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整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专题复习高考
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保证每一篇都是满满的精品干货!强烈推荐地理考生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只有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失。二、一定要注意对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限”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建议同学们以下几方面: (1)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三、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掌握地理概念,善于记忆,善于区别 比如对自然地理来说规律性强,应该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人文地理,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区域地理,应抓住区域定位,从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四、掌握读图技巧,提高读图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图文互变的方法 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在复习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自己读图能力: 1.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初中教材中的地图部分只是地图的基础知识,学生要把各种地图的类型及特点、各类图像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要认真领会。要精选精做一批有代表性的读图题作为例题。如读等值线图,应先明确读图步骤:一看极端值的大小,二看弯曲方向,三看疏密程度,再判断等值线的基本要素。分析统计图表时,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坐标,四读数据,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 2.培养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把所有与图相关的知识,都落实到图上。形成“心理地图”。例如在复习长江、黄河时,把河流概况及水文特征都附在图上,边画边记忆边思考,要养成画图的习惯。 3.要学会图文转换,着重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在读懂课本和地图册上的原图之后,可通过变换图形,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明确读图分析的思路,经常做图文变换的练习。五、理性复习,深化能力,强调应变 ①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重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卷,试题的命制采用了大量的新素材,为考生提供新信息,为问题创设新情景,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特色日趋明显。 ②加强运用和调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查考生能否将所获取的信息与相关的知识建立联系,能否准确地运用有关知识和信息,去认识和说明问题。该项能力在考试中尤其重要,也是考查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表现就是能定性的解释地理现象和说明地理问题,高一层次的是能把多方面的主干知识联系起来说明问题,更高层次是将原有的主干知识和获得的地理信息相结合加以分析运用。六、培养认真审题习惯,确保规范组织答案 “小节决定成败,规范决定分数”。如何在考场上争取不失分,拿到分数,如何培养认真审题习惯,确保规范组织答案,从四个方面为同学们进行说明。 1.精读问题 突出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考查。描述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述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水平,这一能力明显表现就是能否使用简洁、准确的学科术语进行描述和阐释。 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每一道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方向。要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行为动词“指出、说明、描述、分析、阐述、比较”等。抓住关键词,首先抓住行为动词,明确考核能力层次;其次抓住宾语名词,明确考核目标;最后抓住条件状语,明确时空限定。 2.多读材料 精读背景图表、材料,要把握细节,全面提取信息,多次重复读背景资料。 3.提取背景信息,调用答题框架 读图表要先看图名,再看图例和坐标单位,后观察图表中具体事项,确保信息无遗漏。经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文字信息。要根据提取的背景信息调动知识框架。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 4.规范表述 (1)分点作答,条理清晰,抓住主次,逻辑性强。从背景资料直接提取的答案放前面。高考题目在答案中非常强调抓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对影响地理事物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实在没有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老师造成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注意题目分值,分值高要注意扩展答题要点,扩展中不能与题目矛盾,不能出现错误表述。 (2)文字尽量少而精,注意突出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高考综合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3)尽量具体详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作适度模糊处理。如“旧金山沿岸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答为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不必具体指出洋流名称。 (4)尽量应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答题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答案要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5)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字迹潦草不容易使阅卷教师找得分点。七、比较分析,提高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比较法是地理高考复习中最常见的方法,在整理知识、记忆知识、评讲试题时常常要运用它。运用比较法时,关键确定比较项目,主要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反复运用。八、 地理高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复习并不是简单重复学过的内容,而应以每章为单元,或以地理要素为专题,对地理知识整理、归纳、记忆、巩固,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备考知识必背 专题1地图和等值线图的判读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常用方法 辨别方向的技巧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法 一般的图上箭头所指为北,据此确定其他方向 时针法 表示自转或公转时,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为东;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为东 右手法 拇指指向北极,弯曲四指所指为东;拇指指向南极,弯曲四指所指为西 海陆轮廓法 极地为大陆,则为南极;极地为海洋,则为北极 经纬度法[来源:学+科+网Z+X+X+K] 经度法[来源:学,科,网] 东经度增值方向为东,减值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值方向为西,减值方向为东[来源:学科网ZXXK] 纬度法 北纬度增值方向为北,减值方向为南;南纬度增值方向为南,减值方向为北 二、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 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实地范围 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2.比例尺缩放 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 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③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④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 方法 规律 示例 “大大小小” 两条等值线间的闭合等值线区域,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若闭合曲线数值等于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较小值 若a>b,则甲>a,乙<b 若a<b,则甲<a,乙>b 高低低高 某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此处的气温(或气压等)较两侧地区偏高,反之偏低 图示为北半球某海区等温线,则甲处温度比同纬度两侧高,有暖流经过 高高低低 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若向低纬(或低空)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低 图示为等压面分布图,则A点气压低于B、C两点,D点气压高于E、F两点 河流向凹 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河流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若a、b为等高线,且a>b,则河流从甲流向乙 洋流向凸 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海水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若图示为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图,则c>b>a,洋流自南向北流,为暖流 1陆南7陆北 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1月份陆地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都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图示月份为1月份,即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四、常见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1.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规律 (1)读数据(注意等值距) ①读等值线(面)上的点 规律一: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②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 规律二: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 (2)比大小: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 (3)看疏密(比较值差) 规律三: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 (4)析弯曲(判断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规律四: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大。 规律五: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程度。 (5)判方向: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规律六: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等高线图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的表示 (2)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应用 ①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A.水系特征 a.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b.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c.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d.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e.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f.等高线在山脊处向低处弯曲。 B.水文特征 a.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b.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迎风坡、背风坡有关。 c.在河流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C.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②判断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 ③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 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 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大坝应建在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即峡谷最窄处,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 B.确定公路、铁路线 一般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为好。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陡坡、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C.进行农业区规划 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选择农林牧副渔合理的布局方案。 D.确定引水路线 引水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E.工业区、居民区选择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平坦的向阳地带,并且交通便利,远离污染地区。 (3)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计算问题 ①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甲-H乙。 ②计算两地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米)可以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T差=0.6×H相/。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海拔为H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记海拔为H高,该图的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为: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假设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几种常见等值线图(等高线图除外)的判读和应用 等值线的共性特征:无论何种等值线,在判读时都要注意走向、弯曲形态、疏密状况、形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等温线图 等压线图 等降水量线图 共性特征 ①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②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可以相等,也可以按周边地区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递变间隔相等;③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陡崖除外);④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⑤等值线弯曲度越大,其弯曲处的两侧变化越大 特殊闭合区 位于两等值线之间的小闭合区,表示数值不在两线数值的正常范围之内,判读方法是遵循“大于大值”或“小于小值”的规律 高值区或低值区 盆地海拔低,气温呈闭合高值区;山峰海拔高,气温呈闭合低值区 等压线闭合处为高压或低压中心;北半球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压中心 深居大陆内部,形成降水闭合低值区 数值变化趋势及应用 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由高压指向低压处,垂直于等压线,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再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确定风向 沿海向内陆地区,一般降水逐渐减少;赤道地区和温带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疏密程度 判断温差大小:密大疏小;冬季密夏季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地密海洋疏 判断风速大小:密集风速大,稀疏风速小,不同图幅中要比较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 判断降水差异大小:密大疏小 弯曲规律及影响因素 规律:同纬度相比,等值线凸向低值,比两侧高;等值线凸向高值,比两侧低 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水平方向弯曲最大处形成高压脊或低压槽;垂直方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 应用 判断所在半球、季节差异、寒暖流、地形高低、海陆分布等 根据海陆气压中心判断季节;根据气压场和锋面气旋判断天气:低压中心和低压槽线附近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线附近多晴朗天气 判断海岸走向、地形走向等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考查方向 具体内容 判读技巧与应用 推算高度 ①通过读取两条等高线的数值计算某地的海拔或相对高度,数值为0表示海平面;②陡崖的崖顶或崖底的海拔介于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 陡崖或任意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n-1)d≤ΔH<(n+1)d(n为陡崖或两点间经过的等高线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判断地形 类型 ①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类型;②在大范围内可判断平原(海拔在米以下)、丘陵(海拔在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米)、高原(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小)、山地(海拔在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米)、盆地(中间数值小,四周数值大)五种基本地形 ①“凸高为谷、凸低为脊”;②平原与高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海拔方面,山地与丘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高度方面 确定坡度陡缓和地势 ①等高线越稀疏,表明坡度越缓,反之越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②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形坡(坡向下凹),反之则为凸形坡(坡向上拱);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凸坡视线常被阻挡,通视状况较差 如果图上看不出等高线密集与稀疏,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 地形影响分析 对气候 ①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阳坡和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 ②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滞留 两地的温差可通过公式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米×0.6°C 对河流 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谷中常有河流发育。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中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坡度有关;河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 ①河谷处等高线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②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③水电站选择建在河流落差大的地带;④引水工程一般选择从地势较高处引水 1.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1)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又不在同一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之间的南北方向。 ③判定东西方向时要选择劣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方位,与地球自转方向同向为东,背向为西。 用经纬度法判断: ①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减小的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减小的方向为东。 ②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北,减小的方向为南;南纬度增大的方向为南,减小的方向为北。 (2)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 a.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b.确定东西方向:同是东经度,则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两地经度数值之和大于°,则位于东经度的一点在西方,反之在东方。 (3)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a.如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b.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由以上两点可判断C在A的东南方)。 2.利用经纬网定“距离” ①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千米,如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②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 3.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①同一经度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中AB)。 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MPK而不是MQK)。 ③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处在晨昏线上的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即最短劣弧线)。 如果记忆不牢固的话,可通过下图进行推导。如图A、B为位于北半球的两点且不在常见的大圆上,则其最短航线为一个向北弯曲的弧线,C、D为位于南半球的两点且不在常见的大圆上,则其最短航线为一个向南弯曲的弧线。具体是:同北偏北,同南偏南,同一条经线圈上走极点。 4.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方法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和应用 (1)判地势: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势特征;有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可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特征,如台湾省河流多自东向西流,说明地势东高西低。 (2)判坡向:示坡线——与等高线垂直,指向坡度降低的一方。 (3)判坡度:同一幅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不同图幅进行比较时,要考虑比例尺的大小、等高距的大小等情况。 (4)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根据等高线数值,可以判断每个地点的海拔。 ②相对高度。 a.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小数、小于大数”的法则读取; b.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小于小数”的法则读取。 c.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n为两地之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5)判断两地温差: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一般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对流层中海拔平均每升高0米,气温约下降6℃。 (6)判断地形的影响。 ①对气候: a.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阳坡和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 b.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滞留。 ②对河流: a.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谷中常有河流发育。 b.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中水流流速快,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还与流域面积有关。 6.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可视问题 直视问题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进行判断,在地形剖面图上由观测点的投射点向目标点的投射点绘直线,若直线没有被任何地物所切断,表示直视良好,否则不能直视。如下图所示,由点s′向点c′绘直线,直线没有被任何地物所切断,表示直视良好。而图中b′位于阴影区,说明s点不能直视b点,所以村落b对于s点为不直视。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7.数值计算和数值规律 (1)同线等值,邻线可等值也可相差一定值。等高距全图一致。 (2)两点间的数值差,有如下三种情况:①两点都在等值线上,则两点数值确定,数值直接相减;②如果一点在线上,一点不在,则在线上的点数值确定,不在线上的点数值不确定,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值差也是一范围;③如两点都不在线上,则数值都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据差也为一范围,且两个范围相减时,其中一个范围的大值减另一个范围的小值,前者的小值减后者的大值。 例:如图甲,A点的海拔为米,B点的海拔为米~米,C点的海拔为米~米,D点的海拔为米,则A、B两点的差值为0~米;A、D两点的差值为米;B、C两点的差值为0~米。 注:若有等值线重合如等高线的陡崖处,计算数值差与此方法相同,也可由此得出以下公式: ①陡崖顶部的绝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M≤H(M+d),M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最大值,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②陡崖底部的绝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m-d)h≤m,m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最小值,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ΔH)计算公式为:(x-1)d≤ΔH(x+1)d,x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如图乙中陡崖顶部(a)的绝对高度为≤H, 陡崖底部(b)的绝对高度为h≤, 陡崖(E)的相对高度为≤ΔH。 8.局部范围闭合等高线的判读 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图,A区域海拔低于米,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峰。如图,B区域海拔高于米,为小山峰。 专题2地球与地球运动 一、两地间最近航程的判断方法 1.若两地经度和等于°,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程是经过两极点,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1)若两点同位于北半球,应先向北,过北极点后,再向南。(如图1) (2)若两点同位于南半球,则先向南,过南极点后,再向北。(如图2) (3)两地位于不同半球,则要具体看过哪一个极点的为劣弧。(如图3) 2.若两地经度和不等于°,即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甲位于乙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后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后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如图4) (2)甲位于乙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后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后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如图5)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示意图 运动轴心及轨道 轨道为赤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夹角 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方向 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年;日6时9分10秒 速度 角速度[来源:学科网ZXXK] 除南北极外,大约为15°/小时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平均角速度为1°/天[来源:学+科+网] 在近日点时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速度较慢[来源:Z xx k.Com][来源:Zxxk.Com] 线速度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三、地球运动及相关地理现象时空规律总结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冬季(北半球) 夏季(北半球) 地球自转 绕地轴旋转形成赤道面,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背向太阳,北半球受热少 地轴穿过的北极地区朝向太阳,北半球受热多 地球公转 形成公转轨道面(黄道面),太阳位于近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冬半年较短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夏半年较长 晨昏线 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均为零,把全球分为昼夜两半球,大气散射导致昼半球实际范围大于夜半球,随地球自转,晨昏线西移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 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正午太阳高度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且等距离南北对称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哪个球,哪个半球昼就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日出方位 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北半球太阳轨迹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阳轨迹在北天空 东南出,西南落。南北半球相同 东北出,西北落。南北半球相同 四、日期及其范围的判断 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是人为统一规定的,基本上与°经线重合,但有几处弯曲,其西侧总比东侧早一天。 日期的分界线一般有两条:一条是时间界线,即24时或0时,它是随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日期分界线,是前一天结束和新一天开始的经线;另一条是空间界线,即日界线。从时间界线(24时或0时)向东至空间界线(°经线)为今日的范围,从时间界线向西至空间界线为昨日的范围,如图所示。 五、季节的推算 地理现象 北半球夏季(夏半年) 北半球冬季(冬半年) 地球公转运动 7月在公转轨道上远日点附近,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慢 1月在公转轨道上近日点附近,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 昼夜分布 北极地区有极昼,南极地区有极夜,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反之 南极地区有极昼,北极地区有极夜,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半球反之 正午太阳高度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大,6月22日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纬度地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大,12月22日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纬度地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太阳直射点位置 位于北半球 位于南半球 太阳升落方位 太阳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除外) 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除外) 日出日落时间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00,日落时间晚于18∶00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00,日落时间早于18∶00 气压中心 大陆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亚洲(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势力较强 大陆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亚洲(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势力较强 风向 南亚吹西南风、东亚吹东南风 南亚吹东北风、东亚吹西北风 等温线 大陆上向北凸出(北半球向高纬,南半球向低纬,)海洋上向南凸出(并半球向低纬,南半球向高纬) 大陆上向南凸出(北半球向低纬,南半球向高纬),海洋上向北凸出(北半球向高纬,南半球向低纬) 特殊天气 我国东南沿海有台风、江南有伏旱和梅雨、华北有春旱 寒潮活动频繁、北方沙尘暴频繁 气压带与风带 北移,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副高压控制 南移,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西风带控制 雨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进入雨季 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进入雨季 河流汛期与水文现象 北半球流经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河流和以冰雪融水为主的河流进入汛期 北半球流经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进入汛期,高纬河流有结冰现象,处于较高纬度且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出现凌汛现象 高山雪线、极地冰川范围 北半球高山雪线上移、北极极地冰川范围缩小,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高山雪线下移、北极极地冰川范围扩大,南半球反之 天山牧场 云杉林带以上放牧 云杉林带以下放牧 河口水文 北半球季风区河口盐度较低,同值等盐度线离河口位置处于较远时期 北半球季风区河口盐度较高,等盐度线向河口收缩,我国东南部河口可能出现咸潮 北印度洋洋流 特殊天气与旅游景观欣赏 洋流呈顺时针方向 钱塘江观潮(农历8月15~18日)、青海湖观鸟(4~6月,5月最佳)、我国江南名山以夏季欣赏最宜 洋流呈逆时针方向 观赏哈尔滨冰雕、吉林雾凇的较好时期 舟山渔场鱼汛 墨鱼汛 带鱼汛 黄淮海平原盐度 夏季较低(淋盐)、春秋较高(返盐) 盐分稳定 三峡的“蓄清排浑” 6-9月汛期排浑 10月至次年5月枯水期蓄水 极地活动 南极地区观极光、北极科考佳 北极地区观极光、南极科考佳 动物迁徙 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北迁、苔原带驯鹿北迁 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南迁苔原带驯鹿南迁 北半球候鸟春季北飞,秋季南飞 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下图: (2)季节分布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如下图所示: 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规律 表现 对称 规律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5°N的昼长等于23.5°S的夜长 递增 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白昼变长黑夜变短 变幅 规律 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极昼、极 夜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一、晨昏线的综合运用技巧 根据晨昏线在地球上的位置、走向及其与其他地理点、线、面的关系,可以解决许多有关地球运动的问题。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若右图中AB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北极点;若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南极点。 2.确定东、西经 以0°经线为起点,随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3.确定地方时 (1)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之相对组成经线圈的那条经线上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 4.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晨线的交点上的时间,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昏线的交点上的时间。某地日落日出时间的计算公式是12±昼长/2。 二、日期变更线的运用 1.在进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时,尽量要按照东(经度或时区)早、西(经度或时区)晚的原则,尽可能不跨越日界线;在跨越日界线时,一定要注意日期的变化。 2.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范围各占多少时,可以先画出表示全球范围的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经线表示日界线,之后再按照时间计算的方法找出相应的零时线,最终则可以根据零时线向东至°经线为新的一天,零时线向西至°经线为旧的一天确定两个不同日期的范围。如下图为新的一天占全球1/4的示意图: 三、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 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如图: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1/2热带范围。 2.β=90°-2α=北(南)温带范围。 3.μ=α=90°-极圈的纬度数=1/2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变化。 四、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 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该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也可能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示意图 计算方法: (1)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24。 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3.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则越短。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5)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借助下图进行直观形象的记忆。 4.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特点的判断技巧 (1)由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看分布。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地区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相反。 (2)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看变化。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另一半球则相反。如下图所示: 5.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4)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2时。 (2)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4)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层楼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图甲,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 (5)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图乙)。 (6)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专题3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来源:学+科+网]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2.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及成因 等温线分布特点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 同一纬度温差大 海陆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 南半球 等温线平直 同一纬度温差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较广阔,下垫面单一) 同纬度地带[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来源:Zxxk.Com]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和谷地气温高 地形起伏 寒流经过气温低;暖流经过气温高 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基本与纬线平行。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冬季风(大气环流) 夏季等温线稀疏,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但白昼长,南方相反) 4.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气温的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谷>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二、降水的类型与降水的世界分布 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空气运动方向 空气性质及降水状况 空气上升 湿润、易产生降水 空气下沉 干燥,不易降水 由低纬吹向高纬 暖湿,易产生降水 由高纬吹向低纬 干燥,不易降水 由海洋吹向陆地 湿润,易产生降水 由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不易降水 2.降水的主要类型 降水类型 空气上升原因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 赤道附近地区,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 降水强度较大,历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空气相遇,暖湿空气被抬升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 强度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 低纬度大陆东部 3.降水的世界分布 降水分布 所在的气压带或风带位置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特点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 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区,降水量一般在0毫米左右,这里气温高,海洋面积辽阔,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多对流雨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以下沉气流为主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毫米,这里气温高,蒸发能力很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这里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年降水量为~0毫米,这里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雨和气旋雨,大陆东岸还受到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下沉气流 在极地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全年盛行下沉气流,年降水量不超过毫米,是全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地带。但是由于低温,蒸发量少于降水量,这里仍属于湿润地区 三、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大陆东岸例外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 四、锋面气旋和近地面天气系统 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活动)在中高纬地区。在近地面天气系统中,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就是锋面气旋系统,它的识读方法如下: 1.无论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从高气压区斜穿等压线吹向低气压区。 2.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3.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4.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以上图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推理出锋面B、D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故为冷锋;锋面A、E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故为暖锋。 5.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 五、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北半球 北半球 12、1、2三个月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气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含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 最热月均温<5℃ 寒带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年降水量在0mm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年降水量~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热带 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明显的干湿两季,降水最多月可达mm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夏季降水多 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都不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2.利用自然景观判断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发育的典型景观不同。 3.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 (1)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以北半球为例,不同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如下所示: (3)气候类型分布的特殊性 ①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4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②大陆东岸独有的气候(3种)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③大陆西岸独有的气候(3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亚洲10种。 ⑤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高山气候(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2)原理应用 ①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②“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④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⑤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⑥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简化认识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3.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区分 气压的分布是用等高面上等压线的分布来表示的,等压线是某一海拔相等的等高面与空中若干个不同等压面相割(由于气压自地面向上递减,因此自下而上有很多数值逐渐减小的等压面),在等高面上所形成的许多交线。与地形分布中的等高线原理相似; 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则为高气压,反之则为低气压,如下图。如果各地气压相等,则等压面就是等高面,等高面上无等压线。可以简单理解为:等压面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变化,等压线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变化。 4.等压面(线)图的阅读技巧 结合下图说明阅读等压面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1)从等压面的定义看,PA′=PB′=0hPa,PD′=PC′=hPa。 (2)从气压的概念看,在空气柱L1、L2中,距离地面愈近,上方空气柱越长,则气压值越高,所以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则PA′>PA,PD>PD′,PB>PB′,PC′>PC。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A点相对于B点、C点相对于D点来说都是低压区,其附近等压面向下凹陷;B、D两点为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起。由此我们总结出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状之间的关系是“凸高凹低”。 (4)综合以上分析,A、B、C、D四点气压值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A→D→C。 (5)等压面的凸凹,主要跟下垫面的冷热有关。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热力状况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地面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该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5.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的风向和风力的确定 在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中,一般要求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等。从风向的决定因素来看,它是三个力的合力方向。 第一步,作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 第二步,作风向。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和等压线斜交,并成一锐角。风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右偏。在作图时,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应画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并成一锐角;南半球反之。 第三步,作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成90度夹角,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向的右侧与之垂直,南半球相反。 第四步,作摩擦力。摩擦力阻碍风的运动,与风向相反。 判断风向一定要看清条件:是否考虑摩擦力,若不考虑则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则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后者风向的判断方法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向左或向右(据半球确定)偏转大约30°~45°即为实际风向(即近地面风向)。 同一气压场中风力的大小,关键在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压线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相反风力就小。 6.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空气运动方向 空气性质及降水状况 空气上升 湿润、易产生降水 空气下沉 干燥,不易降水 由低纬吹向高纬 暖湿,易产生降水 由高纬吹向低纬 干燥,不易降水 由海洋吹向陆地 湿润,易产生降水 由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不易降水 7.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运动状况 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为主 多对流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大陆东岸例外 温带多雨带 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 多锋面气旋活动 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为主 少 8.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9.影响降水的各种因素 (1)空气的上升与下降:上升气流多雨、下降气流少雨。 (2)风向:从海上吹来,多雨;从陆地上吹来,少雨。 (3)地形:干旱地区高山降水相对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纬度: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6)地表状况:水库、湖泊和森林有增湿作用。 (7)人类活动: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加降水。 10.图解季风的形成 11.冷、暖锋面的区别 (1)看冷气团箭头指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12.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1)形成:在中高纬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如图中AB线、CD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2)结构:(如右图)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CD线附近)。而西部气流是来自北方高纬度的偏北风,南下时会遇到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AB线附近)。 (3)天气状况: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涡,它同样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这两种系统结合而成的锋面气旋,将辐合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旋,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往往会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等天气。 (4)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 (5)锋面类型的判读 判断步骤: ①找槽线:图中PM、PN为两条槽线 ②定半球:图中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即是北半球 ③定冷暖气流:判断出是北半球后,则从偏北方吹来的冷气流(冷气团),从则从偏南方吹来的暖气流(暖气团) ④定旋转方向(知冷暖气流谁主动向谁移动) ⑤结合旋转方向判出锋面类型:从图中可知A是冷气团向主动向南运动,即PM为冷锋,则PN为暖锋。 13.气旋、反气旋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判断技巧 气旋、反气旋四侧的风向有两种表示方法,其判断方法略有不同,下面分别分析如下: (1)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判断 如右图所示为北半球一气旋,判断东、西、南、北四侧的风向。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即为风向。东侧:东南风;西侧:西北风;南侧:西南风;北侧:东北风。 (2)在(1)的基础上,加切线判断 如在图中气旋的东侧,加切线方向,风向为偏南风,同样,在其他三侧也可加切线方向,风向分别是:北侧为偏东风,西侧为偏北风,南侧为偏西风。 14.天气系统判断要把握四个角度 (1)等压线与风 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风一般偏转30°~40°,高空风偏转90°。 风力:根据等压线密集程度判断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2)气压场与天气 高压中心与高压脊: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天气晴朗;高压脊附近气流向两侧辐散,冷暖气团不相遇,不能形成锋面,故多晴朗天气。 低压中心与低压槽: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气温降低,多阴雨天气;低压槽附近气流向中间辐合,冷暖气团相遇,易形成锋面,故多阴雨天气。 (3)冷暖锋与天气 冷锋:过境时会使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带来大风、雨雪等天气,降水强度大。 暖锋:过境时会使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带来连续性降水天气,降水强度小。 描述天气状况角度:阴晴、风(风向、风速)雨、气压、气温变化。 (4)气团与天气 暖气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冷气团: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15.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一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尺度,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人类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如下表)。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近现代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升高 由上表分析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16.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 提起温室气体,多数同学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二氧化碳。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17.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及成因 世界气候的分布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将世界气候分布理想化、模式化,并与气候成因建立内部联系,下面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8.几种易混的气候类型 (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见下图) 相似点:气温:全年各月均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不同点:降水量多少和雨季集中程度不同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见下图)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专题4水体运动与水资源 一、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1.从时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动态水资源季节分配,如修水库和植树造林。 2.从空间尺度看,主要是改变动态水资源空间分布,如跨流域调水。但人类活动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充分了解水循环的规律,如果开发利用的速度超过动态水资源的循环周期,也会出现枯水现象。因此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超过更新速度、不受污染为前提。 3.沼泽大面积排干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我们应保护沼泽。例如我国三江平原沼泽的利用和保护;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得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式迅速向河道集中,河流径流变化幅度大,易造成洪涝灾害。 4.人类生产或生活活动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也会加剧对水资源的破坏,使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二、河流的补给 补给来源 特点 我国典型分布 备注 雨水 河流的流量与雨量呈正相关 东部季风区 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同,如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与海洋性气候区;流量的最大值与雨量的最大值相比有滞后性 积雪融水 在春季会形成“春汛” 东北地区 最大补给量在春季;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化能力最强,但此时已无积雪 冰川融水 夏季时水量大,形成汛期;冬季常无补给,河流断流 西北地区 全球变暖使短时间内冰川融化量加大,增加了这些地区河流的流量;但最终它们会失去水源 湖泊水 补给量比较稳定,对河流水量有调节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泊对河流起着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下水 补给量最稳定可靠 东部第三级阶梯平原上的河流 取决于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低关系;一般洪水期时,河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时,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三、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影 响 因 素 对航运影响 河流水文特征[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流量[来源:学科网]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来源:学科网]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长深),含沙量小淤),对航运有利 水位(汛期)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取决于冬季气温高低。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河流水系特征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落差、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浅,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四、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甲)。 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乙)。 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候 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影响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巨大作用 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西澳大利亚寒流对荒漠环境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海洋生物 暖寒流交汇处 北海道(北太平洋西侧)、纽芬兰(北大西洋西侧)、北海(北大西洋东侧)等渔场 上升流 秘鲁渔场(南太平洋东侧) 海洋环境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影响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 最佳航线的选择 六、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典型渔场 形成类型 成因 洋流名称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处 ①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②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③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沿岸冷水 秘鲁渔场 冷海水上泛处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 七、洋流判断的方法 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 (1)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 (2)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3)洋流概念法:洋流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洋流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一般寒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暖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4)特定环境法:密度流的流向取决于表层海水海区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2.寒暖流的判读方法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1.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注意: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2.如何分析流量过程曲线图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①流量的大小。②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③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④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3.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如我国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亚洲的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即由中间流向四周。 河流流向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判定,如上图所示: ①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②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③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④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⑤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⑥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4.等潜水位线图判读 (1)概念:等潜水位线图就是潜水的等高线图,即把潜水面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2)水流方向与等潜水位线的关系 潜水流向:在重力作用下,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流向低值。如下图: 河流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关系:一般由高等潜水位线向低等潜水位线流,原因是等潜水位线数值越大,一般地势越高,而河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3)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的确定 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低于潜水水位,则是潜水补给河流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向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大。 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高于潜水水位,则是河流水补给潜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向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小。 (14)等潜水位线图的应用 等潜水位线图与水井 ①在等潜水位线图中,水井位置设置:为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积累潜水,各水井排列应与等潜水位线平行。如图中,1、3布置水井是合理的,1、2取水有冲突,是不合理的。 ②水井中水面离地面高度的计算:H=H海拔-H潜水位 HA=65-50=15(米) HB=55-46=9(米) (2)等潜水位线图与排水沟:排水沟应平行于等潜水位线且位于潜水埋藏深度较浅的地方。如图中,排水沟5是合理的,而4不合理。 5.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流量 流量大或小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量多少决定;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水位(汛期) 水位高或低,水位变化的大或小(汛期长或短) 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①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②分布在干旱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 含沙量 含沙量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表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凌汛 有或无 发生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6.“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7.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在外流区除具有海陆间循环外,地表水因蒸发进入当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返回本地地表,也存在陆地内循环,在内流区只存在陆地内循环。 8.图示法记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 联想记忆: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域名称命名。 9.盛行风和洋流分布的关系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南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洋流系统,其流动方向与各自所在半球的反气旋方向一致。在此可采用相关联系的方法揭示风和海水运动的内在联系。 注意:中低纬环流有时也称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中高纬环流也称气旋型大洋环流,是指大洋环流的流向与所在半球气旋或反气旋的气流方向相同。 10.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系统的形成原理和记忆方法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在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该海区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A);夏季该海区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B)。 世界洋流按海水性质可分为两类:暖流和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从总体上看,不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洋流性质都属于暖流,这是由于该海域位于热带范围之内,水温常年较高的缘故。但是,位于索马里沿岸的夏季洋流则例外。其冬季为索马里暖流,夏季为索马里寒流。这是因为夏季索马里半岛的沿岸海域盛行西南风(离岸风),把近岸处表层海水吹离海岸,引起深层海水因补偿而上升,形成强大的上升流,并使水温显著下降,洋流性质属于寒流。 北印度洋季风环流运动方向口诀——“夏p冬b,夏顺冬逆”。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像字母“p”;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像字母“b”。用字母的线段表示季风的风向,用弧线表示洋流的流向,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掌握。 1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1)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驱动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高,于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纬地区便形成了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当东部的海水向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形成补偿流,尤其是往上升的洋流,水温偏低,因而东部海区则相对来说形成了“冷水池”。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便形成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 这样,由于西部海域水温高,气温也高,形成上升气流,因而降水丰沛;而低纬的东太平洋地区则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致使南美洲的低纬西海岸地区较干旱(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2)在有些年份,这两个海域的水温出现了异常。如果与上述情况相反,则形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西部海域的水温不如往常高,这样上升气流减弱,甚至出现下沉气流,于是就使得该地区及邻近的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等地出现干旱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带来森林火灾。反观东部,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往干旱的南美洲西海岸成了多雨的天气,有时出现水灾,而由于沿岸的上升流(洋流)难以形成,渔场大大减产。 (3)“拉尼娜”现象正好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东西部海水的温差比正常年份要大,也会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 (4)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专家分析认为,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热带气旋减少,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减少;二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出现高温、干旱;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仍发生洪涝灾害,近百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如年、年、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四是厄尔尼诺年发生后的冬季,北方多出现暖冬。 12.海雾的形成与分布 ①形成: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 ②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 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13.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 (1)“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如果图L是海洋,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2)“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如图M,该图是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3)判断洋流名称 如图N,该图若为大西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4)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 比较两洋流的水温高低,必须在同一纬度条件下才能比较。同一纬度的海域,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在不同纬度的海域,若两海域纬度差别较大,则会出现高纬海域的暖流水温低于低纬海域寒流水温的现象。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水温要高于阿拉斯加暖流。 14.降水量大的地区水资源不一定丰富,降水少的地区不一定缺水 一般来说,降水量大的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对一些小的岛屿来说就不一定了,如香港岛年降水量超过1mm,但是淡水资源不足,需从大陆调水,这是由于香港岛面积小,没有大的河流和湖泊蓄积淡水,降下来的雨水大部分流入海洋,因而淡水资源不足。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由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比如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水循环活跃,但因国土面积狭小,径流量少,所以其水资源并不丰富。所谓的地区缺水一是指该地区提供的可用水资源量少,二是该地区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即供需矛盾越突出,缺水程度越重。 15.面对水资源不足问题,如何开源节流 开源 合理开发和抽取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节流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灌溉效率 16.世界上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些? ①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位于美国西海岸呈狭长形的加利福尼亚州,地形高低跌宕,雨水分布不均,雨水多的北部常常洪水肆虐如猛兽,缺雨少水的南部则是天干地裂土冒烟,为了解决水资源地区不平衡的矛盾,修建了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从最北边的奥罗维尔湖到最南端的佩里斯湖,整个调水工程主干道达英里。 ③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从东部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大分水岭的东侧降下丰富的地形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气流下沉,降雨稀少。而墨累——达令盆地正处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因此,较为干旱。为此,澳大利亚政府不惜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在雪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库,通过自流或抽水,经隧洞或明渠。将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调入墨累——达令盆地。这就是澳大利亚文明世界的调水工程。 ④美国东水西调工程:美国在太平洋海岸山脉西侧的迎风一面,形成多雨的湿润地区。落基山和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则降水稀少,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山地比较低缓,对大西洋湿润气流阻挡作用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美国这种东部湿润,西部干旱的分布格局,是其进行调水工程的前提。 ⑤埃及西水东调工程:埃及地处副热带,全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为毫米。埃及适合人居和生产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4%,即尼罗河三角洲和尼罗河谷地。西水东调工程是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东部干旱的西奈半岛。 ⑥俄罗斯北水南调工程:俄罗斯联邦政府计划重新启动已经被多数国人遗忘的工程:修建一条大运河,将俄罗斯鄂毕河河水部分南调,灌溉饱受干旱之苦的中亚地区。 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1.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来源:学*科*网Z*X*X*K]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来源:Z。xx。k.Com]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2.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上,面积会越来越小。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三、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 原因 高原地区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四、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 背斜 向斜 断层 产生原因 原本水平的岩层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 构造地貌 地形上,常形成山岭 地形上,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断层构造地带,易受侵蚀作用,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水、风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裂隙 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1.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相碰撞挤压而形成? 在划分六大板块时,是将东太平洋海岭作为太平洋板块的东南边界的,东太平洋海岭以东的东南太平洋板块应属于南极洲板块,所以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不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2.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 ①判断某一地质作用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②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4.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5.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风化作用不是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6.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7.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8.判读地质构造图方法 地质构造图可以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是哪种类型,判读地质构造图方法通常如下: (1)三方面了解图中信息 看图名:图名可以告诉我们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 看图例: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制图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顺序等。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看比例尺: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 (2)四角度分析应用 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四个角度分析图内一般地质情况: ①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分析地层有无缺失,如上面例题为背斜,背斜顶部岩层缺失。 ②分析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有化石说明为沉积岩,再看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③分析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④分析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3)五步骤探究岩层的形成 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探究: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壳上升形成的;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所致。 ⑤若地形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石形成的年代。 9.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10.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分析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揭示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对人类找水、找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找水 利用向斜构造找___。“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选择在向斜中心。 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2)找矿 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顶部油气丰,气在油上要记清”。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 (3)工程建设 ①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 背斜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 ②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断层。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11.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点: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大洋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岛弧、海岸山脉;海沟 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7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18个海岛天堂,看到第2个就想出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