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昨晚我在看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时,不经意间发现,这位我非常喜爱的作家竟然未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可以说是让我非常惊讶,甚至惊讶之中还带有一丝丝的不忿。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年,是一位奥地利的犹太作家,在德语文学圈中享有盛誉,称其为大师级人物亦不为过。他最擅长的作品是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在传记方面,比如我看过的有本叫做《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著作,里面写了十位世界著名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描绘的都是他们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时刻,我记得的有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托尔斯泰临终前的最后一次出行;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诞生过程;以及人类攀登珠峰、征服极地等等的重大探险事件,这些故事读完后都曾给我正当迷茫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更加让人佩服的是,他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文学体裁来叙述这十个故事,包括长诗、小说、散文、戏剧等等之类的,让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是一位毋庸置疑的文学天才。如果单就传记方面来说,或许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体系仍旧是略显单薄,况且,这其实也不是他最主要的成就。人民文学社曾在年出版过一套叫做《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的丛书,他便是这十位作家之一。我花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读了这套书,读完后,算是对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学特点有了一丝了解。就作家本身而言,虽然这十位作家可以说是各有其风格特点,不好直接对比评价,但仅从一位业余读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它们的观后感又是大相径庭的。比如芥川龙之介那篇有名的《竹林中》,其灰色压抑的风格可能让常人无法轻易接受;马克﹒吐温的诙谐幽默,极尽辛辣讽刺的方式让人忍不住拍手称快;欧﹒亨利暖心而不落俗套的生活小确幸让人对之敬佩有加;当然了,爱﹒伦坡也是位不折不扣的天才作家,科幻、暗黑、推理,不一而足……然而,要说到让人读起来既感到内心安然舒适(就像晒太阳一样),情节跌宕起伏的又忍不住让人拍手称快的,好像只有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了。比如他的《马来狂人》、《棋手》、《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还有几篇忘记了篇名,但内容依然清晰地印在脑际的故事),都可以称得上是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启迪心智的名篇佳作。总的来讲,茨威格的文笔细腻、情感丰富,以心理描写见长,在多篇小说中还使用了女性视角,因此,他也被称作“最懂女性的作家”。凡此等等的成就,我觉得足以称他为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在这之前,我也一直以为他是一位获奖者,但直到昨天晚上才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而且,与此同时,让我惊讶的还有,不仅他没有得,许多现在已被公认为是文学大师的作家都未曾获得,比如托尔斯泰、卡夫卡、菲茨杰拉德、纪伯伦、卡尔维诺、欧﹒亨利、契科夫、马克﹒吐温、芥川龙之介等等,实在让人不知何故。因此,我就花了周末一整天的时间来考虑这件事。我把年到年之间,总共名诺贝尔文学家的个人背景和获奖情况进行了一番简单的统计数据分析,以期从中发现我喜爱的这些作家们未能获奖的背后原因。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的收获:注: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茨威格的生平是-年,也就是活到了61岁。这一年,他因受二战的影响对欧洲文明的未来产生了绝望,于是,就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在墨西哥的一家旅馆内开枪自杀了。我所看的这部自传也正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本书,该书的完成时间是年,算是他生前的遗书了。1.诺贝尔文学奖的基本情况从到年,这年中总共产生了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中有四次是颁给了两个人。、、、-这七年由于特殊情况未曾颁发,年亦未能颁发,但于年进行了补发。2.诺贝尔文学奖的性别因素分析图1-年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男女比例(其中男性人,女性16人)图1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一个性别比例情况,其中男性占比为86%,女性为14%,女性占比要比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占比5.37%高出2.6倍左右,说明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讲,女性在文学领域更加擅长[1]。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这些女性获奖的年份分别是:、、、、、、、、、、、、、、、,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上半叶是5名,下半叶4名,而进入21世纪以来短短二十年就产生了7名,这样一种显著的变化,恐怕与近些年的“女性主义”运动有不少关系,也说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体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3.诺贝尔文学奖的年龄因素分析图2-年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年龄分布经计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64.82(其中女性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63.81),与自然科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54.37相比[2],文学奖获得者显然要大10岁左右,说明文学领域的重大成就要比自然科学领域普遍要晚一些。从图2的获奖年龄区间分布来看,获奖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69和70-79这两段,加起来占总数的63%左右。而斯蒂芬﹒茨威格去世时刚刚61岁,因此有理由推断,如果他没有自杀,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是很有希望被诺奖委员会提名的(我怀疑他们有一份作家的年龄名单,一般情况下先考虑60岁以上的那些人)。4.诺贝尔文学奖的出生时期因素分析图3-年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年份分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出生时期决定了他未来生活的时代环境,这与作家的获奖有没有关系呢?从图3可以看出,获奖人的出生时段主要集中在-年间,这部分加起来的总人数是88人,占比为75%。一般较有天赋的作家大概从十几岁就开始从事写作,但往往早期的作品并不成熟,因此可以以25岁为这批作家的思想成熟期和写作发力期,也就是在-年的基础上加25年,即-年间,这一段的生活经历将对他们未来的写作产生重要影响。众所周知,19世纪末是世界科技、政治、社会等各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而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里,机器基本取代了过去的手工业制造,大批的工人阶级成为城市的新兴移民;高速的交通工具如火车、电车、远洋海轮的兴起,使得长途旅行和出差成为一种可能;电话、电报的普及让信息交流变得更加便捷通畅;对于欧洲大陆来讲,或许这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统一。当然,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改变还会给时代中的每个人带来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总而言之,人类正在迈入现代社会的大门。茨威格在他《昨日的世界》中对此也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在此不妨援引其中之一:山区、湖泊、大海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距离遥远,自行车、汽车和有轨电车已经把距离缩短了,改变了世界的空间感。到了星期天,穿着闪光的运动服乘着滑雪板或雪橇的男男女女沿着雪坡飞速而下。到处在兴建体育馆和游戏池。人们恰恰在游泳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身体的变化。我年轻的时候,人们以粗脖子,瘪胸脯,挺肚子表示自己健壮;现在人们看身材是否灵活,肌肉是否发达,皮肤是否被太阳晒成棕色,这是体育锻炼的标志;当然,这种比赛是文雅风趣的。进入20世纪后,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暗流涌动,俄国的“十月革命”更是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惊,美国和日本的相继崛起,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不断冲突,凡此等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年,战争终于结束了,人类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的曙光。然而,好景不长,紧接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又使时代进入了冷战时期。而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和经济都极度发达的美国在50、60年代也随之掀起了种族、人权、女权等一系列的“后现代主义”运动,这一代的青年们完全迷失在了无尽的颓废情绪之中,他们是战后新生的一代,但也是被称作“垮掉的一代”,比如年的获得者鲍勃﹒迪伦就是其中符号式的代表。可以说,在这长达80年,刚好承载一代人的时间里,世界从未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我想把它称作是人道主义者们“忐忑不安的时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长在这个时期的作家们,有着别的年代里那些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独特的思维视角和命运多舛的生活阅历,可能更容易促使他们写出那些深刻而动人的伟大作品来。而茨威格正好出生于年,他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游历各国,足迹曾踏遍世界各地。或许从这方面来看,他也是比较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员。5.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体裁因素图4-年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擅长领域占比(历史学3人,哲学4人,戏剧13人,诗歌33人,小说64人;注:该数据仅供参考,因为许多作家可能精通多种文学体裁)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偏好体裁我并不想多说什么,因为我觉得对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来讲,最重要的首先肯定不是它的形式。比如从图4可以看出,这一百二十年里,擅长各个领域的写作者,包括常见的作家、记者、历史学家,甚至还有哲学家和政治家,都可以获奖,只不过写小说的人更多一些而已,这说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并不会刻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7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艺术眼光艺术作品中的ldquo糖r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