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知沪志方志上海

关于金陵东路的话题已经持续了近十年。何去何从,它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上海市民的心。

年,一则的消息不胫而走,网络社交媒体上各种意见纷纷扬扬。其后,市规土局与黄浦区都予以澄清,明确“不会拆除”,后期将“结合城市更新,确定具体保护方案”。

年8月3日,黄浦区金陵东路地块旧城区改建房屋征收项目在光明中学举办了居民咨询会。12月3日,“黄浦区人民政府房屋征收决定(金陵东路地块)”发布,范围涉及:“东至松下路,南至金陵东路,西至浙江南路,北至宁海东路。”

年1月6日是金陵东路旧改地块第二轮征询正式签约的第一天,有证居民完成签约,签约率达99.2%,创黄浦区旧改首日签约新纪录。

东起中山东二路,经永安路、四川南路、溪口路、永胜路、江西南路、紫金路、河南南路、金门路、松下路、山东南路、盛泽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永寿路、广西南路、云南南路,西迄西藏中路,全长米,金陵东路已走过整整一百六十年。

曾经熙熙攘攘的闹市已显寂寥,斑驳的骑楼像极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浦江对岸高楼林立的陆家嘴。

年,金陵东路外滩东望陆家嘴

图片摄影

席闻雷

大马路的诞生

年5月20日,法国海港勒阿佛尔。一艘名为“LeDuguayTrouin”的双桅横帆船正准备起航驶向遥远的亚洲。

登船旅客之中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并不那么显眼,他的身份是前法国海军军官、法国外交部随员,目的地是当时被称为Chang-hai(法语中“上海”早期的拼写)的地方,一座对于绝大多数欧洲人完全陌生的城市。他就是法国驻沪首任领事敏体尼(LouisCharlesNicolasMaximilienMontigny),一位下布列塔尼省的天主教徒后裔。

年,英国强迫清廷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年上海等五口被迫开埠。年,法国也胁迫清廷签下《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通商章程》。从那时起,许多法国人陆陆续续在权力、金钱和上帝的合力驱使下,来到了黄浦江畔。

敏体尼以及他的著作《中国的开放》

敏体尼于年1月抵达上海。当时以英国人为主的外侨社群已在上海经营近6年。英租界以南1公里多的地方就是上海县城。到达上海的第三天,敏体尼就和意大利人、江南教区助理主教赵方济(FrancoisXavierMaresca)商妥,在洋泾浜和县城之间的地界上租了一处房屋,建立领事馆。此地块原为上海县城北门外张家祠堂,为上海道台补偿县城内耶稣会老天主堂用地,后由法籍主教罗伯济(LodovicoMariaBesi又名罗类思)使用,并建有三幢小楼。敏体尼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修理,年4月,法国三色旗在领事馆升起。而赵方济则在旁建造供外侨使用的小教堂,这也可视为现今四川南路洋泾浜圣若瑟堂的前身。

年7月,一位名叫雷米(PierreDominiqueRmi)的法国商人从广州来到上海,向领事提出了租赁土地的要求,敏体尼据此于8月6日照会上海道台吴健彰,提出设立租界的要求。年1月,根据上海道台签署的地契,雷米获得“两亩三分六厘”,大约平方米的土地,这也是法侨在上海获得的第一块“永租”土地合同。

—年上海法租界地图,出自梅朋的《上海法租界史》(CharlesB.Maybon:HistoiredelaconcessionfranaisedeShanghai)。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小编在原图上简单标注了一下。1:年4月,敏体尼最早的领事馆。2:雷米的第一块租地。3:稍后领事馆搬迁的位置,年建造的第一代领事馆基本上也是在这个位置。旁边的红色箭头基本上就是公馆马路修筑的位置(注:此图为上西下东)

由北华捷报编纂的上海第一本年鉴ShanghaiAlmanacandCommercialGuidefortheyear(《上海年鉴》)中有关敏体尼及其两位随从的记载

此后,天主教会在雷米的租地附近也租了2公顷土地,并造了一些建筑。年4月6日,由上海道台麟桂和法国领事敏体尼签字换文,并由麟桂贴出布告:“本道台会同法国领事敏体尼勘定上海北门外一处地:南至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注明界址……”这片夹在上海县城和英租界之间的狭小地块便是最初的上海法租界。

此后,法国领事馆从原租用的教会房屋中搬迁至偏东一些的民房中。在黄浦江畔,法国人保留了一块宽约米的区域,以备用于规划中的港口和沿江道路,这也是“法兰西外滩”(QuaideFrance)的雏形,如今的中山东二路。

—年爆发小刀会起义,大量民众为躲避战火涌入租界,开埠后“华洋分居”的格局被打破,这也客观上成为租界发展的推动力。战乱使得很大一部分本地百姓的房屋遭到破坏,从东门到法租界南端的一大片土地被夷为平地,这也为租界当局趁机掠地提供了便利。

年初,鉴于当时区域内外国人租地面积已达亩,法租界便召开了第一次租地人大会,筹划共同出资建造公共市政工程。7年3月11日,当时的领事爱棠(BenaitEdan)再次主持召开法租界租地人大会,并决定成立法租界道路管理委员会,修筑道路费用由租地人按产业价值纳税支付。

其后,道路管理委员会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便是在法国领事馆南侧辟筑道路。也是由于其位置的缘故,该路定名“公馆马路”(法语:RueduConsulat,字面意为“领事馆路”),又称为“法大马路”(Rueprincipale)。年辟筑的公馆马路仅从法租界外滩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这也是现今金陵东路最早的形态。

年,法租界行政机关——公董局成立。最初的下属机构仅为巡捕房和道路管理委员会。筑路等市政工程仍然按照之前的计划进行。在6月4日的一次会议上,公董局董事会宣布向西延筑公馆马路的决定。

年,租界当局公馆马路延筑至老北门街(今河南南路),此处恰好是年新建的法租界公董局大楼的位置(年6月,公董局迁离公馆马路,原址改建为十层大楼,赉安洋行设计,年年底大楼建成,由麦兰捕房使用,该建筑现为黄浦区公安局使用)。其后公馆马路又继续向西延伸至周泾。

年上海法租界地图(年绘制)。图中小编做了简单标注。红圈为法国领事馆,红线为公馆马路,黄圈为公董局大楼

资料来源

大英博物馆

年,新建的法国领事馆落成于临近“法兰西外滩”的公馆马路2号。随着周边一些商行及教会屋宇的兴起,这个路口渐成闹市。年3月6日,法租界第一批、盏煤气灯将公馆马路、天主堂街等道路照亮,周边街区也开始了快速发展。

年建成的第一代法国领事馆东立面

图片来源

Dona-rodrigue.eklablog

年的外洋泾桥南望法兰西外滩及法国领馆,这个位置基本上就是现今中山东路延安东路口

图片来源

RoyalCollectionTrust

年前后,法租界当局填埋周泾,修筑敏体尼荫路(RueduMontigny,今西藏南路),而这也是当时法租界的西界。由此,公馆马路完成了法租界东西向的贯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马路”。

骑楼街市的崛起

年建成的第一代法国领事馆由于地基沉降等原因,房屋倾斜,部分结构开始出现严重的变形和断裂问题。年,不得不对其进行翻修,隔年完成。第二代领事馆大楼为文艺复兴风格,作为地标建筑,它的落成也带动了租界当局对公馆马路进行路政与两旁建筑物的改造工作。

年,翻修改建中的法国领事馆(公馆马路东望视角)。图中可见领事馆其实包含多幢建筑。靠近外滩的为新建筑,也是就我们通常说的领事馆主楼

图片来源

ArchivesoftheFrenchMinistryofForeignAffairs

落成后不久拍摄的第二代法国领事馆主入口及东立面

图片来源

ArchivesoftheFrenchMinistryofForeignAffairs

注:此建筑一直保留到年,曾经是金陵中学的一部分。此后拆除,原地块建光明大厦

20世纪早期的公馆马路外滩路口及法国领事馆建筑

图片来源

ArchivesoftheFrenchMinistryofForeignAffairs

年,租界当局将公馆马路拓宽至13.3米。年以吨花岗石重铺40英尺宽的路面,年又拨银两筑成碎石路,年,路面再度拓至现今的15米的宽度。随着市政设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商号、店铺开始在公馆马路落户,由东向西,并逐渐向各条相交会的小马路延伸。早在同治三年(年)公馆马路上已有雷米等4家洋行。

19世纪70年代前后,公馆马路与宁兴街(今宁海东路)一带出现了上海近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菜场,被称为“华洋菜场”或“中央菜场”。此后大康、东升、瑞丰、宝成洋货号、源源京货铺、包元和银楼、忠康福记洗衣作、钱万隆酱园、密采里饭店、鸿运楼、长兴、恒丰、天和客栈、新泰和呢羽、长丰拍卖行等相继出现。

年1月27日《申报》一则“菜市迁移”的报道中写道“法界菜蔬食物,向在三茅閣橋南首及老北門大街一帶設攤售賣,至午前九點鐘後一律停止,是處係通衢要道,車馬往來絡繹不絶,法界捕頭爰傳諭,本年正月爲始,遷至菜市街,並令八仙橋西首之菜蔬攤,亦一倂移設彼處以成市集......”这里提到“菜市街”也是现今宁海东路的旧称

年2月19日《申报》中刊登的鸿运楼酒楼迁新址消息。其中提到“从三茅阁桥南首迁往法大马路中市”

年前后的公馆马路天主堂街路口望西北角,可见密采里饭店(HoteldesColonies)。是当时上海仅次于礼查饭店的豪华住宿和餐饮场所。比较有趣的是,从小编掌握的资料来看,这家饭店很可能有东西两栋楼,以天主堂街相隔。东楼地块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约克大楼,也就是现今的金陵大楼

图片来源

pastvu.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wh/1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