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60213/4769999.html

来聊一个有趣的欧洲历史人物——法国红衣大主教黎塞留。

啥是红衣大主教?

在天主教世界里,顶端的罗马教皇一般穿白或红;王国级别的大教区主教一般穿红;再往下分的教区主教穿红、紫;一般牧师穿黑。虽说这套衣服颜色的区分不是固定的,但确实有一定的普遍性。黎塞留的地位就是:教皇派在法兰西王国这个大教区的负责人,也可以理解为“天主教驻法国办事处主任”。

再来看他的世俗地位

黎塞留生活在国王路易十三时期,由于他的宗教地位和出众的个人能力,担任着路易十三的宰相。当然欧洲中世纪的宫廷里没有咱们古代朝堂上那么多明确的官职称谓,一般直接称呼某主教或某公爵。更没有什么早朝、文臣武将排班肃列之类的场面,只是用谁找谁,亦或是沙龙上谈事儿。

那些地位极高的亲王公侯各司其职,为国王出谋划策,作为法国大主教,地位自然不在任何大贵族之下,外加国王的信任,所以对黎塞留的世俗地位,描述最恰当的就是"宰相"一词。

好了,双重地位都明白了,再看黎塞留的影响力,简单罗列几点:

1、欧洲宗教改革洪流袭来时的法国"盾牌";

2、法国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奠基人;

3、法国海军之父;

4、神圣罗马成不了气候的"执棋者";

5、与俾斯麦齐名;

6、西方现代外交学之父。

有了一个总体的概念,接下来咱们就在了解他生平的过程中搞清楚这几项影响力的由来吧!

黎塞留出生在一个法国中等贵族家庭,有地位,但挺穷,原因是他父亲去世的早,且欠下一屁股债。不过,由于其父在宫廷里深得前任国王信任,这个家庭的债务和生活保障问题,都被亨利四世的王室拨款给解决了。也因此少年黎塞留得以安心上学深造,用国史的说法就是“深受先帝厚恩”。

当时所谓深造除了神学就是军事,别无选择,这两项也正是当时欧洲最核心的宗教和世俗两个议题。从9岁到21岁期间,黎塞留把这两门都学了,日后也都用上了。从后来他做宰相的表现来看,用国史的说法就是“出将入相”。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但到此时为止,对于年轻黎塞留的定位,还只能是个落魄贵族子弟,虽蒙恩生活无忧,但他和他的家族地位都没有任何提升。为啥他后来攀升那么快?总结起来就是:教会方面有两次“大跳跃”,运气成分都很高;国王方面则基本靠他本人的情商。

在法国这个国家级大教区下面,有很多分教区,其中吕松教区主教这个职位,本来就是黎塞留家族世袭产业之一。按照继承顺序,黎塞留他二哥应该来继承这个职位,但这个教区太穷,属于法国当时倒数一二的那种,二哥不愿意当。

总得有人来当啊,要是都不当,这份产业就要落到其他家族手里了。本来志在军队的黎塞留上岗了,不怎么情愿地踏上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教会攀升之路。

年,波旁王朝的创立者亨利四世遇刺,年仅九岁的路易十三在太后的垂帘听政下继位。新朝初立、孤儿寡母,加之太后也不怎么干正事儿,还恰逢欧洲宗教改革在法国的两派激烈碰撞期。原本就具备深厚的各自为政传统的法国贵族们,又开始忙着巩固自身实力了。

他们为了削弱王权,推动召开了三级会议,吕松主教身份黎塞留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轮到他上台发言的时候全场傻眼,本来这是一次诸侯们组织的商量如何限制王权的会议,结果大厅里回荡起了黎塞留不一样的声音。

太后的情人当时也在会场,结识并引荐给了太后,从此黎塞留被留在了巴黎,并有了世俗官职,开始直接参与朝政。路易十三一天天长大,他跟太后的关系咱们姑且省略五千字,黎塞留跟太后的关系咱们省略一万字。反正结果是国王亲政,太后被放逐,黎塞留害怕,跑到教皇那儿寻求庇护去了。

这一桥段往往是很多小说、影视作品着重渲染的部分,所以咱们不细聊,总之里边人物关系很复杂,没必要单纯的认为路易十三跟黎塞留结下了什么深仇大恨。

有点儿看破红尘的黎塞留,开始利用这段时间潜心研究神学,并写了一本关于保卫天主教的书。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下,教皇看了这本书自然是高兴啊,结果黎塞留的运气又来了,当初第一次是他二哥不愿意当,这次是教皇破格提拔他为法国红衣大主教。

在此之前,路易十三那边为了维护王室颜面,想跟太后复合,曾召回黎塞留扮演调停人的角色,他扮演的很好。就这样,先是在国王心目中建立了重要地位,后又被教皇器重的黎塞留,恰逢当时法国的首席大臣去世,机缘巧合的接替了这个位置。

攀升过程聊完了,接下来请开始你的表演!

先看黎塞留做宰相时的内外局面:

法国内部割据气氛浓厚,从卢瓦卢到波旁的变更时间还不长,各种地方贵族叛乱此起彼伏;宗教改革在法国的表现格外血腥,以王室为代表的天主教派和南部的胡格诺派战乱不休;外部正值哈布斯堡王朝巅峰期,北神圣罗马、南西班牙把法国夹得很难受。

黎塞留对路易十三表述的执政方针也很明确:

即对内维护王室权威,打压胡格诺派;

对外拆分神圣罗马帝国,削弱哈布斯堡王朝。

路易十三对他是既信任又倚重,基本不怎么干涉他的决策,于是接下来法国舞台中央出现了如下场景:消瘦白净老头,一身红衣伏案,周围猫咪环绕,执笔签下一个个杀伐决断文书。

第一步,拆城堡!

大家都知道中世纪城堡林立,这种现象源于法兰克帝国初期就确立的分封体系。公侯伯子男们在自己的采邑上建立城堡,即是他们的家,也是保卫家族和庄园里农户的堡垒。

但在中世纪法国,城堡一步步发展成为地方贵族不听国王招呼,甚至叛乱的资本,哪怕中世纪结束后一段时间还是如此。黎塞留的决策是,边疆地带的城堡可以用来抵御外敌,因此可以保留,但若你处在相对安全地带,特别是巴黎周边的法国中部地区,弄那么结实的城堡意欲何为?一律拆除。

第二步,相挂帅!

黎塞留亲自率军南征胡格诺派,把他当年上完军校后想在战场上一展抱负的理想痛快的展现了一番。这场仗他打得很顺利,胡格诺派的城堡基本全被占领,前来支援的英军也被打跑了。

这就是为什么说他是宗教改革洪流到来时的法国“盾牌”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宗教改革后英、德都成了新教国家,而法国依然是天主教为主流的国家的原因。

对内这两番非常重要,他让法国成为了一个绝对君主集权国家。在当时封土林立的欧洲,中世纪的影子无处不在,谁要是率先实现君主集权,谁就有可能称霸一方。试想一下,马上要对外开战了,国王振臂一呼,结果有的领主来了,有的还在路上,有的干脆不来,甚至还有的背后捅刀子,你还打个毛线。

内务整理好了,该对外了

哈布斯堡家族的实际统治区是当时的奥地利;同时又长期坐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上;后来又通过联姻的方式,统治了尼德兰(今荷、比、卢)、西班牙、葡萄牙以及除教宗国外的意大利等。

试想一下,当时的欧洲还有谁能与之争锋?不包含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序列的国家屈指可数,来看看主要有谁:东边有个当时还没资格参与角逐的沙俄(到黎塞留死后30年整,彼得一世才出生);西边有个孤悬海外、独善其身的英伦;还有就是这个快被“包了饺子”的法国了。

这样看来,这个被奉为西方外交学之父的人物,还有什么外交可搞呢?还能借谁的手来御敌呢?还真有,别忽略了北欧。

当时北欧霸主的地位,早已从日渐衰落的丹麦,转移到了瑞典手里。而当时神圣罗马刚刚击败丹麦,把手伸到了北欧。哪个国家都有历史上的“高光时刻”,瑞典无疑就是古斯塔夫二世时期,恰好他与黎塞留同时代。黎塞留想说服瑞典打神罗,可瑞典那些年强大到根本没档期,正忙着打波兰呢。于是

撮合两家签了个和平条约,“把瑞典的手腾出来”,又答应每年给瑞典一些钱,“把瑞典的肚子填饱”,终于促成瑞典攻神罗。

本身不废兵卒单靠钱和外交,就能“驱狼战虎”,已经算手腕儿了得,结果黎塞留还要“双管齐下”。话说神圣罗马帝国那么多诸侯国,又都是共主的半统一状态,每个大点儿的诸侯都有自己独立的外交,黎塞留当然要充分利用起来。

比如北边的勃兰登堡(后来的普鲁士),本来就是新教的势力范围,与奥地利特别不对付。但对天主教法国来说,更容易联合的是天主教邦国巴伐利亚,它面积大、实力强,且位置居中,能够有效切断奥地利对神罗北方诸国的影响力。黎塞留最终促成法王与巴伐利亚选帝侯签定攻守同盟条约。

当然,外交只能作为实现目的的补充方式和先行方式,一支强大的军队才是耍手腕儿的底气。法国海军早已有之,当初英法百年战争一爆发,法国第一个动作就是派海军去袭击英格兰海岸线。可那时候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常备海军,以前海洋还未被重视到一定程度,三两艘甚至一艘大船就跑出去打仗了,完全是作为陆军的一种战术配合而出现的。

黎塞留打造了法国第一支常备海军,由法国大西洋舰队和法国地中海舰队两支组成。无论是舰船制造、装备水平,还是后勤保障,都达到了成体系的单独成军的规模。因此,黎塞留也被称为法国海军之父。

咱们为了不跑题,是围绕主角聊的,如果放眼当时的欧洲,这时期大大小小、断断续续的战争,都是包含在欧洲三十年战争里的。三十年战争分两大阵营,即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新教联盟包括英、瑞、丹等新教国和神罗内那一多半的新教诸侯。

所以天主教法国加入新教联盟就显得很特殊,而且还是在他们的大主教的领导下。这就在欧洲萌发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法国虽与哈布斯堡信仰相同,但当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那就以国家利益优先。这种观点在那个国家是领主的、所有人都是教徒的时代,是非常特殊的。

仗打得咋样?

古斯塔夫二世南下势如破竹,带着“小弟”勃兰登堡,一直打到法兰克福,原本都直指维也纳了,结果古斯塔夫二世战死,军队也就撤了。瑞典休息了,法国就得冲前面去,黎塞留的战略就是切段哈布斯堡两大片的互相支援,即神圣罗马一大片和西班牙一大片。因此法国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个枢纽地带,然后专心打赢了西班牙,神罗那边正跟新教联盟打得不可开交,可以说法国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

以当时法国的财力,显然已经无法获得更大胜利了,但黎塞留坚决不与敌方议和,因为他总觉得后面还会有更大的胜利。但他并没等到那一天,于年病逝,或者说是累死的。在他死后第六年,欧洲三十年战争落下帷幕,哈布斯堡家族落败,从此再没有萌生过一统欧洲的想法。

好了,大家对黎塞留的生平已基本了解,接下来咱们跳出具体事件,宏观的看一眼法国历史,对黎塞留的影响就更加清晰了。

法国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印象里几大欧洲强国之一,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是关键人物,我们可以画这样一个时间轴:

前面一段黄色区,诸侯不听招呼,国王实际统治巴黎和郊区;百年战争被打到几乎亡国。后面一段黄色区,拿破仑三世投降俾斯麦;德意志第二帝国跑到巴黎去宣布成立。如果把中间的红色比喻成法国极盛期,那么这个极盛期的奠基人就是黎塞留。

开篇我说黎塞留是个有趣的历史人物,然而最有趣的点既不是他的生平,也不是我画的这些漫画,而是他的影响力和其身后名声的反差。那么咱们就用这个话题来结尾,前面列举的那六项影响力还有一条没说,就是他与俾斯麦的话题,或许我们能从这一条上找到产生这种反差的原因。

他俩都是宰相,但地位稳固程度不同。俾斯麦得益于当时普鲁士的统治模式,地位更加稳固,他可以力排众议,甚至可以力排国王异议,来实施他认为对的政策。而黎塞留要想稳坐这一人之下的位置,必须得讨好法王,只要路易十三一句话,黎塞留就得下马。

鉴于此,俾斯麦可以把整个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来施展手腕儿,而黎塞留能充分利用的只有法国百姓,因为对他来说上层是用来讨好的,要不然连个施展的舞台都没有。所以就有了黎塞留把百姓当骡马的著名段子,作为一个污点,必将影响他的历史名声,哪怕是等强盛期到来之时,法国人都享受到了那份富足和荣耀。

其次,黎塞留来的时候有一个法国,走的时候还是个法国,变化在于由弱变强。而俾斯麦来的时候是一个普鲁士,走的时候是一个德意志帝国,“视觉冲击力”更大。显然俾相的所作所为更符合人的传播意愿,而黎相身上带着太多看起来不那么"正派"的因素。

他与太后的逸事,他手下那些特务,以及他城堡里夜晚亮起的那么多双猫的眼睛,不成为大仲马作品里的反面人物才怪。就算是大仲马后来意识到并肯定了黎塞留的功绩,也改变不了《三个火枪手》比续集《布拉热洛纳子爵》流传更广泛的事实。

是非功过自有评说,之所以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印象不同,是因为不同的人在看待同一个历史人物时所自愿选取的角度不同罢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j/1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