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荣光俾斯麦纵横捭阖的外交,三次王朝战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去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年1月18日,法国,凡尔赛宫,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正在举行。 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郊外,始建于年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与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和巴黎东南部的枫丹白露宫并称为法国三大宫殿。如果各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三个宫殿,那么凡尔赛宫是宏伟,卢浮宫是博大,枫丹白露宫是典雅。 凡尔赛宫占地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万平方米,是欧洲最宏大、最雄伟的宫殿。其正宫为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抛弃了巴洛克圆顶和法国传统尖顶的建筑风格,而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从年到年,凡尔赛宫作为法国王室宫廷长达年,一度是法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今天,在这里加冕的却不是法国的国王,而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法国凡尔赛宫加冕典礼在镜厅举行。这里位于凡尔赛宫的西侧,面向花园的一面是17扇巨大的拱形落地玻璃窗,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则是由块镜片组成的17扇巨大镜面。拱形的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挥洒淋漓,展现了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而此时,正在这里举行的威廉一世的加冕典礼,也将成为后人笔下历史性的画面,他将在加冕之后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 身着黑色军礼服的威廉一世,加冕这年已经74岁了,头顶已经看不到什么头发,而嘴唇上却还留着白色而浓密的八字胡。10年前,他才以64岁高龄继任普鲁士国王,而今天能够在这里加冕成为皇帝,全赖于他的部下在普法战争中获得的胜利,这也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三次王朝战争的最后一次。 公元2世纪到3世纪的时候,在莱茵河畔逐渐形成了日耳曼人的部落。后来在东汉帝国的打击之下,匈奴人被迫西迁,引起了东欧和中欧的民族大迁徙。在这大迁徙的浪潮中,日耳曼人不断进入西罗马帝国的疆域。公元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其后的岁月里,日耳曼人中一个叫作法兰克人的分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庞大的法兰克帝国。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公元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后人瓜分了法兰克帝国,日耳曼人路易建立了东法兰克王国,这也是后来德国领土的雏形,而中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则是后来意大利和法国领土的雏形。公元年,奥托一世称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又被后人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年,神圣罗马帝国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这个词来源于古高地德语里的大众一词,德意志的出现标志着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千年光阴,瞬息而过。在多次内部的冲突与分裂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早已变成了一个由众多独立政权组成的松散的邦联。年7月12日,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国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加入了法国保护和支配下的莱茵邦联。同年8月6日,在拿破仑一世的勒令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帝国就此灭亡。与此同时,一个神圣罗马帝国曾经的成员国正在悄悄崛起,这就是普鲁士。 普鲁士这个名字来源于普鲁士地区,从法理上来讲,这个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地区原本并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土。在中世纪早期,居住在这里的是古普鲁士人,他们的语言和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更接近。从年起,德意志人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殖民运动。年,著名的条顿骑士团发起了为时近年的东征运动,并通过不断的移民和文化传播彻底征服了这一地区。到16世纪后,普鲁士人已经完全被德意志人同化,其使用的普鲁士语也逐渐消失。 条顿骑士团年,条顿骑士团在与波兰王国长达13年的战争中难以为继,被迫割让了西普鲁士地区给波兰,这一地区也成为日后德国与波兰多次发生战争的历史基因。年,条顿骑士团团长阿尔伯特将控制的东普鲁士地区改为普鲁士公国,此时他们仍然臣服于波兰王国。年,普鲁士公爵(阿尔伯特的儿子)去世,由于他死后无子,他的长婿西吉斯蒙德继承了普鲁士公国。而西吉斯蒙德本身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勃兰登堡侯国,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勃兰登堡及普鲁士公国。 虽然此时这个公国是一个松散的基于君主个人的邦联(勃兰登堡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属于波兰王国,各自独立,相互视对方为外国,只是共同属于同一个君主),但它将成为后来普鲁士王国与近代德国的前身,而阿尔伯特与西吉斯蒙德同属的霍亨索伦家族也将成为德国历史上的霍亨索伦王朝。年,腓特烈威廉从波兰手中获得了普鲁士公国的主权,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普鲁士王国的出现扫清了障碍。 年,腓特烈三世(腓特烈威廉的儿子)通过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换取到了国王称号,但由于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时也是德意志国王,于是腓特烈三世用尚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普鲁士作为国王的称号。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普鲁士王国正式成立。此后百余年间,普鲁士王国崇尚武力,不断开疆拓土,加上政治、司法、教育制度等方面的不断改良,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的一个强国。 勃兰登堡及普鲁士公国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参加了反法同盟,但数次败于拿破仑一世之手。随后,普鲁士进行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并同其它反法同盟国家一起在年10月的莱比锡战役和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2次击败拿破仑一世。拿破仑一世最终被流放和病逝于孤悬在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并没有令神圣罗马帝国起死回生,在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其它参会国反对奥地利这么做。最后,神圣罗马帝国之前的多个邦国被合并成了39个,组成了新的德意志邦联,由当时最大的奥地利帝国担任主席。 作为德意志邦联的副主席,邦联内的第二大国,普鲁士王国的奋斗目标就变成了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年,以普鲁士为首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标志着普鲁士正式与奥地利展开了对德意志地区领导权的争夺,除了奥地利和汉堡,所有其它的德意志邦联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同盟。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年到年,普鲁士终于迎来了它命运之路上最终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两位铁腕人物。 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年1月2日,时任普鲁士国王病死无子,担任摄政王的国王之弟即位,这就是威廉一世。由于威廉一世的父亲没有料到他日后会即位,因此他从小就没有接受多少王室教育,反倒是接受了不少军事训练。他少年时代即加入军队,参加过反拿破仑战争,长期在军中担任要职和主持军制改革,对军队有着很深的感情、信任和影响力。他仇视资产阶级自由派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而同容克地主资产阶级非常亲近。 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是由容克地主(也就是原来的东普鲁士贵族)演变而来,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由于失去了土地和农奴,作为补偿,普鲁士王室授予了他们很多军政职务。这个阶级长期把持着普鲁士王国和后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政大权,是德国走向军国主义的重要推手。而这一阶级的代表人物,就是此刻正在礼台下同样头发稀少和留着白色浓密八字胡,身着白色军礼服的俾斯麦。望着礼台上意气风发的威廉一世,俾斯麦感慨万千,思绪仿佛回到了逐梦开始的地方。 威廉一世即位之初,围绕军事改革的问题,国王同议会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纠纷,这一纠纷涉及到了宪法权利的问题,其实质是究竟实行国王统治还是议会统治。面对议会的抨击,威廉一世感到束手无策,他急需一个忠诚而强有力的帮手。在陆军大臣罗恩的谋划下,威廉一世将驻法大使俾斯麦召回国内。 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与俾斯麦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谈。威廉一世问:“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大臣而进行军事改革?”俾斯麦回答:“是”。威廉又问:“你是否准备抵抗议会多数及其决定而推行扩大军队的方案呢?”俾斯麦表示愿意。第二天,俾斯麦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开始了他28年纵横捭阖的政治外交生涯。 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俾斯麦俾斯麦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不在乎他人看法和争强好胜的性格,并培养出了雄辩的口才。年5月,他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33岁的俾斯麦初涉政坛。从年到年的11年间,他历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大使、驻俄大使和驻法大使。年9月26日,俾斯麦出任首相后,在下院的首次演讲中就坚定地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根据普鲁士宪法,首相只需对国王负责,并不受议会管辖,因此俾斯麦常常不理睬议会中资产阶级多数派否决政府拨款的意见,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军事改革,对议会提出的违宪指责也无动于衷。 威廉一世担心民众会起来革命,对俾斯麦说道:“我很清楚这个结局。他们会在我歌剧广场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抗争到底!事到如今,陛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战争!陛下不可以被降服!要死就死得像查理一世那样有尊严,切不可像路易十六那样窝囊。”威廉一世听从了俾斯麦,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由于他们两人都很难解决同议会的冲突,他们决定发起对外战争,通过以武力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来转移国内的矛盾,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以对抗资产阶级自由派。普鲁士位于中东欧,是个四战之地。为了避免多线作战,工于心计、长袖善舞的俾斯麦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在欧洲各国之间通过外交维持着精心的平衡,使得普鲁士在每一场对外战争中都能集中力量而无后顾之忧。 德意志的统一年2月1日,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起了同丹麦的战争,理由是要解放被丹麦长期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德意志人,该公国一直想脱离丹麦的控制,早已加入了德意志邦联。这个手段后来被希特勒深得其要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多次使用,利用英法的绥靖心理实施军事恫吓,兵不血刃地取得大片领土。 荷尔斯泰因的问题由来已久,俾斯麦之所以选择在年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国力,法国则不准备支持丹麦以换取在其它地区的利益,而英国王室与官员的意见不统一,虽然英国官员表示支持丹麦但实际上表现出了中立态度。如此一来,东边没有了俄国的威胁,西边没有了法国的威胁,身在欧洲大陆之外一向采取大陆制衡政策的英国现在也不足为虑。俾斯麦发挥了他的外交才智,说服了南边的奥地利加入战争,然后就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北边已经没有强援支持的丹麦。 年10月30日,在经过战场上的失败和一系列国际调停之后,丹麦求和。年8月14日,普鲁士与奥地利签署《加施泰因公约》,丹麦的荷尔斯泰因割让给奥地利,石勒苏益格割让给普鲁士,而这个公约是俾斯麦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 普丹战争友好的合作是短暂的,利益的冲突才是永恒的。转过年来,年6月14日,普奥战争爆发,对于这场战争,普鲁士方面其实蓄谋已久。早在年,普丹战争尚未爆发前,俾斯麦就制定了统一德意志的纲领,准备同俄、法两国结盟,把奥地利排除于德意志邦联之外,由普鲁士来完成统一大业。腐朽没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对此浑然不觉,还在俾斯麦的游说下参加了普丹战争。当奥地利为得到荷尔斯泰因而感到满意时,他们忽视了普鲁士军队在普丹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力量,更没有意识到这块夹在普鲁士和石勒苏益格之间的新领土是俾斯麦为即将到来的普奥战争精心设计的导火索。 普丹战争刚刚结束,俾斯麦就领导普鲁士政府积极投入了普奥战争的准备工作,除了在内政和军事方面进行准备,通过外交缔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重中之重。由于在俄国与英国、法国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轻率和贪婪的奥地利在战争关键阶段背弃与俄国几十年的盟约与友谊,落井下石于前,趁火打劫于后,俄国和奥地利的关系欠佳。俾斯麦答应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从而得到了俄国的中立保证。 接着他又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的侄子)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地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的中立。英国则仍然奉行着光荣孤立的政策,也会在普鲁士与奥地利发生冲突时保持中立。最后,他在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地利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地利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给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地利讲和。 如此一来,奥地利被孤立了,并且一旦开战就将面临普鲁士和意大利的南北夹击,而北方原本可以和自己南北夹击普鲁士的丹麦也因为自己参加普丹战争和占据荷尔斯泰因给得罪了。普鲁士又一次得到了避免多线作战,从而可以让军队主力一心一意南下的机会。 那边厢,俾斯麦在为即将到来的普奥战争积极地做着准备,而这边厢,普鲁士与奥地利也很快就因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管理和未来地位产生了矛盾。当奥地利方面因为不满《加施泰因公约》的条款,要求普鲁士用地广人多、物产富庶的西里西亚工业区来交换荷尔斯泰因时,俾斯麦正好以此为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对于同奥地利的战争,威廉一世开始是有些疑虑的,因为对外方面,除了奥地利这个主要的对手,普鲁士还要面对一些有敌意的其它德意志邦国,而在对内方面,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冲突还没有解决,部分贵族也对于为何要进行普奥战争表示不理解。 俾斯麦又一次说服了威廉一世,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6月,普鲁士对奥地利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地利宣战。从面积和人口来看,奥地利及其盟邦占有优势,但从军事实力来看,优势则在普鲁士一方。开战不久,普鲁士便征服了北德意志地区那些亲近奥地利的小邦国,随后军队主力南下,并于年7月3日赢得关键的萨多瓦会战。两天后,在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一世的请求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出面调停。 普奥战争战场上的胜利让战前还忧虑消极的威廉一世头脑发热了,他想乘胜进军维也纳,吞并奥地利,建立大德意志帝国。但俾斯麦头脑仍然清醒,他在战前就已经考虑清楚,奥地利地广人多,普鲁士很难消化这么大的战利品,而且奥地利内部已经存在的多民族矛盾只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累赘。普鲁士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排除奥地利,包含其它所有邦国的小德意志帝国,先实现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俾斯麦向威廉一世劝说,只要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放弃霍尔斯坦,同意以普鲁士为首成立新的北德意志邦联,那么就应当立即缔结和约。而威廉一世固执己见,仍然希望吞并奥地利,甚至以退位相威胁。而俾斯麦也同样用辞职来要挟,并警告威廉一世,如果普军深入奥地利国境,将会明显改变目前欧洲大陆的均势,极有可能招来法国的出兵干涉,而现在还不是同法国决战的时候,而且如果吞并奥地利,在将来同法国的战争中,奥地利将成为普鲁士背后的定时炸弹。权衡利弊之后,董事长迁就了总经理,威廉一世迁就了俾斯麦。 年7月26日,普鲁士与奥地利签订《尼科尔斯堡预备和约》,8月23日正式签订《布拉格和约》。在和约中,俾斯麦给予了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没有割地,没有赔款,以便于保持和奥地利的良好关系,以换取奥地利在后来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依照和约,普鲁士得到了荷尔斯泰因并吞并了在战争中支持奥地利的汉诺威王国,同时奥地利解散了德意志邦联,放弃了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普鲁士则承认南德意志各邦国的独立。年4月16日,普鲁士与北德意志20多个邦国缔结同盟条约,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威廉一世任邦联主席,俾斯麦任首相,从而确立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 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队的获胜,除了对军事组织如参谋总部进行改良以提高决策和指挥效率,使用装弹方便、发射速度快的后装枪和后装炮这样的先进装备,以及通过普遍征兵制保证兵员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部队动员和战略展开上充分使用了铁路网和电报,这就保证了普鲁士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指挥能力始终优于奥地利军队,战场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普鲁士军队的手里。对于铁路网和电报的运用,在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同俄国的东线战场,还将再次大放异彩。 铁路网与电报的运用普鲁士赢得普奥战争的胜利,是其统一德意志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胜利,奠定了普鲁士在德意志邦国中的领袖地位,为其完成统一大业去除了一大障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普奥战争结束后,随着北德意志邦联的成立,妨碍德意志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意志各邦国的法国了。法国比丹麦和奥地利要强大,因此普鲁士为不可避免的普法战争做了更为长久和耐心细致的准备工作。 年,西班牙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当时的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驱逐。年春,流亡巴黎的伊莎贝拉二世退位,围绕着西班牙王位继承的问题,普鲁士与法国产生了纠纷。年7月9日和13日,法国大使两次向威廉一世转达了法国政府或者说是拿破仑三世的要求,希望威廉一世以书面形式承诺不再干涉西班牙王位继承的问题,因为法国不希望西班牙倒向普鲁士从而令自己腹背受敌。威廉一世以相对温和的口吻予以拒绝,但表示还可以继续谈判。 7月14日,威廉一世将他与法国大使会晤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让俾斯麦对电报内容做必要改动后予以发表。俾斯麦收到电报时,正同陆军大臣罗恩和参谋总长毛奇共进晚餐,这三人也被称为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驾马车。俾斯麦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刺激法国向普鲁士宣战的机会。在与罗恩和毛奇商议,得到军方有把握在战争中取得对法国全胜的答复后,俾斯麦篡改了电报的内容,将比较温和的语气变成了挑衅法国的口吻。随着电文的发表,法国舆论一片哗然,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政府被彻底激怒。 普军及德军参谋总长毛奇严格来说,其实俾斯麦篡改的部分只是具有挑衅意味,还谈不上对法国的尊严有很严重的伤害,毕竟他也不能对威廉一世的电报做出随心所欲的修改,那将影响威廉一世对他的信任和他们的君臣关系。俾斯麦在原文的结尾加上了“国王陛下以后拒绝接见法国大使,并命令值日副官转告法国大使,陛下再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这样一段话。 法国完全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自己的面子问题和真正关心的利益问题,但法国也有自己的想法。自从北德意志邦联成立后,普鲁士的国力和影响力日渐壮大,已经形成了和法国为争夺欧洲大陆领导权而暗自较劲的局面。普鲁士想通过打垮法国来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同样想通过打垮普鲁士维护自己对南德意志地区的控制和对欧洲大陆的领导权。在这样的因素作用下,俾斯麦的那封电报就引爆了火药桶,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 此时的欧洲国际环境对交战双方都是持中立态度。俄国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直接与法国交恶。奥地利由于俾斯麦在普奥战争中冷静克制的决定,也在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英国。 由于此时法国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强的一方,奉行大陆制衡政策的英国,对于有人来挑战和消耗法国实力的举动是乐见其成的。但如果普鲁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过大的野心,严重威胁到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利益时,英国绝不会坐视不管的。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英国同欧洲大陆上不同的国家轮番结盟以限制当时最强大的那个国家,避免由它统一欧洲,就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彻底的踢出欧洲。因此,在普法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普鲁士需要随时考虑英国态度的变化,只要把握好这一点,英国就不会成为障碍。这样一来,普鲁士获得了同法国单挑的机会,这对准备工作更充分的普鲁士其实是有利的。 而当时在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政府的眼中,同样觉得单挑对法国是有利的,因为法军包含极高比例的职业军人和经验丰富的退役军人,法军被认为是当时无人能敌的最强军队。在若干年后,法国陆军也再次获得世界最强陆军的称号,而那一次他们的表现也与这一次差不多。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政府高估了法军的战斗力而低估了普军的战斗力。 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当时西欧兵力最强大的军队,北德意志邦联的兵力在战时可以达到万以上,其中作战部队69万余人,几乎是法国兵力的两倍以上,而且经过军事改革后,普鲁士军队军制完善,炮兵实力突出。反观法军这边,他们实行的是常备兵制度,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部队仅33万多人,在部队兵力上就已然吃了亏。 法军虽然作战经验也很丰富,但军制上存在问题,不像普军那样有常设的军、师两级编制,而多是在战争期间临时编组。这一缺点在之前法军参加的殖民战争中因为没有遇到强敌尚不明显,但在同普鲁士这个实力强大的对手较量时,大兵团作战中部队在组织、协调和指挥方面不力的缺陷就被明显放大。 另外,同普军参谋总部精心制定战争计划不同,法军战前没有制定周密的计划,而是在战争爆发时仓促制定,存在很多错误,为法军最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普法战争爆发后,威廉一世发表御前演说,号召德意志民族全力以赴,抵抗法兰西的暴行。战争开始后,在两国边境地区的战斗中,法军接连败北,普军很快攻入洛林地区。此时,法军主力尚未受到多少损失,而法国边境的阵地原本是为进攻设置的,并不适合防御,法军合理的作战方案应该是将主力有计划地撤向战区纵深,补充兵员,调整部署,待机与普军决战。而此时,法国的内部因素开始发挥不利的作用。 由于战争开始前,法国内部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当边境战斗失利后,巴黎的留守政府出于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担心撤退引发国内革命,要求前线部队就地坚守。而御驾亲征,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拿破仑三世最后也同意了由皇后摄政的政府的要求,法军决定死守梅斯,而不是退往战略腹地夏龙兵营。不但如此,法军最后还将原本在夏龙的一支军团调往梅斯。而普军则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进行积极的调动和进攻,最终将法军主力一部分包围在梅斯,另一部分连同拿破仑三世包围在色当。 色当会战年9月2日,20万德军对色当城发动攻势,门大炮猛烈开火。法军溃败,拿破仑三世率8.3万法军向普军投降,当了俘虏。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了10.4万人,而普军只损失了9千多人,法兰西举国哗然。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掌握金融经济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发动政变,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但战争并未因此结束,普军仍然长驱直入,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10月5日,威廉一世的大本营迁到距巴黎22公里的凡尔赛,俾斯麦住在圣克卢大街普罗旺斯路的一幢楼里。10月27日,被包围在梅斯的法军主力也向普军投降。 至此,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力量已被消除。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邦联的俾斯麦与南德意志四个邦国的政府缔结联合的和约,南德意志四个邦国与北德意志邦联合并。此时,如同普奥战争中萨多瓦会战后一样,普鲁士又一次到了命运的关键时刻,欧洲大国尤其是英国有插手干涉的迹象。俾斯麦抓住契机,建议召开伦敦会议,使英国获得面子,俄国得到实惠,从而排除了列强的干扰,保证了德意志统一的最后完成。 12月16日,在俾斯麦的策划下,由30名议员组成的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两天后的下午,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行政长官署大厅接见代表团,代表团请威廉一世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年的元旦就这样在炮轰巴黎外围要塞的炮声中,在筹备德皇登基的紧锣密鼓中到来了。威廉一世决定在第一位普鲁士国王加冕的周年的纪念日那天,向世人宣告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一阵欢呼声将俾斯麦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中。威廉一世在王公贵族们的簇拥下,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在场的军官们纷纷扬起了自己的军刀向皇帝致敬。国王在庆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说道:“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们三位。”仪式过后,北德意志邦联改为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德皇加冕年1月22日,法国外长向普军请求停火。1月26日,两军签订了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2月26日,新上台的法国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和俾斯麦签订了初步和约。5月10日,两国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东部地区给德国,偿付赔款50亿法郎等。法国小说家都德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即描写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给普鲁士后,当地学校被禁止教授法语而改授德语时,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对故国的思念。而德国得到这两个地区后,不但拥有了更好的地缘态势,同时也得到了这两个地区蕴藏丰富的铁矿。 普法战争沉重的打击了法国,令其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领导权,并由于战争损失、赔款和割地导致经济发展严重迟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明显落后。而德国终于完成了统一,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领导者,通过战争获得的利益加快了本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经济发展。但这同时也成为一个陷阱,面对日益强大的德国,英国和俄国一改拿破仑一世时代以来对法国的敌视态度,开始和法国接近,以共同对付有征服整个欧洲大陆野心的德国。而德国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超车发展,对殖民地和侵略扩张的诉求也日渐强烈,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10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法国大革命到底该如何评价下把所有争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