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的动物虎
老虎是一种比人类年轻的物种。目前关于全世界的虎究竟是怎么来的?现今最权威的说法是,虎是在约万年左右以前起源于亚洲东部,尤其是中国境内。它早于狮子或豹子首先分化出来。大约在万年前,东亚地区率先出现了老虎。现在老虎的直系祖先是一种叫“中华古猫”的小型食肉类动物。中华古猫的很多习性都跟现代的老虎差不多,它们行动敏捷,喜欢游泳,爱独居,居住在森林里面,食物来源也主要是些有蹄类动物。它们个体之间体重差距较大。相对于现在的老虎来说,中华古猫虽然有个猫字,但却并不擅长爬树,跟狮子倒有些相似。不是有那么一个故事吗,猫教老虎技能,自己却留了一手,没有教老虎爬树,最后保全了自己没被老虎吃掉。在漫长的生物演变过程和气候变化中,很多野生动物也开始发生变化,中华古猫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就是老虎等众多猫科动物。中华古猫,说明了起源的一切的问题。虎起源于中国,怪不得中国有这么深厚的虎文化。(图1)项缚长索的猛虎(局部)。西汉。河南洛阳出土画像砖。画像砖中的这只虎,姿态健美,雄健强大,身上的花纹明显,回首咆哮。中国特有的虎种是华南虎,它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被认为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国发现了仰韶文化,他的助手奥地利古哺乳动物专家师丹斯基Zdansky,在年描述了一个出自河南渑池兰沟的头骨化石,经鉴定,这件珍贵的虎化石距今已有万年以上,它兼有虎和豹的特点,被命名为“中华祖虎”。中华祖虎的体型接近于一头大型的豹或美州豹,但却具有相当的脑容量。远古时期的河南地界,到处是茂密的森林,虎的食物非常丰富,繁殖的也更多。随着地质和气候的变化,这波老虎逐渐开始迁徙。老虎现在分有8或9个亚种,从中国华北地区起源的虎,大致向着三个方向辐射迁徙。一支继续往北,最终进入西伯利亚一带形成现在的东北虎,也就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虎;一支经中国中、西部山地向中亚发展,成为西亚虎或里海虎;还有一支则越过秦岭,向中国东、南部扩散,沿着森林与河流进入了亚洲的西南部,并随后在中南半岛再亚分为两小支,一支侵入巽他群岛成为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巴厘虎;另一支则最终进入印度次大陆,形成现在的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分布于缅甸、印度、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东部及云南南部。它的体色变化较大,有白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其中白虎,就是孟加拉虎的一个体色变化而不是白化个体。古代的中国,一直都把白虎奉为神明。虎没有越过辽阔干燥的的阿拉伯沙漠进入非洲大陆,所以非洲没有虎。虎也没有越过寒冷的高加索山脉和乌拉尔山脉,所以欧洲也没有虎。向南发展的虎进入朝鲜半岛之后,又被海峡隔开,没能进入日本定居,所以日本也没有虎。(图2)白虎。30厘米x74厘米。淮北市梧桐村出土画像石。虎头的刻画非常的有趣,支了巴碴的小胡子反而让人觉得好可爱。老虎是最漂亮的猫科动物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老虎分布,从南至北,由东到西,只要是茂密一点的树林,几乎都生存着虎这种猛兽。记得在年,我们去湘南瑶族自治县写生。一天下山,突然山的对面林间茂密处,传来一声震天动地的吼声,声音震得地都颤动起来了,往一块盆地的对面山上望去,那里的树叶都在抖动。后来听山民们说,山里就有老虎,那声音一定也是老虎的叫声,当时感觉老虎真的太厉害了。但在的50-70年代的解放初期,华南虎成为了损害人畜的凶兽,甚至一些地方把老虎叫作“四脚土匪”,老虎遭受大量捕杀,已经灭绝,国内再无华南虎!如今圈养的老虎都是近亲繁殖的,缺陷基因已经衰退!难以想象,曾有着深厚虎文化的中国、曾经为虎之大国的中国生活的4种虎,已有两种已经灭绝。现在巴厘虎、里海虎和爪哇虎也都已经灭绝了。(图3)头上有“王”的威猛的东北虎。用阴线刻画的虎,是个大方脸,张开大口露出一排利齿,显得非常霸道威猛,看似它蹲坐在那里,却好像时刻都可以扑上来的感觉。东北虎是目前地球上体型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它的体型比别的虎大一个级别。他们的身体厚实完美,是传说中的山神。它头大而圆,前额上有数条中间常被串通的黑色横纹,很像“王”字,故有“兽中王”的美称。东北虎肌肉强大,壮硕有力,拥有火一样神灵的目光。它们生性内向,孤独,多疑而凶猛,除了具有其他老虎亚种的猫食特点以外,爬树和游泳也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它们敏捷地在丛林中出没无常,一般人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东北虎。老虎的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东北虎甚至能够打败比它重一倍的非洲狮。在“谈虎生变”、“望虎生畏”,的人们心中,老虎一直是凶狠的动物。然而在一般情况下,东北虎并不轻易伤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坏森林里野猪等的神猎手,还是饿狼的死对头。他们的野生寿命一般在15到17年,有的还可以活到20年。中国现今还有极为少量的东北虎,以前东北虎是我国除华南虎之外野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老虎,现今也不过才区区几十头。而原本遍布华南、华北的华南虎,如今更是野外灭绝了。 (图4)虎吃鬼魅。西汉。厘米x65厘米。河南南阳唐河县针织厂出土。 画中右边有翅膀的虎身”穷奇“竖着耳朵,呈站立姿态的小熊,张开两臂驾驭神兽穷奇与虎“噬食鬼魅”。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神兽穷奇如虎有翼,它前肢捺着鬼魅右腿和左臂,左边的虎爪捺着鬼魅的头和右臂,皆瞪目张口。被两兽捺在地上的鬼魅梳着高髻,身着衣裳,像是旱鬼女魃,传说中那女魃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诗经·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传:“魃,旱神也。” 人们一方面畏惧老虎,一方面又崇拜老虎。中国古代的虎,一直都是能够吃鬼魅的神奇动物。专门捉鬼的神荼、郁垒兄弟,都会把捉到的鬼魅作为虎的食物。 《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塑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之以食虎。”到了后代,这种风俗一直延续,由于神荼郁垒有抓鬼的神力,于是后人常在腊月除夕,饰桃人、垂苇菱,画虎于门,希望能够御凶。成为民间驱邪纳福的代表。即”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所以虎很长久地成为辟邪的神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家家户户的中堂,都会挂有一幅虎的图像,所以中国也有相当数量专门画虎的画家。而桃木、苇索(后来发展为五彩丝线编成的长命缕)都成为辟邪之物。 (图5)天马、虎食鬼魅。东汉。厘米x37厘米。河南南阳县出土。图左刻一怪兽,似为鬼魅。中刻一虎,弓背翘尾,瞪目张口咬住鬼魅大腿。鬼魅恐欲逃。右刻一有翼天马,其间饰云气。《风俗通》中也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今人卒得病烧皮饮之,系其衣服亦辟恶,此甚验。”又云:“桃梗苇菱画虎谨岸,皇帝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塑山上,桃树下简阅为鬼,鬼无道理,妄与人祸,神荼、郁垒缚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官常以腊余文饰,桃人、画虎于门,皆是追效前事冀以御凶也。” (图6)白虎铺首衔环门饰。二虎相对刻于汉墓大门正面两旁。河南南阳出土。 图中的白虎刻成自上而下,前爪着地后腿腾空,张口翘尾,造型大胆、动作奇巧。 汉代人视虎为辟邪神兽和吃鬼的猛兽。这就是上面很多著述中说的“画虎于门·····冀以御凶也。”的范例。这种图案,已成为辟邪的门饰。 白虎在汉代又作为四灵之一。寅为虎。白虎神是中国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照五行配五色,故称。《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白虎在西方,而西方一般是指西王母所在地,因此白虎是为西王母出战、守卫,在神话中就演变成九头人面的开明兽替西王母守门。 (图7)白虎、牛、铺首衔环。东汉。厘米x70厘米。河南南阳方城县城关镇一号汉墓出土画像石。 图中上刻一张牙舞爪的白虎,姿态完美至极。中刻铺首衔环,下刻神牛。神牛双角,后腿腾起,奔腾的姿态好像飞了起来。似看见魑魅魍魉而要奋力角抵拼搏的姿态。 虎姓。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可能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承帝位,八元隐退。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启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重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遂以虎为姓,成为“虎氏”。在现代,四川和云南地区的虎姓多读mao(猫)音,而北方其他地区虎姓为“虎”音。 虎又是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虎年无春在农历(庚寅)年时有虎年无春的现象,也是民间所谓的“无春年”。 (图8)朱雀、白虎铺首衔环。东汉。厘米x90厘米。河南南阳方城县城关出土画像石。 画像右上角有一个羽人,左手执灵芝,右手托丹丸,其左一只朱雀,张口欲衔丹丸。中刻铺首衔环,下刻一只姿态雄健的白虎。 (图9)白虎星座。东汉。河南南阳出土画像石。 汉代的画像中,有一些反映星座的图像。这幅白虎星座就是其中之一。图中一猛虎,张口翘尾。虎首前有六星,横直三连星在上面,竖直三连星在下面,虎腹下还排列三颗大星。白虎星座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画像上的白虎星座虽未刻全七宿,但却刻出了白虎星座的主要星宿,即虎头上的参宿。《史记·天官书》云:“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孟康注曰:“参三星者,白虎宿中,东西直似称衡石。”说明参宿是白虎星座的主要星宿,而衡石又是参宿中的主要星辰。石刻画中虎头前的横直三星就是衡石,竖直三星为它的辅星——伐星。有了这六颗星,又刻画了一只猛虎,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白虎星座。 (图10)牛郎织女、毕宿和白虎星座。东汉。河南南阳出土画像石。 左边椭圆形的七连星,内中有一个兔(有的是八连星,内有一兔)这两种是同一个星座,即白虎星座中的“毕宿”。《史记·天官书·索隐》引《尔雅》说:“浊为之毕,孙炎以为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名星云。”《正义》又云:“毕八星,日罕车,车边兵,主弋猎。”毛苌注云:“毕所以掩兔也。”与图像相符。在汉画像写狗的那篇文章里,专门写了打猎中猎人“荷毕”中“毕”的解释,捕捉小动物的工具毕的样子,和这个星座非常相似,所以在这里就更加清晰了。 (图11)雷公。东汉。河南南阳英庄出土画像石。 雷公的画像在河南南阳仅见这一幅,出现在画像石墓的墓顶之上。刻三只肩生双翼的飞虎,飞快地拉着一辆云车,车舆上竖一建鼓,上饰羽葆,车上的两人也肩生双翼,一为驭手,一为雷公。雷从何来?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发出的声响。《云仙杂记》上说:“雷曰天鼓,神曰雷公。”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说:汉代人“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传说雷公是黄帝的属臣。《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记》:“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葛洪《抱朴子·极言》亦称:“黄帝······著体诊则受雷、岐。”说明雷公、岐伯均为黄帝的医生。雷公的形象大约到了唐代以后就变为鸟形。 (图12)龙虎嬉戏。68厘米x厘米。淮北市青谷村出土画像石。 龙虎之嬉戏,似充满了欢快的景象。龙与虎是对等的神兽,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是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帝后的象征则是龙凤。 (图13)龙虎斗。41厘米x厘米。淮北市时村申家圈村出土画像石。 左边为虎,右为龙,龙虎作争斗之态,两只神兽,恨不得一口把对方吞下去。 龙虎斗在民间流传很广,还有很多表现它们的成语;如龙吟虎啸、虎啸风生、龙腾运起、生龙活虎、龙盘虎踞、卧虎藏龙等等。《易·颐》云:“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张衡《归田赋》云:“而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图14)上图龙虎斗(局部)。淮北市时村申家圈村出土画像石。 仔细看看这对争斗龙虎的头部,它们的眼睛都在一个平面上,这样的艺术表现,毕卡索看到估计会心潮澎湃。 (图15)龙虎斗。河南新郑出土画像砖。 图中上下两格的图案一致,是用模子在未全干泥砖上模印下来的。图中一龙一虎相争,另有一鱼一鸟,表示龙虎之斗的场面,涉及水陆。 (图16)飞虎集合。均在淮北市各地出土画像石。 这些飞虎都肩生羽翼,张口,似飞奔作腾跃之势。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载,这种长有翅膀的飞虎是传说中的四大凶兽之一,名叫“穷奇”,喜欢食人。但“如虎添翼”的这个成语,应该是这儿来的吧。 汉民族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也是正义、勇猛适度、威严的象征。在楚文化中,虎是人们所崇拜的图腾。虎的形象在我国西南地区十分流行。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古羌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在北方,东北的方言“虎”说明这个人做事鲁莽,傻乎乎的意思。在中国西北的民间,也有着非常浓厚的虎的风俗。山西各地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如每逢小孩儿过生日,当舅舅的都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以当玩具,还表示祝福。陕西华县一带还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舅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栓在一起,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娘新郎分食,表示两人同甘共苦。那些虎头帽、虎头鞋,衣服、包包上绣的可爱的虎,都是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虎虎生威,并还含有辟邪的含义。 除此以外,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用虎形或有虎的含义。比如中医用的“虎撑”或虎“衔”,是他们的护身符,是原来的铜环改造成的一个手摇铃,从而成为采药的标志。 而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完整形态是一只完整的老虎形状,但它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半。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时,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合为一体,才能生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 而那种古代男子夜间方便的家常用具“虎子”,常被做成张着大嘴的陶瓷老虎,在各大博物馆都能看到。 (图17)博虎。东汉。厘米x41厘米。河南南阳市魏公桥出土画像石。 图右一虎,瞪目张口,逼近象人,象人挥动双臂,跨步向前迎斗猛虎。虎背上方有云气缭绕。 博虎是汉代百戏之一。人与虎斗,在汉代也是角抵戏的一种,称为“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云:“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刺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绘束发,哩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武)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张衡似乎目睹过东海黄公戏,在他的《西京赋》中的描述有:东海黄公,手里拿着闪闪发光的刀子,口中念着咒词这样非常生动的描写。这也应了那句话:好汉不提当年勇啊,饮酒过度,不被老虎所杀,也会被肝癌所杀。 (图18)博虎。东汉。厘米x41厘米。河南南阳方城县东关出土画像石。 图右一力士赤裸上身,左手执钺,右手用力拽着虎尾,虎低头张口,作挣扎状。左侧刻另一只虎,卧姿,翘尾,完全不理会身旁这只难受的虎。 驯养猛兽与斗兽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着,轩辕黄帝训教熊罴、貔貅、猛虎,与黄帝战于阪泉之野。《秦本纪》中也记有,秦人的祖先大费专门为虞舜驯化鸟兽,因其有功被赐予封地和姓氏。到了殷周时期,帝王的苑囿中已经大量的饲养鸟兽,西汉时期的皇家在未央宫中豢养各种猛兽,并在里面建有楼阁,用来观赏人与兽之间的搏斗。那时规模巨大最著名的上林苑中,不仅是天然的猎场,还设有专门的斗兽场。同古罗马的帝王一样,他们都把斗兽当成是一种娱乐。但不同的是,古罗马的角斗士基本上都是由奴隶承担,而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尚武,斗兽不仅是自由的平民,更多的则是受人尊敬的武士和贵族。贵族阶层把斗兽作为炫耀自己勇猛无敌的一种表现方式。 (图19)东海黄公戏。东汉。河南南阳出土画像石。 图左应是带有面具的象人所扮演的东海黄公戏。 东海黄公戏最初是流行于民间,后来汉武帝也取来作为角抵戏的一个种类。它流行的时间很长,至少在东汉帝永初元年(年)之前,即《西京赋》写成之前还很兴盛。而且汉武帝在元封六年设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以供人观赏的做法,至少在张衡那个时代还保留着。 (图20)斗虎。河南新郑画像砖。 一人裸身,扬起右掌猛击扑来之虎,表现出勇敢无畏的气概。 在出土的很多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可以看到,汉代的斗兽大都为一人与野兽搏斗。有的手持兵刃,还有些头带面具徒手搏斗。人与之博斗的基本上都是大型的猛兽,如虎、犀牛、野猪、熊和牛。东汉时期,文献中已很少有关贵族参加斗兽的记载,汉画像中出现的斗兽者多为平民,头上无冠、短衣或赤裸上身,完全成为一种如东海黄公戏式的表演。 (图21)斗虎。河南郑州出土画像砖。 与上面的姿势相同。另一幅东海黄公戏。看这位象人,也带着一个面具。 (图22)刺虎。河南郑州出土画像砖。 画像中,一人一虎,虎在山头边作扑噬状,人则手持长剑刺向猛虎。 汉代人的一些训虎、斗虎表演,为了强调安全性,一般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但有时侯,为了表现训虎者的勇猛和表演的精彩程度,表演中会增加一些血腥的“斗虎”,成为一项惊险刺激的表演。就像是古罗马斗兽场中的表演,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如《盐铁论》中记述的:“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 随着这类表演和猎虎的盛行,到了东汉时期,山林中老虎的数量锐减。《后汉书》中记载着,汉代大臣法雄在任职南郡太守时,曾针对捕猎老虎发文告说:“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并且下令“不得妄捕山林”,这种给野生动物一个生存空间,使虎与人互不侵犯的做法,是多么超前的环保提议呀。 (图23)伏虎。西汉晚至东汉初。河南郑州出土画像砖。 一人戴帻,一手执一斧,一手按住虎头,猛虎前爪伏地,长尾翘起,后爪狂跳,挣扎咆哮。 古人猎虎早在商代就已有记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卯卜,贞,获虎”、“获大虎”、“任寅卜,贞,王田往来七灾······获虎一豕上交”等卜辞。历代的博虎都为人称道,打虎英雄在各个时期都被人尊敬。在周朝,打虎还被视为帝王宣示武力的一种方式,如《逸周书》中就记载着“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说的是周武王狩猎了22只老虎的勇猛事迹。而能够猎虎的人,都是勇士。《穆天子传》:“高奔戎请生捕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献之。”到了后来的武松打虎,也是表现其勇猛过人的本领。 (图24)猎虎。西汉晚至东汉初。5.5厘米x23厘米。河南禹县出土画像砖。 画中一虎,昂首直尾,斑纹清晰,奔腾前扑,口中一矢。前有一骑手操弓射虎。虎身后后两人,一定是被老虎咬伤,跌倒在地,虎背上表现远处一人张惶急走。 汉代的贵族们猎虎已经很少是肉搏这样危险的行为了,一般都表现为弓弩骑射。 (图25)猎虎。河南郑州出土画像砖。 凶猛的虎已经马上要扑上来,马上的猎手身披铠甲不慌不忙,利剑已对准虎口。胯下的马奋力的向前奔跑。 (图26)猎虎画像砖。东汉。河南郑州。 画面表现山川之中,一人拿着利剑博虎。虎身的S造型,表现了它的张力和剧烈的身体运动。 (图27)刺虎。河南新野下青出土羊画像石。 一穿着华丽、脚穿翘屐的武士,拿着长矛欲刺向前狂奔的虎。虎奋力前奔,虎的上方还有一个轻巧的羽人,已用绳子套住了虎来协助猎人。 (图28)刺虎。东汉。河南南阳出土画像石。 山峦之间,云气缭绕,一人持长矛刺虎,虎也不怕,仍奋勇向前。人与虎的姿态描绘的生动极了。 (图29)射虎。山东莒县东莞镇出土画像石。 山东的画像石,粗犷厚实而有力,形式感非常强,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画面的布局疏密有致,山、云都处理像是水中漂浮的植物很有动感,非常好看。 (图30)泗水捞鼎图(共三幅之右)东汉。萧县民间藏。 平面阴刻。上部有二人猎虎,下部左方有一樽,一人抚琴,一人击掌而歌,一人起舞,一人敲击一球,其下有一壶及二鹮啄鱼。包括猎虎在内,感觉都是为主人所设计的游戏。 (图31)树下挽虎。西汉。50厘米x47厘米。河南洛阳。 汉代训虎的情景,在画像石和画像砖里都有表现。也是汉代百戏中的一项。画中有一棵扶桑树,树下一个健壮的力士挽袖着短裤,双手握长索,奋力牵一只虎。虎瞠目巨口,回望欲逃,在右上角有一翘尾展翅的朱雀。 (图32)武士训虎。河南新野李胡出土画像石。 一人手持一锤,左手牵一绳索拴着这只虎,虎端坐回首听人训斥,好像那人在说,不听话就用铁锤砸你脑袋,这只虎已经被训成了乖宝宝。 (图33)武士捕虎。东汉。厘米x40厘米。河南南阳方城县城关镇一号墓。 这位腰佩长剑的武士可了不得,他跃步与二虎搏斗。双手掰住虎的血盆大口,右腿猛蹬后面来的猛虎,也太厉害了。 (图34)训虎。新莽天凤五年。厘米x厘米。河南南阳唐河县湖阳新店。 这是一幅趣味训虎图。图中一虎,昂首翘尾。前刻一驯虎人,戴冠着襦衣,漫不经心地双手执索牵虎。后刻一调皮的猿猴类动物,一爪捺虎的后腿,一爪捋虎尾玩耍。虎圆睁双眼,无可奈何。画中右下,还刻着一只一虎仔。大虎这么温顺的任人摆布,估计就是为了这只小老虎。 (图35)铸钱图(局部)东汉。山东枣庄散存。全幅59厘米x厘米。 图分两格,此为上格左边。整个画面好像是虎露出巨齿,抬起一爪要抓飞鸟,飞鸟欲啄人脸,左边伸出一兽头好像也对这人头有兴趣,而人却要持矛刺虎。虎后腿间,有朝阳民兔吹笛。人与虎间,一个惊呆呆的圆眼兽头伸出,太逗了。 (图36)人面虎“陆吾”。图中山川之上有一人面虎身的神兽,躯体雄健,斑纹美丽。应该是传说中的神兽陆吾。 人面虎身的动物在汉画像中多有表现。但却各不相同。其中的一个说法,人面虎身是西王母的化身。在《山海经》中形容西王母身体有纹有尾,皆白,虎齿而善啸,是一只人面的白色神虎。还有一种说法,这种人面虎身也就是“陆吾”。 人面虎身在《山海经》里是一位天神,,也叫“肩吾,或”坚吾“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它是古代镇墓兽的鼻祖。 (图37)鹿、陆吾(右)。西汉x43厘米。河南南阳唐河电厂出土。 《山海经·山经·蔓渠山》:“又西一百二十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这个能发出婴儿声音的人面虎身的动物,是一只喜欢吃人怪兽。 (图38)太逢(局部)淮北汉画像石。吉神太逢,作奔跑状,肩生羽翼。 《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太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为居于茛山之阳,出入有光。太逢神动天地气也。”这里的太逢,是一个吉祥之神,主管和山。它人形而虎尾。喜欢居住在山上向阳的南坡,每次出入和山的时候,都会发出神奇的光芒。它的神力能够变化天地之气,还能够兴风布雨。传说中夏朝时的昏君孔甲在打猎的时候,太逢出现了,它为了惩罚昏君,运用法力刮起一阵沙尘暴,使天地一片晦冥,使孔甲迷了路。又传说晋平公在浍水也遇见过太逢,狸身而虎尾,以为是个怪物。握倒觉得《山海经》所描述的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好多都已经灭绝了而以。 (图39)神人与九头兽(局部)。山东济宁喻屯镇出土画像石。 ”开明兽“和“陆吾”是两个不同的神兽。开明兽有九个头都是人面。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昆仑南源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图40)九头开明兽(右侧)。中室室顶南坡第一石。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 这样说来,开明兽是一位天界与神人们守护门神。能够看守天门的神兽能力都是巨大的。《山海经》中记述的巨大的昆仑山有九道门,而开明兽的九个头是来守这九道门的。看画像中的开明兽,九个头都是人面,并且都能够旋转,不让任何异常生物进入昆仑。在《竹书纪年》中则称开明兽是服侍西王母的灵兽,拥有预知和洞察天地的的能力,每当西王母和东王公出行,开明兽就成为导引,是西王母所宠爱的神兽。 丁香的阁楼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7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外刊丨暴君,天才还是都
- 下一篇文章: 河北省ldquo考试十类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