而遭致了人们的批判。那么,有没有可能在提高建筑的热性能的同时兼顾建筑外观的差异性和美观性呢?而人们对于建筑能耗问题的关心,是否会掩盖了对其他能源浪费现象的重视呢?

关键词:热舒适,低能耗建筑,外墙外保温,法国,德国,建筑多样性

年代的一天,在一个有集中供暖、室温为19℃的舒适公寓里,我来到了这个世界。当时我并不知道那几年刚好是“舒适度”的概念在法国的住宅政策中被提及,并被法国社会广为重视的转折点。与此同时,注重物质舒适性的“现代主义”梦想也正在向着“后现代主义的幸福”[1]转型,热舒适第一的信条开始逐渐让位于对能源效率的考虑。

年代中期也刚好标志着法国“光荣的30年”的终结,二战之后长达30余年的经济繁荣被年发生的石油危机打断了。“光荣的30年”见证了社会公共住宅的疯狂建设。在年代后期,由政府兴建的公共住宅占了新建住宅的80%以上——战后重建的需要,以及安置不断涌入的移民工人和棚户区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每年30万套的新住宅建设量。这种新形式的公共住宅让人们能在家庭内部更好地享受物质上的舒适性,也为社会生活的标准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而在如何规范舒适度的问题上,最早的全国性标准却是诞生在20世纪的更早时期1)。这项法规规定了房间的最小面积(9m2),最小的室内净高(一层和二层2.8m,以上楼层2.6m,这项标准后来被逐渐降低),窗墙比(房间表面积的1/6),阳光射入的角度,卫生设施的最低标准(所有住户需要通水,在大型的公寓中需要设卫生间,并在其中配备洗脸盆和光滑防水的墙面与地板)。室内温度当时尚未在规定之列,但是在同时期教导如何成为一个好主妇的培训用书中,推荐的室内温度为客厅14℃,客人来访时15℃,卧室11℃。

从年代起,水、煤气和电力也开始成为了普通住宅中的硬性配备。而直到年代,公共住宅舒适度的最低标准中才开始纳入了供暖。年颁布的《功能技术硬性规范》2)中规定了公共住宅的卧室温度根据所选用的不同的集中供暖系统,必须保证在12℃或16℃以上,但集中供暖本身并不是强制要求的。年代起的新规定开始要求集合住宅中必须有集中供暖,而法定的最低室内温度为18℃。

同时,年出台的建筑舒适度规范也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健康部门和建设部门的承认,并作为建设部门的一项建造标准得到推广,加速了其立法。年颁布的“最低标准”旨在保证大众的最低生活舒适度,但是当时对“舒适”的概念本身的定义却并不是那么统一。这一标准在文中将舒适定义为三档:最低、一般和优越,每一档有其具体要求。而在法国人口普查部门的标准中,“舒适”意味着住宅配备有淋浴设施或浴缸,“非常舒适”则代表在配有淋浴或浴缸的同时有集中供暖。

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8%的城镇居民都希望住房中能有热水,63%希望有集中供暖,59%希望有浴室。到了年,类似的调查显示仅有10%的人还没能用上自来水,但有50%的人没有热水,65%没有集中供暖。年代成了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舒适性问题的关键年代。到了此时,80%的住宅单元都已经配备了自来水和集中供暖,而电饭锅、洗衣机、冰箱、收音机、电视和电话等年代发明的家电设备也逐步得到了普及。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舒适度问题的看法却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法国,年代中期是大规模公共住宅街区建设的最后阶段,之后的新潮流则是去郊区购买具有产权的私人住宅,而不再是租房了。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干预因此不再专注于建设新房,而是向着提高现有住宅品质、重视过去被忽视的室内舒适度问题转型,并希望通过财务优惠政策鼓励住户翻新住所。

这些变化与国际石油危机以及“增长极限”3)问题开始得到认识基本是同时发生的。人们慢慢开始意识到了保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性,现代化的舒适性概念因而开始从理论上受到了质疑。虽然我们都知道能源的消费量实际还是在迅速增长的,而经济的发展也驱动着能源消费的加速而不是减速,但人们的观念正从追求理想的生理舒适环境向着追求综合的“幸福感”发生了转变。这意味着对生理和心理、物质与非物质、个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更微妙的平衡关系的考虑。在法国的语言规范中,“质量”一词逐渐取代了“舒适”“宜居性”等用词。不同于过去的最低标准概念,“质量认证”这一建筑质量评价体系开始同时应用于公有和私有住宅。这一体系能通过复杂的计算方法,量化包括材料的可持续使用性、电气设备完善性、建筑安全性、能耗、隔音性、维护成本、夏季热舒适性、垃圾处理问题等在内的各种标准。

而在热舒适的标准上,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由内而外的转变。过去人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如何通过主动对内部空间进行加热、提高室内温度来满足使用者,现在的立法则开始假设建筑作为温度调节的中介,也能与外部空间发生互动。因此建筑的围护结构,而不仅仅是供热系统,也开始得到了重视,从而使整体环境,而非仅仅是人类能够受益于这种“舒适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热舒适性的标准发生了倒退,而只是开始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