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喵喵说过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达芬奇密码》中的名画,喵喵还记得哦!决不食言的喵喵,在此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达·芬奇大师的画作。

作为丹·布朗的死忠,《达芬奇密码》绝对是入坑必读。当年喵喵捧着《达芬奇密码》废寝忘食,不一口气读完绝不吃饭。剧情环环紧扣,不容分神,似乎在经历一场一旦错过就无法倒退的直播。丹·布朗的写作手法,总让人有种这一切一定是真实的荒诞想法,深信不疑。而当年,只是为了看小说而看小说,未曾深究过贯穿整部小说的达·芬奇大师的作品。现在回过头来复读一遍,分分钟想飞欧洲一睹大师作品真容。

《维特鲁威人》

《维特鲁威人》这幅素描作品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也正是《维特鲁威人》开启了《达芬奇密码》惊心动魄的揭秘之旅。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在被谋杀后,凭着一口气脱光了衣服,躺在地上摆出《维特鲁威人》的造型,并且为男主兰登留下了神秘的密码。

《维特鲁威人》呈现的是完美的男性身体比例,双臂延伸长度与身高等同,头顶到下巴是身高的八分之一,头顶到乳头是身高的四分之一,发际线到下巴的长度是身高的十分之一,发际线到胸部是身高的七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臂肘到指根是身高的五分之一,臂肘到腋窝夹角是身高的八分之一,手臂全长是身高的十分之一,鼻尖到下巴、眉毛到发际线的距离与耳长相同,都是脸长的三分之一。看完这组数据,喵喵觉得自己也有成为达·芬奇那样的强迫症的潜质,比如每次用Excel制表,喵喵都会调整每个单元格的宽高为某个整数或其倍数,嗯。

在《达芬奇密码》中,兰登也对《维特鲁威人》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维特鲁威人》中的圆圈是女性符号代表,用圆圈将裸男圈起来,目的是彰显女性的伟大。虽然有点难以联想圆圈和女性的关系,但置身小说之中时,喵喵是深信不疑的。

《岩间圣母》

《岩间圣母》画中描述的是还是婴儿的耶稣和施洗者约翰的初次见面,圣母右手扶着的是施洗者约翰,左手下方坐着的婴儿是耶稣,耶稣背后是天使乌列。《岩间圣母》的一幅变体收藏在卢浮宫中,有机会去卢浮宫的小伙伴可以去瞻仰瞻仰哦!

《达芬奇密码》中索尼埃馆长临死前将开启拱顶石的钥匙藏在《岩间圣母》的身后,并在《蒙娜丽莎》的画上留下了寻找钥匙的提示。

《蒙娜丽莎》,噢,不好意思放错图片了……

此乃正品……据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由于撇向右边微笑的习惯,导致其左脸看起来比右脸大,也印证了左边代表的阴性力量高于右边的阳性力量,与《达芬奇密码》中崇尚母性、守护圣杯的主旨相呼应。

《最后的晚餐》

这幅画一放出来,喵喵都不想码字了。似乎每一位看官都比喵喵懂啊……咳咳,为了交作业,还是说两句吧。《达芬奇密码》其实就是寻找圣杯的奇幻旅行,圣杯在达·芬奇的作品中无处不在。比如这幅惊世大作中就隐藏着圣杯的符号,在《达芬奇密码》中,公认的耶稣十三门徒在《最后的晚餐》里变成了十二门徒,第十三人是一名神秘的女性,也就是耶稣的妻子抹大拉的玛利亚。耶稣和其右手边的神秘女性之间所形成的V字形空挡,那就是圣杯的符号。在小说里,圣杯指的是怀着耶稣骨肉的抹大拉的玛利亚。

“圣杯这个符号,形状像杯子或容器,更重要的是它与女性子宫相似。这个符号传达了女性气质,女人身份以及生育能力。”丹·布朗曾在接受采访时称,V作为象征符号,远在达·芬奇之前就是代表女性的符号。而《最后的晚餐》中除了符号V以外,我们还能看到抹大拉与耶稣整体形成了代表“抹大拉”的“M”。

达·芬奇将《最后的晚餐》画在其家族礼拜堂与安葬地——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的修士餐厅墙上,高4.28米,宽9.15米,耗时三年。法兰西国王曾经想拆下正面画壁运回国,但基于技术难度较大,只能忍痛作罢。众所周知,《最后的晚餐》在达·芬奇在世时就开始剥落了,后世的画家们不断进行修补,究竟哪一笔是达·芬奇的真迹,再无从知晓。

《抹大拉的玛丽亚》

抹大拉出生于权倾朝野的便雅悯家族,她是耶稣的追随者,更重要的是,她其实是耶稣的妻子。在《达芬奇密码》中,圣杯指向抹大拉,而非人们想象中的实物。圣杯,其实就是耶稣背后的女人,耶稣神圣的血脉。郇山隐修会守护圣杯,守护着耶稣的后代。

小说终究是小说,仅供业余消遣,切莫当真。但达·芬奇大师的画作却是真真切切,看一幅值一生。

声明:本文文字部分版权归蒂艺朵所有,图片部分如无特别标注则来源于网络,如对版权存在疑问烦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请与我们联系并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p/1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