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纪基督教浸礼会

圣经译本考述[]

[内容提要]基督教在华传播是从传教士来华和《圣经》翻译开始的。最早一部完整中文《圣经》则是由在印度传教、终生未来过中国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士曼完成并在印度出版。他同时也开启了浸礼会圣经汉译本的先河,9世纪之后的三种浸礼会圣经汉译本都是在修订马士曼译本的基础上形成。其中仅有《新约》的胡德迈译本、高德译本在宁波印刷出版,怜为仁译本是唯一在中国本土出版的浸礼会圣经全译本。上述四种浸礼会《圣经》译本均是深文理,与当时《圣经》中译的整体倾势相同。

[关键词]浸礼会圣经译本深文理

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与《圣经》被翻译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地区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到5世纪,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圣经也相继问世。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奏响了宗教改革的序曲,信徒始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以《圣经》为信仰与生活的唯一准则。各国基督教会期望脱离拉丁文《圣经》的桎梏,努力推进本国、本地区、本民族语言的《圣经》翻译,亦对世界范围内的平民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帮助。

年,世界传教运动创始人、英国浸礼会传道会(BaptistMissionarySociety)[2]牧师威廉·克里(WilliamCarey,76-)发表的宣言,更被视为近代世界传教运动的起点,[3]他本人也是第一位前往印度的海外传教士。在他的带领下,英国浸礼会是最早涉及汉文圣经翻译的新教宗派,并翻译出版完成了第一本完整的圣经全译本。

9世纪的浸礼会有四种统称的圣经译本,即马士曼译本、胡德迈译本、高德译本、怜为仁译本。这些均是深文理译本,即用比较深奥的文言文翻译而成。由于不同历史阶段,圣经译本的篇章或书名差异颇大,更多了解,可知圣经翻译千辛万苦的发展历程。在本文考述中,笔者将在世界各地所亲眼见过的珍稀圣经,用脚注标示原书题名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特别展示每种译本的“八福”译文。浸礼会圣经译本大多在英国牛津大学Regent’sPark学院安格斯图书馆(AngusLibrary)所见,这里是英国基督教浸礼会的档案收藏馆。

马士曼译本(Marshman’sVersion):第一部基督教完整圣经中文译本

《此嘉语由于著》(马太福音):80年印度赛兰坡[4]

《圣经》五卷本:年印度塞兰坡

基督教在华的传播,是从圣经翻译开始的,9世纪初,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圣经》翻译成中文,最早将《圣经》全部翻译为“深文理”的是在印度传教、终生未来过中国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士曼(JohnMarshman,—)。他于80年出版《马太福音》、《马可福音》,8年出版《新约》,年在印度塞兰坡出版《圣经全书》,称《新旧遗诏全书》,[5]史称“马士曼译本”。[6]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最早可溯至唐朝。年(明天启三年),在陕西西安近郊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表明当时已开始翻译《圣经》,目前此碑仍完好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

6世纪,天主教再次进入中国。年或年(清乾隆三年),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工作的英国人霍治逊(JohnHodgson,—)在广州发现了一份《圣经》译稿,精心抄录后带回英国,汉文题名为《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汇编》(QuatuorEvangeliaSinice)。霍治逊将手抄稿呈赠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长汉斯?斯隆爵士(SirHansSolane,—),后者将其统一编入了斯隆手稿(SloaneManuscript),存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手稿依据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翻译而成,包括《四福音书》(福音合参)、《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希伯来书》中的一章。这是天主教巴黎外方教会传教士白日升(JeanBasset,约—,音译巴设、巴塞)大约在年翻译而成。笔者年赴伦敦大英图书馆亚非部查阅时,编号So-laneMS#的白日升圣经译本,仍然保存完好,让人无限感叹。

白日升译本成为马礼逊和马什曼翻译《圣经》的最基本参考,亦成为天主教对基督教圣经翻译事业的最基本帮助。这部至今都没有出版过的天主教传教士的翻译手稿,对后来的基督教传教士的圣经中译事业起到了奠基作用和影响。[7]年(清道光二年)和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部完整汉语《圣经》,即马士曼译本(Marshman’sVersion)和马礼逊译本(Morrison’sVersion)(统称“二马译本”)分别在印度和马六甲出版,而二马译本都不同程度地参考和依据了白日升译本。

马士曼于年出生于英国传统的基督教家庭。在基督教海外传教之父、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威廉·克里(WilliamCarey,76—)的感召下,年(清嘉庆四年),已经年届3岁的马士曼和30岁威廉·华尔德(WilliamWard,—)走上了海外宣教之路,来到了英国殖民地印度,与克里组成了著名的“塞兰坡三人组”(SeramporeTrio)。因浸礼会不属于英格兰国教的基督教圣公会,在东印度公司统治下的印度生活和开展工作,马士曼等人都感觉困难重重。于是他们又转到当时在丹麦统治下、位于印度加尔各答郊外的一个小镇—塞兰坡,建立了传教站、教堂、学校、印刷所等,并逐渐发展出以印刷与出版为主的传教方法和路线。他们三人以建立了高效的印刷所、创办最早的英文报刊、翻译印刷众多语言的圣经译本而著称于世。从80年出版孟加拉语《新约》开始,到年为止,塞兰坡教会印刷站共出版了多达40种语文、2余万册的宗教与通俗书刊,[8]这是至今仍然让人震惊和感叹的工作成绩。他们当年创办的学校,今天仍然存在。

年4月,威廉·克里等人共同签署了翻译包括汉语在内的多种东亚语文圣经的计划,《圣经》的汉文翻译由马士曼负责。马士曼的圣经汉译始终得到了拉撒(JoannesLassar,78—?)的帮助,他是出生在澳门的亚美尼亚人,原本是商人,失利后,被邀请加入到圣经汉文翻译小组。

80年(清嘉庆十五年),马士曼以木刻雕版印刷了《马太福音》,[9]同年刊印了《马可福音》。[0]这时的马士曼和拉撒远在印度赛兰坡,没有参考任何其他圣经汉译本,困难之大,不言而喻;其译文晦涩难明不顺,亦不难想象;人名地名、神学名称,完全杜撰,生搬硬造。

83年(清嘉庆十八年),马士曼在塞兰坡出版了《约翰福音》,[]这是第一本铅字活版印刷的汉语书籍,比中国国内最早的活版印刷汉语书籍早了9年,[2]其在汉语印刷出版史上的意义非同寻常。马士曼也高兴地认为用活版铅字印刷《圣经》汉语译本,是他们取得的一项非凡的成就,不但印刷灵活,而且印刷成本大大降低。这部书的汉语翻译水平显著提高,文笔变得较为通顺,人名、地名、神学专名与马士曼8年版《此嘉音由嘞所著》根本不同,马士曼85-82年版《新约》的翻译风格和专名译法也可视为在本书基础上的继承和修订。

在马士曼翻译圣经的同时,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RobertMorrison,—)也在从事着相同的圣经汉译工作。通过每年两次贸易季节从欧洲出发的商船经印度到广州这样的渠道,马礼逊于年将白日升译本抄写一份寄给了马士曼,在随后几年里,马士曼又得到了马礼逊于83年出版的“新约”译本—《耶稣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遗诏书》。85—年,马士曼用活版铅字出版了《新约》,86—年陆续刊印了活版铅字的《旧约》。

汉语译经史上著名的“二马译本”都不同程度地参照了天主教的白日升译本,他们均将“God”译为“神”,“HolySpirit”译为“圣神风”,但“Baptism”,马士曼译为“蘸”,马礼逊译为“洗”。就出版后的影响而言,马礼逊译本明显大于马士曼译本,被来华各教派传教士参考、采用,这与马礼逊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的地位有极大关系,而马士曼译本则主要受到浸礼会的传教士采用、参考。[3]

80年(清嘉庆十五年),马士曼印刷出版了《创世记》;[4]86年出版了《马太福音》、[5]《马可福音》、[6]《约翰福音》[7]《罗马书》至《启示录》。[8]87年,马士曼在塞兰坡出版了《摩西五经》。88年,再出版《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利米哀歌》、《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年,马士曼出版了《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同年,还出版了《新约全书》。[9]

年(清道光二年),马士曼在印度塞兰坡用活版铅字印刷了五卷本的《圣经》,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的汉语圣经,奠定了马士曼这位从未到过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地位。年5月,马士曼的长子约翰·克拉克·马士曼(JohnClarkMarshman,—)将第一本汉语《圣经》呈送英国圣经公会。由于马士曼远在印度,终生未踏上中国本土,在他去世后,马士曼译本从未再版印刷过。笔者仅在英国牛津大学阅读过马士曼译本。

除出版了第一本汉文《圣经》全译本外,塞兰坡教会印刷站还出版过马士曼的博士论文、第一部英译《论语》(TheWorkofCon-fucius;ContainingtheOriginalTest,withaTranslation,),研究汉语的字形、发音、语法的《中国言法》(ClavisSinica,又名Ele-mentsofChineseGrammar,84)。在以出版英文和梵文书籍为主的塞兰坡教会印刷站里,马士曼的《圣经》、《论语》和《中国言法》是仅出版过的三种汉文书籍,《论语》为英汉对照书籍,《中国言法》中有大量的汉字、词和语句。马士曼还与他儿子一起创办了印度历史上最早的英文报纸《镜报》(MirrorofNews)。

浸礼会始终偏好马士曼译本,他翻译的《创世记》和《出埃及记》被认为是胜过了所有的译本。根据浸礼宗的教义,水礼只可以浸礼的方式施行,并认为这是希腊文原文的唯一意义,这是浸礼会与其他宗派最本质的差异。和塞兰坡浸礼会所有语言的圣经译本一样,马士曼使用了“蘸”字,后来的译经者则采纳了“浸”字。今天浸礼会仍普遍使用后者的译名,出版与其他宗派不同的“浸”字版《圣经》。因与其他宗派在神学观念和专名翻译上的不妥协,浸礼会坚持不懈地对马士曼译本进行修订和翻译,产生了后来的高德译本(Goddard’sVersion,85年)、胡德迈译本(Hudson’sVersion,年)、怜为仁译本(Dean’sVersion,年)。尤其是胡德迈译本,基本是针对马士曼译本的修订译本。此处人名应是胡德迈,不是胡德逊的音译,下同。当时许多外国传教士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不一定是音译。

马士曼译本《使徒马宝传福音书》第5章3-2节[20]

3心贫者为福矣、盖天国属伊等也、

4忧愁者福矣、盖将得慰也、

5谦逊者福矣、盖将嗣其地也、

6彼饥也渴也为求得义者福矣、盖将得饱也、

7矜怜者福矣、盖将矜怜也、

8心净者福矣、盖将见神也、

9使平和者福矣、盖将称为神之子辈也、

0因义而受捕害者福矣、盖天国属伊等也、

人若毁尔捕害尔又及尔妄称各样之恶为吾名、尔则福矣、

2愉悦大喜、盖在天尔之赏大矣盖如是伊等捕害前尔之列预知也、

胡德迈译本(Hudson’sVersion)

《新约传汇统》:年宁波英华圣经堂

胡德迈(ThomasHallHudson,—)的圣经翻译工作,主要是将马士曼和拉撒翻译的“马士曼译本”另加修订。最初印行的是《马可福音》[2]和《创世记》,由美国圣经会于年(清道光三十年)在宁波出版。年在宁波合并出版了《新约全书》[22],在本书各卷经文前都附有独立的书页,可显示各分卷出版时间不同,最后合并而成。如《马太福音》[23]、《约翰福音》[24]、《罗马书》[25]。《马太福音》至《使徒行传》(年),《罗马书》至《启示录》(年)。[26]

胡德迈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他于年至年间曾在西印度群岛[27]传教,年受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年与另一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耶伦(WilliamJarrom,一译嘉维廉)到达宁波传教,他们是英国浸礼会最早来华的传教士。年,耶伦返回英国,他独自留在中国,至年脱离浸礼会,以独立传教士身份留在宁波。除圣经翻译外,他还积极参与文字事工,撰写了《胜旅景程正编》,是英文小说《天路历程》的改编本。

胡德迈译本《马太福音传》第5章第3—0节[28]

3心贫者有福矣。盖天国属之矣。

4忧闷者有福矣。盖将得安慰也。

5温良者有福矣。盖必嗣接地也。

6又彼饮渴求义者有福矣。盖将得饱也。

7慈悲者有福矣。盖将被慈悲也。

8心净者有福矣。盖将见神也。

9使和平者有福矣。盖将称为神之子类也。

0又为义之行而被捕害者有福矣。盖天国将属于伊也。

高德译本(Goddard’sVersion)

《圣经新遗诏全书》:年宁波美国浸礼会真神堂

《新约全书》:年上海由美华书馆

《南京条约》使在五口通商地区传教合法化,为基督教传播开辟了新局面,英美传教士再次感到翻译《圣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香港举行了以共同翻译中文圣经为目的的会议[29],形成了几个差会组成的“委办译本委员会”,包括英国伦敦会传教士7人,即麦都思(W.H.Medhurst,主席)、台约尔(SamuelDyer)、合信(BenjaminHobson)、理雅各(JamesLegge)、美魏茶(W.C.Milne)、亚历山大·施敦力(AlexanderStronach)、约翰·施敦力(JohnStronach);美国公理会传教士2人,即裨治文(E.C.Bridgman)、波乃耶(DyerBall)、马礼逊教育会的勃朗(SamuelR.Brown);美国浸礼会传教士4人,即怜为仁(WilliamDean)、罗孝全(I.J.Roberts)、玛高温(D.J.MacGowan)、叔未士(JohnLewisShuck);美国长老会的娄理华(WalterM.Lowrie),共2人。

翻译过程中,“委员会”因译名而发生了争执,一是对宇宙主宰“God”究竟应该译为“神”或“上帝”,无法达成一致;二是浸礼会和其它差会对“Baptism”如何汉译,有不同意见。马礼逊将“Baptism”翻译为“洗”,为大部分传教士接受;马士曼译为“蘸”,则为浸礼会采用。就出版后影响而言,马礼逊译本大于马士曼译本,被来华的基督教各教派传教士参考、采用,这与马礼逊在教在华传教史上的地位有关,而马士曼译本则受到浸礼会的传教士采用、参考。

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因不赞成将“Baptism”译为“洗”,工作刚开始不久,就退出了“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继续延用马士曼译本。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浸礼会从泰国曼谷请来了美国浸礼会真神堂传教士高德,准备对马士曼译本进行修订。浸礼会是基督教主要宗派之一,7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它反对给儿童行洗礼,主张教徒成年后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须全身浸入水中(象征重生),称为“浸礼”(Baptism),认为这是圣经希腊文原文的唯一意义,这是浸礼会与其他宗派最本质、不可协调的差异。和塞兰坡浸礼会所有语言的圣经译本一样,马士曼使用了“蘸”字,后来的译经者则采纳了“浸”字。今天浸礼会仍普遍使用后者的译名,出版与其他宗派不同的“浸”字版《圣经》。

高德从新约开始翻译修订,各书卷均随时分卷出版。85年(清咸丰元年)在宁波出版了《马太福音》[30];年在上海出版《约翰福音》[3];年在上海出版《罗马书》[32];年在宁波合并出版《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合刊本[33];年在宁波出版《路加福音》[34];年在宁波由美国浸礼会真神堂出版《圣经全书》[35]。该版的《新约》后多次重版,经罗尔梯修改,年出版了《以弗所书》;年出版了《加拉太书》;年出版了《罗马书》和《希伯来书》;年出版《哥林多前书》;不属于新约书卷,这些《新约》书卷均在宁波出版。[36]

年(清光绪九年),美华书馆在上海出版了《新约全书》。这次的较大变化是,这本高德译原本、罗尔梯删定、秦镜编串珠书名从《圣经新遗诏全书》,修订为《新约全书》。惠志道博士说:“普通而论,这比较代表译本(委办译本)及麦都思译本更切近原文文法的格式,但是在汉文的文笔上仍是清顺易读,殊为难能可喜。”[37]史称“高德译本”。

高德原想修订全部《圣经》,但他到上海时身体已很虚弱,因身体原因未能完成。《旧约》只翻译了《创世记》[38]、《出埃及记》[39]、《利未记》等卷,其中《创世记》分别于和年在上海和宁波出版,附有序文。其它都由罗尔梯和怜为仁翻译,年(清咸丰十年)出版《创世记》和《出埃及记》合刊[40];86年出版《利未记》。年出版《旧约全书》[4],年出版《圣经全书》[42]。年,美国浸信会传教士秦贞在该译本中加上参考资料,在上海出版了《新约全书》。

高德(JosiahGoddard,83—),美国浸礼会传教士。他于年先到泰国曼谷的华人中传教八年,于年奉调宁波来修订圣经译本。他的儿子高雪山(JosiahR.Goddard,—93)于年也来宁波传教,参与过圣经翻译工作。除圣经翻译外,高德于年还在曼谷出版了《汉英潮州土话字汇》(AChineseandEn-glishVocabularyintheTiechiuDialect),还编有《课幼百问》等。[43]

罗尔梯(EdwardC.Lord,87—),美国浸礼会真神堂传教士,医学传教士。年6月来华,他是来加强协助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医师玛高温在宁波设立的第一所西医诊所(医院)工作的,他妻子于年创办宁波第一所女校圣模女校。他后与差会有矛盾,脱离差会,自行独立传教,还任美国驻宁波领事。除协助高德翻译深文理圣经外,罗尔梯还翻译出版了多种宁波方言圣经译本的汉字本和罗马字本。年美国圣经会出版了他翻译第一本宁波方言汉字本《新约全书》。[44]-年间,美国圣经会出版了罗尔梯翻译的宁波方言罗马字本圣经书卷多种,即《以赛亚书》(年)[45],《诗篇》(年),《士师记》和《路得记》合刊本。[46]

秦贞(HoraceJenkins,一译秦镜),美国北浸礼会传教士,年来华。先到达浙江宁波传教,年在浙江绍兴建立传教站,后在浙江金华设立了传教站。除为《圣经新旧遗诏全书》加注释外,秦贞还翻译了多种宁波方言的圣经汉字本—《约翰福音》[47]、《马太福音》[48]、《约翰福音》[49]、《罗马书》(年)、《希伯来书》(年)、《提摩太前后书》(年)。秦贞还于年翻译出版了金华方言的唯一圣经译本,罗马字本的《约翰福音》。[50]

宁波于年月开埠,英国浸礼会和美国浸礼会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个地方。美国浸礼会来华较早,第一位传教士叔未士年(清道光十四年)已到达马来西亚、新加坡沿海一带,在东南亚向华侨传教。英国浸礼会来华较迟,于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派第一位传教士,第一站即到达了宁波。浸礼会圣经译本的高德、罗尔梯、怜为仁、胡德迈都在宁波一带翻译并出版了圣经译本。

高德译本《马太福音传》第5章第3—节[5]

3心贫者福矣。因天国属之也。

4哀泣者福矣。因其将受慰也。

5温柔者福矣。因其将嗣享土地也。

6饥渴慕义者福矣。因其将得饱也。

7矜怜者福矣。因其将得矜怜也。

8心洁者福矣。因其将见神也。

9致和平者福矣。因其将称为神之子也。

0为义而见迫害者福矣。因天国属之也。

人为我而骂尔害尔。及以诸恶端谤尔。则尔福矣。

怜为仁译本(Dean’sVersion):浸礼会在中国本土唯一出版的全本文言圣经

《使徒行传》:年香港

《圣经新旧遗诏全书》:年香港

怜为仁是9世纪中叶基督教浸礼会圣经翻译的主要成员,陆续出版过他翻译的多种圣经译本。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在香港出版《使徒行传》[52]。年,在香港出版了《马太福音》[53]。85年(清咸丰元年),出版了《创世记》[54]和《出埃及记》,年在香港出版了《马太福音》[55]、《罗马书》[56]、《使徒行传》[57]、《约翰福音》[58]。年出版《摩西五经》。年(清同治七年),在香港出版《圣经全书》[59],这是怜为仁与罗尔梯等众人翻译的结果,一般史称“怜为仁译本”。[60]

怜为仁(WilliamDean,?—,一译粦为仁、怜、为仁者)是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年按立为牧师,年派往暹罗(今泰国)曼谷传教。年途经新加坡,其妻子分娩染病而亡。他自行前往曼谷,面向当地的华人传教,学习中文和广东潮汕方言,并于年(清道光十六年)建立了曼谷浸信会心联堂,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泰国华人教会。年,他前往澳门养病,并在此再婚。年0月,怜为仁夫妇前往香港,第二任妻子感染天花于年3月病逝。在香港期间,怜为仁向潮州人传教,并在年5月建立了“香港潮州人浸礼会教会”,还在香港长洲建立了长洲浸礼会教会。

年8月底9月初,怜为仁在香港参与了委办本的译经工作,后因美国浸礼会退出委办本翻译工作而停止。从年开始,他一直自行翻译,并撰写福音著述。年,他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美国休假,并第三次结婚。由于他的健康不佳,于年离职退休。年,他再次向差会要求复职,同年8月,他与家人先在香港、厦门、汕头等地传教,至年2月抵达泰国曼谷。在浸礼会心联堂任牧师,并建立了当地的教会和学校。88年,他夫人因健康问题回到美国,不久去世。怜为仁仍然留在曼谷,直到年回到美国加州,于年在家中去世。[6]除翻译《圣经》外,他还著述多种,如《奉劝真假人物论》等。

—年间,怜为仁还修订、出版了圣经译本。年出版的《圣经新遗诏全书》,部分是由美国浸礼会传教士高德的早期的原译修订,部分是他自行翻译的版本。该译本一直为浸信会沿用,文字通俗,较“委办译本”及“裨治文译本”更贴近经文原文。

这是继浸礼会马士曼在印度赛兰坡翻译出版第一本中文圣经译本后,浸礼会在中国本土唯一翻译完成的圣经全译本。这个译本流传并不广泛,但反映了浸礼会传教士在离开委办本计划后,一直的努力。

怜为仁译本《马太传福音》第5章第3—0节[62]

3心贫者福矣、因天国属之也、

4哀泣者福矣、因其将受慰也、

5温柔者福矣、因其将嗣地也、

6饥渴慕义者福矣、因其将得饱也、

7矜怜者福矣、因其将获矜怜也、

8心洁者福矣、因其将见神也、

9致和睦者福矣、因其将称为神之子也、

0为义而见迫害者福矣、因天国属之也、

余论

从时间顺序来讲,《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是从汉语文言文开始的,明末清初时天主教圣经翻译已经初有规模。年,由英国浸礼会的基督教传教士翻译出版的第一本汉文圣经全译本—马士曼译本在印度塞兰坡出版。在中国本土的浸礼会传教士先参与、后退出了其它圣经译本的翻译工作。之后,为了彰显浸礼会的独特性,浸礼会传教士独自出版了多种圣经译本。总体说来,9世纪浸礼会圣经翻译可呈现出如下特点。一、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圣经全译本,虽然译者和出版活动都从未踏入中国本土。二、所有译本都是深文言,这与同一时间的圣经汉文翻译相一致。三、出版地点基本都在印度赛兰坡、浙江宁波或上海、香港,与浸礼会和基督教传教的整体行经路线一致。四、所有文言文译本都采用了汉字,未出现教会罗马字译本,这与整体圣经汉译发展历程也一致,这可证明教会罗马字的圣经译本,基本都出现在方言圣经翻译中。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金陵神学志》年第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圣经中译本史”(9BZJ)的阶段成果。

[2]英国浸礼会传道会年是由威廉·克里创建,是欧美各国、也是英国的基督教的第一个海外传教团体,对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影响很大。

[3]年,威廉·克里出版《基督徒须竭力领异教徒归正的责任探讨》,分析世界局势,并认为“传福音给每一个人”是基督给与每一个基督徒的命令。本书影响很大,被公认为推动世界传教事业的经典作品。

[4]《此嘉语由于著》是马士曼于80年在印度翻译出版的《马太福音》,意为“此嘉语是由著述记录”。马士曼翻译《圣经》的初期,由于未接触到中国本土的《圣经》翻译文本,对《圣经》包括人名地名在内的“专名”翻译,都处于探索未确定的过程中,如将“福音”译为“嘉语”(嘉是好的意思,语有消息之意),将“马太”译为“”。人名地名至今使用的翻译方法均是音译,在选择汉字时,要避免不雅或引起歧义。马士曼早期的人名地名翻译继承了早期佛教译经的方法,即在音译词汇前面加上“口”字旁以示区别,表明其为音译字。

[5]“Testament”可译为“约”,也可译为“遗嘱”、“遗命”、“遗诏”。9世纪早期《圣经》译本都译为“遗诏”,9世纪50年代以后的《圣经》译本,逐步改译为“约”。

[6]马士曼译经情况,参阅马敏:《马希曼、拉沙与早期的‘圣经’中译》,《历史研究》年第4期。

[7]KennethS.Latourette,AHistoryofChristianMissioninChina,NewYork:Macmillan,,p.90;MarshallBroomhall,TheBibleinChina,London:BritishandForeignBibleSociety,,p.52;〔英〕海恩波著,简又文译:《传教伟人马礼逊》,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年,第90-92页;诚质怡:《圣经之中文译本》,见贾保罗编:《圣经汉译论文集》,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年,第6-9页;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北:商务印书馆,年,第62页。

[8]G.A.Grierson,“TheEarlyPublicationsoftheSeramporeMissionaries,”TheIndianAntiquary,32(),pp.24—,转引自苏精《基督教中国传教事业第一次竞争》,《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台北:学生书局,年,第33页。

[9]原书题名《此嘉语由于著》,95叶,未注明译者和出版者。

[0]原书题名《此嘉音由嘞所著》,56叶,未注明译者和出版者。

[]原书题名《若翰所书之福音》,36叶。

[2]国内最早的汉字活字印刷品为年的《华英字典》,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2页。

[3]二马译本与白日升译本之间关系的详细考证,参阅赵晓阳:《二马圣经译本与白日升圣经译本关系考辨》,《近代史研究》年第4期。

[4]原书题名《神造万物书》。

[5]原书题名《使徒马宝传福音书》。

[6]原书题名《马耳可传福音书》。

[7]原书题名《若翰传福音之书》。

[8]原书题名《使徒保罗与罗马辈书》—《使徒若翰显示之书》。

[9]HubertW.Spillett,ACatalogueofScripturesintheLanguagesofChinaandtheRepublicofChina,HongKong:BritishandForeignBibleSociety,,pp.—5.

[20]马士曼译本:《圣经》,年赛兰坡。

[2]原书题名《马可福音传》,29叶。

[22]原书题名《新约传汇统》,年,宁波开明山印。

[23]原书题名《马太福音传》,年,英华圣经堂印。

[24]原书题名《约翰福音传》,年,英华圣经堂印。

[25]原书题名《保罗与罗马人箴函》,年,英华圣经堂印。

[26]HubertW.Spillett,ACatalogueofScripturesintheLanguagesofChinaandtheRepublicofChina,pp.—25.

[27]西印度群岛位于南美洲北面,为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之间的一大片岛屿,今天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包括今古巴、巴哈马、牙买加等。

[28]胡德迈译本:《新约传汇统》年,宁波开明山藏板。

[29]会议日期依次是年8月23日,24日,25日,28日,9月日和4日。

[30]原书题名《圣经新遗诏马太福音传》,32叶,宁波真神堂出版。

[3]原书题名《约翰福音传》,28叶。

[32]原书题名《保罗寄罗马人书》。

[33]原书题名《福音书和使徒行传》,45叶。

[34]原书题名《圣经新遗诏路加福音传》,高德参订。

[35]原书题名《圣经新遗诏全书》,高德参订,叶。

[36]HubertW.Spillett,ACatalogueofScripturesintheLanguagesofChinaandtheRepublicofChina,pp.8—20.

[37]贾立言:《汉文圣经译本小史》,冯雪冰译,上海:华文印刷局,年,第53页。

[38]原书题名《圣经旧遗诏创世传》,年、年,高德参订,宁城西门内真神堂出版。

[39]原书题名《圣经旧遗诏出麦西传》,85年,高德参订,宁城西门内真神堂出版。

[40]原书题名《圣经旧遗诏创世记出埃及记合刊》,82叶。

[4]原书题名《旧约全书》,高德原译、怜为仁完成,香港英华书院印刷。

[42]原书题名《圣经新旧遗诏全书》。

[43]徐松石:《高德牧师传略》,徐松石编:《华人浸信会史录》第五辑《先贤传略》,香港:浸信会出版部印行,年,第23—24页。

[44]原书题名《新约书》,42页。

[45]原书题名《Yi-Sae-ü?》。

[46]原书题名《Z-sKyiTengLu-theKyi》,年。

[47]原书题名《约翰传福音书》,年。

[48]原书题名《马太传福音书》年。

[49]原书题名《约翰传福音书》,年。

[50]原书题名《Iah-‘aenDjüaFoh-ingShü》,音译“约翰传福音书”,美国圣经会,年,第8页。

[5]高德译本:《圣经新遗诏全书》,宁波真神堂敬送,高德译订,年。

[52]原书题名《圣差言行》,西国信士为林依原文参较,57页。

[53]原书题名《马太传福音书注释》,香港裙地带藏板,为仁者纂。

[54]原书题名《创世传注释》,香港为仁者参订。

[55]原书题名《圣书新遗诏马太传福音》,香港为仁者参订。

[56]原书题名《圣书新遗诏使徒保罗达罗马人书》,香港为仁者参订。

[57]原书题名《圣书新遗诏使徒行传》,香港为仁者参订。

[58]原书题名《圣书新遗诏约翰传福音》,香港为仁者参订。

[59]原书题名《圣经新旧遗诏全书》,香港为仁者参订。

[60]HubertW.Spillett,ACatalogueofScripturesintheLanguagesofChinaandtheRepublicofChina,pp.0—27.

[6]徐松石:《粦为仁牧师夫妇合传》,徐松石编:《华人浸信会史录》第五辑《先贤传略》,香港:浸信会出版部印行,年,第4—7页。

[62]怜为仁译本《圣书新遗诏》,香港为仁者参订,耶稣一千八百五十三年。

相关阅读:、陈逸鲁

丁光训神学思想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启迪2、陈永涛

道成肉身——上帝之道与基督教中国化3、岳清华

本土化译经阐释:以《榕腔圣经》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