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法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法的现象以及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法学硕士(MasterofLaws)是法学教育中位于法学学士和法学博士之间的一个层次,学习侧重坚实的理论研究,旨在为国家培养全方位的学术型人才。招生考试主要是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区分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

  一、招生条件区别   法学硕士要求必须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不限本科专业,原则上不招收同等学历的非本科生;法律硕士要求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的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但从年起,允许法学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律硕士(法学)方向。

  二、考试试题倾向不同   法学硕士专业课试题倾向于理论化试题,以主观题为主,重视理论深度。而法律硕士起源为英美,遵循美国法律人才培养原则,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所以法律硕士是由本科为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考录,题目倾向于实务,其试卷较法学硕士试卷难度相对较易。

  三、录取比例不一样   法学硕士的录取比例,按每个高校的报考程度不同而区分,一般在5:1-10:1之间徘徊,个别学校个别专业可能在12:1以上。法律硕士由于引进于英美国家,属于国内考研热门专业,加上有权招收全日制法律硕士的院校主要是国家重点大学,所以竞争极为激烈,通常起步比例在15:1,更有甚者在20:1的比例。当然,这其中有一样特殊情况,即法律硕士(法学)的报录比,因其仅仅限于法学专业报考,大部分高校报考人数过少,近些年大量出现调剂情况。其报录比常在2:1,甚至更高。

  四、教学培养方式不同   法学硕士分专业采取导师制,每个学生一个导师(教授或者副教授),在读期间能够得到导师的不断辅导,深入学习相关法律理论,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其实践阶段时间较法律硕士少了许多。   法律硕士大多数不分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或教研组教学制。以经世致用为原则,实务为先,贯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教学理念。但近些年,一些高校在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方式上也开始变通,有些高校已经在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分导师培养,主要教学老师即校内老师,校外导师仅仅在二年级做实践阶段的课程指导。还有些高校,已经将法律硕士分方向培养,通常在研究生二年级开始进行。另外,法律硕士(法学)在某些高校已等同于法学硕士培养。

  五、学制不同   法学硕士一般学习期限为3-4年,以3年较为常见。法律硕士分为两种情况,法律硕士(非法学)通常学习期限为3年,而法律硕士(法学)通常学习期限为2年。

  六、学费与奖学金比例   自年起,我国各大学将逐步进行奖学金改革,即逐步取消公费读研,改成自费读书,然后依据学生入学成绩进行奖学金评定。通常情况下,一等奖学金额度为当年学费。法学硕士在此环境下也未曾幸免,但其优势是大部分高校奖学金为法学硕士设立,甚至个别仍在实行公费(主要为非、高校)的高校其照顾对象主要是法学硕士而非法律硕士。法律硕士通常是实行自费的,个别学校也给与其参加评定奖学金的资格,但大多数学校仅仅是在单项奖学金上给与其政策优惠,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奖学金。法律硕士的学费一般较高,越是名牌法学高校的法律硕士,因其就业形势较好,通常学费越高。   七、未来就业取向有少许差异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因其培养模式的稍许差异,以及社会认知情况的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也有稍许差异。以法学硕士为例,常见的就业去向,多为继续深造读博、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法律硕士以务实为主,主要毕业生,还是以律师、法务等工作为首选。这也是未来其他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发展区分的大势走向,特别是在硕博化深度发展的未来,学术硕士主要还是以科学研究、高校教师为主要培养目的。

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法学类专业对人才素质、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中国大学法学最佳专业排行榜

  在最新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佳专业排行榜中,北京大学雄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法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榜首,有5个中国六星级专业,是我国法学门类本科专业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准最高、办学特色最为鲜明的大学,是年全国高考考生、外国留学生选择报考法学专业的最佳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列第2,武汉大学居第3,吉林大学列第4,中国政法大学居第5,复旦大学列第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居第7,西南政法大学列第8,中央民族大学居第9,外交学院列第10。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于年6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前身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始建于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文革”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随着年正常的高考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和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启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在最近的三十余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引进师资、扩大办学规模、培育优秀人才和积极参与国家法制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律院系的前列。自年以来,先后担任法律学系(法学院)主任(院长)的有陈守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朱苏力、张守文。

  ◆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法学院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四个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学科是我国最早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北大法学理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陈守一、沈宗灵等老一代法理学家和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北大法学理论学科始终站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最前列。

  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自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肖蔚云、罗豪才、姜明安等教授是我国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学术带头人。

  北京大学法学院最早在全国设立了经济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硕士点。年设立了博士点。北大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既有杨紫烜等老一辈经济法学者,也有吴志攀、张守文、刘剑文等中青年著名学者。北大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的刑法硕士点是我国最早的刑法硕士点之一,从年开始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北大刑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储怀植、张文、刘守芬等老一辈刑法学家和陈兴良等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强大师资阵容为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的发展、高级刑事法制人才的培养以及立法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刑法学科在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和犯罪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北大刑法博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硕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含监狱法)。

  除了上述四个全国重点学科以外,北大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环境法等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近年来又通过引进人才和选留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法学院还设有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税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法制信息中心等三十多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组织许多专业的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许多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法学院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韩大元教授任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年,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法学院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5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5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80余种余册。法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法学家》、《FrontiersofLawinChina》、《人大法律评论》、《朝阳法律评论》等,并建成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

  法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拥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第二学士专业(知识产权),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自年至今已毕业学生两万余人,培养各类培训生、进修生、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等30余万人。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优秀人才。现有在校注册学生余人,以研究生为主体,本科生约占五分之一。

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于年获批国家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际法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宪法与行政法学),1个博士后流动站。年获批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其中国际法学获批湖北省优势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为湖北省特色学科。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参加了国家“工程”1—3期的建设;国际法所作为牵头单位被批准为“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和法学院获准国家“三期”正在建设的项目。中国唯一一个体育法学博士点建成并在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知识产权法学博士点于年底成功获批。

  国际法学科特色和学术风格,初步形成“珞珈法学流派”,整体在全国的优势明显,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各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都有自己稳定合理的学术梯队。

  法学院有比较宪法研究中心、刑事法比较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税法研究所、网络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体育法研究中心、人权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另有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法学图书馆(含联合国文献资料中心)、《法学评论》杂志社、《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编辑部等。

  我院每年招本科生人左右,硕士生人和博士生人左右。新增政法干警第二学士学位、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政法干警)、国际法与中国法英文硕士的招生。现有研究生0余人,本科生0余人。近两年获批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教育部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门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8篇,1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法学院平均每年至少有1-2名长期执教的外籍教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短期讲学近40余人次;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研究、访问或考察30余人。法学院与美国、日本、欧洲、澳洲、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著名法学院建立了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法学院本科生法语法学班、德语法学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留学,还有其它普通班申请出国的人数,构成了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出国学习,办学国际化十分明显。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里治疗白癜风专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lanxibaoa.com/flxbzx/1291.html