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3分国产神剧,绝对不输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又双叒上热搜了。 这一回是因为高考作文题。 这部剧可真是万能作文素材。 全国甲卷,题为「可为与有为」。 恰如剧中仲甫先生所言: 「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 全国乙卷,题为「论青年的理想」。 让很多人想到了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的故事。 他们赴刑场时回眸微笑的画面,堪称全剧最大泪点。 新高考II卷,题为对「人」字的理解。 剧中辜鸿铭关于「国人品性温良」的大段阐述,正好扣题。 看完这些作文题目,鱼叔终于读懂了那句句话: 「我们的考点,就是他们的一生。」 在《觉醒年代》完结后,观众集体陷入一种「电子失恋」的状态—— 找不到一部新剧,来延续《觉醒年代》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因此被失落感包围。 别急。 既然没有新剧可看,那不妨回顾经典。 鱼叔今天就来推荐一部9年前的国产神剧。 完全不输《觉醒年代》——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这部剧豆瓣评分9.3,和《觉醒年代》平起平坐。 而且,两部剧在内容上也有着密切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算是「姊妹篇」。 时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是对《觉醒年代》的衔接。 地点,前者国外,后者国内,共同构成那段完整的历史。 人物,几乎是相同的。 区别在于,《觉醒年代》中的配角,在《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成了主角。 剧情上互为注解,互为补充。 不过。 剧情的交集倒在其次。 两部剧共有的诗性表达和浪漫主义,才是重点。 我们说《觉醒年代》成功在于: 群像鲜活,历史在场,着眼宏大题材中的具体个人; 台词精妙,饱含哲思,穿插大量的演讲片段,振奋人心。 巧了。 这两点,恰恰也是《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最大的优点。 群像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可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依旧内忧外患。 一大批有志青年,寻求救国之道。 前有陈独秀回国办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 后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输世界文明于国内。 -年间,约有近名中国青年,远涉法国。 他们满怀理想,投身工人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留法岁月。 至于为何要去法兰西?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吴稚晖(倪大红饰)说: 「学习法兰西人热烈的性格。」 刚好可以和我们的温良互补,如此这般,救国有望。 面对历史当中的诸多人物,一定会有轻重详略。 比如《觉醒年代》以陈独秀的视角展开。 通过他,再引出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 而《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则以邓希贤(即邓小平)的视角展开。 再引出三位真正的主角: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 这部剧对群像的刻画非常成功。 经由一件小事,以点带面,瞬间让人物的性格凸显。 邓希贤(钟秋饰)出场时,年仅16岁,个子矮小,说着一口川普。 为了争取一个留法名额,使劲踮起脚尖,装成年人。 还要和校长扳手腕,证明力气够大。 在掰手腕的过程中,校长感受到了他的决心,故意输给了他。 尽管年纪还小,但邓希贤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拼。 和邓希贤相比,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三人都已是青年革命家。 周恩来(朱亚文饰),内敛沉稳,能言会道。 身在异乡,却时刻牵挂祖国。 有一次在旅馆前,周恩来碰到一位法国摄影师。 被问道:「你觉得巴黎怎么样?」 周恩来礼貌地回答,「非常漂亮。」 可对方却试图抹黑中国:「听说中国很脏很乱,是吗?」 周恩来心有怨气,但选择隐忍不发,回答: 「一直很美,只是被强盗破坏了。」 不仅捍卫了国家尊严,也谴责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拍照时,周恩来没有看镜头,而是把头扬起来,说要「看着我的祖国」。 他坚毅的眼神中,是炽热的爱国之情。 破旧且不合身的裤子,也说明了当时留法青年的窘迫。 赵世炎(李梁饰)与周恩来神交已久,惺惺相惜。 他一登场便有革命家的风采,演讲能力超群,心系同胞。 和周恩来一起为在法华工打官司,维护华工合法权益。 赵世炎在法庭上的发言可谓慷慨激昂,振聋发聩: 「他们究竟是战胜国的华工,还是你们法属殖民地的奴隶?二十世纪的法兰西,难道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吗?」 令在场的法国军官都向他们致敬。 蔡和森(张念骅饰),有着高昂的政治热情。 时常以冷水浇头,提醒自己勿忘国耻。 但他的想法有时候也过于偏激。 走在路上突遇大雨,大家纷纷跑到树下避雨。 蔡和森却悠然漫步雨中,对避雨的人表示鄙夷: 「我不在资本家树下避雨。一个革命者,下点雨就跑那还怎么革命?」 而且他还很固执,对一切洋玩意儿都拒之门外。 哪怕是其精华,也一概当糟粕处理。 整部剧在展现群像时,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叙事手法。 首先聚焦于邓小平的成长过程。 看着他从一个稚嫩的小毛孩,渐渐成长为革命者。 在这个「自叙」的过程,兼顾群像的「他叙」—— 即呈现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的「赤色青春」。 他们共同组成了早期的海外共产主义者。 思潮 群像的塑造,实质是为各种主义服务的。 哪怕在留法青年中,也信仰着不同的主义。 他们要辨析出一种最适合中国的思想理论。 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所言,「出路不是老路。」 这种思潮的碰撞,带来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思想深度。 留法青年最先接触到的,是资本主义下的残酷剥削。 认定这条路是必然行不通的。 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信仰无政府主义。 兄弟两人自幼与父亲陈独秀失和。 陈延年之所以对共产主义嗤之以鼻,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和父亲对着干。 其实他们对无政府主义,也是一知半解。 还有一众被视作「反派」的国家主义派。 包括公费生宗旭之、林朗,驻法公使陈篆,华法教育会副会长褚谊民等人。 他们一心为自己谋利,甚至和法国当权者勾结。 把留法青年当赚钱工具,贪污国内的募捐款。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人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旅欧小组」时说过: 「马克思主义是我选择的,同时也是它选择了我。」 蔡和森一到法国就着手翻译马克思的著作。 他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定法国的工人运动不适合中国: 「中国腐烂之极,需要的是革命,而不是改良。」 赵世炎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蔡和森基本一致。 他在演讲中动情地说道: 「船坚炮利没有用,中国需要的是彻底改造。」 有趣的是,即便是同为马克思主义阵营的他们,内部仍会存在一些小矛盾—— 蔡和森反对留法青年勤工: 「青春和生命不能沦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 他本就是一个激进的人,主张通过游行和请愿,争取上学的权益: 「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而赵世炎则更为务实。 他不介意勤工,觉得实践和理论学习一样重要。 他说过,和建立新中国的使命相比,暂时的勤工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种内部的分歧,其实无伤大雅。 尽管也偶有言辞交锋,但彼此据理力争,有礼有节。 一旦到了事关国家的时刻,如北洋政府密谋卖国借款。 两派又可以迅速抛弃壁垒之见,团结一致。 各种各样的「主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法兰西,都产生着碰撞。 碰撞越是激烈,越是接近真理。 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形象也愈发高大。 他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 最终,真理反过来拥抱了他们。 觉醒 何谓真理? 在各种主义的较量中,我们被今天的生活提前剧透了: 马克思主义将会脱颖而出。 这个胜出的过程,就是觉醒的过程。 如何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把这个过程拍得精彩,是所有主旋律剧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觉醒年代》做到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也做到了。 赵世炎问过邓希贤,「你信奉什么主义?」 邓希贤答不上来。 只是在读了赵世炎的文章才认为社会主义好。 这种启蒙性的行为,正是马克思主义在「留法运动」传播的缩影。 后来的一次谈话中,赵世炎彻底启发了邓希贤: 「我看到因为愚昧,人像动物一样,饱受着折磨。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我能活成什么样,而是为了我能让大多数人活成什么样。」 这让邓希贤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 赵世炎还说服了陈延年和陈乔年,放弃无政府主义。 「不在于有没有政府,而在于有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这个政府由什么人组成,为了谁,代表谁。」 借此否定了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空想,是不现实的。」 陈延年和陈乔年也逐渐转变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信仰还需要实践来检验。 留法期间,他们发起了一系列活动—— 「二·二八」请愿、反对北洋政府卖国的「拒款运动」、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里昂大学抗争,声援国内的「五卅运动」… 在这样的发声和运动中,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信仰。 漫长的留法岁月,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一大批留法青年,完成了蜕变。 全剧的结尾和开头呼应,同样对准了邓希贤—— 年1月7日,邓希贤离开巴黎,前往苏联。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 最后,64位革命烈士和位各界著名人士的照片缓缓出现: 「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留学运动,像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那样,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杰出人才…」 他们当中,有人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赵世炎、蔡和森、陈延年、陈乔年、向警予等人牺牲时,都还不满30岁。 也有人,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成为了新中国的总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共和国元帅、核物理科学家… 回顾《觉醒年代》和《我的法兰西岁月》,尽管时空略有不同,其实它们拍了同一件事: 马克思主义的胜出,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为了完成这件事,有人坚守信仰,百折不挠; 有人慷慨就义,付出流血和生命的代价。 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否会换来光明。 可他们依旧选择在黑暗中一往无前。 百年之后再看,没有这些人的努力,就没有你我的今天。 我们如今的生活,就是给《觉醒年代》和《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最好的续集—— 「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我们活在了他们理想中,他们活在了我们记忆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yy/11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近代欧洲争霸战第一战法国挑战神圣罗马
- 下一篇文章: 这个神秘的骑士团,塑造了今天的欧洲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