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记忆之场rdquo与国
白癜风应用什么药 https://m-mip.39.net/fk/mipso_5661850.html医院订阅哦!·述往思来· “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 ——以中山陵为案例的探讨 李恭忠 [作者简介]李恭忠,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年在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年在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年被评聘为教授,年被教育部遴选为“青年长江学者”,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近代中国社会史论》《发现底层:孙中山与清末会党起义》(合著),译著有《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等。 摘要 中山陵是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范本,具体而微地见证了公共记忆和国族认同的生成过程、构造机制。年孙中山逝世之际,由于对其政治理念、行为的理解和评价存在分歧,进入人们记忆世界的“孙中山”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歧异性。为此,国民党人借助墓葬政治的途径,努力将中山陵构造为一个政治象征符号,让它承载起有关孙中山形象的选择性记忆,以及新生“党治国家”之下历史记忆的内核。与此同时,国民党人通过组织途径,持续开展集体谒陵活动,使“中山陵”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和记忆规训之下,以“孙中山”“国民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核心记忆,在国人公共记忆中的主流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尤为重要的是,中山陵还被打造成为一处重要的景观空间,与市民休闲生活乃至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亦帮助南京确立起民国时期的核心都市地位。在此过程中,象征符号和仪式规训的内涵逐渐隐身于幕后,原先由国民党人主导建构的关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记忆,逐渐转化为一种嵌入日常生活深处的公共记忆。通过观光游览行为的普及,随着自然而然“习得”过程的展开,不仅增加了对“地方名胜”中山陵的了解,也使游客开始对“民族伟人”“孙中山”产生印象,播下了国族记忆的种子。这种公共记忆可以跨越空间的距离,在不同地域的人群中弥散开来;而且可以穿越时间的帷幕,在不同代际的人群中传承下去。经由日常生活的循环往复,中山陵这一象征符号所承载的记忆内核,遂沉淀为一种具有持续生命力、能够不时被唤起的文化传统。以至于时光流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山陵依然能够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 关键词 中山陵记忆之场国族认同 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集体记忆”研究在欧美学术界呈现出热闹纷繁的景象;其中,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PierreNora)等人通过“记忆之场”来研究法兰西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的一系列成果,尤其令人瞩目。所谓“记忆之场”(LieuxdeMémoire),字面意思是记忆所系之场所。诺拉发起组织了一项宽泛意义上的“记忆之场”系列研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案例(包括文本、口号、仪式、象征、纪念日、建筑,等等),重新探究近现代法兰西国民国家成长过程中的公共记忆和认同问题。这项研究已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且催生了其他国家类似“记忆之场”的研究。 “国民国家”(nation-state,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就是“国族”)的兴起,是近代东西方历史上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现象。那么,与此相连的公共记忆与认同建构问题,在近代中国的情境下是以什么样的逻辑呈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近代中国的“记忆之场”何以可能?对此,先前的学者曾经从不同侧面做过探讨。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当数沈松侨的三篇长文,分别从黄帝神话、民族英雄系谱和旅行书写等角度,讨论晚清民国时期的国族想象和国族建构问题。此外,孙江、黄东兰以岳飞庙、岳飞叙述为案例开展的相关讨论,也值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jp/8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唯立鼎世可入,北欧这座酒店围城,时间愈久
- 下一篇文章: 去马来西亚短途游10家性价比高的精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