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第一次远航

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年)终于实现了航海计划,率领由3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起航了。 

他的船队以载重量约吨的“圣玛丽亚”号为首(船上共有39名职员和水手),另有载重量在50吨左右的平塔号(26名船员)和“尼尼亚”号(22名船员)。船队配有懂得阿拉伯语的翻译、秘书(负责正式记录所发现的地方和人物)和稽核官,每条船上都有经验丰富的航运专家作船长,而船员都是由一些优秀的、有能力的海员所组成,这对胜利远洋航行是十分重要的。 哥伦布在“圣玛丽亚”号船上指挥整个船队,他先是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转舵向西,驶入茫茫无际的大西洋。在举目汪洋,航行了一两个月还不见一片陆地的情况下,有不少船员都发出了怨声和咒骂,可是哥伦布坚持向西航行,他坚信地球是圆形的,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盛产黄金、香料和其他贵重物品的中国、日本和印度。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于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终于发现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即今天的华特林岛),然后又发现了古巴、海地等岛屿。 在发现第一个岛屿——华特林岛之后,哥伦布在一个漫坡上举行了首次登陆仪式。他乘着小艇上岸,另外两条船上的船长也跟随着踏上陆地。岛上的居民看到这些衣着奇异的人,有的害怕地躲进丛林,有的好奇地在隐蔽的地方偷看,有的大着胆子向来客赠送礼物。哥伦布和大家流着欢喜的眼泪,跪在地上,抚摸着土地,感谢上帝。随后哥伦布站起身来,宣布给这个岛取名圣·萨尔瓦多——神圣的救世主。   哥伦布误以为他们所发现的地方是印度的属地,所以后来就把这一带称为西印度群岛,把这里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美国第一艘实际航行穿越北极的船只鹦鹉螺号核子动力潜艇

核子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核子动力潜艇(USSNautilusSSN-)是隶属于美国海军的一艘作战用潜水艇。它除了是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运作服役的核子动力潜艇外,也是第一艘实际航行穿越北极的船只。

诞生   使用核能来作为船只动力源的观念,最早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的物理学家菲力普·艾贝尔森(PhilipAbelson)开始鼓吹,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篇如何将核子反应炉装置在潜艇中,以同时提供潜艇潜航时所需的推进力与电力之报告。在他的报告中提到可将潜艇用作一个导弹发射台,等于是将潜艇的作用由战术的攻击用舰艇转化为战略武器载台。艾贝尔森的概念获得了人称“核动力海军之父”(FatheroftheNuclearNavy)的美国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HymanG.Rickover)之支持,并促使美国国会在年7月批准一纸建造案,授权建造一艘核子动力潜艇。稍后在12月12日时美国海军部(U.S.NavyDepartment)正式公告新建造的潜艇将编号为SSN-,并命名为鹦鹉螺号。是美国第六艘使用此名的船只,也是第三艘使用此名的潜艇。   鹦鹉螺号的龙骨是在年6月14日,在电力船只部门(ElectricBoatDivision)位于康乃狄克州格罗顿(Groton,CT)的船坞,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哈瑞·杜鲁门(HarryS.Truman)安放(“电力船只部门”是今日电力船只公司(ElectricBoatCorporation)的前身,也是通用动力(GeneralDynamic,GD)集团的前身)。而它的掷瓶受洗则是由玛咪.艾森豪(继任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的夫人)在年1月21日执行,并下水驶入泰晤士河(ThamesRiver)。鹦鹉螺号是在稍后的9月30日就役,第一任的舰长为海军中校尤金·威金森(EugeneP.Wilkinson)。初试啼声鹦鹉螺号在服役之后并没有立刻出海值勤,反而仍停靠在码头旁继续进行建造与测试工作。直到年1月17日11时,它正式启程出海,并且送出留名青史的一则讯息“以核子动力前进中”(Underwayonnuclearpower)。5月10日,它开始往南行驶进行暖车(shakedown),以完全潜航的方式自新伦敦(NewLondon)航行到波多黎各的圣胡安(SanJuan),其中有2,公里(1,英里)的航程是在不到90小时的时间中完成,打破那时潜艇最长潜航距离与最快持续潜航速度(至少持续1小时以上)的世界记录。   在年到年间,鹦鹉螺号持续地被用在增加潜航速度与耐久的研究调查方面。其性能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累积起来、原本非常有效的的反潜作战程序变得过时无用。雷达与反潜机这些一度被认为是反潜利器的设施在面对一艘能持续以高速潜航,快速改变深度,又能待在水中非常久的潜艇,也显得作用有限。   年2月4日,鹦鹉螺号突破60,海里(,公里)的航行纪录,达到19世纪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的知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法文:Vingtmillelieuessouslesmers)中所虚构的同名潜艇所航行之距离。该年5月,它离开美国东岸前往太平洋岸参与“全垒打行动”(OperationHomeRun),这是一个海岸演习与舰队演习行动,主要的目的是让太平洋舰队中的其他单位熟悉核动力潜艇的能力。

极地挑战   鹦鹉螺号在7月21日返回母港——康乃迪克州的新伦敦,并在8月19日再次出海,开始进行它第一次、航程达2,公里的北极冰帽潜航。之后,它前往东大西洋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演习,并且造访多个英国与法国港口,接受这两国家的国防相关人员登船检视。10月28日鹦鹉螺号返回新伦敦,进行保养维修,并执行一些海岸任务直到隔年春天为止。   年4月25日鹦鹉螺号再度启程前往美国西岸,新任的舰长是威廉·安德森中校(CommanderWilliamR.Anderson)。中途分别在加州的圣地牙哥、旧金山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停靠之后,它开始历史上著名的极地航行挑战,美国海军代号“阳光行动”(OperationSunshine)。鹦鹉螺号在6月9日离开西雅图港,并在6月19日进入楚克奇海(ChukchiSea,北冰洋的一部份),但却因为在浅海水域遇到太多流冰而被迫折返。6月28日它航抵夏威夷珍珠港,并在那里暂停等待北极地区较好的海象。7月23日鹦鹉螺号出海北航,于8月1日时潜入巴罗海谷(BarrowSeaValley)。在8月3日东岸日光节约时间(EDST)23时15分抵达地理北极,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抵北极点的船只。自北极点开始它又继续在冰下航行了96小时、2,公里(1,英里),在格陵兰东北外海浮上海面,成功地完成以潜航方式穿越北极的任务。整个任务所需的技术细节都是由海军电子实验室(NavalElectronicsLaboratory)的科学家们拟定,其中,来自该实验室的华尔道·里昂(Dr.WaldoLyon)博士甚至亲自登船参与挑战,担任随船的科学总监与冰下领航员。   完成任务后鹦鹉螺号由格陵兰前往位于英格兰的波特兰(Portland),并在那里获美国驻英大使约翰·惠特尼(JohnHayWhitney)代为颁发的总统单位嘉奖勋表(PresidentialUnitCitation),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承平时期颁发此殊荣。之后,鹦鹉螺号开始西行直到10月29日时返抵新伦敦的泰晤士河水道,直到年底都是以新伦敦为母港在附近海域操作。   在年年初参与完毕舰队演习之后,鹦鹉螺号进入缅因州基特里(Kittery)的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PortsmouthNavalShipyard)进行成军以来第一次的完整检修(自年5月28日至年8月15日),大检修之后组员经过了复习训练,并于10月24日时自新伦敦启航,首度加入第六舰队部属于地中海地区,并于12月16日返回母港。   之后鹦鹉螺号在大西洋地区执行了一段时间的勤务,包括参与反潜作战(ASW)守则的评估测试,参与北约演习等。年秋天古巴危机期间,鹦鹉螺号也参与了对古巴的禁运封锁任务,直到年8月时开始向东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地中海之旅。在返航途中它参与了一些舰队演习,并在年1月17日再次拜访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并进行了第二次的大检修。   年5月2日,鹦鹉螺号返回母港,继续它在大西洋舰队中的任务,并在该年春天突破了30万英里(48万公里)的总航行里程。在接下来的1又1/4年它替大西洋舰队潜艇司令部(Commander,SubmarineForce,AtlanticFleet,常缩写为ComSubLant)执行了多项特殊任务,直到年8月返回朴茨茅斯,在那里停留了一年。之后它在美国东南海域参与了多次演习,并在年12月返回新伦敦。

除役与潜舰博物馆   年春天,鹦鹉螺号自格罗顿启航,踏上它最后一个航程,在年5月26日航抵加州巴耶霍(Vallejo)的梅尔岛海军造船厂(MareIslandNavalShipyard)。最后在年3月3日除役并自美国的海军船只名册(NavalVesselRegister)上注销。   鹦鹉螺号在年5月20日被美国内政部指定为该国的国家历史性古迹(NationalHistoricLandmark)。在梅尔岛海军造船厂接受了一大规模的改装工程之后,鹦鹉螺号在年7月6日被拖回康州格罗顿。年时,鹦鹉螺号在通用动力电力船只部门的船坞中进行了一为期五个月、耗资万美元的保存工程,并在之后改为潜艇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年吸引约25万的民众前往它位于格罗顿潜舰部队图书馆暨博物馆(GrotonsSubmarineForceLibraryandMuseum)旁之泊锚地参观,与当初它所隶属的新伦敦美国海军潜艇基地(UnitedStatesNavalSubmarineBaseNewLondon)只是比邻。

尼日尔脱离法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尼日尔共和国位于西非撒哈拉大沙漠南部。15世纪,在尼日尔的西北部出现了阿加德兹苏丹国。年,尼日尔沦为法国殖民地。此后,尼日尔人民对法国殖民者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抵抗。年12月,尼日尔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年7月31日,尼日尔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同年8月3日,正式宣告独立,成立了尼日尔共和国。尼日尔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因尼日尔河流经这里而得名。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公里,在尼日尔境内的部分长公里。

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紧傍尼日尔河。年尼日尔独立时,尼亚美不过是个人口仅3万的小镇。然而,今天的尼亚美已经是人口40多万的新都了。市内平整的柏油马路在树荫下伸展,新颖的大楼拔地而起。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建设,使尼亚美披上了新装。尼亚美跨河而建,一条米长的大桥连结南北两岸。城市的大部分在河北,南岸东部是居民区,西部是尼亚美大学。这所大学是科系齐全的高等学府,从年起已经培养出尼日尔自己的医生。尼日尔的国旗由绿、白、桔黄三色组成,它象征着国土的自然景色:南方是绿色的农业区,北方是黄沙漫漫的撒哈拉,两者之间是色调多变的过渡地带,喻之为白色,留待人们去开发、去创造。尼日尔人口约万。非洲人部族主要有豪萨族和哲尔马族,集中在南部地区;阿拉伯人部族主要有图阿雷格族和帕尔族,住在北部地区;另外还有少数欧洲人。豪萨族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尼日尔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在国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豪萨语通行全国,官方语言为法语。

尼日尔面积有万多平方公里,60%的国土覆盖着漫漫黄沙。尼日尔的气候基本上是撒哈拉型,温度常在30℃以上,每年3到5月,气温高达40-50℃。事实上,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这里雨水稀少,过去被称为“前途渺茫的沙中之国”。70年代以来,沙漠下的铀矿得到开采,大批美元涌进,尼日尔日益富强起来。勘探查明,尼日尔铀矿储量有20万吨左右,在非洲仅次于南非,居第2位,占世界第6位,成为世界铀矿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铀矿的收入占尼日尔国民收入总值的70%以上。

原来尼日尔是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全国90%的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可耕地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为摆脱贫困和对旧宗主国的依赖,尼日尔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实行以铀养农,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经过努力,尼日尔粮食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本国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