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退休后,这对岁夫妻靠面包火到
作者:玄圭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 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 你认为的“意义”是什么? 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你有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从稚龄走到青年、中年,当人到暮年,五六十岁时,又该过一个怎样的晚年生活呢? 是仍在为子女操心,停不下来忙碌的脚步?还是尽管孩子不在身边,仍能欣欣然重拾最初的梦想,不惧年华老去,有滋有味地生活? 本文的主角熊叔熊婶,是一对网红夫妇,人称“面包大叔”和“果酱大婶”。十几年前,从央视退休后,两个人就过上了乡间田园生活。 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来到天蓝水蓝的延庆,每天请教当地的农民,耕地、种黄豆、红薯,养鱼、养花…… 而最棒的,是他们找回了年轻时的梦想: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一间简易的欧式烤房诞生了。从此,每天两人一边听着巴赫、贝多芬的钢琴曲,一边烤制香喷喷的面包,过着热气腾腾的烟火人生,好不快活! 这些年来,两个人的面包房,从延庆搬到了宋庄,如今又开进了北京东三环团结湖。这家名叫“熊叔熊婶”的面包坊,是很多喜爱法式面包的人,争相打卡的地方。熊叔熊英杰,今年68岁;熊婶王桥英今年65岁了。 很多人慕名来到这里买面包,这小小作坊里生产的面包,最远到达的地方是法国。“因为这里的面包尤其是法式面包,地道得让法国人都能吃出乡愁。” 时光回到几年前,咱们去北京市延庆区某乡村别墅里看看,那是面包大叔和果酱大婶“法国乡村面包”梦想开始的地方…… 设备齐全的纯欧式面包坊,一楼的客厅是工作间,墙角立着一只巨大的烤箱,一面墙上的壁柜里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器具、原料,占了半个坊间的工作台,是专门用来揉面团和做面包的。 面包房就两个人,不对外开放,纯粗粮、种类少却价格低廉,每星期仅一次,面包非常小范围地对外销售,而且永远供不应求。 是什么样的面包,藏在交通不便的郊区,却依然被广为传颂又求之不得? 吃过熊叔、熊婶面包的人知道,最好的面包口味单纯朴实,就是麦子、红薯或黄豆本来的味道,模样一看就产自乡间。 每一个面包,都是听着巴赫、莫扎特的钢琴曲“长大”的。 “贝多芬的太激烈了,古典温柔一点的音乐更适合给面团听。”熊叔说,当面团听着音乐发酵时,它们就会快乐,就会努力散发出粮食最本真的味道。 当大多数人都在追逐裹上华丽包装,味道千奇百怪的美食时,有的人却坚信与泥土最接近、散发着粮食本来味道的食物,才是生活本来的味道。 熊叔认定植物也有生命,有听觉、嗅觉和心思。“不要认为是人创造了面包,而是人为天然谷物转换成面包提供了条件,仅此而已。这就是食物的初心,当然也是每一个热爱自然,认真对待食物的人的初心。” 0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你的初心是什么? 我们总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初心”到底是什么? 为了能出人头地,那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勇气?因为喜欢某人或某个职业,就一直默默又执拗地喜欢着的执着? 对熊叔、熊婶来说,初心其实是每个人最简单的欲望——吃。 吃什么?和什么人一起吃?怎么吃?问题看似复杂,答案却很简单。 熊叔出生在武汉一个大家族,家境殷实。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专门的厨师,熊叔家吃的菜肴,也都是传了好几代的私房菜。 在他们家,上至爷爷,下到保姆,所有人都觉得,能炒出一道让大家都赞不绝口的菜肴,是一件特别有面子的事。 熊叔刚上初中时,就开始和兄弟姐妹轮流做饭了。早上,妈妈给当天做饭的孩子5毛钱,这5毛钱是两顿饭的菜钱,除了青菜,还要保证两顿都有肉。买什么肉?买多少?是切丝还是切片?都得自己琢磨。 时隔多年,回想起一家人围坐一桌,边吃边点评谁做的菜的情形,熊叔都会觉得温暖和骄傲。 熊婶对于吃的“初心”,是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后。 当时台里条件艰苦,员工没有固定宿舍,地下室、地震棚和民工房,熊婶都住过。 “那时如果能在宿舍里支一个小煤炉,再用炉子煮一碗清汤挂面,就觉得特别满足。”她说。 后来她住上了有暖气、有厨房的房子,丈夫和儿子也从武汉来到北京与她团聚。 当然,和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夫妻一样,熊叔和熊婶的生活充实也满足,毕竟能在央视工作,被人羡慕与尊敬,工作也是自己喜欢的,已是人生最好的福报。 生活水平大踏步向前,工作也做得越来越顺手顺心。但与此同时,是如陀螺般连轴转的工作节奏。加班、出差、熬夜,脑子时刻都紧绷着。 就这样按部就班,工作到退休,然后像其他同事一样,频繁出国旅游或在某个国家定居下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再或者,在郊区买一栋装修得华丽堂皇的别墅,不时邀朋友来把酒言欢,照样也过得热闹舒适。 “但是那样的生活,不接地气。”熊婶说。 50岁那年,熊婶向台里提出退休申请。一是想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二是想早点回到人群中,过接地气的生活。 03当年华老去 你是心怀忐忑还是满怀期待 台里不让熊婶退休,但同意她不再做制片人,熊婶开始担任《百家讲坛》的终审,工作压力不小,但比之前要稍微自由。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就忙着规划退休生活。 退休后的生活还用规划吗?熊婶说:“当然要!” 因为身边有老同事或朋友,退休后像被丢在人群中的孩子一样惊慌失措,不懂也不敢坐公交、地铁,天天宅在家里,少言寡欢也迷茫抑郁。 还有的人,在职时精神抖擞,但退休后不到半年却突然离世。其实他们离世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大病来袭,而是因为一时半会儿没适应退休生活,离开单位就彻底失去了自我,从而没有了心理支撑。 熊婶可不想那样,所以她要提前规划退休生活。熊叔积极响应妻子。他原来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但是现在他也像妻子一样办了公交卡。 “和妻子一起坐公交挤地铁特别美好,感觉回到了当年我们刚恋爱那会儿。”熊叔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笑眯眯地炫耀。 退休提上日程,熊婶小女孩一般,雀跃着计划自己小女人的梦想:做面包。 置办了全套工具,从乡下买来手工磨的面粉,做了这么多年的电视人,熊婶比其他人更懂养生,既然要自己做面包,那就要和外面卖的不一样,用老百姓种的麦子,少用油和糖,也许模样味道一般,但吃到嘴里一定是健康安全的。 对于妻子做面包这个爱好,熊叔照样支持。不仅支持,而且还陪她做。常常是,他接到妻子的电话,让他帮她和好面,他马上回:“得令!保证完成任务!” 两人吃完晚饭,看一会儿书,再一起散散步。回到家,面醒好了就做面包,没醒好就定好闹钟,先睡一会儿。熊婶做面包时,熊叔帮忙打下手。有时,两人会忙到凌晨两三点。 但是没关系,因为很喜欢,因为有人陪着一起熬夜,第二天上班,两人照样精力满满。 04城里车水马龙雾霾沉沉 可是你能找到“世外桃源”吗 儿子熊晓思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喜欢做饭。他大学时学的是法语,交了很多法国朋友,节假日就邀一帮朋友回家,给他们做地道的中国菜。 年,熊晓思大学毕业,考上了位于巴黎的蓝带厨艺学院,开始潜心学习西点蛋糕制作。为什么不呢?因为父母一直在用他们的态度告诉他:做饭、烤面包这些最接近生活的生活方式,最是充实和快乐。 儿子每次假期回国,天天试吃父母做的面包,不时给予建议,老两口的面包技术当然又蹭蹭地更上一层。开始有朋友跑到家里来,要向他们学做面包。 而一开始只是妻子帮手的熊叔,也越来越沉迷于做面包。从面包原材料、配方的选择到和面的程序,从选择烤箱到去国外淘专业书籍、工具,他越来越乐在其中。 熊婶呢,则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果子熬制果酱。用丈夫的话说,就是“果酱是面包最好的伴侣,就像王老师是熊叔叔最爱的人儿一样。” 年,熊叔熊婶在位于延庆的别墅里,打造了一间欧式面包坊。最初的想法是送给儿子的毕业礼物,但是后来儿子从法国蓝带厨师学校毕业后,去了位于上海的一家法式面包坊。这大大的面包坊,就变成了老两口退休后的乐园。 城里车水马龙,天空隔三差五就雾霾遮住。老两口退休后搬到了延庆,那里天天天蓝,微风轻拂,时针走得缓慢又真切。不做面包的时候,老两口请教当地农民,耕地、种黄豆、红薯和养鱼、种花。 因为他们早就明白:若真正爱自己和对方,那就在每个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和对方喜欢做的事情,让彼此的内心都充盈着舒适和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欢畅又踏实的方式度过。 05老年生活要怎样度过 你是不是从现在起就该着手准备答案了 做面包的面粉是大兴安林黑土地里的杂交黑麦,当地老农用石磨磨了,再用粗布袋子封好运到北京。做面包的酵母,熊叔也坚持用天然黑麦,采取自然发酵的方式来做。 周一、周二和面,周四早上到周五凌晨烤面包,周五一大早,快递上门,把熊叔熊婶早已打包好的面包取走。 想吃他们面包的人多了去了,有明星也有普通人,但是供不应求,因为面包房就两个人,因为他们坚持用手工做面包。 从和面到烤面包至少5天,老两口常常加班到深夜,一星期也只能做出两百多个面包。 每年也会有那么几天,熊叔和熊婶去国外旅行,但别人去景点去免税店,吃大餐、品红酒,他们却寻找藏在各个角落的老面包店,排队、等位,愉快地品尝; 别人买名表、名包,熊叔、熊婶不舍得,但他们会不惜血本买很多制作纯法式面包的顶级配料,近块一把的锯齿面包刀,他们也二话不说就买下。 熊叔、熊婶做面包不是为了钱,能让更多人吃到健康安全的面包,才是他们如此沉醉其中的最大动力。但随着喜欢面包的人越来越多,吃惯了他们家面包的老熟人因为没订上面包而抱怨时,老两口决定把面包坊从家里搬出去。 年,他们把面包坊搬到了中国原创艺术家最大的聚集地——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很快,这对只做面包的老人成为艺术区的网红。 被需要的人生最幸福也充满力量。熊叔熊婶不怕折腾,年,他们把面包坊搬到了东三环。 地点在变,熊叔、熊婶也年近七旬,但他们对面包的态度和挚爱一如既往,用最地道朴实的面粉、最笨又最真的烘焙方式,让一个个面包,在巴赫、莫扎特的钢琴曲中,孕育、成长,然后带着一对老年夫妇对生命的热爱,飞到世界各地。 当儿子说“我爸做的面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时,当熊婶的朋友对在厨房里熬果酱的她说“你比任何时候都好看”时,他们都会相视一笑,他们也都会明白: 当我们如此认真又欢喜地度过每一天时,那么岁月流逝于我们而言,就不是催促与警告,而是抚慰与祝福。 中国即将迈入老年社会。从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岗位退下来,回归到老两口甚至一个人的家,你要怎么过?怎样的老年生活才能让自己舒心,子女又不担心? 看完面包大叔和果酱大婶的故事,你的心中,是否有了答案? 武汉樱花树下的浪漫 ???点击上方观看精彩视频 有困惑找小婚家,咱们一起幸福 遇到难事儿了?找小婚家呀! 每天,小婚家后台都会收到很多小伙伴发来的在婚姻情感、家庭生活方面遇到的困惑。小婚家和心理专家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大家有力的支持。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惑,请记得你不是孤独无助的,让小婚家来拥抱你! 小婚家 给您可靠而贴心的爱~~ 动动手指|扫码回家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中国家庭幸福生活引领者,专注女性成长与婚姻幸福,探讨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婚姻与家庭》杂志出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10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次更换火炮的法兰西轻骑兵冷战期间的法
- 下一篇文章: 军模法兰西骑士勒克莱尔主战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