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展

讲座回顾

近代共同体理论:

从政治学、人类学到社会学

年5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协办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讲座”第六十五讲,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六号楼中国语言文学系B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梁展老师主讲,北大中文系比较所张辉老师主持,题目为“近代共同体理论:从政治学、人类学到社会学”。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老师、李国华老师,北大中文系比较所蒋洪生老师及多位师生到场听会,并参与讨论。

讲座现场

主讲人简介

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中西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早期自我观念的形成》()、《政治地理学、人种学与大同世界的构想:围绕康有为〈大同书〉的文明论知识谱系》()、《帝国的想象:卡夫卡〈中国长城修建时〉中的政治话语》()、《普遍差异、殖民主义与未完成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想象》()等专书和论文。

17世纪以来,随着欧洲基督教共同体的瓦解,人们一直试图从世俗角度重建共同体,从而寻找共同生活的可能性。在欧洲思想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布斯(ThomasHobbes,-)、洛克(JohnLocke,-)、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等人的契约论。这些理论家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或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建立政治契约,或主张臣民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君主从而得到安全保障,而这样一些基于君主主权的共同体理论,逐渐向人民主权理论发展,又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延伸。比如西耶斯(Emmanuel-JosephSieyès,-)提出了“重新动员”的理论,认为应该由社会的普遍阶级即第三等级来建立一种政治的民族共同体。因此,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法兰西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政治民族共同体,而非狭隘的种族共同体,它既摆脱了教权,也摆脱了君权,并最终形成了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民族国家。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并影响至今。二十世纪初期,由于一系列复杂的战争与政治状况,位于欧亚大陆的四大帝国纷纷解体,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乃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与东欧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共同体也发生剧变。纵观四、五百年以来帝国解体与民族独立的历史潮流,虽然我们一向将帝国视为民族压迫的工具,比如大家耳熟能详“奥匈帝国是各民族的监狱”,但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作为帝国遗产的新兴民族国家如今面临着许多困境,如国家内部的族群纷争与民族分离,以及霸权之下的政治打压与经济封锁,而这都严重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曾有记者采访齐泽克(Slavoj?i?ek,-),问他愿意生活在过去的奥匈帝国还是如今的斯洛文尼亚,齐泽克回答他当然愿意生活在奥匈帝国。可以想见,一旦失去帝国框架下的军事防卫与经济支援,弱小的民族国家若不能建立完整的军事、经济体系,人民生活的安全感将随时受到威胁。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进一步的国家解体与民族分离,如何寻找可以代替宗教或帝国的共同体框架,以及如何建立多民族国家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

回顾十九世纪以来的共同体理论,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社会主义者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nnies,-)提出的有机共同体。在其《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一书中,滕尼斯将从“共同体”到“社会”的变化看作一种历史进步,但同时,他也眷恋着人与人之间血缘相亲、人与土地之间彼此相依的关系,因此有机共同体理论自然流露着一种怀乡意识。与此不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提出的世俗共同体理论,从中世纪基督教价值中延伸出了经济伦理,也就更加强调经济组织的形式。至二十世纪,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样一种对话理论,正是通过消除对话者各自的利益从而达成一种共识。当今世界按照哈贝马斯这一理论建立的政治实体,就是欧盟,但欧盟现在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另外,还有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社群主义。这样一些共同体理论,都是在反对自17世纪以来霍布斯等自由主义者力图将共同体视为扩大了的个人主体的理论建构。

到年,有三本关于共同体理论的经典著作问世,一部就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Communities),另两部,则是法国学者让-吕克·南希(Jean-LucNancy)的《无用的共通体》(L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