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若被遗忘太遗憾法国小镇的中国纪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程靖许明汪鹏翀 王培文来自中国杭州,上世纪80年代因求学来到了法国。在法国,她结识了法国人欧立佛,相爱、结婚,她也于年搬到了蒙达尔纪。 目前,64岁的王培文在蒙达尔纪森林中学担任中文教师,而在教学之余,她担任蒙达尔纪旅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的馆长。从接触到这段历史,到纪念馆年正式向公众开放,王培文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王培文在纪念馆讲解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历史故事图:纵相新闻 王培文回忆说,刚来蒙达尔纪的时候,发现中国使馆的官员经常到这个地方来,法国人有时会拿一些当地报道给她看,偶然在街上也碰到过一些中国留学生来探访,便渐渐地了解到了这里的故事。“以前我知道‘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但不知道具体在哪里,史料里提到的有蒙达尼、蒙达尔纪、蒙塔日,其实都是一个地方。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确认(留法勤工俭学地之一)是蒙达尔纪。” 得知了蒙达尔纪与中国的渊源后,王培文与丈夫欧立佛一起追踪了20年代中国革命家在蒙达尔纪的足迹,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足迹的走访工作。 年,蒙达尔纪市长换届选举,王培文说,当时新上任的政府对中国不是非常友好,对中国到访的团体态度总是冷冰冰,“我当时在想,是否能成立一个没有政治倾向的组织,于是就成立了蒙达尔纪法中友好协会。现在很多法国人,包括一些市长啊、区长啊都是我们的会员。” 年,在王培文的组织下,蒙达尔纪法中友好协会在当地办了勤工俭学历史展览。当时王培文想到,蒙塔尔纪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变化,上百年来的老房子都留在这里,当年勤工俭学青年住过的男生宿舍、女生宿舍都仍在使用,何不把年代的蒙达尔纪重新展示出来? 图:蒙达尔纪勤工俭学纪念馆 于是在年,她便和同事们一起,把老革命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都加上了地标。过去,上海电视台来蒙达尔纪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做《伟大的足迹》,于是这条旅游线就被命名为“伟大的足迹”,供游客探访勤工俭学青年们当年走过的路。 中国青年曾求学、居住的蒙达尔纪男子公学图:纵相新闻 蒙达尔纪市内的李石曾故居图:纵相新闻 王培文回忆道,很多游客来了以后,都问她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回顾整段历史,于是自己就有了建立纪念馆的想法。 而建立纪念馆却没有那么容易。阻力首先来自法国人。王培文回忆道,一开始向蒙达尔纪市提出建立纪念馆的想法时,当年的第一副市长并不太愿意。 但在王培文的努力下,事情渐渐有了转机。他们在开办了勤工俭学历史展览后,在中法文化年上将这个项目提了出来,得到了当年三任中国驻法国大使赵进军、孔泉大使,以及后来翟隽大使的支持。 年,法中友协租下了如今已成为纪念馆的这座房子,年前它曾是勤工俭学青年们的住所。当时友协希望能买下这座房子,但过程比较波折。后来,王培文见到了当时的湖南省省长杜家毫。杜家毫是上海人,由于上海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贡献很大,不仅曾召开过中共一大,从前这些勤工俭学的青年赴法国也是从上海坐船出发,如今上海的黄浦码头还留有当年勤工俭学的学生名单。 上海黄浦码头图源:网络 因此,杜家毫“对这个比较敏锐”。王培文回忆道,杜家毫曾说,“蒙达尔纪是中国在法国的红色基因所在地。如果要建纪念馆,那么这个地方无论如何也要买下来。” 年,这座房产终于被买了下来,“有了他毫不犹豫的支持,我们就利用了这个机会,把这里变成了不论是面向法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的一个回顾历史的场所。”王培文对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说。 王培文等人的努力也打动了蒙达尔纪市政府。如今,蒙达尔纪不仅有“伟大的足迹”旅游路线,有了一家纪念馆,有了邓小平广场,也有了“纪念勤工俭学周年”的纪念碑。记者看到,在到蒙达尔纪,来纪念馆探访的游客络绎不绝。 勤工俭学周年纪念碑图:纵相新闻 记者探访纪念馆的这天,恰逢一个中国考察团来蒙达尔纪考察,王培文就像“导游”,如数家珍地向访客们介绍邓小平在此求学打工的故事、蔡和森和向警予的革命爱情故事、葛健豪作为小脚女人却勇敢留法的故事……如今,做过上百次的讲解,王培文对这段历史烂熟于心,能随时道出很多的历史细节。 王培文说,平时来纪念馆探访的法国人比较多,很多人都感叹于“这么珍贵的历史我们过去竟然不知道?”而纪念馆的存在也让更多法国人得以一探这段历史。 王培文介绍,得益于蒙达尔纪的红色资源,当地中学的中文国际班的历史课大纲也有了旅法勤工俭学这一段内容。“中文国际班的师生每年都会来纪念馆参观,也会做一些相关的作业。” 纪念馆内向警予、蔡和森等人的图文介绍图:纵相新闻 据了解,法国的中小学历史课都有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小学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初中学习的是旧民主主义时代的历史,而高中则学习的是年以后的历史。王培文说,不仅中文国际班的师生会来,即使是当地不学中文的学生,历史老师、地理老师也会带着他们来参观。 当年那些青年为什么选择法国?王培文回忆道,她曾看到有一位勤工俭学的青年给家人写信:“法国人非常的热情、好客,和英国人的傲慢、德国人的冷漠完全不一样,这个国家让我们很感动。” 王培文认为,当年勤工俭学的青年们之所以在蒙达尔纪酝酿了那一场伟大的革命,和这个城市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这里(蒙达尔纪)和巴黎不一样,巴黎是个国际化的城市,在巴黎我们能看到中国城和很多中国商店。而在蒙达尔纪,哪有这些?在这里生活的人,都是和当地人融合成一片。人到一个社会中去,会发现每个民族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也许外人更容易看得到,只要看到了就很快能够吸取其长处。” 王培文认为,法兰西民族热情奔放,向往自由、享受生活的理念和中国人非常相似,因此中国人能自然而然地在法国发现不少共通之处。 “共和国的概念是从法国来的。在过去,法国有旧贵族和平民的阶级之分,但法国大革命以后,人人都是平等的。对于一个崇尚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国家,对于当时中国青年的理想是非常欣赏、也非常容易接受的。年前的中国青年们能想到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将国家变成共和制,有胆量,也有这个概念——怎样才能改变中国,我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在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都是有关系的。” 她说,建立纪念馆的初衷,首先是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在法国这么遥远的地方,在这么小的一个城市,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不忘初心’之后,我觉得更要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过去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她认为,如果这段历史被人遗忘,“那真的是太遗憾了。” 勤工俭学青年合影图源:百度百科 “年前,那么多(勤工俭学的)青年人为了改变中国、改变世界。年过去了,他们确实改变了中国。”王培文认为,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中心已经逐渐向东方倾斜,年前那些年轻人的思想和变革,确实改变了世界。 “所有的年轻人都希望进步。与现在大多数为了个人前途的留学生不同,那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就是为了国家的进步。回国后,那些学生有多少人在革命中付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为什么年前的学生有那些进步思想,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这样的人?” 她希望这段历史能让将来的年轻人有所思考,“为什么年前的年轻人会这样想,而现在的年轻人是另一种想法?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现在要比过去更明确:我们能够做什么,还能让中国更进步,并且引导世界更进步?” 结束采访的时候,王培文的声音已经因为用嗓过度有些嘶哑,但她告诉记者,自己由于兼任着法中友协和纪念馆的工作,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十分忙碌。她看着纪念馆内电梯里的白墙,告诉记者,他们打算在这里做一些装饰,让纪念馆的内景更加丰富。 纪念馆内部图:纵相新闻 法国的夏天白昼很长。尽管探访结束时已经接近傍晚,纪念馆外的阳光依旧猛烈,王培文女士也匆匆赶往她的下一个工作日程。我们也相信,在有心人的坚持和努力下,蒙达尔纪和中国的这段历史会在人们的心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旅法青年曾求学、住宿的蒙达尔纪女子公学图:纵相新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yy/11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才是真正奢华的凡尔赛宫2行星围着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