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山狂欢节全接触,看完真的长见识
一到了狂欢节的日子,伦敦诺丁山附近的街巷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尚未走出NottingHillGate地铁站,便已听到街面上人群熙熙攘攘的呼喊和欢笑声。诺丁山狂欢节,就在每年八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及公共假日的周一,在伦敦的诺丁山地区举行。说起诺丁山,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多年前,由著名影星茱利娅罗伯茨和休格朗特主演的电影《诺丁山》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里。诺丁山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面。是个环境古典优雅而宁静的生活区。然而到每年八月底的周末,这里便一改往常,变得突然间热闹喧嚣起来。 诺丁山狂欢节的起源,要追朔到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居住在伦敦诺丁山附近的西印度群岛黑人移民,由于对故土风情的怀恋,经常与亲朋好友相聚一起,举行一些零星的小规模欢庆。到了一九六四年,产生了第一次有组织的大型街道狂欢。那时的规模不大。人们身着花枝招展的的加勒比海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狂饮狂欢,还邀请了一只最据加勒比海特色的黑人钢鼓乐队参加,热闹非凡。从此,每年八月底的最后一个周日和周一,便成了伦敦诺丁山狂欢节的日子,也成为了伦敦一大重要的人文景观。现在,它已经成为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之后,世界第二、欧洲最大的街道狂欢。每年吸引者几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久居伦敦,狂欢节自然也成了我和朋友们每年都参加的节庆。然而,今年的狂欢,却与往年不同,让我们犹豫不决。伦敦连环恐怖爆炸的阴霾尚未从人们心头完全消失。所有伦敦的人们似乎都在谈论着,这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恐怖袭击目标。不是我们胆小,只是不愿意轻于鸿毛罢了,呵呵。这时英国的BBC在电视新闻和网页上重复地报道着,各大报刊也大肆宣传:英国警方将加派一万名警力维护狂欢节的治安。号称将办成有史以来最安全的狂欢节。终于给我们这些犹豫不决者鼓足了勇气。 走出地铁站,看到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欢欣的笑脸。稍稍注意些的话,你会发现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除英语外,还有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等;中国话更是时不常地就能听到几句。老天也真是作脸,一改英格兰四季细雨纷飞的阴翳,阳光灿烂了起来。这高照的艳阳,对英国人来说,简直是一份意想不到的额外礼物。 沿着街道前行,两旁大多是是白色维多利亚时期的民居建筑。高大宽敞,古典雅致,被维护得非常漂亮。住在这里的人们,真是独享狂欢节的地利。足不出户,约上三五好友,或窗口或凉台一坐,喝着啤酒或红酒,高声呼喊着、扭动着腰肢、尽情欢乐,简直胜却人间无数。越往前走,人群越拥挤。来观看狂欢节的人们也尽情地喧闹着、吹着哨子和喇叭。花街游行尚未开始,街道上的人们已经先沸腾了起来。就连街台上、矮墙上、石柱上,都站满了欢庆的人们。今天的狂欢节,已经不再仅仅是当地加勒比海黑人移民的狂欢,而是属于整个伦敦。 突然间,人群开始涌动,远远地传来了节奏欢快又透着震撼感的低音鼓点。一辆彩车开道,播放着狂欢节的索加(Soca)音乐和卡里普索(Calypso)歌曲。身披花枝招展的彩色幡挂,或是化妆,或是戴着面具,欢快起舞的游行队伍,把节日引入高潮。那队伍中的幡挂,色彩艳丽,人们把自己装扮成各种传说故事里的角色,载歌载舞而行。那色彩和气氛,编制成了美的享受,催发着内心欢快的驿动。狂欢节的表演,有五个经典部分构成:色彩缤纷的化妆游行、钢鼓、索卡音乐、卡里普索歌谣以及舞台音响表演。化妆的花街游行,沿四条主要街道,顺时针方向而行,是狂欢的重彩所在。索卡音乐是狂欢节最传统的音乐;钢鼓更是独具加勒比海风情;而卡里普索歌谣则是借助索卡音乐的节奏,现编现唱,内容或是街谈巷议,或是事态世局,无所不有,随情而发。我也不忘手中的相机,随意抓拍,不愿错过任何令人心动的场面。不知是训练有素,还是我那大变焦镜头的缘故,一见我举起相机瞄准,游行的姑娘、小伙马上就能欣喜满面地摆出一个最佳视角让我拍照。一句“Thankyou,sweet.”更是能让花街游行里打扮漂亮的小姑娘笑逐颜开。正在开心处,一个胖胖的黑姐姐跑到我跟前,“亲爱的,给我来一张,给我来一张!”于是,在我的片子里便有了一张黑姐姐的近照。让人感觉,那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融融真好。诺丁山狂欢节,没有了西方社会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隔阂,用欢乐将所有的人们融合在一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xw/11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贝鲁特大爆炸,繁荣的文化社区濒临崩溃,众
- 下一篇文章: 读书还原一个鲜活的蓬帕杜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