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环法路上第天的咖啡之谈

长文兼图

阅读时间10分钟

路过的你:一切起于我在领英上发起的一个活动,在法国与各地陌生人求偶遇。一个星期内,百余人响应。环法之路上的故事,在这里与诸位分享。戳这里读上一篇。

···

春夏秋冬,每日清晨,穿过薄雾与树冠,太阳照常升起。各地的人们,在透过窗帘的第一缕阳光中,轻揉惺忪的睡眼,在舒服的懒腰中起床。洗脸刷牙,广播里播放着昨天世界各地的大小新闻。一杯茶,两片面包,一杯豆浆,两根油条。

就在无数个这样朝阳徐徐升起的早晨,世界一天天的醒来。

见到琍迪(Lydie)的第一面,才又想起,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每天也在太阳升起中醒来,却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甚至无法想象的生活。

那是环法旅程途中,第二次来到大西洋海岸线上的南特(Nantes),这个不大不小、如今已为世人逐渐遗忘的城市。

看到今日的平和安宁,很难想象,三百年前的南特,曾经是如何一个如日中天、人声鼎沸的跨洲国际商业中心。每个月,这里都有大型的帆船,装载着满船的酒桶和军火,从这里出发南下,去到五千公里意外塞内加尔的格雷岛(?ledeGorée)。短暂停留卸货后,装载着满船的非洲人,前往位于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克、瓜德洛普和法属圭亚那。活着到达加勒比的人,在下船后就很快开始了挖矿、制糖、种烟草、种咖啡的无尽生涯。而这只船,很快又带着满船的糖、烟草和咖啡,扬帆启程回南特,开始下一轮的生意。而这,就是曾经盛极一时、也让西方人至今仍未洗净手的黑奴三角贸易。

和琍迪约在下午四点半,我提前了一刻钟到达了她家附近的一个公园。正如其它许多欧洲城市,不到下午五点,就开始有长长的车龙,缓缓地排在路上,等着出城。琍迪的家在一栋十八世纪建的“新楼”里。我背着阳光,在楼下的大门前见到了琍迪。

见到她的第一瞬间,心头就轻轻地“咯噔”。

这一路,要找的就是特别的故事。而找到我的人,也确实常常有着或多或少特别之处,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或者久未提起的故事。而对于眼前这位琍迪,这一点一眼就能看出来。一反普通人或多或少修过的边幅,琍迪的边幅显然是很久没有“修过”了。蓬头垢面来形容或许有所过,但却也找不到其它词语了。

她邀请我上楼喝杯茶。

大门是欧洲古典建筑常见的三四米高的大木门。用力推开后,我们都保持着沉默。木质的楼梯,大门“吱呀”关上后,仅剩的几缕夕阳照亮了楼梯间飘舞着的灰尘,落在我们正在攀爬的阶梯上。这个时间,整栋楼的人似乎都不在,安静得有点后背发凉。

不知道这段楼梯走了多久。内心两个声音在这段时间内疯狂地对峙着。一个声音,此人必有故事,可以好好听一下;另一个声音的关键词是——“碎尸案”(当时真的想到这个词了)。

终于到达了她家门口。她说一句一万个法国人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此时都会说的词——“voilà”(表示一个动作的结束)。音色依然是那么的有特色。在要逃跑的那个声音就要赢得大脑杯辩论赛的前一秒,“吱呀”一声,她推开了木质的家门,热情地邀请入内。

迫于社交压力和隐隐的好奇感,深吸一口,我跨过了门槛。琍迪在身后“哐”的一声,关上了门。

那一刻我想起的是哈尔和他的移动城堡——这分明是在另一个时空里,我打量着这个地方。外面明明是阳光明媚的秋日下午,而这个不大不小的一居室里,却在昏黄的灯光下,照出深夜的气氛。房子似乎很久没有打扫过,也似乎许久已没有住人。四处随意摆放着老的家具,与一些法国常用的生活用品。

屋子里有一间厨房,隔壁是卧房,以及角落里堆满的各式家具与衣物。扫视了一番,也只有南墙边的书桌旁,有一张空椅子。我浑身不自在地坐了下来。

内心紧绷的弦,仍然没有松一点。

···

这一坐,就是三个小时。

眼前这个不修边幅的法国女人,诉说着自己一生五十几年的故事。很快就了解到,她从二十几岁起,在这间屋子里已经住了三十几年了。

“小时候,我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我们那个年代,如果你是女生,成绩还不好,要有好的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七十年代,那是个打字机还极为盛行的年代。很快,家人就安排她去了打字员培训学校,准备毕业后去公司里做秘书。

“但我也不是心灵手巧的那种,工作就断断续续。”

从二十岁不到,到三十岁,她断断续续地工作了十几年。都是短期合同,或是临时工。

“也有过一次,我觉得工作得得心应手,也取得了固定员工的资格,我也下定了决心要把这份工作做得长久一些。可是开工六个月后,老板卷着公司的钱一夜间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

再后来,到三十岁开外,当一个人的简历还是只有一些临时工的经历时,找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难。而法国又是一个极为看重学位的社会,到今天依然(分外)如此。

到此,我就明白了,眼前这位琍迪实际上已经无业近三十年了。

···

“我没有钱,所以不像其他人可以出去度假,我只能在书的世界里旅行。”

很快就了解到——眼前这位琍迪,在过去这三十年里,这没有工作的三十年里,读遍了任何我们可以想象以及不可想象的书。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古兰经,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当她拿出她读书的目录,得意地指着一本来自中国的书,我才意识到她读过的书目之广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常人的想象——那本书名写着拼音《JinPingMei》。

“你知道,我虽然不可以去远方旅行,但是我可以在附近转悠。比如,有时我花几欧元每张长途汽车票,去到隔壁的城市比如昂热(Angers)逛一逛,也算是旅行的。更多的时候呢,我会在南特的各个角落里散步。”

“你要知道,南特的每个角落都很美。我每个博物馆都去过了,每个公园的每个角落里也都去散过步。”

从开始的疑虑,到后来的同情,再到现在,居然慢慢开始羡慕起眼前这个人的生活与心境。

“平时我的生活很简单。你知道,像我这样的无业人士,在法国是有社会补助的(RSA)。我每个月有大约四百七十多欧元的补助。”

故事还远远有结束。

原来,这套公寓是琍迪父母年轻时购入的,如今就给她住了。所以琍迪在住宿上是没有开支的。另外,父母在南特郊外的乡下有一个农场。每个星期,都会有新鲜的蔬菜与水果给琍迪。对了,这个农场还是有机的。

“所以,你想,我的这笔收入,只需要买一些日常用品。平时买些牛奶,面包,偶尔一些药品,就好了。”

“你知道吗,剩下来的钱,我每年还会给自己买一个礼物。”

说着,她幽幽地拿出一套真皮套精装的书。

“买多了我也买不起,一本要六十欧元。但是我很喜欢,每年在这个系列里挑一本买给自己。”

这是一个怎样年轻的灵魂,我的内心不断惊叹着。娥蘇拉·勒瑰恩曾经说“Acreativeartistisachildwhosurvived”。

···

因为要定期去社保中心领钱,她还会遇到其他的接受补助的人。而她把那些人称作她的同事——“collègues”。

“我觉得非常庆幸,如果没有生在这个国家,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会是怎样的境地。你知道,我的那些同事们,就没有那么感恩了。”

“有一次,我在南特市内的公园里散步,遇到一个来自摩洛哥的老师。我们攀谈上了。我和这位老师聊起了自己的境遇。这位老师非常同情我,也顺便问到了我的补贴。那时我的补贴是四百五十欧元,最近几年涨了二十五欧元。”

“这位老师当场就惊了。我才了解到,他的薪水是两百欧元。”

“前些年生活还会单调些。可是几年前,我用上了宽带,还给自己买了一台电脑。你知道,YouTube是个好东西。在网络上什么都可以了解到。我经常看关于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其中还有不少是来自中国的。有不少还是中文的,不过没关系,我非常热爱中国,有画面看着就很满足了。”

说道这里,她幽幽地笑了。

“我还有一个小秘密,你知道什么是caravane吗?就是那种没有发动机、拖在小汽车后面的房车。”

原来,她存钱买了一个二手的caravane,大概几百欧元,然后放在她父母的田中间。

“你知道,对于我们法国人,每年七八月都是用来度假的。而这个公寓,我也不是全年居住的。每年有两个月,我住在我的caravane里,算是我的度假房。”

“我请人从父母的房子里接出来电线,对了还有网线。”

“夏日的早晨,我每天起床,打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窗外绵延的农田,还有我养的两只羊。我去父母的房子里洗个澡,烧壶水,沏杯茶,看着朝阳和田野。偶尔开心的时候,我还会打开电脑,看个电影什么的。”

“你知道,我的夏天是过得很愉快的。”

此时,我的内心正在不可遏制地仰天长啸。

···

“最后,我还有个小秘密。

八十年代末,我二十几岁。我认识了一个从上海来的中国小伙子。他的法语很好,学习也非常好。我们认识后,他每个周末都会和我去到乡下的家里。可是,后来他回到中国了。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琍迪一边心平气和地说着这件似乎不值一提的事,一边点了一支烟。

“你不介意吧?”

·本篇完结

系列待续·

有人可以说

她或许原本可以有一个正常的生活

如果她在勤劳一些

如果她在努力一些

也有人说

她如此心安理得地做拿补贴

就是社会的寄生虫

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

而我想说的是

不管怎样

地老天荒

沧海桑田之后

上帝偶尔看着这个世界的时候

一定会不禁一笑

因为想起了

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一个

有趣的灵魂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琍迪还读过西游记。

·寻人启事·

如果看到这里,你也就明白了。

如果你认识有三十年前,在法国的南特留过学的上海男人。年龄在五十五到六十五之间,或许,他就是这个琍迪在等的人。当然,如果这个男人今天多数是有有家室有后代了,联系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

往期文章(给灰色小字也读的你)

要发光的,一定要经得起燃烧

我们拼命爬上阶层之梯,却忘了要去哪里

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原来真的存在,只是不在日本

旅法日记:这个法国男人出生垃圾工家庭,每天睡三个小时后,成为...

马克·曼森写了一篇文章,脸书点赞四十万次,就为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一辈子只有一天,你会做什么?可是听说,一辈子真的只有一天。

有可能改变你生命的两个清单(行动指南版)

写给年,一位肥脑油肠的中年男人

···

林间小路

我们长久以来的想法和感受

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版权说明

除特别注明外

内容均为原创

赞赏

长按







































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
北京的白癜风那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p/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