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完整读完23本,略读、跳读的有7本。相比于前月稍微有点漫不经心的阅读选择,这个月在书目选择上更有章法一些,因为毕竟考虑到期末的报告,必须根据选题要求展开主题阅读。好在月中时借《种族战争》一书找到了“中国与现代世界专题”课程的报告题目,另外“现代史史料研究”的报告可以延续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这个月大概已经完成了四成的材料阅读,希望12月能结出果实吧。

首先是原始史料:

最重要的还是《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本月读完了第4-7册(还差最后一册),这大概是我每天早上的第一门功课,每天都必须读1-2卷。不过此类文体久读之后确实读这些奏折会稍微轻松一些,但是录入笔记才是最折磨人的,每次把史料打到电脑里都是煎熬,但是史料不亲自抄写一遍往往如过眼云烟,看过便忘。刘维开说前人学者看重亲手抄写档案,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现代人利用电脑,可谓利弊相杂吧。就内容来看,这部分主要包括年的大沽大捷和年的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廷的颟顸和无能在这几卷内真是展示的淋漓尽致,有时读之可气又可笑,不过笑归笑,倒是百年后之人再看本朝,大概也会作此哂笑吧。秦人自顾不暇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另外三本史料是骆秉章:《骆秉章先生自叙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本来想看骆秉章对夷务的看法,但是此书中几乎只有剿灭太平天国的洋洋得意而已,而且还是影印本没有句读,颇难读。梁廷枏:《夷氛闻记》(中华书局,),这本书的排版同样问题很大,主要是字太小太密,读起来实在费眼。李明:《中国近事报道(-)》(大象出版社,),这本是来华传教士李明描述中国社会情况的书信合集,虽然作者对中国观感比之19世纪的外国人而言显然是偏正面的,但是就文采和叙事魅力而言,我觉得我读了这么多的外国人游记中只有古伯察的《中华帝国纪行》能够让我印象深刻,而其它几乎都难逃平庸,这本大概也不例外。唯一的亮点是它的序探讨了何为一篇优秀的游记,我认为发自肺腑,但是作者自己在书写中却没有秉承自己提出的要求,殊为可惜。

其次是围绕《种族战争》一书展开的有关种族主义的书目阅读:

吉拉德·霍恩:《种族战争:白人至上主义与日本对大英帝国的挑战》(远足文化,),这是一本新书,所探讨的核心是日本所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如何击溃了大英帝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建立的种族主义大厦,同时也深深地撼动了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种族主义者。日本人的种族战争观念深深地吸引了美国黑人,澳大利亚华人,东南亚原住民,印度反英主义者和种族歧视下备受煎熬的混血儿。他们团结在日本的战旗之下对英帝国的殖民与种族主义帝国宣战。作者不厌其烦地,甚至有点冗长的叙述了这一残酷而微妙的斗争过程,其中许多观点和记叙真是颇具启发性,因此也启发了我的期末报告。这是我本月所读的最佳书目。

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种族主义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这本是有关种族主义的理论思考。篇幅所限,虽然能够覆盖到种族主义的大多数面向,但是行文草草。最好提出的有关“既尊重差异又力图消灭差异”这一反种族主义者的根本矛盾值得思考。

佛朗索瓦·德·芳泰德:《种族歧视》(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述书看重理论,这本偏重历史证据。作者梳理了从古埃及到当代法国的种族主义理论和实践。用笔简练,叙事到位很有参考价值。

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这本以中国人的种族主义为核心展开,中国人的种族主义在作者看来偏向防御性,既有本身的历史渊源,亦受西方的冲击而增压、异化。所以要反对种族主义,有必要从自我反思开始。

弗兰茨·法农:《黑皮肤,白面具》(译林出版社,)这本书是马提尼克岛的黑人医生所著的,有关黑人面对白人殖民者时内心因自卑而产生的精神错乱的现象。但是这本书的语言又极其晦涩,仿佛就是这种精神错乱本身的表现一样。不知道到底是原作如此还是翻译问题,总之云里雾里,或许是作者故意如此?

再次是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中信出版社,,共4册)。也算是皇皇巨著了吧,但是事实上我觉得只要第一册的前三章写的精彩,而后面就越来越水。和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的趋势正好相反。不过套书对我的一个启发是,欧洲人作为普世价值代言人之一的形象,或许是很晚近才有的事情,甚至不长于30年。这一思考和前叙种族主义的话题有关,也直接投射到刘季伦老师上课所授内容。这还有待我进一步思索。

复次是几本各领域的理论作品,作为广博见识而读,也有的是上课要求的阅读书目。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联经,),读这本书是因为上个月读卜正民的一些关于中国公民社会的讨论中,看到他反复提到了这本,于是就作为参考阅读。大致的概念就是古典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分离而产生了私人组成的公共领域以发挥批判性作用。但是因为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国家权力的扩张,国家和社会“再封建化”,于是公共领域的根基不复存在而变成了一种操纵性的力量。此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内容虽然有趣,但是用来套中国恐怕不合时宜。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该书主要批判美国汉学研究的三大框架:冲击——反应理论,现代化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三种理论将中国描述为消极的,传统的停滞的野兽而被西方积极的,精力充沛的美人一吻而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沉睡而释放出体内发展的潜力。这是沽名钓誉和自命不凡。仿佛中国近代史上所有重要的时间都被狭隘的界说为西方所经历的近代社会的进程,而没有西方的作用,中国就不会有这样的变化,或者除了近代化的变化之外,没有称得上是重要的历史变化。

因此,作者呼吁以中国为中心重塑历史。建立中国本身的故事主线,借鉴施坚雅的区域中心理论,学科交叉(人类学和社会学)。并以此为基础开创新的话题,把叙述从文化转变为历史。坚持中国历史的内在连续性。最后不再强调局外人的身份(这是对不可认识的本体的错误执着)。

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态的诉说》(商务印书馆,),这本小书更像一本超长的导论,一切都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观点都或多或少的有接触过,所以并没有醍醐灌顶处。

最后是基本有关音乐,音乐家的作品以及一本轻小说。

斯坦利·萨迪,艾莉森·莱瑟姆编:《剑桥音乐入门》(果实出版社,)虽然称作入门,但是实际上要看懂还是很困难,根本就不是新手友好型。另一点是叙述太冷漠,毫无感情,以至于完全体味不到所述作曲家及其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总体而言是失望的。但是专业性的确不可置疑。

艾瑞克·罗斯伯利:《肖斯塔科维奇》(智库文化出版社,),为了写那篇乐评而读。

彼得·盖伊:《我不是阿玛迪斯:莫扎特传》(左岸文化,),中规中矩的传记,文笔称不上漂亮,但是也不至于无聊。但是难以逃脱的就是平庸,处处的平庸,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音乐评价都蜻蜓点水而没有感情。这对于传记而言既是有点也是缺点,至少对于艺术家传记而言,我认为并不妥。

西尾维新:《续终物语》(城邦文化,),在看不进书的时候看的,我竟然除了看更“闲”的书之外没有别的放松方式了。然后西尾维新在末尾摆了我一道,说这本对于物语系列的故事,本来就是打算可有可无。我花钱买了然后看完然后告诉我可有可无。无fuck可说。

话说今年的阅读量已经达到本了。空前但是不知道会不会绝后,希望十二月能善始善终吧。

张翼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